我的家在干校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55:25
我的家在干校
在江汉平原的西北部有一个叫沙洋的地方,从武汉驾车过去要3个多小时。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关于办革命化大学校的信,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五七指示。于是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出现许多五七干校,1969年湖北省五七干校也在沙洋七里湖应运而生了。当时整个省直机关只留下少数人员,大部分干部都下放到了沙洋,他们还带去了家属。那时我才刚记事,隐约还记得去沙洋的车队好长好长,我父亲在搬家的卡车上,而我和母亲则坐在老弱妇孺乘坐的大客车里。 ­
父亲带着母亲和我来到了干校,我们的家就安在了一个破茅草棚里,和那些住在红薯地上的芦席棚里的人相比,我们要幸运得多。干校按照部队编制把干部们编成了团营连排,大孩子上红卫兵战校,小孩子也在干校办的附属学校里学习。白天大人们去劳动,晚上去学习,我常常被母亲锁在家里,那个破门的锁搭子是用粗铁丝扭成的,即使锁上了也还是留有小孩手掌宽的缝,孤独的我总是趴在门缝里瞧着屋外的世界。没过多久,我们家又和一部分人继续下放到天门张港接受再教育,在那里过了两年后,又回到了干校,从此一呆就是8年。 ­
重新回到干校时,我已经读小学二年级了。经过几年的建设,这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远处的太子山拉来大石块,又运来红砖瓦,盖起了一幢幢很有干校特色的青石座红砖红瓦的平房。真正对干校有印象了应该是从这时开始的。如果说干校生活给父辈们带来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对我们这些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孩童们而言,却有着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
干校的生活是清贫艰苦的,刚到干校时,没有住房,我们的父辈们就在开阔的红薯地上用芦席搭棚子住,孩子们经常可以在自家床下的土里挖出红薯,房屋里可长出小草。沙洋地区的水质很不好,从井里打出的水一开始很清亮,如果存放一晚后,水里就有一层红色锈,对人的身体是有害的。当时我们住在一团,还好离校部很近,在一团与校部间有服务连,只有一个服务社,出售一些生活用品,购买紧俏商品时一定要找熟人,还要凭票供应。大城市夏日里随处可见的雪糕冰棒在这里踪影全无,其他的小孩的零食也很少见。 ­
干校的文化生活不算丰富。在校部有一个露天电影广场,一个土台子上栽着两根高高的木杆用来挂银幕。放的总是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样板戏等,可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观看。 ­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干校的附小和附中完成的。记得小学的校舍搬过好几次,二年级是在芦席棚里读的,三年级开始就一些破砖房里搬来换去直到小学毕业。小学的操场是一块平整的泥土地,在操场边挖一个长方形的泥坑,里面填满细沙,就是我们的沙坑,用来跳远,在坑边竖两根木架,横上一根细竹竿,就是跳高的场所,在泥地上用白石灰画上直线和圆圈就是运动会的跑道,一根粗木杆上钉上几块木板,再支上一个铁圈,就是很好的篮球架了。在这简陋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上课,嬉闹,欢笑,有时也争吵,渡过了童年的时光。 ­
干校附中坐落在校部的后面,被一条长长的从庄稼地里穿过的小路连接着,几幢青色平房掩隐在稀疏的树林里,周边是大块的农田。春暖花开的日子,在教室门口放眼望去,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远处的水田里种着大片的紫云英和油菜,到了开花的日子,一片紫红,一片金黄,交织着点缀在绿色之中,煞是好看,放蜂人的蜂箱就摆放在田边,成群的蜜蜂就在这花丛中飞舞。 ­
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这个叫沙洋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童年的欢笑,少时的梦想,年少时的无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烦恼......而这里的生活已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至于在我日后的梦里,你已成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干校,我曾经的家,能再回到你身边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