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敬畏之心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8:12
2010年09月06日 09:16:13  来源: 《广西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2008年9月,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这段阐述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既体现了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饱含着对领导干部的关爱和提醒,这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对当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敬畏,就是对人对事既敬重又畏惧,具有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确实需要对一些东西心怀敬畏,这样才能使我们有所戒惧、自我警醒,把好理想信念的“总闸门”,节制自己的言行和欲望。古往今来的执政者都十分强调敬畏之心。我国古代就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天下大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等告诫。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强调对天道人事要心存敬畏。古代开明的帝王深谙“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道理。我们党反复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员称号,实际上就是强调要常怀敬畏之心。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然而他又是情感丰富质朴的常人,他有三怕:一怕泪、二怕血、三怕喊饶命,尤其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自己也忍不住要掉泪。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怕”,都包含“敬畏”的意思,是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敬畏之心。历史证明,如果谁轻慢历史,他将沦为历史的罪人;如果谁无视百姓,他将被百姓唾弃;如果谁游戏人生,他将悔恨终身。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常存对历史、百姓、人生的敬畏之心,才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坚定正确的人生航向,才能在工作、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
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成效
敬畏历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新诠释。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所思考的问题、所谋划的事情、所作出的决策、所开展的工作,都必须能够推动科学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历史最公正,历史最客观。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在推动地方发展时不够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结果走了不少弯路,闹了不少折腾;有的信奉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劳民伤财,落下了骂名;有的不注重调查研究,仅凭主观行事,造成决策失误,实际工作效果适得其反;有的为官一任,不是造福一方,不是为群众谋利益而是为自己牟私利,甚至贪污腐败,成为历史的罪人,为人民群众所不齿。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思考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你创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政绩?你的工作到底是为了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绩观,以此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长远着眼,从实际出发,多谋利大局、惠百姓之策,多干利长远、打基础之事,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动当地科学发展,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真正做到以“绩”服人,在我们离开职位、离开岗位后,经得起人民的公正检视和历史的客观评价。
搜索更多敬畏之心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的新闻
[网民论政]“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是对权力的清醒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