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05:25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必须有优良的妇孺,才会造就优良的城邦。他把做好母亲、教育好子女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是颇有深意的。纵观历史,多少伟人名士的背后,不是有一位眷眷爱心、循循善诱的母亲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母亲则是子女们最早、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因此,母亲的素质水平,特别是受教育的程度关系着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水平,关系孜乙庭生活的质量。 母亲是子女早期智力的开发者和品德的培养者。近年来,大脑的生物化学研究成果,证明了人的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在学前,大多数受过教育的母亲,都能紧紧抓住孩子大脑开发的“关键期”,各种门类、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场所爆满便是明证。
如果母亲是庸俗粗暴的,小孩子也可能是粗暴、蛮横的;母亲是友善、豁达的,子女也可能是友善开朗的;母亲是一个邋遢、慵懒、颓丧的人,子女生活在一个零乱无章、起居无序的环境里,就可能因袭母亲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作为第一教育者的母亲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言行举止、对人对事对孩子本人教育的态度,对纯洁幼稚且善于模仿的幼儿无不产生重要的影响。 母亲是子女求学阶段学业成绩、品德面貌的重要影响者(这里的求学阶段指7-18岁)。
第一、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子女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而易见的对应关系。先从学习指导能力来看,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母亲相对其子女就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中等文化水平的母亲相对其子女来说是“平势”;而初等文化水平的母亲相对而言就成为一种“劣势”。再从学习成绩上看,高等文化水平的母亲,其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中下等文化水平的母亲子女;因此,在同等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母亲对子女的学业影响是决定于母亲文化程度高低的的。
第二、母亲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以及施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行水准。子女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判断能力在提高,不再是幼年时期对母亲品行的感觉与简单模仿了。理性的教育随着年龄不断加强。身为人母,只有高水准的价值、道德观念,才能为子女提供行为的楷模。再者,母亲的施教方法有效与否,也直接影响子女品行的好坏。应该说,子女求学阶段对母亲的教育要求远高于学龄前阶段。 母亲是子女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良师益友。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限于学前阶段,即使进入学校尤其是走向社会后,这种影响还会持久地发挥作用,这便是家庭教育的终身性质。这种特质有两重涵义:其一,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有赖于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连续性。其二,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有赖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合情合理性。如果没有家庭教育时间上的长期性与教育内容、方式上的合情合理性,施教者又如何能获得受教育者发自肺腑而又不乏理智的“良师益友”的称誉呢?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堪称子女的良师益友的,但这种父子、母女关系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普通意义上的亲情、血缘、义务与责任的关系。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忽视任何一方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承担着难以替代的角色和使命;激烈的社会竞争,迫使母亲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在家庭教育质量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母亲们,重任在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