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茉莉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3:12
昔日广州花乡芳村花地,盛产香花二种:素馨花和茉莉花,据说素馨花是随着洋船从伊朗运到白鹅潭畔的舶来物,而茉莉则有外来和本土出产两种考说。按植物分类来说,茉莉其实是素馨属类的一种。
早在南汉时(917~971),因佛教兴起,随着花埭(地)宝光寺(后改名为大通寺)建成,香火鼎盛,以花献佛,常被用于敬佛的素馨和茉莉成为了花农们最常种的品种,也成了这里园圃业兴旺的源头。
关于素馨,最早的由据来源于《龟山志》:“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冢上生此花因以得名。”大意是,昔日的越王刘氏有一个侍女名叫素馨,因为这种花长在她的墓冢上,花名因此得来。由此可知素馨获此雅名由来已久。

素馨早期落户于大通寺侧的花田,花朵含苞如针状,故有素馨针之称。因深得人们酷爱,南汉时,其种植范围从珠海(珠江旧称)之边慢慢地扩大到市内西关地带的永宁桥(又名三板桥,现今清平路之西),直到桥南的三角市(现东华西路一带)。广州的古城池就在仓边路一带,而北京路千年以来都是广州的市区中心,这两处地方到三角市仅仅是步行千余米就可到达。想象一下,距城不远就是一遍覆盖在陆地之上的花海,处于花海中的城市,花城之名真乃实至名归。

到了康乾盛世,素馨花也盛极一时,直到清末方衰败凋零,市内商业活动日趋繁荣,花田也渐渐为妓楼和烟馆等行当所取替,芳村花地及至河南庄头的花农,亦改种茉莉了。因此诗人蔡士尧有诗句咏曰:“第五桥踪迹可怜,桥头南望素馨田;沧桑人事多更变,坠髻横钗向紫烟。”
茉莉花,一名抹厉,一名没利,而佛经则名为曼华,因花型朵朵如圆珠,故平时多为妇女饰髻发之用。根据《广群芳谱》记录曰:“原出波斯,移植南海。”诗人江奎曾咏到:“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可见茉莉之香与素馨不相伯仲。
《南汉书》中有一段关于茉莉的有趣文字:
“南汉地狭力贫,不自揣度,有欺四方、傲中国之志。每见北人,盛夸岭海之强。世宗遣使入岭,馆接者遗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及本朝镡主面缚伪臣到阙,见洛阳牡丹,大骇叹。有缙绅谓曰:此名‘大北胜’。”又:
“乾和十四年,周遣使来聘。晟欲夸岭南之强,馆接者遣使者以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盖讥之也。宋是后主入汴,诸臣不识牡丹,有朝臣谓之曰:此名‘大北胜’。盖报此语。”
清末花农改种茉莉,皆因其产量高,亩产达500多公斤,一年可出花2次,素馨于此点上望尘莫及;其次是茉莉能制成的工业用品比素馨多,从香油到茶叶都是经济价值高的产品,而素馨与茉莉同属香花,虽亦可提炼香油,入药,其寒香可辟暑,但其市场需求日减,无怪乎连东郊的花农们都大片改种茉莉,只余几十亩地自留于素馨,其花仅供药用。
即便是建国后,芳村一带的花卉种植也是以茉莉为主,1985年全区种植茉莉花达300公顷,占了总花卉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而其他品种的花卉的种植面积都仅仅在十几到几十公顷的范围内。
如今,1400多公顷的芳村区郊花田,已是多达170个科2000多个花种的乐园。回溯过去,素馨茉莉永远是花城花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