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牛跑哪去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16:30
章三礼 2010-09-02
8月31日,更能代表大盘股的上证指数下跌0.5%,代表小盘股的深证综指上涨0.7%,深圳中小板沸腾出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这种局面历史罕见
邪门的是——没钱没牛市,有钱还是没牛市。在资金量和牛市的对应关系中,牛跑哪里去了?在那个时候,没有逻辑的价格已经搞坏了整个市场
图1:过去15年M1和M2同比增速走势图,顶点都在2009年7月左右
图2:过去15年M1同比增速和延迟12个月的CPI走势接近
图3:现在有一半以上的股票市盈率估值超过40倍
章三礼/整理  李伯根/制图
凡是可以价格来标示的东西,粮食、油、豆、蒜、姜、鸡蛋,都在上涨,最要命的猪也来了。
股票也是。股票也用价格标示,有很多数量的股票在学习绿豆和大蒜的剽悍。
从7月初的暴跌后,到8月底,整整涨了两个月,即便受政策打击的房地产,也顽强回到或者接近政策出台之前的价格了。
上涨能持续吗?
货币与通胀的数字游戏
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堆经济学家说CPI会近期见顶,那是因为M1见顶了
伟大的弗里德曼总结的那话让思考变得如此简单: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那我们就把货币和通胀的关系理一理。
我们从图1可以看到,2009年7月后,两个M均创出了15年的新高,此后,在高基数的因素下,才开始逐步滑落。
让思考简单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历史规律,特别是大数字,永远躲不开历史规律——大数字隐含的就是全人群都参与的行为,不论被动还是主动,全人群的行为,大多时候和猴群区别不大。
过去的规律告诉我们,在中国大陆,通常M1的增速预示着12个月之后的CPI。自从去年7月份开始M1同比增速创出新高后,豆、蒜、姜、三七及近期开始的鸡蛋、猪肉逐次登场。
我们再看M1和延迟12个月的CPI,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图形(图2)。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堆经济学家说CPI会近期见顶,那是因为M1见顶了。在经济学家们看来,通胀将在8月(也有说9月的)迎来高点,然后回落。
房地产不跌,别的凭什么跌?
一个按照收入水平衡量人人喊贵的东西都不跌,那么一些都消费得起的东西有什么理由不涨?股票正好也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关于这段时间的上涨,来看看房地产的大数据。
中国目前的存量住宅面积约400亿平方米,其中一半算是城镇住宅面积吧,200亿平方米。以4000元作为这200亿存量房的均价,对应80万亿元人民币。美国2008年底的房产总值110万亿元人民币(17万亿美元)。
去年国庆前后,上海内环环线上的长风公园项目被某央企拍下来了,楼板价22000元每平方米,容积率为2,则对应的地价为44000元每平方米。上海内环总土地面积680平方公里,对应土地价格总值30万亿元人民币。稍微展开点联想,上海加北京加深圳,类似数据总值似乎将赶超美国的房产总值。
即便是在如此激进的数字下,在楼市调控政策的明确指向下,房地产的价格还是不跌。如果一个按照收入水平衡量人人喊贵的东西都不跌,那么一些都消费得起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涨?股票正好也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钱多了会闹出很多事情,不仅仅是早餐鸡蛋飙升30%、晚餐猪肉涨价那么简单。当年的红火盛宴之后,日本即使低利率十几年,经济仍然无起色,美国眼下也是,再刺激也反应不大。
信贷工具使用过度后,往往是要还的。这个怪圈下一个进去的是谁?
哈耶克说过:任何经济周期都是信贷工具的伴生品。中国大陆的信贷工具使用之猛,令人提心吊胆,特别是近2年。
牛为什么不见了?
在那个时候,没有逻辑的价格已经搞坏了整个市场
按照这些经济学家们的观点,货币供应会收缩。货币收缩,没钱了——对股市来说,没钱没牛市。
股市就是和钱有关,无论中外。钱对于股市来说是万能的,没钱万万不能。
如果货币供应不减——为了防止政策叠加带来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不只是我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8月27日也这么做了一个类似核心思想的演讲),那么,按照前面说过的货币和通胀的关系来推导,通胀就不会降。
这时候得想起巴菲特的话了:通胀无牛市——经历过2007年四季度行情的人,应该还记得,那个阶段已经很好地验证过这个逻辑。
那么,邪门的是——没钱,没牛市;有钱,还是没牛市。在资金量和牛市的对应关系中,牛跑哪里去了?
如果说市场整体市盈率,那么,我们的股市的确不贵,整体市盈率,以2600点的指数,对应的大约为17倍,而同期的美国,按照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采集的数据,周期调整后市盈率约为20。
但是美国没有成飞集成,我们有。这是一只这两个月涨幅接近百分之二百五的“勇士”股,在其带领下,题材股的价格再次起飞——过去的很多次股市疯狂,都是在类似的一小部分题材股的带领下起飞的。
40倍,赌大小
最疯狂的2007年底,随便买一只股票,有一半的可能市盈率超过74倍;最惨淡的2008年10月31日,随便买只股票,有一半以上概率是超过24倍市盈率;现在,一半以上的概率,你随便买只股票,市盈率超过40倍
再统计一下如下几个节点所有股票的估值情况(图3):2007年12月31日,正是股市最疯狂之时,而2008年10月31日,是1664见底,是估值最低的时候。
去除200倍以上及亏损的股票(因为已经没有统计意义),此外的所有股票中位值,就是指剩余股票最中间的那个——什么事情一平均有时候就和事实离挺远的了,中位值则是个更有效的数字。
图3说明什么问题?最疯狂的2007年底,随便买一只股票,有一半的可能市盈率超过74倍;同理,2008年10月31日(这一天股市跌到1664最低点,估值最低),随便买只股票超过24倍市盈率的概率为0.5;现在,一半以上的概率,你随便买只股票,市盈率超过40倍。
40倍划算不划算?我们这么来计算:以当下2%的一年期利息,加3%的通货膨胀率,你需要一份5%年稳定回报的资产才能比存在银行划算。而40倍市盈率对应的仅是2.5%。
和74倍比便宜很多,和24倍比贵很多,在全球经济仍然不明朗、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环境下,40倍估值下,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自主选大小。
或者也有人说,银行股才10倍,肯定划算。不过,以2009年整个行业不到7000亿的总净利润,1.7万亿的总拨备覆盖,迎接今年底的近 50万亿的贷款总量,其实有点可怕。稍微调整几个数据,地方平台压力测试后的1.73万亿的可能的不良贷款量,犹如高悬之剑。
8月31日,深圳的中小板指数终于创出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点,在锂电、稀土永磁材料等一系列题材股的带领下,中小板沸腾了。
也是在这一天,更能代表大盘股的上证指数下跌0.5%,代表小盘股的深证综指上涨0.7%——这种局面历史罕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大小了。
但是,盈则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