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战争打响 中国如何保护自己?//王岐山: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6:40
世界经济战争打响 中国如何保护自己?王岐山: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更大的发言权(附:英文原文)
(2009-03-20 23:14:11)
美国人疯狂了,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再到经济危机已经使奥巴马政府及其背后的美联储走向疯狂。当下,美国只有两个选择:一、收缩经济规模与世界影响力,振兴实体经济以求自保,这样的结果是美国人以往坐享其成的好日子将成过往云烟;二、继续大规模发债,走“美国世纪牛市”的最后一浪,但越疯狂死亡的越快,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美国人疯了,终于祭出了最后的双刃剑——开动印钞机,向全世界展开掠夺。
去年下半年,美国人寄望于美元走强来吸引世界资金回流美国以使美国经济回暖,但可惜世界各国都在自救,无奈最终败走麦城。大量发债的迹象应该在今年年初开始有所迹象,中国曾不止一次发出要美国保护在美资产,最近的一次是两会期间温总记者招待会上的担心。但美国显然不希望在消息公布前露出马脚,信誓旦旦的回应“绝对保证”。结果,没过几天美联储就开动了“超级印钞机”。
中国两万亿外储七成是美元资产, 7274亿美元国债,占美国国债总额的23.6%,美国外债的6%。另中国购买“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加上其他机构债共约5106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对国内的负债,也就是说我们外贸出口赚来的外汇美元被央行截留,央行向内支付相应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实际上也是央行对内的负债,而持有的美元外汇则又投资到了美国,变成了美国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用中国人的钱买中国人造的东西的道理,说白了就是赊账。可美国政府是一个欠了上十万亿美元债务的政府,客观上其无法保证还款,它的信誉就是它的枪炮,就是它的国际地位,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美国人终于还是打开了那个通过超速印钞来挽救经济的“潘多拉宝盒”,这是双刃剑,它对外的杀伤力是恶性的掠夺,将变得赤裸裸,而对自己的伤害则是国际信誉的再次丧失。一个国家如果完全丢掉了国际信誉,那么这个国家距离崩溃也只有一步之遥。美国由于次级债的爆发已经丢掉了一半的国际信誉,那么再开动这超级印钞机必然丧失另外一半国际信誉。当下的美国,或许穷得只剩下印钞的权利和最先进的军事机器了。
美国人最终展开了冒险行动,中国早先已经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这是一个及时的政策,否则中国经济不会走这么稳,这是战略的正确。但从现在开始,从美国人开始超大量印钞,这四万亿将不能再挽救中国经济,中国必须要有新的对策才能走出困境。道理很简单,一万四千亿美元的资产在美国,就是在虎口,这超过了两个四万亿人民币,是巨额资产。但这些钱暂时生生的拿不回来。可以肯定地说,世界经济战争已经打响。当下,最重要的议题是“中国该如何保护自己?”笔者下面的胡思乱想或许有些疯狂,只当拿出来与战友们消遣,莫当真。
笔者一直说,中国经济是坚实的,最差自给自足即可实现自我生存,中国有落后的农村需要建设,有大量的存款可以消费。而欧美大多数国家却很难,因为他们张嘴就来的好日子过惯了。现在的形势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赚的钱在强盗手里,我能自给自足;强盗自己,由于前期是我供着衣食住行,那么现在如果我不再供,他将无法为继。这就是现实。因此,个人认为打蛇要打七寸,既然中国的外储在他们手里暂时也拿不回来,那么从战略上就不要把它当成可随意为我所用的资产,被别人拿这个作要挟反而可能误了大事。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己的实体经济,尽量封锁死美元通胀的输入也就是美元的赤裸裸掠夺我实体经济的脉络才是最重要,只要尽量避开美元能够保护自己经济,那么就有可效仿的余地,世界很多国家将会效仿自救。这样以来巨额美元不能流向世界其他国家而囤积在美国,那美国的通胀将会到吓死人的地步,不用我们动手,美国选民就会吃掉他们的政府。至于我们在美国的那些资产,就当成一颗美国经济的原子蛋吧,在美元无法释放到世界上的时候不计成本的抛售,让美元自己暴跌贬值最终灰飞烟灭。这只是经济武器,在实际当中必将涉及政治武器、军事武器,各种摩擦交涉、斗智斗勇一定会有很多来回,但对中国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如何去考虑和美国合作的问题,而是如何拖住美国,如何使自己的实体经济赶快走好以避免美元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出口继续恶化以及美元资产贬值引起的副作用,这样的副作用必须强劲的国内实体经济快速走强来实现抵消。只要中国经济能够抵抗住美元的快速贬值,只要中国能够吸引世界的目光与世界的资金,那么中国就不怕美元贬值,在美损失的美元资产完全可以通过实现国内资产的升值来补缺。美元的大幅贬值及大量的美元如果不能输送的世界特别是中国,那么它的美元贬值计划不但不能伤人反而伤己,最终的结果美国经济系统的崩溃。次贷危机已经毁了美国金融系统的信誉系统,而如果美国国债出了问题则美国政府在世界和在自己国民心目中的信誉系统将彻底崩溃,美国内乱将不远咦。
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蒙受巨大损失是必然的,这是美国人对外长期的欠债,虽然我们替它还得冤枉,但对于如此的强国如果其自己不通过这种方式灭亡我们将无力灭亡它,而我们的发展前面如果有此强国必会受到多方的遏制,让一个这样强大的对手自己灭亡即使自己也付出很多代价,但却值得!当下,最重要的是三件事:一、通过继续加大刺激实体经济来保证自身能够扭转颓势;二、在美国人不行的时候要敢于启动那颗美国国债原子弹,如果能利用这一万四千亿美元的外汇把美国经济干倒,个人觉得值!干倒它,后面有N个一万四千亿美元在等着你拿。三、加强军事能力建设,保卫家园,避免强盗狗急跳墙。与美国人就要打消耗战,该吃点小亏的时候还是吃点小亏,对美国人来说最消耗不起的就是时间,而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我们在消耗中成长,它在消耗中疲软,消耗就是最好的战略。
另外,中国应该逐渐将能源买入用双方货币直接结算,避开美元,使石油美元逐渐被架空,这样输入性通胀的口子会逐渐被闸住,国际美元体系也会土崩瓦解。我们时间已经不多,世界走向摊牌的日子将越来越近,世界的博弈需要我们的智慧和我们民族的团结。中国扛不住美国人“再通胀”的冲击
最近两个月,随着债市利差大幅收窄以及股价大幅飙升,乐观情绪开始充斥着市场,通缩情绪消散,金融海啸第二波开始被投资人所淡忘。
涨过头的时候,我们最好回头再看看美国人为达成这一切所要付出的代价。
至2009年5月7日止,账面上,美国国债余额是11.2万亿美元;美国政府5月11日估计本年度累积财政赤字为1.84万亿美元,是上一年度财政赤字的4倍;美国政府估计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财政赤字为1.26万亿美元;2010年至2019年赤字总额则为7.1万亿美元;未来75年美国未作拨备的社会保障计划负债已上升至51万亿美元。倘若计算在每年的预算案之内,纳税人每年要付出2.6万亿美元;2009年5月14日,奥巴马也开始担心 “美国长期债项的负担难以为继”,“不能永远这样向中国人借钱了”;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开始失控,国债大量供应,对全球金融市场会有何影响,且拭目以待。
有一点是真切的。美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始终压不下来。无论伯南克如何努力。
其实美国人已经在去年12月初就开始尝试了所谓“量化宽松”超常规的货币政策。伯南克从金融机构大量购买毒资产,这种购买不透明,也不知道价格,国会要联储报告,他也不报告,这个总量估计有8000亿~10000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拿联储国债资产置换(联储为此减少了3000亿长期国债);二是买入资产后,又用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方式把放给金融机构的钱稳定在联储的账上 (反正这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开张做生意),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没有显著增加(一季度从8200亿增长到9000亿),所以M2也只增加了一成(3月份是9.4%)。
随后,美国优质房产按揭证券(PrimeRMBS)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并带动了美国30年期银行按揭抵押贷款利率的显著回落。但好景不长,随着经济面坏消息不断出现,利率开始迅速反弹,截至3月17日,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率一度攀升到3.01%,比年初已经提高了80个bp。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国债利率特别是长期国债利率的快速上升,无疑会提高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和房地产融资等各项中长期金融工具的融资成本,对深陷衰退泥淖中的美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30年期按揭贷款利率与20年期长期国债利率的利差一度降至180bp的历史低位,意味着按揭市场利率下降的空间被封杀。
与其在压缩房贷产品的利差上下功夫,不如直接降低国债利率(基准),从而带动整个债券市场的利率下调。
3月17日,联储宣布未来半年内直接入市购买3000亿美金的长期公债。这是为了刺激经济、防止通货紧缩,釜底抽薪式的最后一击。跟之前的性质完全变了,货币当局直接买公债等于债务货币化(直接印钞),意味着半年后流通中的货币将增加30%,M2至少增加三成,若考虑货币乘数反弹,增速甚至可能高达四成或五成。
3月18日,美国10年期公债收益率当日骤降了50bp,但随后就再也下不去了,一路上扬;5月8日一度接近了3.3%,一举超过了3月17日的水平。
老实讲,联储入市买公债,是一条不归路。3000亿哪里够呀,仅仅是开了个头,美国2009年和2010年发债规模各达2.56万亿美元和1.14万亿美元,9月份前还不是发债高峰期,未来半年 (到9月份)发债规模并不大,大约在7000亿左右,联储若执行计划的话,大致买40%的样子,基本还能挺住。但是,由于美国的财政年度由9月开始,所以真正发债巨峰要在四季度到来,在此之前,如果联储不及时宣布大幅加码买入规模的话,恐怕预期也会把国债利率重新推上去。
联储宣布再买,市场还有谁相信伯南克?伯南克说过,一旦经济好转就停止买债。要么是经济更加恶化,要么是伯南克撒了谎,无论哪种,美金美债的抛售狂潮或至,美金的汇价未必跌多大,因为其他西方国家也债务累累,但全世界对于信用货币的信任若崩溃,将导致大宗商品和贵金属成为避险的天堂。
实体经济没起来,价格却被货币推上去了,这是比海啸前更惨的局面,全球的货币当局怎么办?收,意味着资产新一轮的抛售狂潮,新的一轮去杠杆;不收,通胀的实现至失控迟早要成为压垮企业和经济的最后稻草。
当然估计美国人是不会收的,但剩余世界特别是债权国和生产国可就惨了。为抵抗前一轮的海啸,中国已经耗费了巨大的政府财富,钱都到了“铁公机”上面去了,还拿什么来为企业扛输入型 “通胀”?扛不住就意味着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一回暴露出来的巨大的产出敞口,谁来帮它们消化?
面临市场和资源双层约束的中国制造怎么办?那时候将是中国股市真正的熊市降临。这时候,或许美金开始超强回归,全球资金再次向美国流动,美国人反过来拿着美金到剩余世界来“收尸”。
希望后面的事不要按照这个逻辑走。
关于要求我国政府发行“中元”的建议报告
:lol 关于要求我国政府抛弃美元发行 “中元”的建议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
1、危机关头,人民币功能欠缺,难当重任
众所周之,我国政府在过去开始设计和发行人民币的时候,就根本没法考虑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民币的世界货币功能,所以说,我们的人民币受其使用范围、汇率格局及其可兑换进程等先天不足的限制,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很难成为世界货币。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在我国加入WTO市场后,我国货币的流通条件与标志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加上传统的金银货币早已退出国际货币舞台和人民币当前面对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国内发行人民币的同时,再向国际货币市场发行世界新货币……“中元”,这也完全符合世界经济规律和国际金融惯例。
简单地讲,就是说时代发展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蛋糕也变大了,因此,人民币就必须进行升级和改革才能走向世界,对此,要想把我们的货币升级到世界货币的高度,看来只有发行新“中元”才能解决人民币的问题。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说我们需要发行美元替代货币,或者是让我们去替美国人来印刷“美元”而已,只不过是中国人来印制的这一部分美元只能叫做“红色的美元”,简称“中元”。
2、动用外汇储备 注册国际银行 及时发行“中元”
不论是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法理上来讲,我们果断地抛弃美元货币体系来发行新“中元”,其实也没有什么国际障碍和困难,何况,我们的国际实力及其政治、经济环境要比欧盟发行欧元的情况要好得多。不是我毛遂自荐,例如,我们可以动用我国的外汇储备来做股本,专门成立一家“中国国际银行”并向全世界推销和发行世界新货币“中元”来替代美元。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新“中元”的新汇率来与外国货币进行平等互换及其外汇计价、结算和储备流通,从此打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旧体制,彻底改革和创新国际金融和世界货币的发行与监管机制,从而实现我国货币的国际化梦想。
相反,你如果反对发行“中元”的话,那就只能再让美国人去乱印钞票来坑害我们好了!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而去乱印人民币吧,否则,温总理就不用要求发行9500亿国债而直接改印9500亿人民币算了。道理很简单,虽然人民币也可以与外币进行货币互换,但它换出去以后也只能再单向地流回中国来获利,换来换去也不能实现人民币的全流通,反而,换出去的人民币还会冲击和挑战我们的货币政策与监管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要决定发行“中元”的话,那情况可就完全不同,首先,印钞权在我们手上,我们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不印白不印。其次,“中元”可以替代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其在国外的流通机制、储备和汇率政策等不会冲击我们的货币政策。再次,发行中元是为了挑战美元,不印白不印。所以说,通过方案比较,看来只有发行“中元”才能替代和挑战美元,否则别无选择!
3、中元出世,雪中送炭,特事特办,当机立断
俗话说,危机使人进步,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早日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和结束我们靠美元来过日子的旧时代,老百姓和党中央也都希望我们能尽早杀出一条血路来。其实,单凭我们“中元”的信誉和实力,我们还是有能力有办法来维护和建立世界货币的新秩序新机制,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来说,中元出世,那简直就是给全世界在雪中送炭。所以说,只要我们能及时发行新“中元”取代人民币直接进入国际货币流通市场,不但可以解决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当中世界货币发行与监管缺失及其恢复发展信心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发行新“中元”也是为了我们能够长久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和挑战美元霸权,及其进一步增强国际货币市场的含金量与流动性,并稳步推进和实现世界货币发行多元化。
总之,为了挑战美元霸权,也为了我们的新“中元”能早日面世,为此建议,我们在国内国外分别启用人民币和“中元”两种双轨制的货币发行与调控体系及其两套流通体制,不论是对国内、国外我们都可以同时拥有两套独立的货币政策体系去调控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关系和货币市场,可谓进退有余,何况,这也是为了我们和全世界尽快结束靠“美元”来过日子和摆脱经济危机及其实现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 ,建议尽快审核研讨!
王岐山: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导读:《泰晤士报》网络版3月27日发表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专栏文章,王岐山在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以下为文章全文:
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了应对这场危机,即将在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必须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国际社会已经下定决心,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快速行动,出台了果断的政策和计划来刺激内需、推动经济重组、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些措施已经开始产生积极效果。但是,目前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内需、保障就业和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目标。我们还必须着手应对由全球经济衰退以及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导致的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并为全球经济及早复苏做出应有贡献。
自去年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举行以来,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渠道向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援助和支持。我们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高达人民币5800亿元(约合585亿英镑)。
我们在一系列亚洲和全球经济及贸易协议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清迈协议、国际金融公司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计划。我们还发起设立了美洲开发银行相关事宜的合作和联系机制。中国进出口银行和美国于2008年12月签署了总额200亿美元的贸易和融资协议。中国政府还派出企业代表团前往欧洲,并签订了价值136亿美元的订单。我们将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为了克服目前的困难,国际社会应该提高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应该努力扩大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协作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以确保就业稳定,并加强在能源节约、减排、环境保护和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以培育全球经济的增长点。
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拒绝所有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还应该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集中在重新调整国际金融机构的管理结构和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峰会应为这类改革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时间表和详细计划。为防止此类经济危机再次发生,应加强对所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谨慎监管,并在地区和国际层面进行监管协调和合作。
对于受到广泛关注的IMF增资问题,我们的看法如下:中国在安全和合理收益的基础上支持IMF增资;中国将在增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并将在这方面竭尽所能;我们认为IMF应基于份额增资,并鼓励主动出资,平衡出资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增资的规模应考虑到国家发展阶段、人均GDP、自然状况、外汇储备的积累和构成都不相同,并且各国经济安全对外汇储备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仅仅根据外汇储备规模来决定出资额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
IMF增资的首要方式应该是增加配额。如果这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出资额度将由当前配额决定。如果给予配额的出资额度不足以应对当前需求,IMF可以发行债券,中国将购买这些债券。中国将仔细研究美国提出的“新借款安排”。双边借款安排应由相关国家之间单独谈判达成,IMF作为多边组织,不应参与这类谈判或者对这种双边安排做出决定。简而言之,增资应在IMF框架下以弹性和不同的方式达成。
在资金利用上,IMF必须加强产能建设,改革管理结构并确保金融资源在缓解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应对全球经济下滑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进行科学的评估、合适的计划和严格的监督,以保证公平、公正、透明和有效。我们希望这些资源主要用于帮助受到危机严重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坚定地相信,只要国际社会进行合作,我们将有能力战胜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并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兴亚)
原文: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at started last year has taken its toll on the world economy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a strong signal must be sent from the upcoming London summit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determined to act together to get through the time of hardship.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China was quick to put in place a decisive plan to boost domestic demand, advanc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These measures have started to produce results. At present, the Chinese economy still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We have to meet the demanding goal of maintaining economic growth by boosting domestic demand, ensuring employment and re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We also have to cope with shrinking external demand caus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and trade and investment protectionism. China will continue to take forceful measures to maintain steady and fast economic growth and contribute its share to an early recovery of the world economy.
Since the G20 summit in Washington last year, China, as a responsible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provided a lot of assistance and support through a variety of means to a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We signed bilateral currency swap agreements worth 580billion yuan (about £58.5billion) with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We played a part in the creation of significant Asian and global economic and trade initiatives, such as the Chian Mai initiative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s global trade finance programme. We initiated an interagency co-operation and liaison mechanism for affairs related to 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The Export-Import Bank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gned a trade finance agreement worth $20billion in December 2008.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nt Chinese companies on procurement missions to Europe and made purchases worth $13.6billion. We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Africa and Asi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To overcome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enhance co-ordination 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xpand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peration to bolster economic growth, step up co-operation among small and medium-size businesses to ensure employment stability, a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o nurture growth points for the world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recognise that the trend towards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s irreversible and should take credible steps to reject all forms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protectionism.
It should also press ahead with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with the focus on readjust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creas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voic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ummit should set a clear goal, timetable and road-map for such reform. Prudent regulation of all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volved should be tightened and regulatory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t both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should be increased to prevent a crisis of this kind from happening again.
On increasing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n issue that has drawn widespread attention, we are of the following views: China supports increasing IMF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safety and reasonable returns. China is ready to play an active part in exploring ways to raise resources and will contribute to this effort within its ability. We hold that the IMF should mobilise resources through the quota-based system as well as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contributing countries.
The scale of increase should be determined in the light of the vast difference amo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stage of development, per capita GDP, the nature, composition and build-up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the level of dependency of a country's economic security o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t is neither realistic nor fair to set the scale of contribution simply by the siz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n the ways to increase IMF resources, top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a quota increase. If this cannot be done in the short term,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current quotas. If quota-based contributions fall short of immediate needs, the IMF can issue bonds, and China will be a buyer of the bonds. China will carefully study the “new arrangements to borrow” propo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Bilateral borrowing arrangements should be discussed separately between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and the IMF, as multilateral conferences are not the right place to discuss or decide upon such bilateral issues. In short, the increase of resources should be achieved within the IMF framework and in flexible and different ways.
On the use of the resources, the IMF must enhance capacity-building, reform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ensure that the resour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as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countering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The use of resources should be subject to scientific assessment, proper planning and rigorous oversight to ensure that it is fair, just, transparent and effective. We hope that the resources are used mainly to help developing countrie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crisis.
We firmly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orks together, we will be able to prevail over this once-in-a-century financial crisis and embrace a better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