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中眼神训练的特殊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2:58
舞蹈是一种文化,它能给人以崇高的想象与理解。而眼神表现力对于完整表达舞蹈的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舞蹈中,“神韵”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我们知道,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所谓”神韵“,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神韵“可以通过舞蹈中眼神的运用去艺术性地表现出来,舞蹈演员可以通过眼神的艺术表达形式去结合舞蹈的各种形体语言让观众去认识舞蹈中的神韵、去感悟舞蹈中最精华的东西。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这种“神”,“形”才有生命力。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也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我理解这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说“形”是可以通过模仿去做,而“劲”和“心意”是必须通过潜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为有了动作的“劲”和“心意”,从而给予了“形”以生命力。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而眼神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地、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好这些舞蹈中“神韵”的艺术技巧,才能产生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互动,使舞蹈形成的放射形与观众形成对话,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蒙古族艺术家荣毅捷在加拿大表演的一场舞蹈。
1996年11月20日夜8时。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庄严肃穆的圣约瑟大教堂礼堂内,当那道金红色的丝绒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观众立刻惊讶了,舞台背景出现了一幅好大的写意画:一望无际碧绿的大草原,湛蓝悠深的天空,一切是那么简练而和谐,纯净而安宁。透明如水。随着灯光的变化,青青的牧草仿佛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拽,云儿从空阔的天幕边慢慢来……刹那间,马的嘶鸣一声盖过一声地叫响,只见舞台正中的那匹俯首凝思的“黑骏马”倏然间双肩一抖,头颅如同旗帜一样扬起,鬃发像瀑布一样流淌。与此同时,马头琴齐奏的乐曲《万马奔腾》激越奔放地响了起来,随着主旋律的展开和节奏的运动,舞蹈家脚步所模拟的马蹄声如疾风、似潮水,腾挪闪现,疾速飞跃,时而如流星贯月,时而如卧抱残阳。而琴弦一样抖动的双臂仿佛在默读着苦难,在拥抱着幸福,在希冀着明天……
透过舞蹈家荣毅捷那娴熟、奔放的形体语言,以及表情和眼神中流露的自信与意志,观众所感悟的是强烈的暴风骤雨般的现代蒙古族的民族精神,那种壮阔、那种刚毅、那种宁静、那种追索,如一幅幅流水的图腾,似一座座奔跑的雕塑,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昂扬奋发、挺拔向上、勇往直前……
这时,观众席上,无数只幽蓝的眼睛透出了惊喜与振奋,随之而来的掌声如奔流的江水一浪高过一浪。剧场沸腾了!
这无疑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演出。试想,如果舞蹈演员眼神苍白无物,无论他的舞姿表现力如何到位,其舞台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更无法打动那些不太通晓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又比如令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非常关注的舞蹈《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扮演的形象需要观音的魂灵、观音的情感、观音的境界,在她的身上要表现出巨大的沉静和安祥,而且在她身上要雨无声处真精撼!这是她在眼神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在前三四米的地方下垂,整个面目非常松驰,使我们想到了像山西的云冈石窟、敦煌、西藏等等很多地方千手观音的艺术形象。如果邰丽华的眼神过分游离或过于做作,那观众一定会觉得不伦不类,也不会有理想的艺术美感。
因此我认为,眼神的训练和情操的陶冶在中国舞蹈艺术的训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治神韵的过程,神韵常常是通过眼神的表现手法去刻画的。因而我们说人体动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只有“身韵”和“韵律”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中国舞蹈的艺术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