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的土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1:23
——我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福特·谢巴德在他的著作《食物与饥馑》中写道:“近代人创造了两种足以消灭文明的方法:一为原子战争,一为世界性的土壤侵蚀。在这两种方法中,土壤侵蚀具有更恶劣的破坏性……原子战争会破坏某种特定文明,但土壤侵蚀若不加以防止,却有消灭任何文明的可能性。”
引语
近几年,“土壤污染”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尚是一个“新的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人们曾固执地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眼不见为净”,却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每一寸土地的安全和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治理土壤污染已刻不容缓。
鸡蛋被煮熟之后,没有办法让它再恢复本来的模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让这枚“生鸡蛋”煮成“熟鸡蛋”。而在“生鸡蛋”被煮熟之前,我们还有多少时间?
2006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宣布,将用三年半的时间,耗资10亿元,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
一场与土壤污染的较量,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拉开大幕。
只要行动,就不算太晚。
差点闹出的“国际笑话”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案例。
建于1961年的沈抚灌渠,总投资5000多万元,全长近百公里,流经沈阳和抚顺两市4个县区的11个乡镇。当初建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沈、抚两市沿浑河的水源,主要将抚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引出。
当时人们惊喜地发现,灌渠流域内的农作物长势好、且产量高,灌溉面积15万亩,受益人口达20余万,人们称誉灌渠为“大米河”。这对于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匮乏的中国而言,沈抚灌渠成为利用污水“变废为宝”灌溉农田的典型。据专家分析,当初的沈抚灌渠所接纳的主要是生活污水,而几家石油企业排出的含氨、氮等成分的废水,其功效相当于施用化肥。
“当时沈抚灌渠作为污灌的典型,曾向全国推广,甚至还要到联合国去介绍经验。”省环保厅生态处崔海兰处长说。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剧增,灌渠内各种污染物的长年积淀,使沈抚灌渠的水质日趋恶化。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多年跟踪调查表明,沈抚灌渠水体严重污染,已导致沿岸土壤中毒、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且污染物残留量较大。而省卫生防疫部门的一份报告明白无误地显示,沈抚灌渠流域地区的人群与清水地区的人群相比,患病率、患绝症率和死亡率及畸胎率,均明显高出一倍多。
“现在想想,幸好当初没去联合国宣传,否则还不成了笑话!”崔处长的语气没有半点儿轻松。
“看不见”的污染难以逆转
如果说污水横流、黑烟滚滚、臭气熏天等外在表现形式更容易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那么土壤污染则因为“看不见”而常常被忽视。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宿营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于是,这种危害极大的污染就在这样的“温床”上趁机蔓延开来。
哪些原因能够造成土壤污染?它的特性和危害如何?我省土壤污染现状怎样?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成华。
“隐蔽性和滞后性正是土壤污染的一大特点”,梁教授说,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很长时间。
另外,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而是不断积累,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同时土壤污染还具有不可逆性,“土壤一旦被金属污染,要想从土壤中清除这些污染物难度非常大,甚至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梁教授说。
这些天,一则“广州一天一亿治理污水”的新闻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二者不具可比性,土壤污染的治理更为艰难。”梁教授说,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则很难恢复,治理成本高、治理周期较长。
“以沈阳铁西区的张士灌渠为例,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以目前现有的技术,即便花费巨资,几十年之内也难以治理好。”
土壤污染具有明显地域性
目前,土壤污染已被列为世界六种典型公害之一。
梁介绍,目前我们面临的土壤污染主要是引用污水灌溉和施用工业废渣所致,同时大气污染和不合理的施用农药也会带来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和以石油类和农药为主的有机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如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
“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壤主要通过污水灌溉、酸雨和降尘、汽车排气、向土壤倾倒固体废弃物以及过量施用农药等途径。”
梁教授还纠正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受到污染,一般集中在重工业城市的近郊、冶炼厂和矿山附近”。以辽宁为例,沈抚灌渠、张士灌渠曾经的污灌,葫芦岛锌厂排放的烟尘,铁岭铅锌矿的开采,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有明显的地域性,一般具有离城市和矿山越远,土壤污染程度越轻的特点。”
有毒土壤最终危害人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多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毒大米”、“毒蔬菜”的报道也不时见诸媒体。
但一时间,人们并没有想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语——记者注)出了问题。直到最近10年,土壤污染问题渐次浮出水面,才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田“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不可避免会污染农作物”,梁成华介绍,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污染耕地2500多公顷,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每公斤稻米的含镉量甚至在5—7毫克。这些“镉米”完全不能食用,只能用来制造浆糊。而在其它一些污灌区,出产的蔬菜味道变差,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完全满足不了深加工的要求。
有这样一个例子,1991年国家对我国生产的各类食品中六六六和DDT残留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禁用10年后DDT在食物中的残留水平高于六六六,尤其表现在水果和蔬菜中。一些蛋、乳制品及植物油等脂类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总量仍很高,个别水产品中残留量也高达57微克/千克。
“土壤中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而作物根系也主要生长在土壤表层。当作物吸收和利用土壤表层中的营养物时,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使农作物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增加,影响其质量与产量,最后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梁教授说。
三年普查做全面“体检”
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对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开展了两次全国性土壤普查。这两次土壤普查的目的都是针对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主要是了解土壤肥力,而对土壤污染“说不清”。
省环保厅生态处崔海兰处长介绍,这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总体目标是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筛选并试点示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是此次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
据了解,我省共选择了9类315个典型区域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面积约5180km2。共布设点位3236个。其中重污染企业110家,污染负荷占全省65%。
反思:法规还不成气候
1、立法缺失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国家级法律有6部,资源保护的法律有9部,国家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30多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行政规章有400多个。但是,却没有关于土壤污染的专门性单行法律、法规,而且在《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中也只有些零散规定。
辽宁金正律师事务所孙金宝律师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表示,现行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条款都是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虽成体系但缺乏对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规定。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条款只是概括性地指出要“防止土壤污染”、“改良土壤”。对于如何保障土壤不被污染,如何对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并未作出明确而完善的规定。
孙认为,现行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中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责任是实现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目标的重要保障,现行有关的法律规范中没有规定法律责任主体,也没有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致使一些严重污染土壤的行为得不到法律追究。”
2、明确责任
孙金宝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中没有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对土壤污染主体几乎无任何约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也使得一些在国外难以生存的污染工业迁移到中国,因而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中设立法律责任的规定成为必需。
“如果制定这样一部法律,责任主体至少应该包括疏于职责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主管部门及其责任人员;导致土壤污染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生产者;导致土壤污染的工矿企业及其责任人员。造成了土壤污染的主体应当承担土壤污染修复或赔偿责任,对于严重污染的行为要追究相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后记:对土地永远保持一份敬畏
在进行这次采访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像:先人们跪在地上,将一抔泥土高高举过头顶,无限虔诚地顶礼膜拜。充满感激,充满敬畏。
人类是安泰(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记者注),只要脚踩大地,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我们才敢喊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天斗与地斗”这样的口号。
人类又是不孝的安泰,在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中,让“财富之母”遍体鳞伤,连原本的敬畏也抛弃了。
对于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我国是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倘若毁掉了赖以生存的母土,十几亿之众的人口又将去何处寻找失落的家园?保护土地,决不只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有量这条“红线”;如果只是守往了数量,质量却每况愈下,也难称保护。
还是重温一下秦牧的名篇《土地》,重温一下给过我们大豆、高粱、小麦的土地所散发出的香甜的泥土的味道。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
是时候找回那份遗失已久的敬畏了,只有敬畏才能够担起未来的责任。
作者: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