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竹人刘家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1:50:51
谁为当代画竹第一人
(刘家生)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竹,爱竹。众所周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贤者乐竹。竹以其特有的品性,如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风霜雪压,随遇而安,怡然自得,很自然的和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审美观念不谋而合,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化的精神化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也正如宋代著名诗人、画家苏东坡所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人们对竹的偏爱。竹,生长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一千多种。在我国南部多见的品种有楠竹、铁竹、罗汉竹,北方汉竹、班竹等。竹,滋长在广阔的大地上,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我欣赏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因竹自然的天性和独特的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竹,既是人们的良师益友,又是吉祥平安的象征。艺术家以“人格化”的语言将竹比作“君子”歌颂不已。
中国画“墨竹”一科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文人墨客人人都能写上几笔,画上几竿。画法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变化,正如叶子的画法也就只是“个”字,“介”字等,有此嗜好的人都知道。中国墨竹大概起源于五代李夫人,始于唐代吴道子。实际上到了北宋名家文同才开始渐渐盛行起来。文同(生于四川新兴里)注重写生,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的竹叶造形优美,如同利剑,枝叶结合巧妙,注重写实。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文湖州竹派,他的成就超越了前人。在元代,如赵孟頫、顾安、李息斋父子等,都各有所长,也可以说都是在继承北宋文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很完美的程度。明代夏昶、王绂等虽然有自已的独特风格,但从力度及写生方面远不如前人。明末清初,写竹风格大变,如石涛的墨竹,写意之法风梢露叶,生态自然,错落有序。用笔奔放,用墨浓淡干湿酣畅淋漓,极尽变化。石涛是一位具有天资的墨竹名家,他聪明绝顶,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感且自然。乾隆年间,李复堂、郑板桥等人的墨竹各有特点,但格式化的东西太多,写实的功底差,也没有突破石涛的框子。到了清末光绪年间,蒲作英、吴道硕等墨竹画风才出现了大写意的阶段,对后人的影响极大。从民国之后,要说解放前了,在我国画坛又出现了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董寿平先生(1904—1977),董老是山西省洪洞人,自幼受其父董维藩的影响酷爱美术。其高祖董霁堂是清代书法名家,祖父董文焕是清咸丰翰林,以诗书驰誉京都,为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董老的墨竹如同一幅钢筋铁骨,笔法苍劲刚健。董老善长中锋用线,圆如铁丝,藏锋不露;董老常说“下笔容易,收笔难”。下笔“顿”、“收”讲究有千钧之力;运笔时,纵横捭阖,又如春蚕吐丝,逆水行舟之意,视为竹坛之首。这些大师都以细竹为题材,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旷世佳品。
从古至今,各名家都很偏爱细竹,江南毛竹的作品如凤毛麟角。以我多年的观察,也只有卢坤峰先生以粗竹为题材,是建国以来的第一笔粗竹,在我国画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什么是“创新”?前人没有画过的,不重复别人的技法而独树一帜的就是创新。写竹这门课题沉睡多年未醒,如现在竹叶的画法,“个”字、“介”字、“鱼尾”、“荡雁”等之类的组法都没有脱离传统,画节也是留白后在中间构线。岭南画派巨匠赵少昂先生写竹节不留白,直接构线,效果非凡。“画”和“写”竹节是一道具有前瞻性的难题,几百年来无人能破。在查阅文宪及现在全国画展中,尚未见过写竹新法。特别是在“节”的变化上,如同民俗歌曲,站在台上,除了脸谱不同外差不多都是一个调。正因突破难,所以极少有人去深研。
自古以来,高手多出自道家,是因他们所求一片净土、修心养性、与世无争,一味的专心研习自己的嗜好,故而他们的文化,书画,诗经,武德等出类拔萃,被后人所折服。如今,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 “神州号”、“水下艇”、“农民研制的大豆纤维”等高端科技已响应全球。而现在我们这些画竹写竹之人所作的几笔竹,又有谁的作品真正的在技法上、创新上超越了前人,真正的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还需要我们每位画者认真的反思自己,认真考虑要为后人留下什么?这个悬挂在历史旷野上的大问号,引人深思。
附  言: 本人喜欢“竹”已有四十多年,也在为如何创新而夜以继日地深研。70年代,我经常去北京和平里董寿平老师家向老师请教,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时时启发着我。如今老师走了,心中的无耐与不解不知向谁去请教,在处于拜师无门的水深火热之中,也只能靠自己频繁的写生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2010年3月27日       (文章已向全国发布,请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