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书话[独角兽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9:07
编者叙意
二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围绕着上古史问题,产生过一场聚讼激烈、影响深广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辨别现存的有关古史资料的真伪及以此为基础的中国古史观,挑起这场争论的主要人物,则是后来被称为“疑古史学”代表的顾颉刚。这场争论的文章及以后相关的研究论文,也由顾颉刚等主编收入《古史辨》各册中,成为现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顾颉刚,一八九三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市,一九八○年去世于北京。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是中国现代成就最为卓越的一位史学家。关于顾氏早年的求学和治学经历,他在《古史辨》的第一册《自序》中有过详尽叙述。一般来说,顾颉刚的学术生涯始于一九二○年毕业后的留任北大教职时期,但从现存的顾颉刚的读书笔记来看,大约在二十岁时,他已显示出日后成为一位学者的选择取向(《寒假读书记》,一九一四)。
除了早期任教于北京大学外,顾颉刚在抗战前还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燕京大学等,以后又在云南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和复旦大学等执教。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此外,他的重要的学术文化活动还有,创办了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等,主编过《古史辨》、《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文史杂志》等多种学术刊物,在古籍整理方面,他主持过《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史林杂识初编》、《尚书大诰今译》、《孟姜女故事演变》等等。终其一生,顾颉刚以“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成为古史研究特别是“古史辨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在历史地理、边疆地理、民俗学等研究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此外,他还大力倡导通俗读物的整理、出版。顾颉刚的学术成果,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其显著的影响,广为学者所借鉴或认同。
在已出版的顾颉刚著作中,《史林杂识初编》实际上是在油印本笔记集《浪口村随笔》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可以说,读书笔记在顾颉刚的著述、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估计,顾氏一共写有约二百册笔记,计三四百万字。他生前曾有过整理并出版自己的读书笔记的计划(顾洪:《顾颉刚读书笔记》前言)。这一计划在他去世后的十年,即一九九○年,终获实现。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十卷本的《顾颉刚读书笔记》。
顾氏笔记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代学术大师,他博涉约取,笔记内容多属籍海探珍、书林撷英,形式上虽似散金碎珠,但其味无穷。他曾说:“吾今有宏愿在:他日读书通博,必举一切附会一切影响皆揭破之,使无遁形,庶几为学术书籍人心世道之豸。”顾颉刚读书笔记的价值,是与这种读书、治学的动机分不开的。其次,读书笔记贯穿了顾颉刚六十多年的学者生涯,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能从中体味到顾颉刚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细读这些笔记,不时会发现,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往往跃然纸上、溢于言表。读书、治学真正成为这一代学者的生命存在方式。即使是在病中,顾颉刚还说:“特予读书已成痼癖,非此不愉,而笔记则犹行云流水,随笔书写,异于为文之集中精神。苟并此而不为,我之为人不将如行尸走肉者几希矣。”读书笔记,在顾颉刚不啻是一种生命节律的跳动,是一种文化性格的展示。
顾颉刚之勤于笔记,与他对这种文体形式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内蕴的理解也有关系;同时,从这一角度又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顾氏笔记本身价值的认识。
他这样说:“予惟民族形式,此世所尚,亭林之书岂伊自为,亦承梦溪、容斋之绪也。是固我国文体之一种,证据欲丰而辞句欲简,脱不废整理古史、古籍之业者,其体实终古而长存。予之书苟能步武亭林,于愿足矣。”由此可见顾颉刚读书笔记的取法之高,旨趣之深且远。说到底,唯有以中华文化的承传光大自负者,才有可能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于学问之道而不辍。
本书将顾颉刚的读书笔记选辑成为四辑,辑名乃编者所立。第一辑“读书记序”,专收顾氏各册读书笔记的自序文字,以见其一生的读书过程;第二辑“书林谈丛”,辑收有关书籍史识的各种话题;第三辑“书人书事”,主要是围绕人与书的关系,说人评书,与上辑专论书事各有侧重;第四辑“理书发微’,则以学理心得为主。总括以上四辑,或可一言以蔽之曰“读书的学问”。
除了分类辑选外,编者的工作主要是整理标点,尽可能改正误植、错漏的文字,使之更为规范化。但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其间难免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尚祈读者方家予以赐教,以便前贤著述的整理出版更臻完善,真正裨益于如今的世道人心。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顾颉刚先生的读书札记,因此行文中,书名、篇名有用全称,而更多的往往用省称,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作《四库总目》、《四库提要》或《提要》;战国策》有作《国策》的;《竹书纪年》有作《纪年》的;《西厢记》有作《西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作《三国》、《水浒》的;《汉书·艺文志》有作《汉志》的;《史记》、《汉书》有作《史》、《汉》的;《淮南子》、《韩非子》有作《淮南》、《韩非》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写成《伪经考》;《古今图书集成》写作《图书集成》等。例多,不具举。为了尽可能保持顾先生读书札记的“原汁原味”,凡容易理解的,一般均仍其旧,不作改动。
也有不容易理解的,如阎若璩《潜邱■记》写作《■记》;俞正燮《癸巳类稿》、《癸巳存稿》写作《类稿》、《存稿》,为使行文明确,遂加字,改成《潜邱■记》、《癸巳类稿》等。
本书的辑选出版得到了顾潮女士的大力支持,谨此深表感谢。
编者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全书内容: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0&ID=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