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巴菲特--爸爸给孩子的6堂理财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9:14
父亲节的礼物琳瑯满目的陈列在卖场的架上。几个孩子很用心的看着各种物品的价格。这些孩子都想帮爸爸买份贴心的礼物。那,当爸爸的呢?除了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拄之外,还要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有一个衣食无缺的未来呢?给他鱼吃,不如给他钓竿!如果孩子们可以从小懂得如何金钱,知道什么时候用该用的钱,了解投资的学问、还会严控自己的风险,同时诚实面对个人的财务状况,那肯定就会有一个衣食无虞的快乐人生。这些学问,应该及早学会,这些教室之外的人生理财课,应该也是爸爸要给孩子最最宝贵的人生大礼!
今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全世界的惊叹声中,巴菲特给他三名子女,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理财课。
巴菲特在纽约市的公共图书馆里,签署下一份他这辈子签过的投资合约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的内容,是他将捐出全部财产的近八五%,约三百七十亿美元(新台币一兆二千多亿美元)给慈善团体。其中,三百一十亿美元给比尔.盖兹夫妇为名的慈善基金会,另外六十亿美元则给他自己三名子女负责的四个基金会。
全球各大媒体隔天都以斗大标题写着:「史上最大笔的慈善捐款!」描述他关怀社会的慈善心之际,他同时也正以父亲的身分,给他的孩子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理财课,而这堂课的实际价值,也许远远超出他所捐出的财产价值。
这堂课教的主题是什么?每位爸爸各有解读。政治大学商学院院长周行一的儿子读国中,他说这叫「善用金钱达成人生目标」,是金钱定义的最高级。政治大学企管系教授、现任国民党立委赖士葆,儿子阳明医学系毕业,正在服役当医官,他说这叫「留一点空间给孩子自己去奋斗」。上柜公司中美晶的董事蔡文惠,儿子念了二年大学之后,决定休学重考上自己喜欢的企管系,他说这证明:「赚钱只是一个过程,可不是结果。」
每位父亲的解读各自不同,但无论如何,巴菲特这项惊人之举,震惊全球,而在这堂课之前,巴菲特给全球父亲的启示,应该是「如何教出巴菲特!」
巴菲特从小就对投资有独到而精準的见解,他五岁就去摆地摊卖口香糖;八岁就会呼朋引伴,到家里附近的高尔夫球场捡球,转手卖给球商获利;十一岁时,他买了这辈子第一张股票,为他精采的「投资人生」正式揭开序幕。
1金钱:「钱不是从提款机跑出来」
巴菲特的成长过程,证明理财观要从小灌输,而为孩子第一堂理财课揭开序幕,是所有父亲责无旁贷的权利也是义务,父亲节在即,在孩子们处心积虑的看着各类广告,想买一份父亲节礼物的同时,做父亲的应该回过头来再想想,该给孩子一堂什么样的理财课?为他们展开顺遂的人生旅途!
盯着百货公司橱窗里的玩具,「爸爸我想要买这个。」「不行,爸爸没有钱。」「没有钱喔?去提款机领就有啦!」这段对话恐怕在许多父子身上上演过,虽是天真的童言童语,但对金钱已经有了不太正确的认知观念。
钱是什么?「去提款机领就有」的钱,这个观念多半来自父母无意之间的对话,小孩在旁边听着听着,以为只要没钱,提款机领就有、刷卡就有,可见所处环境给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元大证券集团相关企业转投资的格林菲尔幼稚园,让小朋友学会「金钱」的概念,来自一堂烹饪课。幼稚园执行长、同时也是马志玲的长媳唐可珊围着围裙,带着一票小朋友现做一大桶「柠檬汁」,在大太阳底下推到巷子口去卖,一杯五元,生意很不错,二小时下来可以卖到一百多元。
唐可珊说,这样做无非是要让孩子知道钱怎么来,是凭劳力赚来,可不是天上掉下来,当然更不是提款机领出来。
国民党立委吴志扬说,现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他不知道才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哪里学会「金钱」,但似乎还算正确,知道金钱得靠劳务去赚取。
有一天放学回家,女儿就在房门口贴了一张按摩的价目表,「吴氏按摩店」从此在家里掛牌营业;她正色地对回到家经常喊这里酸、那里痛的爸爸吴志扬说:「按摩全身要十五元,而且,要真的钱。」
吴志扬说,从此以后按摩完,都乖乖按价目表付钱,不敢讨价还价。
当然,金钱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有时是付出人生惨痛的代价,才能慢慢理解。
中美晶董事蔡文惠,过去曾任未上市盘商联谊会理事长,在未上市投资上重重摔过一跤,差一点爬不起来,他告诉今年念大二的儿子说:「easy money easy go.(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出卖自己劳务与心力赚取来的金钱,才最踏实。
2选择:要先吃棉花糖?还是要更多的棉花糖?
《先别急着吃棉花糖》是目前金石堂书店非文学类排名第一的畅销书,书里面提到史丹佛大学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为了考验孩子能不能延迟享乐(delayed gratification),把一个四岁大的孩子带到一间房间,在他面前放了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十五分鐘内如果棉花糖没有吃掉,就再给另一块作为奖赏,如果吃了,就没有了。
十五分鐘换一块棉花糖似乎很划算,但对一个四岁小孩而言,这十五分鐘真是最严厉的天人交战。
而这个实验在十年之后,再对同样的实验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当初能够选择坚定地等待,咬着牙熬过十五分鐘严格考验的小孩,十年之后,在学校和人际相处上,都表现比较好,也有比较好的抗压力。
事实上,棉花糖可以换做其他任何欲望,孩子成长过程要接受多少棉花糖的考验,放学了,同学吆喝一起去看电影,可是有补习课要去上;股票成功掛牌的一○四人力银行创办人杨基宽很喜欢跟孩子讲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五年前,曾有跨国性公司想要购并一○四,当时只要他点头,就能和许多电子新贵一样,一夕致富,拥有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金钱,但当时他考量到一○四还有未竟的社会责任,咬着牙拒绝了,五年之后,一○四在资本市场掛牌,换算市值,远远超过当时那家公司开出的报酬。
杨基宽说「选择」很简单,就是「为了大理想,放弃眼前的小利。」讲来容易,但往往选择大理想,眼前面对的都是严格的训练,所以为了学业上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得咬牙拒绝电影的诱惑,人坐在补习班里还会时时想起现在电影的情景、同学的笑声,想想这是多么严厉的考验。
「选择」定义很广,未必件件都是严厉的人性考验,也可以只是单纯配置的问题。联邦银行信託部经理蔡汉朝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读建中一年级,他给孩子一个礼拜三百元的「可运用资金」,这笔儿子口中「为数不多,必须算计着过日子」的零用钱,到了夏天,饮料需求量大增,他正在考虑要不要「酌量加码」,也随口提醒儿子,「要算着点花」,结果,平常看似神经大条的儿子冷不防回他一句,「我知道怎么用啦!」蔡汉朝拍一下自己脑袋说,「唉!高中了,我都忘了原来他会算!」
儿子女儿花钱的方式也大不相同。蔡汉朝观察到,儿子喜欢把有限的零用钱存很久,然后集资买一个大东西犒赏自己,例如游戏机;只差一岁的妹妹,则是每天十元、二十元的零食不离口,「这也是选择。」蔡汉朝说,基本上只要没有不良嗜好,无论吃零食还是打电动,他都尊重孩子的选择。
3投资:「朋友是一本本好书,好书越多越好」
立委赖士葆的儿子打从念医学系开始,因为有一位企管系的名教授老爸,耳濡目染之下,就对证券投资兴趣颇高,大二时每天老远从阳明医学院下课,立刻飞奔到台大上「证券研习课程」,也跟爸爸请教股票经,教授老爸给他的建议却是,不管投资任何金融商品,终究都是在投资人。买股票,投资公司老闆,买基金,投资基金经理人,看对人,八成就不会赔钱。
赖士葆顶着名教授光环,也阴沟里翻过船。几年前,他买了美国股票,结果熟识的美国营业员捲股票走人,他隔海打官司打了很久,花了不少钱,终于把股票要回来,结果这些股票后来又因为公司负责人操守不佳,最后沦为壁纸;赖士葆按着心脏苦笑说,他再也不做跨国投资,「太远了,看人就会失準。」
不过,世新大学郭迺锋教授提醒,人的投资要一视同「人」,不要小小年纪学会功利投资。现代许多父母努力把孩子往明星学校挤,为的是要和名人小孩作同学,但「投资人」其实是一种普世价值,不能有目的作后盾,他相信,如果只会用金钱的阶级,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未来恐怕难有更大的格局、有更大的成就与事业。
当然,投资标的百百种,不是只限定在「人」,在网路上自营健康食品的简健铭另有一套投资哲理。
简健铭的太太在台湾飞力浦上班,他为了孩子教育,辞掉原本优渥的财务主管职务,在家从事电子商务。傍晚,阳光撒在送孩子去补习班的车子里,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简健铭说:「我把时间拿来投资孩子,这是全天下报酬率最高的投资。」
简健铭的儿子高一、女儿小五,一双儿女在爸爸建议下,从三年前就学习开始记流水帐,建构「收入」和「支出」的概念。他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孩子投资「未来」——就是每年岁末计算结馀,流水帐上的结馀数字多少,他给孩子的压岁钱就是多少;换言之,存款数字会有加成效果,存越多领越多,鼓励孩子省下眼前,就是投资未来。
显然,在有想法的父亲眼里,投资人脉、投资未来,比简单的投资赚钱观念来得更为广宽、更有价值。
4风险:「别花光口袋里最后一块钱」
赖士葆在孩子投资股票过程中从不主动干预,他只提醒儿子:永远别花光你口袋里最后一块钱;或许正给「风险」下了最佳的注解。
他告诉儿子,报酬和风险就像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永远紧紧相依,报酬多高,风险就多高。要搞清楚风险在哪里,有多少,赖士葆强调,他从来没有告诉孩子要躲避风险,相反地,应该勇于面对风险,因为不敢承担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而在商场纵横六十年,鲜有败绩的华新丽华荣誉董事长「焦师傅」焦廷标,一样提醒他的儿子「势不可用尽」的风险哲学。他很清楚,钱永远赚不完,如何在瞬间的机会中,把赚来的钱落袋为安,是他在投资场中致胜的重要关键。
从上海十里洋场出身的焦廷标,早年看尽许多人妄想一夕致富,却在洪流中惨遭吞噬的悲剧;这样的经验让他永远有风险意识,也把这样的经验告诉孩子:「势不可用尽,手中要常有应急钱,」所以他坚持口袋如果有一块钱,一定只能做八毛钱的生意。
蔡汉朝则说,孩子小时候对金钱观念不够稳定,消费风险就会大大提高。因此「风险课」经常在他家客厅活生生上演。
每次只要电视上一播放现金卡广告,不断传递那种「梦想一瞬间实现」的讯息,蔡汉朝说,他就忍不住对着孩子碎碎念,这种「公然设下消费陷阱」是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你以为现金卡不用还钱啊?不要相信这种广告!」边说还边拿起一旁的计算机,蔡汉朝敲着键盘告诉孩子,「你知道?你借五万元,一个月就要还将近一千元。」直到儿子抗议说,「我知道了,」他才会闭上嘴巴不再唠叨。
但蔡汉朝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就是要在平常时候警告孩子,否则等到孩子真正陷入卡债的恶性循环中,那就真的后悔莫及了。
5诚实:「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就不易引发贪念」
中小信保基金董事长黄维生说,诚实理财,说穿了不过就是处理金钱时,坦然的态度。
他和太太经常就在餐桌上、在孩子面前讨论公司的财务状况,这个态度无形中也让孩子坦然面对金钱处理,他说,直到现在,孩子拿钱去买个东西,回来一定顺手把找回的钱放在桌上,一毛钱不差;而就读大二的小女儿每次要刷卡之前,一定也会打电话跟妈妈报备,母女俩还可以隔着电话讨论血拼的乐趣,他说,不诚实一定是从隐瞒开始,才慢慢到欺骗,只要连第一步的隐瞒都不做,诚实其实是自然不过的态度而已。
简健铭说,诚实的态度不只对别人,对自己尤其重要,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就不易引发贪念。
他就读小五的女儿,因为学区内有台北市清洁队所属国宅的关係,与许多清洁队子女成为同班同学。其中不少清洁队子女比起同学出手阔绰,每天这些父母都让孩子带着八百元、一千元的零用钱到学校花用,引起其他同学侧目,他的女儿甚至曾因此开口向爸爸要求增加零用钱。
当父亲的简健铭拒绝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他同时私下分析这样的情况,认为这也许是社会阶层问题所引发的反作用力,父母不能用坦然态度面对真实的财力,反而「自己拿不到的,要给孩子更多。」但可能因此为孩子埋下了错误的价值观。
6快乐:「用钱买快乐,更多快乐是钱买不到的」
吴志扬形容他的爸爸吴伯雄的用钱态度,平日「节俭近乎抠」,但只要一遇到家庭活动的开支,他就突然大方得不得了,例如每年「吴家盛事」就是包下一整台游览车,全家二十几个成员全都放下手边工作,排除万难一起出去玩,一路上住最好的饭店、吃最好吃最高级的料理,当然,也享受可贵的亲情滋润;几天下来,三、四十万元的开销跑不掉,全由爸爸吴伯雄埋单,最近他们全家才刚刚到南台湾旅行回来,吴志扬说,每次一趟旅行回来,他都觉得爸爸彷彿又年轻了几岁,这种心境上的愉快,只消花三、四十万元就能换得,「真便宜」。
元大证券副总经理马维建的理财观是,有更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这是他经常提醒在优渥环境中成长的儿子马伯翰,最重要的观念。
他的太太唐可珊在一旁说,一开始,她跟马维建说,四岁小孩怎么可能懂这些?但马维建决定用行动证明。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力拥抱两个孩子,孩子常常在睡梦中被爸爸「抱醒」,惺忪中灿烂如花的笑容,不花一毛钱,唐可珊说,那个笑容千金难买,也千金不卖。
是啊,孩子怎会不懂,如果爸爸愿意循序渐进,灌输孩子正确的理财基础观念,就算不若巴菲特豁达有钱,但就能教出一位能够正确做好投资理财的小小巴菲特,也让孩子未来的人生旅程,少走了许多让人困扰的金钱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