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55:45
高山流水(古筝)
此曲最初刊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一首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乐曲。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该曲婉转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堪称曲终精品。
广陵散(古琴)
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有出入)。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聂政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吞炭漆身,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皇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未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平沙落雁(宋琴)
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梅花三弄(笛子)
《梅花三弄》现存谱最早刊于《神奇秘谱》。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阙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后半阙急促,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截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此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十面埋伏(琵琶)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夕阳箫鼓(琵琶、箫)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曲子,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风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渔樵问答(琴、箫)
此曲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殆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古琴)
本曲是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的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汉宫秋月(二胡)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之情,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淳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阳春白雪(宋琴)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