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草鱼的钓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0:05
草鱼
草鱼为大型的草食性鱼种,喜食各种水生植物与陆草,且食量较大,范围很广。据有关资料记载:草鱼夏季的摄食量为自身体重的 20% 。芦苇的茎叶、苜蓿的叶花、嫩玉米、蚕豆、南瓜花、桑葚,都是草鱼喜欢的食物。正因为如此,很多善钓的高手充分利用草鱼食草的食性、不耐氧的习性,用浮钩钓取。虽说浮草钓草鱼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钓法,但若不能正确地组配应用钓组,往往会功亏一篑。
钓具要求 海竿
浮钓草鱼钓竿要长,一般多选择在 7~9 米,钓线配置也在 7~9 米(齐竿线)。长钓线齐竿线可抛至远离河岸的 16~17 米处,应对了大鱼戒心重,不敢近岸索饵的特点。故此钩饵抛的越远大鱼中钩的把握越大。然而不仅如此,长竿长线还便于引遛中钓的大鱼。浮钩钓草鱼等同于浅水中钓草鱼,它的冲击力很大,若短竿短线很难抵御鱼的冲击能力。因此,在钓组组配上,选择长竿长线是很有必要的。又因草鱼为大型鱼类,个体通常都很大,选择较粗( 0.35~0.40 毫米)钓线非常重要。此外,在不同的钓场选择钓线应有区别,即以鱼配线,不能一概而论。
钓钩
浮钓草鱼的钓钩,应选择钓门宽,钩底深的伊势尼形钓钩,他符合鱼大嘴唇厚的特点。考虑到草饵本身所具有的浮力,最好选择朝天钩(砣钩),以免草饵浮在水面。用砣钩则可轻易地解决这样问题。选择砣钩还有个好处就是它有栓线沟槽,大鱼一旦中钩,很难在钩上出现问题。不论采用何种钩钓,栓钩全都必须仔细查一下钩的硬度,韧性和钩尖的锋利程度。
浮标
手竿浮钓草鱼,应选择球形、伞形或陀螺形塑料标,这种标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且不易发生缠绕主线的情况。若使用长标则会经常发生钓组与主线缠绕的事,令人不甚烦恼,而使用一元硬币大小的球标或伞标则可轻易解决这个矛盾。此外,小浮标受到的空气阻力小,利用抛准抛远,更利于草鱼的咬钩。值得注意的是,主线连接浮标的标座,否则,遛鱼时容易发生标座撕裂的事,使用悬坠钩标座时,一定要用太空豆将其固定
组配
将直径 0.3 毫米的钓线(与竿等长)用悬坠钓的栓结方法,栓结在钓竿的蛇信上。钓线的另一端,穿过连接浮标的标座栓结钩钓。钩钓栓好后,将球形浮标的标脚,插在标座上,钓组即告完成。值得注意的是,球形标的浮力必须大于坠、钩、饵的重力。施钓的泳层根据草鱼所游弋泳层,用浮标调整。不要让钓饵与浮标处在一
个水平面上。
浮钓草鱼的几点思考
如何解决风大钩饵不易入钓点的问题。
浮钓草鱼的钓钩虽大,但重量也毕竟有限,加之重量几乎等于零的草饵和浮标在空气运动中的阻力及钓线的反作用力,使钓者很难一次性地抛准、抛远,反复地抛投又会影响到在钓点内觅食的鱼。草鱼一向胆小,略有动静就会远远地逃遁,若是经常干扰到它,钓点内会常常无鱼,严重地影响到钓获。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依多年浮钓草鱼的实践认为:一是加长钓线。二是选用浮标,三是在已穿挂好饵的钩上,附加饵团,加长钓线
草鱼胆小,特别是个体教大地草鱼,通常喜欢群聚在远离河岸的水塘中间。所以,栽草把子应远离河岸。施钓时钩饵无法抛入钓点时,可利用钓线长的这一优势,取道上风口,借助风力的影响,将钩饵抛向钓点的上游。或是故意抛过钓点,然后再将钩饵轻轻地拖进钓点,可有效地避免惊扰钓点内的鱼选用小标。
选用小形球标、伞标,这样可以避免与主线的缠绕和保证钓钩出水的顺畅。浮标越大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反之,小浮标受到的空气阻力要小,钓友利用“甩大鞭”的方式抛投饵入钓点时还可能会受到风的影响,使钓饵无法准确地投进钓点,为减轻风力对抛投的影响,可适当使用小型球标(一元硬币大小)。标小的优点还体现在,当鱼咬住钓饵时,黑标入水阻力小,便于鱼的咬钩,否则浮标大浮力也大,造成黑标的阻力也大,使鱼吞饵困难,影响上钩率。
附加饵团
浮钓时,由于气候的复杂性和钓组的自身特点及钓饵阻力,钩饵很难投进钓点,遇到这种情况,钓者不妨在已钩挂好钓饵的钩上,再附加一小面团,是钓饵的重量加大即可。
浮钓草鱼如何选点
草鱼从饲养的理论上讲,属中下鱼层。但是在水温、溶氧发生变化时,它栖身的泳层也会跟着变化。很多钓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用浮钩钓草鱼的同时,底钓也可以钓获草鱼。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草鱼的泳层较为宽泛,在底钓无果时,可用浮钓钩。那么,池塘中何处是浮钓草鱼的最佳钓点?这就靠我们根据草鱼食草的食性和不耐低氧喜弱光的习性出发来选择钓点。
在人工养殖草鱼的池塘中,首先选择投草料喂鱼的食台。这是塘主抛投草料的地方,草鱼常常在此食草,形成一个条件反射
其二,选择河岸边有遮阳的树下,长满藤蔓的田埂边。因草鱼有躲避日照,喜爱弱光的习性,光线较暗的地方,是它躲避敌害的场所,又有可以饱腹的树叶、树籽及陆生昆虫,自然是草鱼爱光顾的地方。
第三,依照施钓时的风向,选择下风处。因下风处的浪比上风处大,上水与底水相互交汇渗透使得水中的
溶氧量高,比较符合草鱼不耐低氧的习性。此外,下风处还能汇集大量的草屑、草籽、菜叶等可食之物,可令
草鱼逐饵下风。
第四,选择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和水体旷亮处的结合部,及河岸有人淘米洗菜的埠头施钓,必定掉有所获。
总之,在饲养密度较高的草鱼塘中,钓点选择的好坏不应十分讲究。但是在面积较大的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
,钓点选择的好坏却关系到钓获率的高低。在大水面施钓,可以考虑以下地点作为浮钓钓点。
一、水口两侧有清水注入的地方,往往是鲤科鱼类聚集的场所,且比较符合鱼类逆水上游的习性。草鱼自然不会放弃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并具有随水而下的菜叶、昆虫等丰富天然饵料。
二、水中长有芦苇、裨草或两山之间的湾汊或山体的背阴处。
三、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每年都有枯、盛水期,盛水期淹没后的庄稼地。大量的禾本植物、豆类植物及草本植物都可诱集来草鱼。尤其黄昏和夜晚,光线暗淡时,草鱼会肆无忌惮地游至近岸食草。
四、树林下,水草边,靠近农作物的岸边都是浮钓草鱼的钓点。此外,选择钓点还可以通过肉眼来观察草鱼出没的环境,夏秋季节草鱼常常三五成群地在水体中上层游弋觅食,钓者很容易发现。在某处发现草鱼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地方,即可把此处做为钓点。
五、在有挺水植物的水域,如果这里植物只留茎干而无叶片,或是有芦苇及其他绿色植物倒伏的地方,都可以证明这里有草鱼出没。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来确定浮钩钓点。草鱼在夏季的食量很大,排泄物很多,如果钓友们细心的话能在水中发现草鱼的粪便。草鱼粪便呈灰绿色,形同死蚯蚓,若是发现水面上有漂浮的草鱼粪便,就可以将此作为钓点,可采摘一些芦苇或黑墨草扎制成草把抛入水中诱鱼,待发现草把处有鱼拽草或是草把下有大量鱼星泛出即可施钓。
气候与钓鱼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气象状态总的特点,由纬度、陆海位置、海拔高度、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定。具有不确定性和包容性,即大的气候条件下,存在着与大气候不同的小气候。有经验的钓鱼人都知道,鱼属变温动物,它们的生长繁殖要有一个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水温、季节、风向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鱼类,对钓鱼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手竿钓鱼如此,抛竿钓鱼也一样。认识到鱼类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行为,对钓鱼活动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时也是提高钓获的保障之一。
对气候的认识以及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的先人曾经概括性地总结了很多关于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及温度高低对鱼类的影响,并通过实践、体会以谚语的形式把宝贵的经验流传下来。分析“惊蛰鱼儿动,鲫鱼咬钩勤”这句谚语就知道,初春的气候特征。早上温度低,中午温度高,一天中的温差有10度,甚至更多。早上时温度刚满足鱼类的需要,到了中午时,随着日照的加强,温度的升高和风力的增大,水体加剧了波动,使溶氧量大增,达到鱼类最适宜的温度,激发了鱼类的活跃,鲫鱼的咬钩自然会勤得多。然而,最能体现气候特征的谚语则是“春钓鲫鱼夏钓鲤,梅雨时节钓鲌鱼”,说明了鱼类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对温度的需求不一,对气候要求的不一。“春钓鲫鱼”表明鲫鱼耐寒,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据资料显示,鲫鱼在低温零下1~2℃至零上28℃都有摄食的欲望,而鲤鱼的摄食要求则比鲫鱼要求的温度高,而且鲫鱼与鲤鱼的生殖时期也不完全相同。摄食活跃期也不相当,导致鲤鱼摄食活跃期相对较晚。鲌鱼也是如此,它的习性决定了它在每年的6~7月间产卵生殖,是繁衍时期较晚的一种鱼。而这个时期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多雨弱光、阴晴不定便是梅雨季节气候的特征。鲌鱼产仔后,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摄食活跃,特别是在刮东风、东南风、西北风时鲌鱼摄食量大增,时晴时阴的弱光天气能顺应鲌鱼喜弱光怕强光的特点,尤其多雨带来的是浑浊水色给鱼一个很好的遮蔽,使鱼能够大胆地游抵近岸放心地索饵,加之,各种飞蛾昆虫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很多昆虫的翅膀被水打湿,无力地飞行给梅雨气候条件下的鲌鱼,提供了天然饵料。因此,梅雨季节钓鲌鱼也就顺理成章了。
气候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也常会发生短暂的气候异常现象,如冷空气、大暴雨、酷暑、大风、干旱、严寒等,这些异常气候,往往会危及到动植物的正常发育,使其丧失原有的习性,出现异常行为,特别是鱼类,更容易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使食性、暂时地习性变异。所以在气候异常时,钓鱼的效果不佳,正是因为气候这个原因。
温度与钓鱼
温度是构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气候特征的反映。气温即空气中的温度,气温的高低直接由太阳的幅射和日射角的大小来决定,同时还受到气流、云层的厚薄、地形的高低、风力的大小等条件的影响。同样的日照,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深浅即使在同一个气候中也会导致温度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决定着鱼的咬钩率,温度低时,钓点中的十条鱼可能只有一条鱼会咬钩,而温度高时,可能钓点内的十条鱼都有咬钩的欲望。这就是温度的差异体现在钓鱼上的结果。在我国南方即使是数九寒天仍可以钓鱼,而我国的北方地区一旦进入小寒的节气,就无法钓获。就算北方可以冰钓,但冰钓的鱼获也是不能与南方冬钓的钓获相提并论的。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温度。在制约钓鱼的客观条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温度,其次才为其它因素。以草鱼为例,草鱼在温度低于10度时是不肯咬钩的。钓鱼人对草鱼的共识就是天越热,草鱼的咬钩越踊跃。此外温度包含着水温与气温,两者共存。水温是水体中的温度,是表明水体中温度高低的量。而气温是空气中的温度,在一定地理条件下,气温制约着水温,即气温升高,水温也会随着升高,气温降低也会随之下降,但水温下降的速度明显地要慢。我们在夏季遭遇冷空气,天气忽然变得凉爽,而水仍然温热就是这个道理。在物理学中,这叫着比热现象。除了水温与气温存在着差异,温差也存在差异,每日的气象预报总是有一个上限和下限,就是一天中的温差。从钓鱼的角度讲,一天中温差越小越好。因为,只有温度变化不大,鱼才不会趋温上浮。在同一天里,同一气温下,水温也会因深浅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在钓鱼中浅水不上鱼,深水上鱼就是这个道理。鱼类对水温十分敏感,如鲫鱼一旦水温超过30℃,它就会不咬钩,即使再好的饵也是如此,而草鱼、鳊鱼、鲌鱼、鲴鱼、鲢鳙却能大咬,原因就是不同的鱼对水温的要求不一。
鱼谚云:“春钓雨雾夏钓早”。“春钓雨雾”是因为春季只有阴雨天,一天中的温度才会接近,鱼类才不会因差温而趋温上浮,改变泳层。“夏钓早”也是这个原因,夏季是温差出现最大的季节,而温差最小的时候,则是天刚放亮至上午7时前,而这时正是一天中最低温度。它的气候特征是比较凉爽,鱼咬钩较勤,一旦太阳升起出现温差,有的鱼就会改变泳层,加之由于水温的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和淤泥中的有机物繁殖,氧化耗去水中溶氧含量使鱼不咬钩。因此,才会有“春钓雨雾夏钓早”的谚语。钓鱼与温度密切相关,水温是鱼类活动的主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正确地认识温度对鱼儿行为的影响,对钓者不无裨益。
风向、风力与钓鱼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风吹浪打说明风与水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风对水的作用。
风是流动的空气,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气候的特征之一。风包括风向和风力两大因素。风向指风来的方向,风力即风的强弱程度。前者通常以360度水平方法表示,也可用等分的4、8、16和32方位来表示。即东风、偏东风、南风、西南风、西风、偏西风、北风、西北方,风力、风向、温度一样都影响和制约着钓鱼,就其影响的作用大小来讲,一般的情况下温度是第一位,风力与风向仅次于温度占第二位。风力与风向影响钓鱼作用的最明显处,就是在湖泊、水库一类的自然水域中。过去的观点认为,刮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时,鱼的咬钩率较差,而刮东风、北风,西北风这三种偏向风时,鱼的吃钩率较高,只有刮西南风时,鱼的吃钩率差。因此,鱼谚有了不钓西南风之说。那么西南风一定钓不上鱼?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冬季在持续几天的北风后,突然刮起了西南风,使温度回升,天气晴好,鱼的吃钩率仍然会很高。虽然有些风向对钓鱼制约少,但还是有制约的。因此,不管是什么风向的风,对钓鱼都有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仅是风向和风力,还与水面鱼的密度、天气的阴晴、气温与水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钓点钓位有关。鱼类有趋温、趋氧、趋风的习性,当水体中的温度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时,它会游向温度较高的地方。当溶氧不足时,它也尽可能选择溶氧含量高的地方。鱼类还有趋风习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鱼类主要有草鱼、鳊鱼、翘嘴鲌鱼、青鱼、鲮鱼、餐条鱼等。造成这些习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鱼类的食性所致,这一类鱼都是会浮于中上层捕捉漂浮的食物。
乱风不上鱼
乱风指一天中,同时出现的几个不同风向的风,乱风天气经常出的阶段是在每年初夏至盛夏的这一段时间。
每年的立夏与夏至的这一段时间,江南一带的气候特征为低气压(在1000百帕以内,空气湿度大,湿度为40%)形成闷热天气,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为主,风力2~3级。温度常在24℃~34℃之间,早晚较为凉爽,午时随着日照的加强而变得闷热。人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感觉不适。鱼类也因水中的缺氧差浮头,特别是草鱼、鲢鳙、鳊鱼,耐缺氧能力较差的鱼,即使你将饵递到它面前,它也没有食欲。造成乱风的原因是干冷的西北季风,高热的印度洋北部季风和温热的东南季风相互碰撞制约的结果。乱风的天气常伴在刮西南风的天气里。因此很多钓鱼人都认为,西南风导致了水温的升高,溶氧的降低,使鱼咬钩率大为减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中植物的生长和水中淤泥的发酵(发酵温度为28℃),水体富营养消耗了水中鱼赖于生存的溶氧。特别是乱风制约了水体上下层水流的交换,使消耗的溶氧得不到补充,缺氧使鱼丧失了活跃性。其二、水温过高超出鱼类的适宜范围。鱼类依据自已的习性,改变原有的泳层趋氧趋温。在刮西南风的天气中,鱼儿浮头现象较多,也比较严重就连鲫鱼、鲤鱼也会离底上浮,而钓者的钩饵则在水体的底部与鱼所在的泳层相错,自然无法钓获。经验老道的钓友在逢上西南风的天气,会主动地改变战术,使用拖钩、逗口的方法来刺激鱼,使其咬钩,还有的钓友会更换钓点,去下风头钓,理由是下风头的风总是会比上风头的大,荡起水的有利于改善溶氧不足的状况。况且鱼类还有趋风的习性。其三、趋弱光性。夏季水体中长满了丰富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鱼类的保护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有趋弱光习性的鱼类,总是喜欢聚浮在植物的叶片下,以躲避天敌和人类。
风动、水动、鱼动
既然有风就会有风力的大小之分,人们习惯上把1~3级风看得平淡。但钓鱼人却不是这样。有很多的钓鱼人在出钓前的晚上,会格外地关心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对温度多少、温差多大、什么风向、多大风力都牢记在心。更有资历的高手能根据晚上获得的气象资料对第二天钓鱼活动做一个周密的施钓计划,来决定底钓还是浮钓。钓鱼不怕有风天,风会使水面涌起浪波,促进水体中表层水与下层水交换,扩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使水中的溶氧状态得到改善,还可以将陆地上的昆虫、植物的茎叶、果实吹入水中,给鱼送去天然饵料。风动、水动刺激了鱼动辨证地看,风对钓鱼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钓鱼,有风的天,要远远地好于无风的天。若水面平静无风,钓者是不会有收获的。无论是钓中上层鱼,还是钓底层鱼,结果都是一样。笔者最近连续在江苏句容的仑山湖钓了很多场鱼,刻意地对风动、水动、鱼动的理论做一番论证。在5月29日~6月19日这20天中,笔者施钓的仑山湖一直都在刮东南风,直到6月15日开始,风向转为偏西风。风力4~5级刮偏西风的头一天,我在下风处的砬子头做钓点,用钓浮的方法共钓获33条大(500克)小(200克)的青梢鲌鱼,大餐条50条,千克大的野鲤两条,全天拉饵钓半水(仅底钓了1个小时的时间),在钓的过程中发现,一旦风势减弱或平息,鱼就象接到通知一样,马上开始不咬钩,风势再起时,稍稍等了一小时后,鱼又恢复了咬钩。6月20日星期天,笔者又去了仑山湖,这天的风向仍是偏西风,风力只有2~3级,鱼咬钩的次数明显减少,只有风浪大时,浮漂才会出现鱼讯,一到风力有所减弱时,鱼又开始不咬钩。我原本是钓浮,钓浮没有鱼便改钓底,结果仍是一样。当时的风是时断时续,只要湖水一浪起来,不一会就会有鱼咬钩。20日的鱼获与15日相比,在温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鱼获明显地少了一半,就连笔者最有把握钓获的青梢鲌鱼也只钓了17条、鲤鱼3条。而其它的钓鱼人,有的甚至一天只钓了两三条小鱼。虽说20日钓获少了一些,但这天的收获最大,在今天的钓鱼中我又设身处地对“风动、水动、鱼动。理论做了更为仔细地论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风的天对钓鱼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风力一但过大,它也会影响制约着钓鱼。巨大的风会把水体表层的水推向河岸,与下层水形成两个不同流向的水流(而上层水形成波浪冲向河岸,下层水体形成潜流流向湖的中间)。抛下的诱饵被水下的潜流冲得无影无踪。钓点内无饵诱鱼,即使有少量的颗粒大的能够落底诱鱼。有鱼咬钩,钓者也无法看清信号。因此,风动水动是有条件的,风力大至7~8级,技术的再高钓手也会无奈。
北风凉飕飕 下钩获丰收
秋季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个时期总的趋势,温度越来越低,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在气温、水温不断地降低的过程中,鱼类本能地感知寒冷即将到来,为了抵御面临的寒冬和繁衍生殖的需要,鱼类的食欲开始加强。由于秋季的南方暖,湿气流常常被北方的冷湿气流控制,这个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北风、偏北风居多,温度通常早晚较低,中午略高,北风也常常会带来降雨,秋雨不像夏季的雷雨、暴雨下得大来得突然,通常雨势较弱。然而正因为这种较弱的降雨也能,使水中溶氧含量增加,凉爽清新的空气能激发鱼的活跃,促进鱼的食欲,故此,民间有了西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