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勇俊做了回“药引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8:16
裴勇俊做了回“药引子”
九九归医
杂谈
中医药之所以遭非议,和治死了鲁迅他爸的郎中有很大关系。那郎中曾经一本正经地要求用“蟋蟀”做“药引子”,结果被大师写进了文章里,惹来了几代人的口诛笔伐。
其实,虫类入药在医学界不独中医的事,现在治肝癌的“去甲斑蝥素”,骨科里销量巨大的“大黄蜇虫丸”,都用了听起来吓人的虫子。问题出在了该郎中苛刻地要求蟋蟀的“婚姻状况”——“要原配的”,一下子就使严肃的医学显得滑稽。
其实,查明虫类“操守”之后方可入药的规矩,在过去的中医是常事。这种故弄玄虚的办法其实是医者保住自己名声的小心思。就和现在的医生会把误诊推到仪器的“分辨率不足”一样,找不到“原配”的蟋蟀,是绝症没有起死回生时,郎中们最好的说辞。
而从心理角度看,繁琐的程序、仪式带来的神秘感,会增加病人对药物的信服度,类似现在的安慰剂,使用前也会包装得像模像样,至少要与真药无异,非此不能保住安慰剂具有的那30%的效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出过一本得罪中医界的书,叫《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书中将“药引子”的怪异讲究归结为中医的巫术出身。他援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话:“当人类遇到难关,知识与实际控制力量都宣告无效,而又必须向前追求时,普遍会发现巫术的存在。”周父吃那蟋蟀时,中医正回天无力。
但巫术的痕迹却无意中扩大了医生的选药视野,使很多有价值的药物能意外在册。而后来的研究还真的发现,“药引子”与现代制药理论的“靶向作用”十分相似,它们能使药物以一定浓度、一段时间地集中在病变部位,以便药效发挥。
被妖魔化的“药引子”其实是有大名的,是中医里的“引经药”,是整个方剂的向导,能引众药直入疾病之处,事半功倍。如清代名医尤在泾所称:“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比如“血府逐淤汤”中的桔梗,“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都不是方剂里的中坚力量,却无法替代。一直觊觎中医的日本早就报道说:“除掉升麻,补中益气汤就没有了益气升提、升举下陷脏器的作用了。”
几年前,韩星裴勇俊最红的时候,有人在百度上建了“裴勇俊吧”,我无意中去了一次,当时就惊讶于沉睡在那里的好文字!其中精华者历时六七年,至今已经烧尽追星之泡沫、水分,沉淀为经得起端详,不会变质的“舍利”,“参禅”的人可以仰止,俗世的人可以称奇。
问其作者之前状态,或羞愧于“作文极差”,或承认一向与文字“相安无事”。能灵感四溅,功劳要归于裴勇俊这个陌生的韩国男人,他激活了原本静态的“豪华阵容”,裴勇俊之于裴迷,类似于中医里“药引子”。
其实,医学的历史经常是被小事儿改变的。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因粗心著名。他的实验室经常乱得一塌糊涂。有一天,他把被细菌污染的培养皿扔掉了,几天后,为了给来访者展示又重新找回,这时他发现,有一片区域的细菌停止了生长,从那儿分离出的东西,就是后来用来抗菌的青霉素。
有个婴儿病房的普通护士发现,离窗户近的婴儿总比睡在里面的黄疸退得早,这个发现引起了医生们对紫外线与新生儿黄疸关系的重视,逐渐研究出了婴儿黄疸时最有效的“蓝光照射”疗法  ……
不上台面儿的办法和不够权威的身份,并没影响他们成全一段永留史册的故事。就像“药引子”,虽然有点小品类的随意,但却能给龙点睛,给锦添花。
所以,一个能药性大发的有效组方,一段可以流芳长久的文字 ,首先要有精良的药物做基础,要有好文笔,还不能缺少引领众药,直捣病所的“药引子”,它们可以卑微,可以除了模样别无所长,但一定要有“靶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