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彭德怀也佩服的邓华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1:31:03
夏明星 许大强
林彪赏识,当上司令员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军队大规模入侵朝鲜。7月7日,为预防不测,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以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为主组建战略预备队。会上,林彪认为,该兵团必须有一名更强的兵团司令去才好指挥,他提议该兵团司令员一职由邓华担任。
林彪对邓华的赏识源于解放战争的期。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秋季攻势开始。我军一部首先远距离奔袭北宁路锦州至唐山段,连克绥中、兴城和锦北屏障之义县,完全孤立锦州之敌,这是辽沈会战第一阶段。当时,锦州蒋军共11万余人,筑有坚固的城防工事,不集中优势兵力是很难攻下的。林彪开始的战略部署,拟以主要兵力打援敌,以四个纵队兵力攻取锦州。
当时,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认为:攻锦州是战略第一阶段的重点,应以二分之一的兵力,即六个纵队在敌援兵未赶到之前拿下锦州。占领了锦州,歼灭了锦州的敌人,打援敌就好办了,如果把主要兵力用于打援、阻援,虽较有把握、但是攻锦州兵力不够,时间就要拖长。拿不下锦州就可能使南北增援之敌会师锦州,形不成各个歼灭的局面。
意见提出后,林彪当时没有答复。不久,他调来两个纵队,即部署五个纵队攻锦州,一个纵队作为战略预备队。进攻战役一开始,一天一夜就攻下了锦州,为全歼东北地区蒋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大家还认为是林彪采纳了邓华的意见,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央军委指示林彪要集中主要兵力攻取锦州、是中央军委纠正了林彪的错误部署。也就是说,邓华和毛泽东在攻锦州作战方略上不谋而合。从此,邓华在林彪心目中挂上了号。
由于林彪、罗荣桓力荐,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也首肯,中央军委通过此议并报毛泽东批准。1950年7月8日,对邓华非常赞赏的毛泽东正式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十三兵团司令员。
重要建议,制胜战局
1950年 10月19日,十三兵团作为首批志愿军入朝,邓华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是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的主要副手,两人很快在战场上结下了深厚友谊。邓华善战,不仅有勇,而且有谋,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建议。
还是在10月9日,彭德怀刚刚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时候,在沈阳市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会议室里,彭总主持召开了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决策,确定入朝作战的指导方针,要求十天内做完一切准备工作 。
会议结束。已经是深夜了,邓华、洪学智等仍无倦意。他们心里还牵挂着一件大事:入朝初战,志愿军必须具备兵力上的优势!原来决定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不过10多万人;而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42万人,而且越过三八线的敌方部队己经多达13万余人。除地面部队外,敌人还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且不说它的装备优势,海空军优势,志愿军仅出动两个军,同它的第一线南面兵力相比,也不具备优势。
“二位还有事吧?”彭总主动相询。
“有一件事我们还不放心。”洪学智报告说。
“军中无禁忌,只管说。”
“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4个军一起过江?”邓华直奔主题。
“美军飞机已经多次飞到鸭绿江地区侦察扫射,他们已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江桥炸掉,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洪学智补充道。
“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彭总回答很干脆。
10月10日一早,彭总致电中央军委:“原拟先出2个军、2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
次日,毛泽东复电彭总,同意了这一报告。历史证明,这一招非常重要,主力全部出动形成了有力的“拳头”。
10月11日,邓华和洪学智等人再次向彭总提出,即使先头四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邓华说:“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火力悬殊太大。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调部队。”
彭总认为意见都很好:“根据我军一贯的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原则,有关部队应当提前调来,我马上向中央报告。”
中央军委接受彭总建议,迅速增调了部队。”这为抗美援朝第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1951年 4月6日,在朝鲜金化上甘岭志愿军总部,志愿军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正在举行。会议研究部署新的战役,即第五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中丢失汉城以后,志愿军首长对这次战役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早在3月14日,彭德怀就指出:“下一战役是决定性的一仗。”
作为志愿军党委副书记的邓华,坐在彭总身旁,协助彭总主持这次会议。会场上活跃激越的气氛,似乎没有感染他,他处在一种复杂的心态中: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必须贯彻,第五次战役必须打响,可是这次战役怎样打,他还有许多保留。
邓华担心的是,敌人兵力集中,我方装备虽有改善,但同对方的高度现代化比仍然差距悬殊,我方这样去就敌,不易分割围歼。
现在面对会场上沸腾激昂的劲头,邓华感到不踏实,于是不顾大家的劲头,大泼起“冷水”:“打的方式是两种,一是开始即大规模猛插,一是各兵团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最好是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可是,他还是把小穿插打法加以强调:“开始口子不要张得太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必须实行分割猛插一块块吃。”
“不放长线怎能钓大鱼!”彭总心里不以为然,“‘口子不要张得太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这实际上是否定大规模穿插。”最后,彭总根据毛泽东的设想和敌人可能登陆的情报,决定进行大规模反击。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双方相持到5月21日,历时近一个月。此次战役中朝方面投入15个军,连续奋战50天,虽然歼敌8万余人,但自身作战损失也高达8万余人。战后,彭德怀自己承认说,第五次战役是他一生中4次军事上错误之一,据说他还感叹;“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中国军队的形象代表
1951年8月。志愿军总部决定于9月间发动第六次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收复三八线以北敌控制区。当时,邓华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得到通报后,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发动这一战役对我不利,不如等待敌人向我进攻时予以大量消灭,遂向毛泽东、彭德怀发电提出建议,得到采纳。果然,9月间敌发动“秋季攻势”,志愿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中朝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美韩方面则要求中朝方让出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对他们“海空优势的补偿”,遭到拒绝。谈判陷于僵局。
作为志愿军谈判代表的邓华仔细研究了敌我控制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就地停战,以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中朝方不吃亏、可提出就地停战方案以打破僵局。”
邓华向毛泽东、彭德怀提出这一设想,后来中朝方提出就地停战方案,美方接受,于11月达成协议。敌方附加一条:三十天内未签字,以实际控制线的变化为最后分界线,企图在签字前向北推进。而到最后划分军事分界线时,是中朝方将控制区向南推进三百多平方公里。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通过朝鲜战场的考验,彭德怀对邓华很赞赏,说;“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1952年春天,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6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1953年7月,在著名的金城反击战胜利后,邓华正式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成为中国军队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形象代表”。
1954年11月,邓华回国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后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环球视野》2010年8月30日第306期,摘自2010年8月9日《国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