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提出国民党迁往台湾的蒋介石幕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4:50
 

大批官兵从海上乘船逃往
张其昀提议迁台
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已被消灭过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此时采纳了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退身之所。
当时蒋介石和张其昀都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中国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其实此前蒋介石已在1948年底进行撤退的酝酿和安排,不过,将国民党的党、政、军、财、文的中心东撤台湾,是来自张其昀等人的建策。
“三大战役”之后,作为退守之地,国民党只有西南、海南、台湾可以选择。
三者之中,以蜀地为中心的西南,军事地理上易守难攻,其北有秦岭,东有长江三峡,南有横断山脉等,地形凶险,屏障繁多,又是抗战的“发祥地”,自是好去处,于是,当1949年10月广州失守后,国民党当局仍将其全部中枢机构迁至重庆和成都。不过,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和西南地方实力派的游移,让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不能安心于此,最后终于决定仓皇渡海迁往台湾。
张其昀当时如何向蒋介石建言,今已不可详知,但张其昀是著名地理学家和专攻“国家战略学”的学者(并且在哈佛大学深造过这门专业),还曾在台湾“光复”后领队前往考察,因此,作为此时蒋介石身边的“御用专家”,他的建议毋庸置疑,当然是很有分量的。
《凤鸣华冈——张其昀传》一书中称:此时,“只要是张其昀的提议,蒋介石几乎没有反对的”。
张其昀即是当时国民党围绕撤退方向的“东撤论”的主张者。他认为西撤川康不妥,并说明东撤台湾的种种优势:
首先是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只有它才能暂时阻止没有海、空军优势的共产党军队的乘胜追击。
其次,台湾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基地”,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即:1.台湾地处中国东南部,北回归线从台岛穿过,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适合动植物的生长,物产丰富,全岛土地利用率高,植被茂密,粮食等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2.台岛内部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3.在军事上,台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且位于太平洋西缘,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防线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援,台湾防守将万无一失;4、台湾居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回到祖国怀抱后对国民党政权有一种回归感,这种心理正可利用来稳定社会秩序。
尤其是台岛长期与大陆阻隔,中共组织与人员活动较少,又经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肃,干扰更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岛四面环海,呈封闭状态,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农村都已开发,当局极易镇压不稳定因素与稳定社会。
因此,国民党若将党、政、军、财、文中心迁台,再带来较多的资金和人才,必将建成稳固和强盛的台湾基地,适当时就可“反攻大陆”。
“陈布雷第二”
这一番主张已然是国民党唯一的选择。1948年年底,蒋介石任命其心腹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同时蒋经国亦受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这就是迁台的信号了。
1949年年初,大陆国民党控制的金融机构开始向台湾紧急运送黄金、白银、外汇,文物部门也开始加快运送文物,这更是国民党决策台湾为其退守之所在的表征。此后,国民党在大陆完全溃败,于是其迁台成为事实。
此之前后,张其昀已随行于蒋介石身边,在1949年蒋介石宣布“下野”之后,张其昀曾劝蒋以“党内总裁”身份主持“党国大计”,颇得蒋介石欢心,于是留他在奉化溪口的武岭学校居住,并待如上宾,常与他促膝谈心。
蒋介石遁往台湾后,不忘召其赴台,此后,台湾就有了一位众人皆知的“陈布雷第二”了。
1985年,张其昀在台湾逝世。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