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VS邵氏 一段香港电影的传奇?? 转自【光影】 【附;嘉禾历年电影目录】|天涯海角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2:31
嘉禾VS邵氏 一段香港电影的传奇   转自【光影】 【附;嘉禾历年电影目录】曾今的经典画面





        
        -----最近偶然得到一个香港嘉禾历年电影目录,看了好多的香港 70. 80代的电影,好片真的不少,纵观现在的香港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没有几部,感觉香港电影真的是没落了。

               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760部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香港影界有如武林江湖,电影公司亦似不同帮派,一样少不了龙争虎斗、恩怨情仇。当年“邵氏”与“嘉禾”银海争霸,两大掌门人邵逸夫和邹文怀渊源极深,却又势同水火,卅五载机关算尽下来,输赢成败只是一时气数。旁观者自以为清,十几年前眼见邵氏停产,便认定邹文怀打败了邵逸夫。孰料风水轮流、时过境迁,如今竟轮到嘉禾辉煌不再,屡遭打击之余,甚至一度停止制片业务。反观一直待机而动的邵氏却雄心又起,意图重霸江湖,不仅正修建超大规模影视城,并且预定大量拍片计划。如此看来,到底谁负谁胜出,至今仍是未知之数……
  “既然难卜,不如回顾”。邵氏、嘉禾这对看客眼中的冤家总也算是香港影史上的一段传奇,七日闲暇,权做饭后茶余的谈资罢。



【邵氏嘉禾风云之一】:扛鼎重臣萌异志 多年宾主反成仇
          1970年,那是一个春天,年过六旬的邵老六正因最近的几件事而心情大好:方逸华初入邵氏执掌采购部,颇有业绩,知道给公司省钱,不枉为红颜知己,怎能不令他大感安慰?十几年的老对手“国泰”终于停止制片业务,从此邵氏便可独霸香江影坛,怎能不令他志得意满?又听闻远走台湾的邵氏叛将李翰祥组建的“国联”影业如今运营艰难,关门大吉不过是一两年间事,回想这厮昔日带走公司半数精英致令邵氏损失惨重的“恶行”,怎能不令他痛快解恨? 
       不过,高兴归高兴,烦心事儿也有。这方面邵逸夫最在意的是制片经理邹文怀与自己的意见不合。事情起因是他认定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将会成为日后潮流,所以决定削减一半的拍片计划,将资金投入电视业,而邹文怀则从电影角度对这一举措表示强烈反对。——若是旁人持此异议,邵逸夫大可不必理会,但邹文怀却是公司地位仅次于他与三哥邵仁枚的抗鼎重臣,难免有所顾忌,必须要好好安抚才对。谁知邵老六还未来得及有所表示,便惊闻噩耗:邹文怀居然也步李翰祥的后尘,宣布脱离邵氏,自立门户去了! 
      上世纪50年代前期,邹文怀初入公司做宣传部经理时,邵氏还是老二邵邨人的父子公司,老六邵逸夫还在南洋经营戏院。1958年,邵老六回港将邵氏父子改组为兄弟公司,并提拔邹文怀做制片经理,决意在影坛大展拳脚。他对小邹极为信任,授予先斩后奏大权,而邹文怀确实也不负重托,十二年间恶斗国泰、请回凌波,拍黄梅调、搞武侠片,可谓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堪称邵氏第一能臣。——正因如此,邹文怀的“出走”才令邵逸夫大动肝火,他以为“意见不合”只是邹文怀离开的导火索,根本原因还是邹早有自立为王的“狼子野心”。
  事到如今,何冠昌、蔡永昌、赵耀俊、梁枫等一班猛将追随邹文怀而去,邵氏虽然损失惨重,所幸邵老六倒还能承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大不了我招兵买马,从头再来。但,邹文怀接下来的行为却真正激怒了邵老板,一场宾主终成陌路仇家!
       对于志存高远的邹文怀而言,他虽然倍受邵逸夫重用,甚至时常行使老板权力,可惜说到底不过“打工仔”一名,所以离开邵氏是迟早的事。不过,纵然邹文怀存了另起炉灶的心思,如若没有十足的把握、全面的准备,亦绝不敢贸然行事。比如这次自组嘉禾影业,邹文怀早在还未脱离邵氏之际,便已暗中筹划妥当,新公司资金不仅取得泰国和台湾方面的支持,影片发行亦可透过邵氏的老对头国泰发行到海外(国泰尽管停止制片业务,却依然是拥有一家电影发行及遍布东南亚院线的娱乐大企业)。另外,邹文怀还秘密与日本片方达成协议,计划联合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希望藉此打响嘉禾征战影坛的第一炮。——为了能搞成这部极具商业噱头的“中日大战”,邹文怀撬走了主演《独臂刀》的邵氏头牌男星王羽,并避过禁制令,将《独臂刀大战盲侠》安排在台湾拍摄。
  饶是邹文怀自以为做得隐秘,但事隔不久便被邵逸夫得知,随即引起当年轰动一时影坛纠纷。须知《独臂刀》不仅开启了经久不衰的华语武侠电影新浪潮,亦是香港首部票房破百万的卖座猛片,更是邵氏的金漆招牌。1969年,王羽再次演绎的《独臂刀王》,票房同样鼎盛,广受欢迎。而今邹文怀怂恿王羽盗反邵氏,又明目张胆使用《独臂刀》的故事题材跨国拍片,岂能不令六叔怒发冲冠、气愤填膺?于是,《盲侠大战独臂刀》上映时,邵逸夫便亲自出马,直指嘉禾侵犯版权;邹文怀则沉着应战,以自己和王羽亦曾参与《独臂刀》创作及制片“据理力争”。这场版权纠纷最终甚至闹上法庭,两人更亲自对簿公堂,当场翻脸,并为此花掉上百万的律师费,直至影片映期结束,官司仍未完结!
   如此一来,邵氏与嘉禾的水火之势已成,而对香港影界影响深远的数十年龙争虎斗亦正式拉开序幕……


【邵氏嘉禾风云之二】:邵逸夫错失李小龙 邹文怀喜得许冠文
    
       话说嘉禾公司成立之初,虽得境外资金支持,但毕竟根基尚浅,如无惊人业绩,难保不关门大吉。所幸邹文怀、何冠昌早就抱了艰苦创业的准备,纵然初期惨淡经营,却仍能沉着应对,积极寻求机会,务求步步为营、每炮必响。
       只可惜,嘉禾先期推出的《天龙八将》、《刀不留人》两部武打片尽管皆有近百万票房(当时香港电影若收百万左右便是卖座,张彻“百万导演”之誉即由此而来),但依然难敌实力雄厚的邵氏出品。尤为甚者,是两家公司继纠缠不清的《独臂刀》版权案后,皆感不忿,居然各自翻拍该片,再次较量。邵氏的《新独臂刀》仍由原作导演张彻执导,男主角则换上了新人姜大卫;嘉禾的《独臂拳王》则由以《独臂刀》成名的王羽自导自演,故事大同小异,只是由刀变拳。1971年,两部影片先后上映,结果《新独臂刀》的票房为150万,《独臂拳王》只收100万,相比之下,嘉禾自然甘拜下风。而在当时,业内人士多半不看好邹文怀,以为嘉禾能维持下去已是万幸,若想抗衡邵氏根本是痴人说梦。事实上,即便邹文怀本人开始亦未敢存此念头。
       通常情况下,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只看当事人如何解决和把握了。1970年,在美国影界发展的李小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透露如果剧本、片酬合适的话,他愿意回香港发展。消息传开,多家香港电影公司对李小龙发出邀请,但当他提出影片投资不得低于六十万以保证制作水准的前提条件时,却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真正有意合作的其实只有邵氏和嘉禾两家。而李小龙原本对财雄势大的邵氏最有兴趣,尽管邵逸夫开出的条件并不优厚(不但每部片酬仅有2000美金,还要签长期合约,与邵氏旗下的那些明星艺员并无区别),但他仍旧表示只要邵氏寄来剧本及相关资料,合作事宜尽可再作商量。孰料邵逸夫早已看准李小龙在好莱坞发展并不得意,又怎会听从他的安排?当下显出大老板的派头,必须李小龙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此举自然惹火了素来心高气傲的李小龙,立即强硬表态,非要邵氏派人到美国和他谈不可,两相较劲之下,合作之事果真作罢。
       既然邵氏与李小龙谈崩,邹文怀便得了机会,本来他已派罗维之妻刘亮华作为嘉禾特使去美国拉拢已婚的前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加盟,虽然游说不成,却正好乘机当面拜访李小龙。——面对首位越洋过海的港台制片商的热情相邀,李小龙怎能不足感诚意?加之嘉禾给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并尽量满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龙终于口头答应为嘉禾开拍两部电影。



【邵氏嘉禾风云之三】:“金”“龙”加盟兴嘉禾 进军国际各显威
  
       现在看来,纵然邵逸夫闻知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创下空前票房纪录后,一度后悔莫及,更被影界同仁嘲笑为“捉到鹿却不懂脱角”,但如若细究他频频失策的原由,其实与邵氏历来奉行的大片场制度大有关联。原来该公司不仅要求演员及导演签一年至数年的“包身约”,期间不能到外面接戏,而且对员工的工资水平有所限制,创作及拍摄权亦主要集中在邵逸夫等少数高层手中。——如此种种,的确很难网罗或留住李小龙、许冠文这些需要平等独立的天王巨星。
       相比之下,邹文怀则施行独立制片制度,他将与演员的雇佣关系改成合作关系,电影利润亦与演员分帐。更有甚者,嘉禾还建立了卫星公司承包制,资助有票房保证的电影人公司拍片,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日后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皆是嘉禾的卫星公司。他们在拥有决 策权的同时,并享有很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但剧本、财政预算及拍摄进度仍受母公司的监督。这样一来,自然网罗了大批票房红星及优秀电影创作人,至80年代初期,嘉禾影业发展迅速,公司实力俨然已可与邵氏并肩。
       其实在70年代中期,嘉禾虽有许氏兄弟的鬼马喜剧屡创票房纪录,但公司制作的其他影片却反响平平。反观邵氏可谓人才济济,票房佳作无数:李翰祥的风月笑片,张彻、刘家良的南派功夫片,楚原、唐佳的古龙武侠片,桂治洪的偏诡邪杀片;加之姜大卫、狄龙、傅声、陈观泰等一众当红明星皆是卖座保证,较之嘉禾只有许冠文一枝独秀,自然更具超强实力的大公司风范。
       所幸邹文怀的高明用人政策很快发生效力,从邵氏过档嘉禾的吴宇森在执导《铁汉柔情》、《少林门》等功夫片票房失利后,紧随许氏兄弟,转攻鬼马喜剧,《发钱寒》、《大煞星与小妹头》、《钱作怪》先后荣登当年度香港十大卖座影片之列。——不过,若说真正令嘉禾迅速跻身国际知名电影公司,并对其日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洪金宝与成龙这对师兄弟。

  早在李小龙时期,洪金宝与成龙便开始为嘉禾打工,只不过当年两人还仅是替身武师。洪金宝成名较早,1974年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武术指导,同时亦致力于幕前演出。1977年,洪金宝自导自演了嘉禾投资的民初功夫片《三德和尚与春米六》,一举成为香港功夫喜剧潮流的代表人物。之后的《赞先生与找钱华》、《林世荣》、《杂家小子》同样深受欢迎。至于成龙,虽然在1976年吴宇森的《少林门》中便是嘉禾力捧新人,可惜表现差强人意,未受公司重视。同年转到名导演罗维的公司,拍了《少林木人巷》、《风雨双流星》等功夫武侠片,票房反响依旧平平。待到1978年,吴思远向罗维借成龙拍袁和平导执导的《蛇形刁手》及《醉拳》,由于该片灵活巧妙的杂耍功夫,简直就是为成龙量身订做,加之形象谐趣讨巧,自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当时便被誉为继李小龙之后又一功夫巨星!嘉禾深知成龙前途无量,立即重新邀他加盟,不仅许诺创作享有自主权,甚至赠送公司股份,成龙深感嘉禾诚意厚待,从此死心踏地,终成效力嘉禾最久的忠臣良将。
       有了许冠文、洪金宝、成龙这班票房巨星支撑,本来就精于业务开展的嘉禾公司不仅在本土已可与邵氏一争短长,并且在进军国际的较量中,亦有迎头赶超的趋势。

  其实远在50年代末期,邵氏便与日本开始合作拍片,制作的影片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皆有市场。待到1973年,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更打入美国电影市场,票房跻身当年全球十大卖座影片第九位,深得西方观众喜爱。邵逸夫尝此甜头,才真正激起进军世界影坛的雄心。同年,邵氏公司与英国咸马公司合拍恐怖片《七金尸》;1976年,邵逸夫投资6000万港币拍摄詹姆斯?克莱尔畅销小说《大班》的电影版(并非陈冲主演的那部);1978年,邵氏拿出1600万美元参与投资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好莱坞巨片《地球浩劫》;1982年,邵逸夫还投资了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科幻片《银翼杀手》。
       如此算来,无论是拍摄面向国际市场大制作,抑或直接投资拍摄好莱坞大片,邵氏公司都下足血本,意图打开国际市场。可惜事与愿违,76年的《大班》几无反响;《地球浩劫》票房平平;《银翼杀手》纵然如今倍受推崇,当年却是票房、口碑皆差;总之,这几部大制作的商业失利,最终令邵逸夫对进军国际心灰意冷。相比之下,倒是邵氏受低成本的《天下第一拳》意外卖埠的启发,不断向欧美市场输出大量功夫片,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亦因此在国外拥有了一大批如昆汀?塔伦蒂诺那样的忠实影迷。 
      

       至于嘉禾影业,则因李小龙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三部影片为公司创下了惊人的外埠收入。即便李小龙逝世后,嘉禾仍然可以借补拍《死亡游戏》、制作《李小龙的传奇》纪录片,继续引发欧美影界的关注。不过,单凭一个已故的李小龙又怎能满足的嘉禾觊觎国际市场的野心?——1980年,羽翼已丰的嘉禾开始有计划的将影片推向国际市场,而邹文怀首先要做的是包装新一代动作巨星成龙,为他量身订做迎合西方观众口味的动作片《杀手壕》,可惜并未获得成功。随后的1981年,邹文怀再度出击,制作了赛车动作片《炮弹飞车》,影片云集了大批欧美明星,其中亦有成龙与许冠文这对嘉禾红星,拍得热闹搞笑,极受观众欢迎,全球票房鼎盛,为嘉禾带来过亿元的高额利润。翌年,嘉禾企图再下一城,拍摄《炮弹飞车续集》抢市,可惜事与愿违。同时让邹文怀沮丧的是,主演《杀手壕》和两部《炮弹飞车》的成龙并未受到欧美影迷的认同。 
       不过,邹文怀并未如邵逸夫那样放弃国际电影市场,反而积极寻找机会,直至1990年,嘉禾成功抢得《忍者龟》的电影版权,拍成了这部由元奎执导,四名武师扮龟的奇趣动作片。最终,《忍者龟》成为当年度美国最受欢迎的电影,并为嘉禾带来超过10亿元的收入。而在那时,成龙的动作片亦开始受到国际市场青睐……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1971年7月,李小龙赴泰国全景拍摄了嘉禾投资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个月后影片上映,创下香港本埠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引发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轰动效应,李小龙在银幕上展现的打斗场面,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功夫片,动作前所未有的激烈精彩,令观众如痴如醉。翌年3月的《精武门》将李小龙的功夫魅力与极度渲染的民族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大获成功,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万港币,破了《唐山大兄》(320万)保持的本埠票房,甚至打开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而嘉禾亦凭借这两部空前卖座的影片赚了个钵满盆盈,公司实力突飞猛进。 
       待至1972年,李小龙与邹文怀合股创办“协和”影业,公司首部作品(亦是唯一作品)即为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片中,李小龙全面展示了自创的“截拳道”格斗技艺,同时在前半段融入喜剧风格,结尾打死对手时又有惺惺相惜英雄武德,较之前两部更显成熟气度,也更容易受到观众欢迎。《猛龙过江》于1972年12月30日上映,香港观众对它的兴趣甚至超过了欢度元旦佳节,争相涌入影院一睹龙之风采,影片票房最终达到惊人的530万,直令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而那边厢,邵逸夫却自生闷气,他没想到李小龙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其实错失良将倒也罢了,真正让他懊恼之处还是让仇家嘉禾捡了大便宜。 
       眼见嘉禾及李小龙气势如虹,邵逸夫不得不求应对之策。恰巧此时邵氏叛将李翰祥经营台湾电影公司失败后悄悄回港发展,邵老六深知这黑老李目前虽然落魄,但拍绝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来对付嘉禾。为此邵逸夫不计前嫌,重将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导演果然不负厚望,重回邵氏的头炮《大军阀》票房虽不及李小龙的《精武门》,却同样广受欢迎。再者,李翰祥亦凭借《大军阀》成为风月笑片鼻祖,仅72、73两年,便拍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等五部电影,香港票房合计近1500万,较之李小龙的那三部电影总收入近1300万,当真是以量取胜。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壮年的李小龙在女明星丁佩家中离奇猝死,当时他为嘉禾拍摄的《死亡游戏》仅完成了几场打斗部分;为美国华纳拍摄的《龙争虎斗》年底在港上映,票房亦被邵氏导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轻易超过。——没了李小龙的嘉禾影业似乎前途暗淡,邵氏则因竞争对手的身陷困境暗松了口气,以为嘉禾至少短期内不会再对他们构成威胁。可惜事实恰恰相反,李小龙逝世仅一年,嘉禾便再次风生水起,至于原因,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识人,将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让给邹文怀!
       说到这位投奔嘉禾的影星非为旁人,乃是邵氏旗下大名鼎鼎的“冷面笑匠”许冠文。他原本是邵氏无线《双星报喜》电视节目主持人,后来蒙李翰祥提拔主演《大军阀》,一举成名,接下来的《一乐也》、《声色犬马》,李导、许演,票房、口碑皆强,许冠文亦因此稳坐香江第一谐星的交椅。1973年,素来有意向身兼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发展的许冠文将亲自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但一向独裁的邵逸夫岂能容许属下提出如此“非分”条件,当即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既然无法谈拢,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其时许之弟弟冠杰已是嘉禾的签约艺员,加之邹文怀求贤若渴,又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怎能不令“冷面笑匠”内心大热、甘愿投诚?

  1974年10月17日,许冠文主演的邵氏制作《声色犬马》刚下片不到一个半月,他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便隆重上映。该片针对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赌心理,以本土粤语俚言编织笑料,既揣摩观众口味,又兼具讽刺批判意识,自然深受欢迎。《鬼马双星》本埠票房最终竟达到625万,超过李小龙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至1981年,许冠文为嘉禾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若论风头之劲,当年无人能及。同时许氏喜剧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并为嘉禾日后称雄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邵氏嘉禾风云之四】:势成三足徐克抢手 邵氏停产让位德宝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始,香港影坛即形成邵氏与嘉禾双雄对峙的局面。两大电影公司分别拥有大型片场和发行院线,邵氏的清水湾影城,嘉禾的斧山道片场,每日都在拍片赶工,每到黄金档期,两大院线便会尽出猛片对撼,反观其他独立小制片公司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种局面持续到1981年被麦嘉、石天、黄百鸣合组的“新艺城”影业公司打破,他们在之前一年取得财雄势大的“金公主”集团支持,创业的几部作品《疯狂大老千》、《咸鱼番生》、《滑稽时代》、《欢乐神仙窝》已有不俗表现。
       待至1981年,新艺城找来“新浪潮导演”徐克加盟,拍出民初摩登豪华喜剧《鬼马智多星》,影片上映之后叫好叫座,票房更压倒邵氏、嘉禾同期猛片,震惊香港影界。1982年春节,集新艺城全部人力财力打造而成的谐趣间谍动作片《最佳拍档》推出,受到观众疯狂欢迎,创下2600万的空前票房(如若折合成现价,远胜周星驰《少林足球》的6000万)。之后拍摄的两部续集,蝉联83、84两年的票房冠军,新艺城藉此迅速崛起,公司实力不让邵氏、嘉禾。——香江影坛遂正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曾是“票房毒药”的徐克凭借《鬼马智多星》“咸鱼翻生”,成为三大电影公司争相招揽的红人。由于新艺城专攻喜剧,不能满足喜欢创新求变的徐老怪,但嘉禾却愿意全力资助他拍摄高成本的视觉特效实验之作。所以在1982年底,徐克同时为新艺城的《我爱夜来香》和嘉禾的《新蜀山剑侠》开工。此后,徐克又回新艺城执导了《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可惜不久又因创作理念不合独自出走,与夫人施南生创办电影工作室,开拍《上海之夜》。有趣的是,当时外界对到底是哪家大公司资助电影工作室拍片一直猜测不已,有人讲是嘉禾,但更多人以为是邵氏,因为徐克在拍《新蜀山剑侠》和《我爱夜来香》期间,便曾在邵氏制作的科幻搞笑片《星际钝胎》客串记者角色,如此看来双方早有接触。众说纷纭之际,真相却出乎意料,原来电影工作室的东家居然是同样资助新艺城的“金公主”!

  其实以今日眼光,当年认定邵氏会资助徐克电影工作室的人士未免当局者迷了。进入80年代,邵氏出品已然风光不再,奉行多年的片场制度使得决 策者思路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依旧沿袭六、七十年代片场搭景的拍摄模式,较之嘉禾拍片踏遍世界名胜实地取景的大手笔来,未免寒酸太甚。再者,邵氏一味降低成本,势必影响影片质量,进而导致创作保守。仅以徐克客串的《星际钝胎》为例,本来“新浪潮”导演章国明雄心勃勃,想搞出一部港版的《星球大战》,但在邵氏传统的束缚干扰下,《星际钝胎》最终成了跟风《星球大战》的低成本无聊闹剧,蔡澜与陈嘉上负责的特技,仅是将乔治?卢卡斯影片的部分画面进行截取合成,再添些仿制的道具布景,简陋粗糙得很。反而嘉禾制作《新蜀山剑侠》就不计人力物力,为了加强视觉效果,专门请来了制作《星球大战》的特技班底,拍出当时香港最高特技水准。
       纵然《新蜀山剑侠》对日后的香港电影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嘉禾公司而言,却只是赔本赚吆喝而已,而真正令公司名利双收的是洪金宝、成龙炮制的大量动作类型片。成龙从民初的《龙少爷》、《A计划》转到现代的《jing cha故事》、《龙兄虎弟》,一路自导自演下来,已是亚洲最红的动作巨星。洪金宝制作的《五福星》系列则是当年唯一能与新艺城招牌之作《最佳拍档》抗衡的票房巨制,同时他主导创作的宝禾(嘉禾的卫星公司)拍摄的《鬼打鬼》、《人吓人》、《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等一系列“灵幻”功夫喜剧,以低成本赢得高票房,因而掀起当时的跟风抢拍热潮。再者,80年代的嘉禾即便没有成龙、洪金宝,依然猛将如云,许冠文的讽刺喜剧,吴耀汉、岑建勋的“双响炮”系列,麦当雄的“省港旗兵”系列,皆为嘉禾带来滚滚不尽的财源。

  至于80年代的邵氏,旗下能够对撼嘉禾、新艺城的只有王晶的摩登笑片(《花心大少》、《青娃王子》)和张坚庭的生活喜剧(《表错七日情》、《城市之光》),除了这两位新锐精英外,其他影人则多囿于低成本的小规模制作,蜕变成庸碌无为之辈,甚至张彻、楚原、刘家良亦无昔日屡创票房神话之勇了。不过,素来深谋远虑的邵逸夫眼见自己苦心经营的电影王国逐渐没落,却并未采取挽回颓势的措施,反而将主要精力转到发展“无线”电视事业上。到了1985年邵氏基本停止电影拍摄,院线则出租给刚刚兴起的德宝电影公司(洪金宝、岑建勋创立,后被富豪潘迪生买下)。1986年,邵氏的清水湾片场变成无线摄制电视剧的主要景地。1987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正式宣布停产,早有心理准备的业界内外却依然一片惋惜声:笑傲影坛30年的邵氏难道真的要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这个问号应该换成句号……



【邵氏嘉禾风云之五】:嘉禾靠"陈港生"行运 邵氏借"大都会"重生
    
       如前所述,尽管邵氏停产,但80年代香港影坛三足鼎立的格局却未被打破。潘迪生的德宝公司凭借女性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市民喜剧(《富贵逼人》系列)、白领喜剧(《三人世界》系列)迅速崛起,最终顶替邵氏,在80年代后期继续与嘉禾、新艺城抗衡。

  时至90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新艺城解体,德宝停产,三大巨擎只剩嘉禾独家。本来这正是邹文怀一统香江的大好时机,可惜以永盛为首的多家独立制片公司却适时兴起,各出奇谋纷纷抢占港台及东南亚电影市场。面对群雄逐鹿的影坛格局,嘉禾的竞争压力丝毫不亚于80年代的的三足鼎立之时,而在众多对手公司当中,又以“大都会”最令邹文怀有所忌惮。因为这家正是邵氏为再战影坛组建的新公司!

  其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早在宣布停产(1987)后仅一年,便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邵逸夫掌控的无线)合组“大都会”,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即为王晶导演的《撞邪先生》。不过,当时的大都会每年只出品两三部电影,成本、票房、明星阵容皆属一般,根本不能引起对手注意。相比之下,还是邵老六经营的无线风生水起,稳坐香港电视业龙头位置,受万众瞩目。但踏入90年代后,“大都会”开始大展拳脚,除了找王晶拍明星阵容鼎盛的《赌城大亨》外,方逸华还重金邀到当时最红的喜剧天王周星驰拍片。1992年暑期,由杜琪峰导演、周星驰主演的古装搞笑片《审死官》创下近5000万的香港最高票房纪录,超过同期嘉禾猛片《超级jing cha》足足1600万,一时令邵氏扬眉吐气。

  不过,由于邵逸夫仍将垄断电视业作为主攻方向,因此90年代前期周星驰、杜琪峰尽管又为“大都会”拍了《济公》、《回魂夜》、《赤脚小子》、《十万火急》等片,也仅是令公司得以混迹影坛群雄之中,还无法与嘉禾抗衡。待至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陷入低谷,多家制片公司纷纷倒闭之际,1997年,邵逸夫却重新打起“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旗号,翻拍昔日张彻经典《马永贞》(元奎导演),希望能逆流而上,在淡市中杀出一条血路,可惜最终惨淡收场,而邵氏-大都会亦自此沉寂数年之久。

     进入90年代之后的嘉禾在初期凭借成龙的气势俨然一副大家之风,

电影市道的低迷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同样令嘉禾影业饱受冲击,但更令总裁邹文怀忧心的是,公司昔日可谓猛将如云,如今却是人才凋零。连导带演的洪金宝正走下坡路;凌厉写实的麦当雄鲜有踪迹;“冷面笑匠”许冠文专心做他的演艺人协会主席去了;笼络的一班新人如陈德森、马楚成、陈木胜,固然将动作枪战片拍得臻至好莱坞大片水准,无奈票房却总难如意。——唯有成龙依然是嘉禾的真正票房保证,自1994的《醉拳2》后,成龙的《红番区》、《简单任务》、《一个好人》不仅蝉联三年香港本土票房冠军,并且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更引发北美影界的轰动效应。也正因有这位福星相佑,嘉禾才可以在90年代中后期香港影坛全面低迷之际,仍旧保持龙头老大的声威气势。




【邵氏嘉禾风云之六】:成败又争由人算?较量且自待来期!

    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此话正可应在如今嘉禾身上。1996年,王晶、文隽、刘伟强依托嘉禾组建“最佳拍档”电影公司,陆续拍出《古惑仔》系列及《风云雄霸天下》等卖座猛片,为日渐颓势的香港影坛中带来几分活力之余,亦部分解决了因成龙进军好莱坞而令嘉禾无人支撑的危机。

  孰料之后嘉禾便再无此幸运:先是1997年二当家的何冠昌撒手人寰,紧接着公司又债务缠身;1998年,嘉禾竞投Z政F府特批的将军澳影城用地,却被邵逸夫联合中国星等六家电影公司获胜,败走麦城的邹文怀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嘉禾占据20多年的斧山道片场亦被Z政F府收回。更为雪上加霜的是,1999年负责发行及院线的嘉禾娱乐上市公司被指违反规则予以停牌,而嘉禾电影公司亦因亏损达亿元主动清盘,旨在重整集团公司架构。

  重组后的嘉禾影业,声势大不如从前,虽然远在好莱坞发展的成龙回港又为公司拍摄了《玻璃樽》、《特务迷城》两部贺岁片,可惜3000万左右的票房未能达到预期。待至2002年,颓势已现的嘉禾居然只有三部电影问世;2003年,则仅制作了年头的《行运超人》和出品了年尾的《金鸡2》,如此大幅减产,与全盛时期的一年20多部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反观一度沉寂的邵氏,自与中国星联手挫败嘉禾夺得将军澳影城用地后,征战影坛的雄心又起。2001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夫妇成立“电影动力有限公司”和“星艺映画电影公司”,初期作品《绝色神偷》、《漫画风云》、《惊天大逃亡》,以及2003年重打邵氏旗号的刘家良作品《醉猴》,虽然票房皆属一般,所幸未能阻止邵氏的热情。近来随着斥资11亿港元在将军澳兴建“香港电影城”的工程启动开展,邵氏亦正式宣布,待影城建成后,将陆续开拍新戏,以刺激电影市道。——其实,如今邵氏已有动作,“电影动力”的新作《新扎师兄之青年干探》正在热映,而一系列的重拍邵氏经典旧作的计划亦在酝酿之中。
  
邹文怀夫妇

  无独有偶,邹文怀近来虽然主营嘉禾的发行及院线业务,与老对手邵逸夫一样,依然对为之操劳大半生的电影制作难以忘怀,无时不刻不想重整旗鼓,近期亦有拍片计划。如此一来,较量长达30余年互有胜负的邵氏与嘉禾,现在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所谓斤斤计较的输赢成败,仍然难料,惟有待日后的一番争斗,才可略见分晓。但,正如当年邵氏与嘉禾的竞争无形种促进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即将继续的银海争霸(尤其是两大公司的拍片大计)亦必定会对低迷的电影市道产生积极影响,而这才是我们真正愿意看到的……
    


嘉禾出品 必属精品 历年电影目录.rar (9 K) 下载次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