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辅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51:37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辅导

          你是否曾经听过新家长悲叹:“我才刚刚搞懂这婴儿——要喂他吃多少、他要睡多久、如何去哄他的时候——一切情况就都改变了!”

  这点确是真的,因为养育孩子会有不断的改变。随着孩子成长,我们持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他们最新近的需要、关注及能力。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件事不变:每个孩子都渴望与关爱体贴的大人心灵相通。

  在此章内,我对童年时期五个不同的阶段——探讨,它们分别是:婴儿期、幼童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和青春期。我会对每个阶段孩子在发展中的一些典型重要的事情做一番解释,并为提高孩子每一个时期的情绪智力提供一些意见。了解何谓 “正常”,以及预料孩子在不同年纪会发生什么问题,能够帮助你对他或她的感受有较好的体会。如此,也使你成为一位更有效的情绪教练。

  婴儿期·3 个月有谁知道婴儿何时与她的父母开始有情感的关系呢?有些人推测,婴儿在子宫内就对母亲紧张或平静的状态有所反应。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一旦出生后,家长对婴儿的喂食、摇抱和安抚,立即产生了这层关系。还有一些人认为在出生后的几周,当婴儿向爸爸或妈妈展露她第一个衷心的微笑时,才终于让他们觉得所有的努力与不眠夜是值得的。

  无论如何,大多数的家长会同意到了约莫3 个月时,当婴儿对于面对面的社交互动感兴趣时,才真正有乐趣。

  启发性心理学家称这时期婴儿的眼睛为 “明亮的”,即指婴儿似乎首度确实看见并凝视父母。婴儿即使只有3 个月大,她们都可以透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到许多如何解读及表达情绪的方法。这表示父母透过他们的反应及注意力,甚至在这么早的阶段就可以开始向婴儿积极实行情绪辅导。

  研究显示在这些最初期的情感信息的交换中,家长很典型地会不辞劳苦地吸引并维持婴儿的注意力。譬如,家长常采用一种被形容为“母亲语”(当然父亲也同样能流利地说这种话)的说话方式。它是一种高音、缓慢而重复的说话声调,配上夸张的脸部表情。虽然这种 “儿语”似乎极为滑稽,但父母很有理由使用它——它很管用!当婴儿听到或看到父母用这种方式说话,他们通常会变得活跃而且注意父母。

  大多数的父母对婴儿也采用面对面、非语言的 “对话”,轮流做一些表情。譬如,母亲扬起眉毛,而婴儿也扬起他的眉毛。婴儿吐舌头,母亲也学着做。一方发出咕咕咿唔的声音,另一方用相同的声调或节奏作回应。婴儿很典型的反应是被这些模仿游戏所吸引。譬如,婴儿将她的玩具在地上敲了三下,母亲可能用声音重复敲打的节奏——这就迷住她的孩子。

  这些模仿式的对话很重要,因为它们告诉婴儿家长留意着她并对她的感觉做出反应。这是婴儿第一个有被了解的经历;这也是情感交流的开端。

  对母亲和她们3 个月大的婴儿所做的实验研究,其结果强调婴儿在情感交流上丰盛的资源及潜能。在一个叫做 “没有表情游戏”的实验里,研究员爱德华·特罗尼克 (Edward Tronick)要求母亲看着自己的婴儿,但要抑制平常父母对婴儿嬉玩时做脸部动作的冲动。面对母亲这种毫无表情、非典型的反应,婴儿多次地尝试带动 “对话”,徒劳地做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脸部表情。研究员观察到婴儿最后在放弃前,平均尝试四种不同的策略。在一项研究父母的郁闷对 3 个月大婴儿的影响的实验,特罗尼克要求母亲在她们个月大的婴儿面前装作有点难过或沮丧。就算母亲的心情只有这么轻微的不同,却对婴儿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情绪变得比较消极、退缩及没有反应。

  这些研究显示就算在 3 个月大时,婴儿也期盼父母会给予他们情感上的照顾及反应。

  这些研究很生动地描绘出婴儿在亲子关系中并非被动的角色。相对地,在社交活动中,他们非常主动。他们寻找刺激、乐趣并与父母有情感的联系。

  当父母长时间没有反应或以消极的方式反应时,婴儿会怎样呢?研究员蒂法尼·菲尔德 (TiffanyField)对忧郁的母亲及她们的孩子所做的研究,发现一些令人忧虑的结果:忧郁母亲的婴儿有反映他们母亲伤心、无力、不热衷、忿怒及暴躁的倾向。而假如母亲的忧郁持续 1年以上,婴孩的成长与发展也开始变缓慢,受到永久的影响。

  根据菲尔德的研究,在3 个月至 6个月大的期间,母亲的忧郁似乎对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具影响力。她和她的同事比较两组2 个月大的婴儿 (一组有忧郁的母亲,而另一组没有忧郁的母亲),结果发现差别不大。但当她们研究 6个月大的婴儿时,结果发现有忧郁母亲的婴儿比较多没有声音的表达,并且神经系统功能的测验得分较低。

  一位母亲沮丧的状态甚至可能会影响婴儿脑袋,将一个情绪事件处理成负面或正面的感受。当人具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时,科学家以脑电波的图形资料就可以断定是负面或正面的感受。负面的反应是在其中一部分的脑袋里运作的,而正面的则在另一部分运作。华盛顿州大学的研究员杰拉尔丁·道森(Geraldine Dawson)利用这种科技在幕后监测婴儿对观看飘浮的肥皂泡的反应。令人惊讶的是,母亲忧郁的婴儿对这种中性事件情绪的反应是消极的。

  虽然这些研究针对冷淡、忧郁母亲的婴儿会有令人不安的后果,但希望还是存在的。菲尔德实验室后来研究发现忧郁母亲的婴儿在与育婴所的老师及非忧郁的父亲接触后,会有相当大的改善。这些相对的影响再次证明成年的照料者对年幼的孩子可以产生强大有效的影响。

  当婴儿学习解读及模仿来自父母的情绪暗示时,他们也正在努力追求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里程碑:调整那些由于社交与情感互动结果所引起的生理反应的能力。许多启发性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从与别人反反复复积极的参与中达到这个作用。他们前一分钟对人十分集中精神,对嬉戏也相当有反应;下一分钟,他们就别过头去,忽视大人用玩具和儿语来企图吸引他们的参与。

  虽然父母有时候对婴儿易变的表现感到大惑不解,但一些证明显示婴儿是有必要才有这种脱离的表现。他可能感到心跳加速以及一种快承担不住的生理状况。他像在万客隆购物的顾客,当听到 “今天特价品”最后抢购的时间宣布结束后,他处于一个过度兴奋的状态而急需休息。因此,他避开眼神,别过头,尽量让自己避免进一步的接触。这个婴孩正在尝试学习平静自己。对婴儿没有经验的人可能不了解他们需要一些 “沉静时间”。大人可能持续尝试以玩具、儿语及推摇来刺激婴儿。当然,他是无力的俘虏;他无法请求专横的玩伴住手;他无法去另一个房间;他甚至未能有身体的配合及力量将头埋藏在毛毯下。因此,他必须仰赖自己最持久、最有效的防御——哭喊。

  这类家长与婴儿之间 “不协调”的例子相当普遍。一些研究员估计,家长大约有七成的时间无法解读婴儿的暗示。不过,不必担心。婴儿期对于父母与婴儿都是一个格外充满尝试与错误的阶段。只要父母对婴儿感觉敏锐,情绪交流会逐渐改善而失误也会愈来愈少。

  我建议实施情绪辅导的父母,关注婴儿的心情并对之反应,假如婴儿在一段互动后,突然对嬉戏似乎不感兴趣,就给她一些安静的时间。假如婴儿经过众人的摇抱和说话后 (譬如在家庭聚会上)变得很烦躁,将她不时地带至一间安静的房内,让她可以从这许多的刺激中稳定下来。

  假如婴儿看来似乎受到太多的刺激而无法自己平息下来时,尽你所能去安抚她。父母与婴儿互相为婴儿本身的性情寻找一个最有效的安抚策略,同样也是一个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过,普遍的技巧包括:将灯光调暗、摇晃婴儿、轻声说话或与她一起走路,让她感觉你们两人以轻柔、有节奏的方式共同前进。家长报告说以轻音乐及催眠曲、轻柔的按摩或微弱的轻拍也很成功。甚至 “空白声响”,如洗碗机运作中的声响或未调整频道的收音机发出轻柔静止的杂音,对一些婴儿似乎都有安抚的作用。研究告诉我们对婴儿情绪敏感的父母,譬如,那些知道婴儿何时需要从高度刺激的活动中换至比较安静环境的父母,比较能够有效地提升子女的情绪智力。这种情绪辅导让孩子有更多从高度刺激的状态回复至比较安静的情况的经验。即是说,他们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慰藉以及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

  家长以安抚的方式来对待烦躁的婴儿,是给他们上了几节重要的课。第一,婴儿学到她们强烈的负面情绪对外界会产生影响——即她们哭喊,父母就有反应。第二,婴儿学到她们在经历强烈的情绪后,有可能受到安抚。在这个年纪,大部分的慰藉乃来自父母,但随着婴儿的成长,她吸收了父母对她的影响并学习自我安抚的方法,这是情感幸福重要的一部分。

  同样地,婴儿的生活上需要许多的刺激好让她们有机会体验激情后平静的过程。如我们在第六章所探究的,父亲与婴儿高度体能的嬉戏给与小孩这类重要的经验。

  我也鼓励家长在创造和玩游戏时,让婴儿实习解读及表达各种的情绪。

  研究发现,刚开始你只要很单纯地模仿婴儿的举动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婴儿吐舌或咳嗽,家长也照样做;婴儿又会再做一遍,如此,游戏就开始了。

  当你和婴儿嬉戏时,要充满感情、兴致勃勃,重复无聊的句子和温和、有节奏的行动。如此的玩法,使婴儿察知游戏规则并学习预料你的下一步。

  这就像婴儿在跟他自己说: “喂,老弟,现在又是‘抓脚趾转脚踝’的游戏啦,”或者: “好吔,现在来玩‘捉小鸡呵痒’的游戏。”当他享受嬉玩时,他也学习将他的欢乐以微笑、咯咯大笑、兴奋地踢腿及尖叫表达出来。这种反应鼓励父母更爱与婴儿游玩,因而创造一种节节上升,关爱又富乐趣的互动,更进一步加强婴儿与父母间情感的结合。

  ·6 个月至 8 个月这是婴儿最富探究的一段时期,是他对物体、人和地点的发现。同时,他们也发现与周围的世界一起表达、分享情感,如欢乐、好奇、恐惧及失望的新方式。这些萌芽中的察觉认识,继续为情绪辅导开发新的机会。

  在这些重要的启发性跃进中,典型地发生在 6个月大的婴儿的是,她能记住不再注视的物体或人,而将注意力转移别处。过去,她只能对眼前注视的物或人有思考,但现在,譬如,她可以被玩偶逗得很快乐而同时注视着父母,与他们分享得自玩偶的乐趣。虽然这件事似乎很简单,但它代表了嬉戏与情绪互动的一个全新世界。现在她能够邀请你与她一起玩弄使她着迷的物体,她能够与你分享她对那些物体的感觉。

  为了鼓励这种情绪智力的发展,接受婴儿的邀请与她玩弄东西,并且模仿她们的情绪反应。这样能带动更多的分享、更多情绪的表达。

  到8 个月大时,婴儿会开始爬行,发现她们的周围环境。但这位探险家也同时在学习分辨遇到的各种人之间的差别,首次感到恐惧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 “陌生人焦虑”。一个曾经在杂货店的柜台处向众人毫无禁忌地微笑的婴儿,现在只敢把脸伏在妈妈的肩膀上。虽然他曾经愿意让新来的保姆抱,但现在他与父母已经形成 “特别的情感”,而如果要被安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可能绝望地粘着父母。

  同时期,婴儿逐渐能够了解说话,这也有助情感的交流。虽然还要等好几个月他才会说话,但他能听懂许多话,并遵从指示,譬如, “去拿你的小白熊给我。”我记得女儿莫莉亚在这阶段时,我抱着她说: “甜心,你看来很疲倦。为何不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休息?”而莫莉亚也照做了。

  所有这些新的进展——身体的活动力、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婴儿对父母的特别情感、对说话的了解及对未知的恐惧——都是技术心理学家所谓的“社交咨询”。即是指婴儿发现特定的物体或事件后,转向父母寻求情感资讯的倾向。譬如,要靠近一只不熟悉的狗时,婴儿听见母亲说: “不,不要去那里!”婴儿能 “了解”母亲的话、声调及脸部表情所组合的意思,知道有潜在的危险。相对地,他在玩一个吵闹的机械人玩具,回头看见母亲带着松懈的微笑看他。孩子感到他可以自由地探究,又知道随时享有母亲的保障。

  婴儿与父母实习社交咨询时,表示两人情感相联,而孩子也感到心灵上的安全。由于在婴儿早期所学到的模仿游戏,小孩变得精于解读家长的情绪暗示。他知道他能相信一些,譬如,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及声调所代表的信息。(以下一则有意思的注释是关于家长冲突如何对这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研究员苏珊·迪克斯坦 (Susan Dickstein)及罗斯·帕克发现婴儿与婚姻不睦的父亲做的社交咨询不及他们和母亲持续做的多。我们认为当婚姻关系开始走下坡时,男人对孩子和对妻子一样地有情感回缩。相对地,婚姻不睦的女性可能会回缩对男人的情感,但她们对孩子倾向保留情感的联系。)要在这时期加强与婴儿情感的结合,我鼓励家长作孩子的一面镜子;即是向孩子反映她们表达的情感。这是早期情绪辅导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孩子将她的感受化为语言。用言辞和你脸部的表情说一些话,譬如: “你现在感到难过 (快乐、害怕等等),不是吗?”或者: “你现在已经觉得很疲倦了,想坐在我膝盖上一会儿吗?”如果你的认知是正确的,婴儿明白并会以行动表现。不过即使你不时对她发生错误的理解也不必担心,这是很平常的事,还好婴儿是十分有耐性的。

  也请记住,婴儿依赖你给他们情绪暗示,你可以藉此帮助他处理这年纪最常发生的陌生人焦虑。假如母亲对新来的保姆表现出很放心的感觉,或许甚至拥抱这位照料者,婴儿得到的信息是这位新来的人是可信赖的。

  ·9 个月至 1 岁这个阶段里,婴儿开始了解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分享彼此的思想与情感。

  譬如,婴孩递给父亲一个坏了的玩具,而父亲说:“啊,这个坏了,真可惜,你很难过,对吧?”9 个月大的婴儿已逐渐了解父亲知道她内心的感受。因此,当父母发挥同理心,以变调的声音、脸部的动作、肢体的语言来反映孩子的感受时,孩子是在学习种种关于情绪的表达。婴儿以前并不知道父母与孩子确实可以有相同的想法与感受,现在她知道这类的分享是有可能的,也就增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正在成长的情感结合力。这项新的理解在情绪辅导的观点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成全了情感的双向对话。

  同时,孩子正在发展对在他生命里的人和物都有某种程度的永久性和不变性的悟性。一个球滚到椅下,虽然看不到,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同样地,虽然妈妈离开了房间,听不见我的声音,她仍然是我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且还会回来的。

  当小孩探究这个 “物体不变性”的概念时,他可能对一些游戏着迷,从箱子内放进和取出小玩意,把它们藏起来,然后再使它们出现。或者,他可能从婴儿的高椅上掷出他的汤匙到某处看不见的地方,再请你一次又一次地替他找回来。

  这些萌芽中对人和物不变性的理解,可能与婴儿另一项重要的发展有关:他对特定人物——即他的父母——渐增的情感。现在他确定就算你不在场,他还是确定你的存在,他可以想念你并要求你留下来。当他看见你在穿大衣或其他动作,知道你准备要离去时,他可能显得很焦急。你离去后,他了解你是在某处,但他不知道地点而因此感到不安烦躁。另外,他的时间观念很差,所以他很难了解你到底离开多久了。

  研究婴儿情感的心理学家,观察 1岁的婴儿对于不熟悉的大人照料他、父母离开及他们团聚时的反应,发现有安全感的婴儿在父母回来时可能显得烦乱,但当父母抱他们、跟他们说话时,他们紧靠着父母接受他们的安抚。

  但那些对获取父母情感没有信心的婴儿,在团聚时有不同的反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忽视或避免的方式,当父母回来时,她不加以理会并装出一副很好的样子。当父母尝试安抚她时,她可能将他们推开而非贴靠着父母。

  另一种方式是焦虑和心不在焉,当父母回来时,婴孩紧粘着父母并且很难接受安慰。假如你的小孩表现这类的不安全感,在你俩独自相处时,她可能需要你给她更多情绪的照料。即是说,她需要你对她情绪的表达有所反应,发挥同理心、关注与情爱都可以增强你俩的情感结合。

  要帮助这个年纪的小孩克服家长离开时产生的 “分离焦虑”,就是向他保证你会回来。记住,虽然 1岁的小孩可能无法自己说话,但他通常了解许多你说的话,因此你的保证是有帮助的。也紧记他依赖你给他的情绪暗示,因此,假如你对于分离表露焦虑或恐惧,他也可能了解这种情绪并感受到。

  因此,最好找一个使你安心的照料者,并且在你离开前,确定你和婴儿有时间去认识这位人物。这能让你感到比较放心,而婴儿也一样会有相同的反应。

  最后,你可以帮助他 “实习”与你分离的状况,让他自个儿探索家中一些隔离的空间。譬如,他爬到另一间 (有保护婴儿的设备)房间,让他自己待一阵子你再去查看。如果你俩在同一间房间,而你必须去另一间,告诉他你要去的地点而稍后才回来。他逐渐有一个概念,即父母可以离开而不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同样,当父母说他们会回来,孩子也相信他们会回来。

  只要表示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你就能使她感到更多的保障,而她对你也有更强的情感结合力。当你照顾她、与她嬉戏时,这种关系也就一刻一刻被建立起来。或者,你可以持续地创造游戏、鼓励模仿及各种各样情绪的表达。我和女儿莫莉亚在这阶段发明的游戏其中一个我们称为 “这些家伙”,每晚,我用钢笔在一只手上的每一根指头上各画一张不同的脸部表情。

  大拇指常常都是生气的脸、食指是忧郁的、中指是恐惧的、无名指是惊奇的、而小指是快乐的。然后莫莉亚爬上我的膝盖,我们就跟 “这些家伙”谈论今天日子过得怎样。大拇指会说: “哎哟,我今天真倒楣。我气疯了真想踢些东西。”食指会说: “哎哟,我也很倒楣,但我今天很难过,好想哭。”然后它们会转向莫莉亚问: “你今天过得如何呢?”她先想一下子,然后抓住最像她现在心情样子的手指。如此,就给我一个帮她描述自己心情的机会。

  “啊,今天你很难过。”待她学会更多的字后,这种手势会配合她自己的字眼。她可能会说: “挂念妈咪。”然后我会附加:“啊,妈咪去上班,你就挂念她而难过。”以示我对她的同理心。“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会接着说:

  “有时候妈咪上班,我也会感到难过,因为我挂念她。”

  幼童期·1 至 3 岁幼童期是有趣又刺激的阶段,因为你的孩子正在发展对自己的感觉及准备探究他的自主权。这个时期也被称为 “可怕的2 岁”,但也不无道理。这时候的孩子变得比较倔强、不服从。为了实习他那正在萌芽的语言技巧,你最常听见的字包括: “不!”,“我的!”,“我自己做!”或者“我做!”

  情绪辅导变成父母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帮助幼童处理他们逐渐浮现的失望与忿怒的感觉。

  正如发展中的所有阶段,如果家长能够从小孩的观点来看冲突和挑战,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这时期,幼童主要的启发任务是将自己建立成一个独立的幼小生命,她会尝试避免一些让自己感到无力、无法控制的情况。我们养育组内的一位妇女描述如何使她 2 岁、得了耳疾感染的儿子,服食一整支滴管的粉红色药水。她采用他在婴儿时的方法,用毛巾将他包住、按住他、并尝试强迫他吞下药水。 “但他发疯似地与我搏斗,并拒绝服食,”她继续解释道: “然后我妹妹走进来,从我手上拿走滴管,跟我儿子说:‘你想自己来吗?’我儿子点点头,取走滴管,把药水挤进嘴里,吞得一干二净。”

  他想要的只是对这状况能够稍加控制罢了。

  当你们每天相处,不妨给幼童许许多多小的 (但真正的)选择。这样的说法:“外面冷得很,你一定要穿外套。”不如换成:“你今天想穿什么呢?

  夹克还是毛线衣呢?”将你的规范专注在幼童安全的问题上以及保持你宁静的心态。给她一个刺激的、但安全的环境,会使事情更容易进行。

  同时,幼童正在摸索解决坚持己见的问题,他们变得对其他小孩愈来愈感兴趣。事实上,从很早开始,他们似乎对于跟自己最相像的人,其差别与共同点有着敏锐的察觉力。研究心理学家 T。G。R。鲍尔 (T。G。R。Bower)发现男婴比较喜欢看小男孩活动的影片,而女婴比较喜欢看小女孩活动的影片。

  令人惊讶的是,当包沃尔制造一段只在活动孩子的关节显现有亮点的影片(一点在膝盖,另一点在手肘,诸如此类),他再次发现男婴比较喜欢看 “男孩化”的影片,而女婴比较喜欢看 “女孩化”的影片。

  虽然幼童可能彼此互相强烈地吸引,但他们仍然缺乏一起嬉戏的社交技巧。事实上,要试图一起游玩和分享常常会发生问题,这是由于 “幼童主权规则”的缘故,即是: (1)我看到的,是我的; (2)如果是你的,但我想要,就是我的; (3)我的,永远就是我的。家长必须了解这种态度不是出于自私;他们只是幼童在发展自我意识时的表现方式。这个年纪的小孩只能够设想自己的观点,而无法了解别人可能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分享的观念对他们是毫无意义的。

  幼童对玩具的冲突,以及通常随之而来的激烈争论,有其积极的一面。

  这些事件是实施情绪辅导很棒的机会。家长承认并描述小孩的忿怒或失望,对他们有帮助。 (“当有人拿了你的娃娃时你气疯了。”或者,“你现在无法得到那个球而你很失望。”)家长亦可向孩子介绍 “轮流”的观念,开始与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冲突演变为肉搏,让这些违规者知道 “我们不打斗”或者不应该由于忿怒而伤害自己的玩伴,然后将注意力转向受害者,发挥同理心并加以安抚。

  当你看到幼童表现最轻微初步的分享倾向,不要忘记赞扬与鼓励他,不过,这种期望是很渺茫的。 “平行游戏”在这阶段通常会比较成功,即每个孩子在他或她的地盘上各玩各的。

  幼童永远消除不了对所有物的冲突。但为了公平起见,你或许想减少这类的事件。你能够做的是,向孩子解释如果他们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才可以将玩具带去朋友家或托儿中心。至于当你的幼童期待玩伴来家里玩时,让他挑一些对访客来说是 “禁止碰触”的特别玩具,然后,在外人来临前,带点隆重意味地把它们收好。这可以让孩子对他所寻求的权力和控制有所感受。

  除了他对自己有渐增的认识,知道自己与其他人是有区别的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社交里程碑是,幼童正在对象征的和假装的游戏产生兴趣。在2 至岁之间,孩子开始表演稍早在其他家庭成员观察到的行为。这个阶段新的发展是,孩子的记忆力有贮存行动和事件的能力,而稍后可以再记起做模仿。

  看一个 2 岁的小孩假装烧饭、剃胡子、扫地或打电话是很有趣的。孩子温柔地亲吻熊宝宝说晚安,或责备洋娃娃不当的行为,这些都深刻地提醒我们孩子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学到许多关于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的方法。

  童年早期·4 至 7 岁到了4 岁,孩子通常已经接触世界、认识新朋友、熟悉各种的环境、学习许多新的刺激的事物。伴随这些经历来的是新的挑战:学校是有趣的,但老师却要求你静静坐在一堆人中,注意眼前的问题。你通常知道如何与朋友相处,但有时候他们仍然让你生气或伤你的心。而现在你已经大到能够理解恐怖的事,如火灾、战事、盗窃和死亡,你必须克服对它们的害怕。

  要制服这些挑战,必须有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是在童年早期小孩要面对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启发性任务。我是指孩子必须学习抑制不适当的行为、集中注意力以及为了达成外在的目的而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孩子与同辈的关系最能够让孩子发展调整自己情绪的技巧。他们学到如何明确地做交流、互换资料以及在不被了解时阐明他们的信息;学到如何轮流说话和游戏;学到如何去分享;学到如何找出共同玩耍的方式、解决冲突;学到如何体会别人的感受、愿望及渴望。

  由于友谊为小孩子情绪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场地,所以我鼓励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有许多彼此一对一相处的时间。我们知道,甚至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也会与别的小孩产生坚固长久的感情,而家长应该认真及尊敬地对待这些关系。

  这时期的孩子,两个人玩耍通常状况最佳。这是因为4 至7 岁的孩子常常难于理解如何在同一时间内处理一种以上的关系。身为他的家长,这可能会令你感到不安,尤其当你目睹两个孩子排斥第三个想加入的孩子。但记住,孩子的排斥不是来自吝啬的品性,他们只是很单纯地想保护两人建立的游戏。由于他们无法以第三个小孩听懂或接受的措词表达 (“对不起,比尔,在我们现阶段的发展,两人组是我们能够应付的最大的社交单位。”),所以他们通常会采用比较粗野、严厉的方式 (“比尔,走开,你不再是我们的朋友!”)。有些孩子也会对父母有这样的反应: “爸爸,走开,我不再爱你了,我只爱妈咪!”孩子真正的意思是,她正在享受与母亲建立的亲密时刻。在这类案例中,父亲不应该把它当真,事实上,小孩子是浮躁易变的。

  两个小孩排斥第三个小孩并不奇怪,稍后,他们会换搭档,重新组合,欢迎被排斥的孩子加入一项新的游戏或活动。

  那么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排斥第三者时,什么是最佳的处理呢?我建议给孩子一些指导,教他如何亲切地处理社交关系,尤其是如果你认为对他灌输一些仁慈和体贴别人感受的观念是重要的话。你或许可以建议她使用一些简单的字眼,让她可以用来向第三个小孩解释这种情况。譬如,她可以说:

  “我现在只想跟珍妮芙玩,但我希望稍后你我可以一起玩。”

  假如你的孩子是被排斥的一个,这时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尤其如果他或她因这个情况而伤心或忿怒。然后你可以帮孩子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邀请另一个孩子加入,或找一些有趣的事情独自玩耍。在前文中美冈和她母亲的对话,就是一则家长运用情绪辅导的技巧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的案例。

  小孩子的友谊关系除了可以教导重要的社交技巧,还可以引发幻想游戏,它会令小孩的创造达到高峰,不但创造角色,而且同时做表演。小朋友常常以幻想彼此帮忙解决困扰的问题及处理日常遇到的压力。这表示假装游戏有助于孩子情绪上的发展,让他们接触被压抑的情感,方法类似大人所用的视觉想象法或催眠术。譬如,我以前的学生劳里·克雷默(Laurie Kramer)发现与孩子玩幻想游戏是帮助他去适应新诞生的弟妹最好的方法。让他们的玩伴选择新生儿的角色,这些新的 “大哥哥”和“大姊姊”就能探究对婴儿从敌意到亲切所有不同的感情。同时,他们也能以家长的角色,得到逗弄婴儿、教导他、唠叨他及养育他的机会。

  我在其他的研究里也观察到孩子透过幻想游戏,表露了深刻的感受,令人惊讶。我们看到一个正在玩 “扮家家”的小女孩转向她的玩伴说:“我们不需要像我妈妈和占美 (她母亲的新男友)那样整天睡午觉,我们没有他们那么累。”然后,过了一阵子,孩子的朋友问: “当你妈妈关门时她说些什么?”女孩回答: “她说:‘不要进来。’”由于不明白为何母亲排除她在外,她附加说一句: “她不想我在旁边,她不爱我。”

  由于幻想提供了一扇门使我们了解小孩的想法和忧虑,因此,情绪辅导的父母可以利用假装游戏作为与这时期的小孩交流的方法。孩子通常将意见、愿望、失望和恐惧投射在洋娃娃或其他玩具上。父母只要依据孩子玩具所表达的、或装出另一个玩具的角色、或两者兼具的方法,就可以鼓励他们发挥对情感的探究,同时也能够加以疏导。以下是一则对话的例子,请注意家长如何轻易地利用孩子的幻想投射来进行交流:

  小孩:这只熊宝宝是个孤儿,因为它的父母不要它了。

  父亲:熊宝宝的爸爸和妈妈就这样离开了吗?

  小孩:对呀,它们离开了。

  父亲:它们会回来吗?

  小孩:永远不会。

  父亲:它们为何离开呢?

  小孩:熊宝宝很坏。

  父亲:它做了什么事呢?

  小孩:它对熊妈妈发脾气。

  父亲:我想偶尔发脾气是可以的。她会回来的。

  小孩:对吔,她现在回来啦。

  父亲: (拿起另一只熊玩具,用熊妈妈的声音说话)我只不过是去倒垃圾,现在我回来啦。

  小孩:嗨,妈咪!

  父亲:你发脾气,不过那没关系。有时候我也会气得快发疯。

  小孩:我知道。

  鼓励孩子进行假装游戏是一个很实在、高难度的技巧,但只要学会后,就可以很简单有效地实行。譬如,孩子希望自己个子更高大威猛,因此他可能会说: “我曾经很瘦小,但现在我可以举起沙发的一侧。你知道超人甚至会飞吗?”这就像是孩子在征求你的同意要变成超人,以便探究对力量与信心的感受。为了鼓励幻想,你可以说:“久仰了,超人。你现在打算飞吗?”

  孩子与你玩假装游戏时,可能在对话中零散地加插入一些关于真实生活的状况。当你们在芭比娃娃或威力骑警的幻想剧中,不必惊讶孩子冒出一些类似这样的话:“我很害怕再要跟那个保姆相处。”或者:“我几岁会死呢?”

  虽然这些思想的起源对你始终是个谜,但很明显的是,游戏中某些因素激起他想与你分享的某种情绪。假装游戏的亲密和自发性让她感到有保障,感到与你接近,所以她才会让这些敏感的话题浮现出来。由于她暂时中止了假装游戏来探究这个情绪,你或许最好也停止假装游戏,真诚地好好讨论她体验到的恐慌。

  假装游戏在4 至7 岁的孩子中如此普遍,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它能够帮助孩子应付童年早期产生的大量忧虑。虽然小孩子的恐惧似乎无穷无尽,但事实上它们全都源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因素:

  ·对无力感的恐惧我曾经无意中听到两个 5 岁的孩子在讨论 “世界上所有能杀害你的东西”,他们谈关于 “强盗、坏人、怪物”,而他们最害怕的是“大白鲨”。

  他们讨论所有可以消灭这些吓人的东西的方法。然后,他们谈到当他们还是“婴儿”时,曾经是多么地害怕一些“愚蠢的事情如黑暗”;但现在长大了,他们夸口说不再被这些蠢事所吓倒。

  这段对话提醒了我,就算我们在各方面保护孩子,使他不会感受到真实世界里的危险,但孩子仍然会捏造出他们自己所害怕的怪物。因为这类幻想帮助他们应付自然存在的无力感和脆弱感。虽然孩子受到怪物威力的恐吓,但他们喜欢幻想克服恐惧的事情,这使他们感到更有力量、更坚强。

  情绪辅导的父母也可以藉此发挥他们的功能,帮助孩子使他们觉得自己有力量。跟幼童一样,小孩子享有选择的权力会带给他们有自尊的生活,譬如,关于要穿什么、要吃什么、要怎样玩等等。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对于孩子打算要做的事,给予他们自主的权力。不论是学习自己洗头发还是玩新的电脑游戏,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指导,而不是强制干扰。譬如,你的孩子因为绑不好鞋带感到受挫,你要压抑想干预的冲动,这种举动会传达你对孩子能力的怀疑。相反地,说一些体贴的话,如:“有时候绑鞋带是很烦人的。”

  然后,就算孩子最终仍需你的协助,但你已经表示你了解他的经验。

  ·对被遗弃的恐惧这个原因顺理成章地解释了为何这个年纪的小孩对类似 “白雪公主”这样的故事如此地着迷:父亲死了,女儿被交到险恶的后母手中;又或者是“孤星泪”,一个小孤儿经历乞丐和小偷,自力更生的故事。这些都描述在这年纪的小孩共同有的一种恐惧,即他们可能有一天会被遗弃。

  由于这种恐惧对小孩而言是很真实及普遍的,所以我不鼓励家长用它作为恐吓、管训或甚至 “开玩笑”的一种方式。当你听到孩子表达这类的恐惧时,你可以运用情绪辅导的技巧,接受他们的感觉,向他们保证你会一直注意照料他们的需求,也会细心地关怀及爱护他们。

  ·对黑暗的恐惧对孩子而言,黑暗或许代表着庞大的未知,一个他们所有的恐惧和怪物隐藏之处。以后比较懂事的孩子才能理解黑暗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但在这个年纪,孩子要寻找光线的慰藉,要知道你就在附近,随时有求必应,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要以为,否认他对黑暗的恐惧可以使他更坚强。我认识一位对于孩子希望开灯的要求不愿让步的父亲,他担心这男孩会变成一个 “胆小鬼”。可是,过了几个夜晚后,父亲感觉到儿子变得愈来愈焦虑,除了对黑暗的恐惧,他还担心失去父亲的赞许。另外,他也害怕一夜未合眼,隔天去学校无法正常上课。最后,父亲让步了,装了一盏夜灯,而全家也睡得比较安宁了。

  ·对做恶梦的恐惧对大多数的小孩来说,恶梦自然是吓人的,但对难于分辨梦境与真实的孩子恶梦尤其可怕。如果你的孩子从梦中吓得哭醒,尝试抱着他、与他谈谈有关梦的事,并解释梦不是真实的生活。陪伴他直到他平静下来,向他保证坏的影像已经消失了,而他是安全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向孩子述说一些解释梦与睡眠概念的故事藉以帮助他们。一本特别优秀的书是多里斯·布蕾特 (Doris Brett)写的 《安妮的故事》

  (TheAnnie Stories),这是她为协助自己的女儿应付恶梦而写的故事。其中一则,安妮告诉母亲一只坏老虎在她梦中对她穷追不舍。这母亲就在安妮入睡时给她一只隐形梦中魔力戒指。然后,当老虎又开始追安妮时,女孩想起她的戒指,于是不再逃跑,结果发现老虎只是想跟她交朋友,于是安妮现在有了一个同伴一起与她对抗别的恐惧。

  当我跟女儿莫莉亚述说 《安妮的故事》时,她决定要将主角改名为莫莉亚。稍后,我发现她在浴室里,站在马桶上以便可以跟镜子里的自己述说故事。之后,她迅速改变了自己对恶梦强烈的恐惧。她偶尔还会作恶梦,但她对它们不再觉得那般可怕了。

  ·对父母冲突的恐惧正如我们在第五章所讨论的,家长的冲突可能使孩子十分烦乱,常常觉得双亲的争执可能会危害他们的安全。当他们长大一点,变得比较了解父母争吵的后果,孩子或许会害怕父母的冲突会导致分居和离婚。除此之外,孩子常常负起冲突的责任,他以为祸首是自己。他们甚至可能以为自己有解决冲突的力量,而维系家庭是他们的职责。

  因此,家长应该记住避免孩子过分介入父母之间的冲突。(参阅第五章)另外,当你的孩子目睹你和你的伴侣吵架,你们解决冲突时也要让他们看到,以便对他们有所助益。心理学家E。马克·库明斯的研究显示,小孩子可能不太了解解决冲突时的语言,但当看到父母真诚地彼此宽恕相拥,他们会得到慰藉。

  ·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年纪的小孩知道死亡,而他们会问你有关它的一些很直接的问题。

  诚实,让他们知道你了解他们的忧虑,而你也不觉得他们是愚蠢或肤浅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假如你孩子的朋友、亲戚或宠物死了,你可以表示了解他们对失去那个人或动物的伤心,拥抱他们并给予安抚。尝试忽视或淡化孩子忧伤和恐惧的感受是无效的,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对谈论死亡感到不安,而将来这会阻止孩子向你透露重要的情感。

  不论你孩子恐惧的是什么,只要记住,恐惧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有它健康的功能。当孩子探究与学习时,虽然他们不必那么害怕,但他们必须知道这世界有时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此,恐惧可以适当地使孩子更谨慎、更有考虑。

  当你和孩子谈论他们的恐惧时,记得使用情绪辅导的基本技巧。就是帮孩子认识和描述浮现的恐惧感,发挥同理心来谈论他们的恐惧,并允许他们自由谈论对待各种威胁的方法。讨论如何应付真实生活里的危险,如火灾、陌生人或疾病,这同时也是讨论预防它们发生的好机会。譬如,你的孩子表达对火的恐惧,你可以回答: “想到家里发生火灾是吓人的,所以我们总有一个烟雾侦测器告诉我们是否有东西着火了。”

  孩子可能以间接的方式谈及他们的恐惧。一个男孩问孤儿院是否还存在,大概不是对儿童福利政策的关心;他是想到自己被遗弃的恐惧。因此,当你听见孩子询问吓人的话题如遗弃或死亡时,留心倾听问题后面隐藏的情绪。

  童年中期·8 至 12 岁在这个阶段,小孩子开始与较大的社交团体有接触,同时也了解社交影响。他们开始发现在同辈中,谁是跟他们一伙,谁又不属于他们一伙的。同时,孩子发展认知的能力,学习以智力控制情绪的力量。

  由于孩子逐渐察觉同辈的影响,你或许慢慢领悟到他生命里其中一个主要的动力是,不惜代价避免尴尬。这年纪的孩子常常变得很在意他们所穿的衣服款式、所背的背包、所参与的活动。他们会努力避免引起别人的注意,以避免招惹朋友的嘲笑或批评。在这个年龄,因袭的行为是颇为健康的,虽然父母由于要孩子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因此会感到不快。这表示你的孩子对解读社交暗示愈来愈熟练,而这个技巧一辈子他都受用。在童年中期,这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孩子的嘲笑和侮辱可以是很残酷的。事实上,嘲笑是这年纪造成许多行为标准的发源地。女孩和男孩一样会嘲笑,不过男孩的嘲笑可能变本加厉成为身体上的欺负。

  由于代价太大,孩子很快就学到最佳的反应是完全不表示情绪的反应。

  当圈子内的领导者偷你的帽子或呼喊你的名字时,抗议、哭喊、闲谈或发怒只会带来更多的贬抑及排斥。不加理会可能更有机会维持你的尊严。由于这种理论,孩子采用一种类似 “情绪切除法”,将同辈圈中的感情切除。虽然大部分的孩子掌握这种方法,但我们的研究发现掌握最好的是那些透过情绪辅导,在较早的童年期已学习如何调整自己情绪的孩子。

  这种对同辈关系一副很 “酷”的态度,可能让那些是孩子的情绪好教练的父母感到很困惑不解。我们发现父母常误以为这年纪的小孩,当他们与同辈发生冲突时,都必需要与另一个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并解决问题。虽然这策略在学前期有效,但在童年中期,这可能是一个不幸,因为这时情绪的表达在社交上是不利的。接受过情绪辅导的小孩很可能已具备了社交上的洞察力而了解这种状况,他们能够解读同辈的暗示并做出适当的行为。

  同时,这年纪的小孩尝试抑制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察觉智力的力量。约岁左右,许多小孩逻辑推理的能力会有戏剧性的增加。我喜欢将他们跟星际大战中的史仆克先生比较,他躲避情感,沉迷在逻辑与理性的世界里。他们喜爱对外界反应如同电脑一般。譬如,告诉一个 9 岁的孩子: “捡起你的袜子”,他可能捡起每一只袜子,然后再放回原处,并解释说: “你没有告诉我把它们收起来。”

  这种对成人世界无礼的嘲笑,是出自孩子典型地以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对就是错的态度来看待生命。这个年纪的小孩突然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运作的标准都是独断、无逻辑的,他们可能因此将生命视为一本大的《疯狂》(Mad)杂志。成年人被看作是伪善者,而对大人嘲笑和轻蔑则成为孩子最爱的 “情绪”。

  孩子对自己价值的意识就是从这种判断及评估得来的。你或许发现这年纪的孩子变得十分关心什么是道德和正义。他的脑子里可能会出现 “纯洁的世界”,那里所有人都被公平地对待,纳粹主义和战争永不可能发生,暴政永不存在。他可能鄙视成人的世界,竟然允许像买卖奴隶或宗教裁判所这些残酷的行为。他开始怀疑、挑战,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在她自己同辈的团体里,却同时受到这些独断和霸道的标准的约束。她拥护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另一方面,她可能限制自己衣橱里只有一千零一种设计家款式的长袖T 恤。对于化妆品工业对动物做的残酷实验她有深切的关注,但同时,她可能参与一个不仁慈的阴谋,打算在休息时排斥某个同学,不准他参加篮球比赛。

  作为一位家长,你对这些不一致的态度该如何反应呢?我的劝言是:认清这是一个探险的时期,就随他们去。孩子在同辈的世界中对这些独断的规则有完全的依附,是正常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它反映出孩子具备了识别同辈世界里的标准和价值的能力,这些标准和价值关系到的是同辈的接纳并且能避免遭到排斥。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以一种你认为不公平的方式对待另一个孩子,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藉此机会传达你对仁慈与公平竞争的观念。不过,除非这件事真的很卑鄙,我不建议过度严厉的反应或处罚。这年纪的孩子,结党排外及对同辈施加压力,是正常的行为模式。

  如果你的孩子抱怨被排斥或被同辈不公平地对待,你可以利用情绪辅导的技巧帮助他处理悲伤和忿怒的感觉。然后协助他自己思索解决眼前的问题。譬如,探究如何结交朋友及维系友情。不要觉得孩子渴望要与别人一致、要与其他同年龄层的小孩穿着举止一样的想法是无聊的;反而要肯定他渴望被接受的想法,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成为他的盟友。

  至于孩子对大人社会的嘲笑,我建议家长不必太在意孩子的批评。对大人价值观的出言不逊、讽刺及轻蔑,都是童年中期正常的倾向。无论如何,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对你太目无尊长,以特定的措辞告诉他。 (“当你取笑我的发型时,我觉得你不尊重我。”)再者,这是家庭中灌输如仁慈和相互尊重的价值观的一种方法。同样地,这个年纪的孩子需要感到与父母在情感上有联系,以及因此伴随而来的慈爱的指导。

  青春期十几岁是一个对有关身份的问题很关心的时期:我是谁?我会变成什么样?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不必惊讶青春期的孩子在某个时期似乎变得完全专注于自己的事务。他对家庭事务的关注会随着他与朋友的关系成为生活的中心而慢慢衰退。毕竟,他从友谊中才会了解到家庭范围以外他是谁的疑问。不过,就算有同辈的关系,孩子的焦点还是以自己为主。

  在一项孩子友谊的研究中,我们曾经录下一段两个十几岁女孩的对话,其中摘要地表现出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的关注。刚刚才认识后,一个女孩说她暑假在一个为情绪不稳的小孩而设的夏令营中作一个辅导员;第二个女孩没有追问她新交的朋友详细的情况,反而以此作为对自己的自我探究。“哇,那真有趣,”第二个女孩说: “但我一定做不到,我没有耐心。我的姊姊给我抱她刚生的婴儿,我觉得他蛮可爱的,但当他一哭,我就把他交回去说:

  ‘谢啦。’我想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妈妈。没用的,我没耐性。我真不明白你怎么有耐心给那些小家伙做辅导员。或许我应该向你学习,但我不确定是否做得到,你觉得我可以吗?”

  这个女孩的独白,就是将自己和她的新朋友比较,纳闷自己改变和成长的能力,思索自己的个性哪些是她欣赏的,哪些是她讨厌的。假如她允许转移谈话的焦点,那并不是因为她想多了解她的朋友,而只是因为她想更进一步地以她的朋友来衬托出自己。正如大多数的少年人,她的友谊只是用来探究自我感的一个工具罢了。

  虽然很极端,但这个例子显示了隐藏在青春期自我专注后面的动机。少年在自我发现的旅途上,不停地掌舵换方向,尝试寻找正确的路。他们用新的身份、新的现实、新的自我观念来做实验。少年的这些探究是健康的。

  然而,他们的路并不是常常平坦的。荷尔蒙的改变可能导致无法控制和急速的情绪变换。社交环境中的恶势力可能利用年轻人脆弱的心灵,使他们陷入毒品、暴力、不安全性行为的问题里。可是,这种人生的探险始终是人类发展中一个自然并且无法避免的过程。

  少年的这些人生探险,其中要面对的重要任务是理性与感性的整合。假如童年中期可以以星际大战的高度理性的史仆克先生为代表的话,那么青春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库克队长了。作为掌管星舰号的角色,库克要面对的决策里,他高度感性、有人情味的一面,和他倾向逻辑、完全根据理性的一面,始终彼此相抗衡。当然,我们的好队长常常都找到适中的平衡点,以便无懈可击地指挥全体飞行员。他做判断的方式是我们希望孩子在情理纠缠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行使的。

  少年似乎在遇到性别和自我接受的问题上,最有可能要做这类的决定。

  一个女孩发现被一个自己并不真正欣赏的男孩所吸引。(“他是那么地可爱,可惜他一张开嘴巴就完了。”)一个男孩发现自己嘴里冒出一句他曾经反对的父亲的意见。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说的话跟我老爸一模一样!”)这时期的少年突然了解世界不是只有黑与白,其中还有许多深浅浓淡的灰色,不管喜欢或不喜欢,所有这些色调都可能是少年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在青春期要寻找出一条路是困难的,那么少年的父母也是很难当的,因为孩子大部分的探索是自己完成的。作为辅导员及作家的迈克尔·里拉 (Michael Riera)就说:“在这之前,你在孩子的生命里扮演的是一个‘经纪人’的角色:安排旅行及预约医生、计划露营或周末的活动、讲解及检查功课。你与学校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孩子在遇到 ‘大’事情时,你是他最先找的人。突然,这一切都不管用了。在没有被知会及同意前,你这个经纪人被开除了。如果你希望在孩子的青春期和将来都能发挥有意义的影响,你就必须改头换面,紧急更换计划并追上潮流,重新受聘为顾问。”

  当然,这会是一个相当棘手的转变。一个客户不会聘用一个让他感到无能或有接管他生意威胁的顾问。一个客户希望有一个他可以信赖、了解自己的任务、并提供实质性建议的顾问,帮助他达成目标。而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少年人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自主权。

  因此,你该如何履行顾问的角色呢?你又如何担当一个情绪教练,同时允许孩子在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成人前,学习所需具备的独立权呢?以下的一些提示,大部分是根据心理学家兼作家汉·金诺的研究而得出的:

  ·接受这个事实:青春期是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刻譬如,家长必须接受少年需要有私生活。偷听儿子的对话、看他的杂志或刺探太多的问题,都让他感到你不信任他。这样就筑起阻挡交流的一面墙。

  在遭遇困境时,孩子会觉得你是敌人而不是他的朋友。

  除了尊重孩子的隐私,你必须尊重他在这时期不安及不满的权利。诗人兼摄影家戈登·帕克斯 (Gordon Parks)曾经如此描述他的少年期: “以孕育痛苦之名,我欣然悲叹。”允许孩子有体验这种深层感受的空间,避免一些问题如: “你到底怎么啦?”孩子可能是难过、忿怒、焦虑或丧气的,而这些质问只表示你对这些情绪的不赞同。

  另一方面,假如孩子与你坦诚相对,千万不要装出你立即就了解的态度。

  由于孩子新嫩的触觉,他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独特唯一的。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他们明显的动机,孩子会觉得被羞辱。所以,花点时间,以开放的心胸倾听孩子。不要假设你已经知道而且了解他准备要说的话。

  少年是一段赋予个性的岁月,所以,孩子可能会选择一些你不喜欢的打扮、发型、音乐、艺术和语言。记住,你不必赞同孩子的选择,你只需要接受他们的决定。

  同样地,不要尝试仿效孩子的选择,让他的打扮、音乐、举止和俚语表达一种声明: “我跟父母是不一样的,而我对此感到很骄傲。”

  ·尊重你的孩子想想看,你最要好的朋友,如果他以许多家长对待少年子女的方式来对待你,那会是怎样的情形。不断地被纠正、提醒你的缺陷或取笑一些敏感的话题,感觉会怎样?假如你的朋友对你长篇大论、以批判的语气告诉你该如何及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你大概觉得这个人对你没有太多的尊敬,并不关心你的感受。渐渐地,你或许会疏远,不再与他坦诚相对。

  虽然我不认为家长需要如朋友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亲子关系往往更为复杂),但我肯定少年至少必须得到我们给予朋友同等的尊重。因此,我鼓励你尽量避免嘲笑、批评及侮辱。将你的价值观,以简洁、非批判的方法传达给孩子。没有人喜欢被唠叨,更何况是少年孩子。

  一旦孩子的行为造成冲突时,不要以品性标记 (懒惰的、贪心的、散漫的、自私的等等)来谈论这件事。要以特定的举止来讨论,告诉孩子她的行为是怎样及如何地影响你。 (“当你没有洗碗就离开,我觉得还要替你收拾而感到很愤慨。”)并且,不要尝试在少年身上使用 “反向心理学”,它不但令人迷惑、具操纵性、不诚实而且很少有效。

  ·让孩子有群体的生活我们常说 “养一个孩子需要一村子的人”,没有比在青春期的孩子更适用这句话。因此我建议你去认识孩子日常生活中有关系的人物,包括她的朋友和朋友的双亲。

  我曾经听过一位妇人在她犹太教会堂,述说关于她念大学的女儿帮助伊索比亚难民重新安顿的工作。这位母亲认可她女儿的工作是一项博爱和慈善的举动,她也认为女儿是很优秀的。 “我们女儿的所作所为使我丈夫和我都感到很光荣,但我认为这个无上的荣誉事实上应该属于这个团体的。”她继续解释女儿在十几岁时遇到的困境,当时她是如此地烦恼以至不敢向父母倾诉。但在这段不稳定的时期中,母亲知道女儿常待在朋友家,并与朋友的父母倾谈。由于他们都是属于相同的团体,她知道对方的家庭也有同样的价值观。“我对这个团体有信心,因此,我们的女儿成为一位让我们自豪的女性。”

  母亲说: “但养育她的不只是我们,还有这一整个团体。”

  由于我们不可能是孩子的一切——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我建议父母让孩子有一个关怀的团体来支持他。它可能是透过学校或居住社区的一个团体。它可能是你家族内的成员或朋友圈非正式的组织。重点是,确定孩子接触一些与你有共同伦理和理想的大人。这些是当你孩子无可避免地、自然地与你疏远但需要指导和支持时,可以作为依赖的人。

  ·鼓励独立,并同时继续做孩子的情绪教练理所当然,在少年的生活中,要找出一个正确参与的程度是作为家长要面对的最棘手的挑战之一。鼓励自立意味着允许孩子做他们打算要做的事,如今是他们对要紧的事做决策的时候。此刻,正是你练习对孩子说这句话:

  “你自己做选择”的好时机。对于孩子的决定,表达你的信心,并且不要以自己的猜测来警告他可能发生不幸的结果。

  鼓励自主也代表了允许孩子偶尔做不明智的 (但不是不安全)决定。记住孩子同样可以从错误以及成功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们身旁有一位体贴、支持他的成人,这尤其正确;孩子在遭遇挫败时,他可以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以便将来有更好的应付措施。

  我们的研究显示,那些实施情绪辅导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比较能成功地渡过难关。这些少年人比较有情绪智力、对自己的感受较能理解及接受。他们有更多单独或与别人一起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学业及同辈的关系上,就得到更多的成就。具备了这些保护因素,这些孩子可以减低遭遇到所有父母都害怕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所面对的危险——譬如,毒品、少年犯罪、暴力及不安全的性关系。

  因此,我极力主张你对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要知道。接受及肯定孩子情绪的经验。当出现问题,发挥同理心仔细倾听而不去做判断。当他有困难向你求援时,做他的朋友。虽然这些步骤很简单,但我们知道它们是恒久支撑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