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面纱》并说感恩-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2:20
8月22日午夜时分,偶然看到央视6套播放一部电影,片名《面纱》。既没看到影片的开头又不了解关于此片的任何信息,只是按照习惯浏览,看了一点就感觉它的艺术气质非同凡响,在现在的影视节目中堪称鹤立鸡群。于是被吸引,看完全片已经午夜两点多了。影片结尾那很长很小的字幕是中英文混杂的,我总算看见制片人显示有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拍摄,大概属于中美合拍的影片。
遗憾的是,我居然没听说过这部影片,也不知道这个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是何方神圣。为了解该片的详情,我随即上网查询,得知,该片首映式是2006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29日在中国及北美同时公映。同时得知,该片的好莱坞编导约翰.卡兰等谋划拍摄该片竟然花费了十年时间,男女主角美国男星爱德华.诺顿、英国女星纳奥米.沃茨接触角色也长达五年!中国明星黄秋生、夏雨乐于饰演配角,“超女冠军”得主尚雯婕用中法双语演唱亚历山大创作的主题歌《梦之浮桥》,朗朗担任钢琴演奏。实话说,此时才知这些姓名和他们的业绩,都是些“大腕”,如此精心打造,无怪乎能把一个平常的爱情故事用电影表现得如此感人。
剧本是根据英国作家毛姆发表于1925年的小说《华丽的面纱》改编的,美国方面要求全部拍摄工作都在中国完成,仅选择外景地就跑了五千英里,最终确定在广西黄遥古镇。毛姆的短篇小说读过一些,大抵都是描述上个世纪初东南亚的生活的,且多与英国殖民者有关。这篇小说已经全无印象。上网查阅有关介绍之后,欣慰的是我漏看的部分并不多,基本算是看完了整部影片;遗憾的是这下知道该片在中国上映时受《黄金甲》等“大片”挤兑,票房不佳,仅300万元;但在美国则正相反,远远超过与之同时上映的《黄金甲》。属于“外热内冷”。而且,它已经获得美国影视金球奖的音乐大奖。想起当初张艺谋很得意的《黄金甲》国内票房,以及红得发紫的赵本山赴美讨没趣,看来大洋两边观众的欣赏品味相去甚远。
这应该是一部爱情哲理影片,说的是浮华的女主角吉蒂为了家庭对她的婚姻期望,也为了摆脱已经厌倦了的伦敦生活,嫁给有些木呐的医学博士沃特。然而她并不爱这个男人,只是为了体面而出嫁。在上海,沃特沉迷在细菌学研究之中,感到无聊的吉蒂遇到风流倜傥的英国副领事唐森,接着红杏出墙跟唐森偷情。而沃特面对妻子的背叛,不动声色地设局使妻子遭遇唐森的始乱终弃。接着,他似乎是为了惩罚妻子的背叛,又似乎是为了自己的细菌学研究,自愿奔赴战乱中的广西湄潭府,那里爆发了霍乱疫情,正处于传染与死亡的高峰期。沃特到达后立即加入医疗救援行动,他把吉蒂也带去了,这种惩罚对于习惯于灯红酒绿的吉蒂无疑是严厉的,那个荒蛮的山区小城,显然不会令无所事事的吉蒂感觉愉快。
于是我们看见在两股军阀势力交界的广西山区的落后情景,也同时领略到这里极美丽的自然风光。沃特投身紧张的医治霍乱的行动里,完全无暇理会吉蒂,也没有跟她做爱的雅兴。百无聊赖之中,吉蒂主动帮助已经在此地传教的法国修女院救助那些被霍乱夺去父母的孤儿,大抵都是女孩。我们在影片中很容易体会到基督教所倡导的爱心,一群外国修女,毫无利益驱动反而得冒生命危险,积极主动地救助那些遭受霍乱袭击的贫困百姓。修女中有被霍乱夺去生命者,但并不能吓退她们,嬷嬷动员吉蒂离开,但她选择留下,并无报酬地教孩子们音乐、舞蹈,学习文化。这大约就是我们曾经听说的“文化侵略”吧,可以缺医少药地病死,也可以愚昧无知地活着,但不可接受外国救助而“失节”。那位督军大人面对沃特的劝导大发雷霆,他吼叫着不管死多少人也不能把病死者迁离水源地,因为那样就有悖丧葬之风水;饿死病死事小,坏了祖宗规矩事大,恰如有人讴歌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一样。
我们看见沃特医生到处乱跑改变村民们极不卫生的饮水条件,使他们喝上清洁的河水;同时也看见因为军队强行把葬在河边的病尸迁走,于是惹怒了那些认为坏了传统风水的愚氓,他们自发地纠集起来攻击吉蒂。就在这日复一日紧张的救助工作中,吉蒂与沃特找到了爱,他们又上床了。在经历了一场外村逃离霍乱者引发的斗殴之后,靠着军队的协助,沃特在小城外建立了临时救助所;而整天帮助修女们照料孤儿们的吉蒂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沃特问吉蒂:“我是这孩子的父亲吗?”吉蒂说:“我不知道。”这一句式对白隐喻了这对夫妻错综复杂的生活与感情波折,片尾吉蒂带着儿子邂逅唐森,告诉唐森这是小沃特,并拒绝了唐森的邀请,表现了吉蒂感情的归宿。
经历了紧张的救助行动,以及吉蒂的改变,沃特已经原谅了妻子的背叛,他们准备重新开始,构筑家的温馨。然而,沃特在临时抢救营地染上霍乱,悲痛欲绝的吉蒂不顾一切地为挽救沃特而竭力,终因药物不够,他死去了,光着脚盖着块蓝布深埋于乱葬岗子。刚刚找到的爱的吉蒂送走了丈夫,这份爱也就永远留在记忆之中。影片的结尾照应了开头,吉蒂在伦敦的花店里买玫瑰,当初沃特在这里买玫瑰,说过同样的话:“玫瑰开花的时间太短了。”吉蒂把花给了儿子,小沃特。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女性对于爱情的思维方式,表现得极其细腻。有时也觉得费解,何以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怎么就给人家演绎得如此震撼?诺顿与沃茨出神入化的演技,使观众迅即融入情节。不像我们,明星们基本靠小品出名,谁的洋相出得大,谁的“腕”也就最大。我们那些个大导演,何以就整不出水平相当的影片来。据说,最近陈凯歌要跟意大利人合作拍利马窦,大概要糟蹋银子了,除非意大利人能够独断专行,就陈那样浅薄的思维天知道会演绎出一个啥样的人物来?看看他拍的《铁血昆仑》,纯粹糟蹋题材还浪费极其珍贵的指标。
然而,给我更深刻震撼的,是这部影片作为爱情背景的故事,是恩与感恩。毛主席曾经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那么,《面纱》里描述的那些修女们,以及沃特夫妇,他们早就在用自己的勤勉、学识以帮助中国贫苦人民解放自己了,更不必说还在古代例如明朝如同利马窦等传教士。这些人比白求恩多贡献的还有募集来的知识与资金。我们至今沿用着的几何学概念都是利马窦与徐光启、李之藻所确定;今日我们使用的世界地图布局,也是利马窦首创,因为把中国绘制在中心位置,可以讨国人喜欢,也才可能得以传播科学。至于资金就不必细说,传教士们都是“上门服务,自带干粮”的。究竟有多少类似于沃特医生那样的外国人埋葬在中国,没有棺材,没有像样的墓碑?就算被恩准礼葬,又如何?利马窦等传教士的墓地被义和团掘过一回,墓地的教堂已经被焚毁,及至北京市委建党校,就连尸骨也不知移去哪里了,所幸还剩下几块墓碑,现在总算还有踪迹。又听说南昌市去年建设利马窦广场,惹来诸多非议与指责,南昌市官员们力排众议,继续建,甚好。
看完《面纱》的网上资料,准备关电脑,不经意就看见刚披露出来的湖北不知感恩而被减掉5名大学生资助额度的帖子。其实这类不知感恩的故事很多,见诸报道的就不少。最严重的,著名作家戴厚英女士,因《诗人之死》、《人啊,人!》而知名,发善心资助老师的孙子到上海求职,谁知却连同她的侄子一起被受资助者残忍地杀害;著名企业家、泉州纸业吴老板夫妇连同两个女儿一起也被他接济过的受助者灭门。这类恩将仇报的例子是否令人心寒?
感恩是人类共同推崇的道德观念,美国惟一的本土传统节日就是感恩节,林肯总统签署命令成为全国性节日。此节日以纪念救助过《五月花》号幸存者的印地安马萨索德部落,同时感谢上帝的恩泽。中国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格言,知恩图报者总会获得赞誉。并不存在什么东西方文化差异,它是人性之善的共同属性。然而在面临权力的问题上就有“东方文化”之特色了,历朝历代都难免的“杀功臣”大概属于典型的忘恩负义的案例。狡辩之辞还是有的,比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些功臣做起坏事来了,当然该杀,不杀就是恩德。其实,即使杀了也是恩德,古代那些被皇帝杀头的大臣还要谢恩,布哈林之流被枪毙还喊“斯大林万岁!”性质相同。斯大林听了汇报乐得哈哈大笑,不知他是为死者的愚昧还是为自己的暴虐开心。谁如果以为那个体制有什么先进性那就是在晕得可以,它其实只不过中世纪权力至高无上的翻版,所不同者,朝廷被党置换,皇帝或教皇被领袖置换,如此而已。否则,你怎么解释自夸为最先进的无产阶级领袖们一个接一个地效仿古埃及的法老,打造现代木乃伊呢?所谓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说道,只不过是维持专制的借口而已。
感恩是诚信的门槛,一个不知道感恩的社会你是不能指望它具有诚信的。试想,如果连别人的恩德都毫无感激之情,更不屑于感谢,又怎么能指望铭记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呢?没有这种对于责任的铭记,也就无所谓诚信。还是得借用黑格尔的分析:“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大家既然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通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因为他们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这便是民众之间缺乏感恩意识的根源。在那种超级专制之下,只许感恩于皇帝和朝廷或党和领袖,不许感恩于民间。恰如林彪在庐山会议上指责彭德怀:“在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别人谁也不要逞英雄!”也确实,你我他都是奴才,谁欠谁的情?如果说旧社会还允许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老师的教导之恩的话,到新中国,连这两种恩德也被践踏殆尽了。
据说中国的传统是“尊师重教”,甚至还说“师道尊严”哩!然而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发动的文革,举国上下那场“学生斗老师”演绎得何等淋漓尽致!我们那位瘦小的雷校长,被他最器重的学生、青年教师一巴掌打翻在地,心灵与肉体的折磨使之当晚即“自绝于党”。而这位青年教师只是为了在工宣队、军宣队面前显示积极,以获得升迁的机遇。不是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么?恩师啊!怎么能如此对待?又怎么能不如此对待?“青年人要打倒老年人”,这是最高指示呢,于是有北师大女附中卞校长被她的学生折磨致死,几乎全国的老师们都脱了一层皮。何止,心灵的血是流无止境的,不仅为自己,更为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如果只说红卫兵如何如何,那就大错特错。1952年3月13日中央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中进行“三反”运动的指示》已经明确指示:“在学校中进行‘三反’运动,应该深入发动群众,特别要依靠学生群众推动教师”;还嫌不够详尽,《人民教育》1952年4月号社论另有实施细则的诠释:“教师平常错误的言论和行动,学生都是亲耳听到或看到的,教师当着学生检讨更要拿出诚恳坦白的态度,否则学生会当面揭发。所以有的教师感到这是‘脚底下火山爆发’,使他再也不能拖延不改了。”毛式心灵折磨法就是这样炼成的,它专选人格尊严的软肋捅刀子,而且,即使时过境迁,绝大多数人还将选择忘记,回避反思。什么叫“又何其毒也”?翻翻那时的报纸杂志,教师们基本上成了思想陈腐、政治反动、道德沦丧、人格低下、利欲熏心的鼠窃狗偷之辈,就连被整的教师们也只得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文汇报》甚至干脆说教师是一伙患了传染病的乳母,用有毒的乳汁哺育学生。杨绛先生在她的《控诉大会》里记录了那些女学生对她的批斗,哪里还有什么老师的教育之恩?
说到此,我想起文革时批判刘少奇“挑动学生斗学生”,那本来就是中共的拿手好戏。难道毛教导宋彬彬“要武嘛”就不算“挑动学生斗学生”?大约已经与时俱进了,得“挑动学生斗老师”才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果然,此后举国上下都开始恶斗老师们了。梁启超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仅限于政治主张上反对恩师康有为恢复帝制;私情方面依旧尊老康如父兄,出资葬老康并接济其家人的故事很著名。然而,毛登基之初就利用这个说法把老师与真理对立起来了,这对于驱动学生斗老师堪称效果奇佳。还不止于此,还记得老毛在1967年巡视大江南北时的讲话么?他老人家说起家庭中间分裂成几派互相斗的时候,何等眉飞色舞,认定这是群众充分发动起来的标志。
至少也是从“三反”开始,挑动儿女斗父母也成一景。清华大学潘光旦教授被学生斗出12番检讨皆不过关,组织上派人进入家庭做工作,动员其子女斗老子。“亲不亲,阶级分”变成时尚。及至文革,这景象就更离谱了。我的初中母校,一个女生被煽动要与有历史问题的父亲划清界限,竟至于无中生有诬告其父强奸了她,把亲爹送进监狱还自以为得意。妙就妙在,她改姓为“党”,改名为“恩”,可见这位初中女生无知之余还留下点值得可怜的尾巴。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养育之恩呐!只是“忘恩”恐怕还算手下留情了,恩将仇报方为荣耀。毛主席御笔亲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啥意思?必须把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恩情化作仇恨,否则休想获得此殊荣。说过头了么?非也,那段“最高指示”就是为刘少奇女儿揭发父母所作批示。那歌是怎么唱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去他娘的养育之恩,至今还有那么些混混在“激情广场”之类纵情演唱,唱得性起时毫不亚于忘形的“芙蓉姐姐”。
曾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长期担任执行委员,主办反蒋刊物《中国论坛报》,与宋庆龄、鲁迅等并肩战斗的美共成员哈罗德.伊萨克斯1958年写道:“无论是在国民党的流放生活中,还是在共产党统治的中国,这些人都是当今所有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中最忘恩负义的。”不要误解,他指的是那些领导者,而不是老百姓。这大约是共产主义者的习惯思维,他们总是会把他们不喜欢的领导者同人民群众分开来,而他们喜欢的领导者则与人民鱼水难分。伊萨克斯后来尽管被视作托派,但托派也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者,区别在于主张一气呵成,而不知道革命阶段论,于是也不懂得“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尤其是奴气十足的“下梁”。但他说的是中国人对于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的回报,罗素曾经说过:“我认为美国是迄今为止与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其实老毛也认同这一点。1941年以后斯大林基本上不给钱不给枪,史迪威以及谢伟思等美国外交官拼命主张武装中共,正是谢本人首先提议中共要求建立联合政府,以进入中国政权中心。毛于是跟美国佬套近乎,他致信罗斯福:“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使得中美两大民族在击败日寇,在重建世界永久和平,以及建立民主中国的事业上永远携手前进。”又告诉美国记者斯坦因:“美国不但是援助中国发展经济最适当的国家,也是能够充分参加中国发展经济仅有的国家。”“因此,美国无须害怕我们不愿意合作,我们必须合作,我们需要得到美国援助。”至于毛亲自掌控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那时唱美国赞歌远比老蒋的《中央日报》更甚,这年7月4日《新华日报》社论甚至直呼:“民主的美国万岁!”。
然而,美国的政策是援助中国实现民主代议制政权,不支持国共打内战,更不支持任何“一党专制”,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罗斯福甚至认为中共只是民主党派,可以跟国民党搞两党竞选制。显然,美国的领导者们对于中国的厚黑学了解得太少,他们更不知道老毛老蒋其实都是一路货,而且都是苏俄派人给钱给枪扶持起来的势力。苏俄只需要中国内乱,打得越激烈血流得越多越好。历史的真实是,所谓北洋军阀混战,无论规模、次数、惨烈程度,都不是后来的零头!原因就在于后来的革命者获得苏俄的金钱武器根本不是北洋们可以想像的。目的在于,苏俄要兼并唐努乌梁海,肢解中国的外蒙古。这两项加起来有172万平方公里,远超过沙皇夺取的150万平方公里。我们成天吼叫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其实,中国有史以来内政被干涉得最厉害的就是苏俄!
反之,美国又干了些啥呢?中国第一个西医体系,即后来的中山医科大学体系就是美国佬伯驾1835年开设的新豆栏医局;耶鲁大学开设了湘雅医学院系统;洛克菲勒开设了协和医学系统,就连我们的老祖宗北京人化石,也是洛克菲勒资助发现的。刘少奇1949年访苏,给斯大林的报告说:“仅仅英、美两国,在中国设立的专门学校与大学校有卅一所,神学院有卅二所,图书馆廿九所,文化团体廿六个,中学校三百廿四所,小学校二千三百六十四所,教会三千七百廿九所,宗教团体九十三个,医院一百四十七个,慈善机关五十三个。”我们姑且不说1949年这些院校占多大比例,请问,苏俄在中国建立了几所?说枪炮苏俄无疑给得最多,至于其他,只有抢走的份,没有拿来的事。
只是,老毛以《友谊还是侵略》等雄文五篇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缘故只在于斯大林6月27日明确答复刘少奇,不但收编中国成为其麾下一员,还要老毛准备接班领导亚洲乃至世界革命。这比美国佬死硬地想在中国搞民主体制中听得多。其实,老蒋从骨子里也是反美的,他从孙中山那里承袭下来的“一党专制”本属苏俄原创,从根子上就是反美的体制。干儿子比不得亲儿子,打败仗也不奇怪。六十年代,躲在台湾的老蒋授意秘书兼文胆秦孝仪写了本书,大骂美国佬“扶共反蒋”害得他逃亡台湾。嘿嘿,这美国佬总是“大姑娘生儿子——出力不讨好”,去帮谁就挨谁骂,老毛老蒋都在骂老美,无怪乎伊萨克斯要臭骂台湾与大陆两边都是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了。
在中国,从来就是忘恩容易感恩难,还有一点受虐狂的症状。比如斯大林如此对待中国,老毛偏偏要恭维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莫斯科还要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振臂高呼:“斯大林万岁!”中国皇帝喊别人万岁恐怕也仅此一例,大清皇帝被打得屁滚尿流仓皇辞庙也不曾喊人家万岁的。反过来,及至斯大林死了,“苏修”掌权,同时开始讨好中国,给了156项援建,老毛的拥趸们至今才有本钱说“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什么的;还归还了斯大林夺走的中东铁路、旅顺军港;废除了斯大林强迫搞的“两个势力范围”,“五个合营公司”,结果不但挨骂,还要挨打,珍宝岛就挨老毛打了一闷棍。真所谓“棍头出孝子”,越打越孝顺;越给脸越登鼻子上脸。三年大饥荒时期,1961年4月8日,报纸上都刊登了苏联主动提出暂缓偿还借款,1960年欠款延至1965年偿还,不计利息;另外还提出给予100万吨中国最急需的粮食援助,1964-1967年再还本金不算利息,被老毛拒绝了,只收下同样支付方式的50万吨古巴糖,那糖也是苏修买来给我们的。转过脸来我们的宣传就把大饥荒归咎于“苏修逼债”,赫鲁晓夫抱怨中国人忘恩负义并非空穴来风。糊弄中国人是容易的,他们最容易被糊弄,所以至今仍有激愤之徒以此恩将仇报的谎言作论据。但糊弄全世界是不可能的,除了糟蹋中华民族的名声之外没有任何效果。
中国人最不可容忍的忘恩负义之举在于否定认壮山河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认定国家间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大决战,毛本人业曾认同并引用过这个结论。任何国家,其国家形象在战争中的体现除大决战之外没有第二种方式。中国之所以在二战期间跻身于“四强”之列,之所以得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之所以成为联合国发起国兼常任理事国,靠的就是大决战特别是三次长沙大捷,而不是《小兵张嘎》之类搞笑。中国的22次大决战,三百余万阵亡将士其中包括二百多位高级将领,就连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不敢否认,这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体现。可是,可歌可泣的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却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于这种丧心病狂的忘恩负义谬论,跟他们争辩是无聊的。我们请这些谬论的苟且者举证:有哪22次以上的决战对中共展开?这些决战中阵亡了超过三百万将士其中包括二百余位高级将领吗?如果你们举证不出来,难道连什么叫做积极什么叫做消极都分不清么?果真没有这等分辨能力就不要不知羞耻地瞎嚷嚷!倘若至今还吟唱此等谎言,那么只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愚昧透顶;其二是无耻至极。没有别的解释。23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报道,建于南岳衡山的“忠烈祠”,是祭奠抗日战争壮烈牺牲的先烈们的圣殿。此地自2005年8月15日恢复公祭为止,香火居然中断了56年!中国人总算从忘恩负义的粪坑里爬了出来,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点什么?
老实说吧,如果我们的社会忘恩负义成为风气,这个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刚看完电影《面纱》,又看见贫困大学生忘恩惹出来的事端,于是有些感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知恩图报的,否则那些忘恩负义的事例就不会遭到谴责。只是这锅汤里总会不时冒出些老鼠屎来,让人忍无可忍。早先俺也以为,真正的好心不该图好报,只有在烂灶里也能烧的才算好柴。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虽然对于施恩者不去追求报恩是一种美德,可至少也不应该容忍忘恩。不是说“国之不济何以为家”么?如果不能清算国家历史上的忘恩负义,并反思其根源,分清其责任,你又怎能杜绝社会上的忘恩负义行为呢?(2008.8.26初稿发华知、老三届,27日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