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双全的将军——赵充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6:08

代有不少著名的将军,如李广卫青、霍去病,但大都偏于勇。即使有智,也只限于临阵时如何应对之类,例如李广带了一百名战士出巡,偏巧遇到了敌人的大部队,李广故意命令战士们下马躺在地上,让敌人误以为我方是诱敌之计,因而不敢前来,……。但对作战方略等大事,他们并无很多主见,只是听从皇帝的安排。


另外,出于武将的心态,他们都希望能够多打、大打,以便为国家『一战立功勋』!但是,大打,即使打胜,也常常是利不抵弊。以霍去病和卫青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最著名的远征绝域为例,霍去病追杀匈奴兵二千余里,杀死和俘获匈奴人七万多名,其中有三个王,八十三个军官。途中经过狼居胥山姑衍山(均在现蒙古国乌兰巴托以东)。他在狼居胥山,进行了封山祭天仪式;在姑衍山,进行了筑坛祭地仪式。最后,他到达了瀚海(现俄罗斯贝加尔湖)。这样远征绝域而取得大胜,在中原各民族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所以后代不少诗文中,『封狼居胥』一词,就被作为中华民族战胜侵略者的象征。但是这次大战方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极为巨大,根据记载:卫青霍去病出塞时,有战马十四万匹,回来时,不到三万匹了。至于士兵和运输民工的死伤以及物资的损耗,就更不计其数。于是在这以后,朝就没有力量再去『猛追穷寇』了。


赵充国则不同,他不仅勇敢善战,而且对战局的通盘安排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武将,他常常并不主战,而是分析『战』与『和』二者,哪一种对国家有利。又因为他身在前线,长期与敌人周旋,所以他提出来的方案,要比坐在皇宫里的皇帝所想的,更加切实可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认为对国家有利,哪怕是拼着杀头的危险,他也要向皇帝一再上书陈述,直到皇帝同意他的意见为止。


无敌无畏的勇士


赵充国是陇西上邽(现甘肃省天水市)人。他在少年时就参军,因为擅长骑马射箭而被选送入羽林(皇帝的警卫军)。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他跟随李广利出征匈奴。途中,他们的军队遇到了匈奴的大军,李广利率领的三万人被围困,死伤严重,粮食断绝,情况极为危急。李广利本来就不是什么将才,这时早已慌得手足无措了。幸亏赵充国带领一百多个勇士冲杀到了前面,虽然赵充国已经负伤二十多处,却还是勇猛无敌,匈奴大军的包围圈终于被他冲破,李广利这才带领剩下的军队,跟在后面冲了出去。


回国以后,为了嘉奖赵充国的勇敢精神,汉武帝亲自慰问他,看他身上的创伤。(这在当时,真是无与伦比的荣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足智多谋的统帅


赵充国虽然是个无畏的勇将,也因为“勇”而受到过皇帝的嘉奖,但他却常常不主张打仗,更不主张乱打大仗。他对战争的发展前景,考虑得非常周到;对他个人的利害,则完全不加考虑。


可以为赵充国军事思想作注解的,是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六一年)对民的一次平叛战。


当时,二百多个原来互相有仇的族头领忽然盟誓联合。汉宣帝听说后,就问赵充国,这意味着什么?赵充国回答说:『人虽然是同一族,但却分成很多小种,每个小种都有自己的头领,各小种之间互相杀掠、彼此有仇。根据以往经验来看,他们盟誓联合,多半是准备攻击汉朝。』


于是朝廷派了一个名叫义渠安国的官员,到族所在地去视察。这个义渠安国,认为只要杀人就可以立威。他到了以后,把先零种(族中一个比较大的种)的三十几个头领召来,当场杀掉了好些个头领,还杀掉一千多个人。这一来,正好逼使人迅速反叛,于是先零种就联合其他种人,攻城镇、杀官吏、反叛汉朝


人反叛的消息传来后,汉宣帝决定派兵前去镇压。虽然赵充国过去一直是威望最高的镇守边疆将军,但他当时已经七十六岁,宣帝觉得不宜再让赵充国出征,就叫御史大夫丙吉问群臣:『谁能率军前去?』但赵充国却挺身回答说:『没有比老臣我更合适的人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汉宣帝派人问他:『你对人的情况有什么估计?你要多少兵?』赵充国既有十足的信心,又不随便说话,他回答说:『我只有到那里看了实际情况后,才能制定方案报告陛下。但我一定能很快把他们制服的,陛下放心把这事情交给老臣就是。』


赵充国有必胜的把握,却绝不轻敌。这年六月,赵充国到了金城(现甘肃省兰州市附近)。渡过黄河就是人所在地了,他在河边停了下来,等部队结集到一万骑兵时,才让一小部份军队在夜间悄悄地渡过河去。一到对岸,立即扎好坚固的营盘,然后大部队才过河。


他派出侦察兵,将远方的情况侦察清楚,又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然后稳步前进,到达了汉朝设在人地区的官署——西部都尉府。


人对赵充国这个老将军早有领教,真是又敬又畏。一听说赵充国来了,就互相埋怨说:『叫你们不要造反,你们不听。你看,现在将军来了。』


因为这次反叛,是比较强大的先零种,胁迫其他小种参加的,有些小种也怕将来会受到汉朝的惩罚,所以在反叛之前,就有一个小种的首领,让他的弟弟雕库到西部都尉府来报告,说先零种人要造反了。但都尉知道,雕库的人也有在先零里面的,所以就把雕库作为人质扣留了下来。


赵充国认为,在大军压境的威慑下,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既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军费,减少我军战士的伤亡,也不致因为杀死了大量人,而与族间结下深仇大恨。因此他释放了雕库,好言对雕库说:我的大军只杀先零种反叛的人,别的种即使也参加了反叛,只要能杀捕先零种的反叛者,不但可以赎罪,还能得奖赏,……。于是,赵充国按兵不动,等候他们分化瓦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但这时朝廷却已经结集了六万兵马,准备前来攻打了,并有官员提议,不打先零种人,先打力量比较弱的其他各个小种。赵充国赶快上书说:『当地地形条件复杂,派大军前来,并不能轻易取胜。叛乱的首恶是先零,所以应该只杀先零,其他小种允许悔过。』


但朝中几乎所有官员都认为,先零的力量强大,应该先将他的外围力量(也就是其它小种)消灭,才能再打先零。皇帝也同意这些官员的意见,发来诏书责备赵充国,说他拥兵不动,不考虑国家的军费开支等等,并命令他赶快配合其它部队,向小种人进军。


因为皇帝诏书中的口气已经很不好听,赵充国的儿子(在另一个部队)吓得赶紧派人来对父亲说:『这并不是有亡国危险的大事,您何必一定要争。万一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您的性命都保不住,哪里还谈得上国家的利益呢。』赵充国听后说:『你说的话怎么这么不忠!我就是死也坚持这个意见。』至于赵充国自己,则完全不顾皇帝的责备,再次上书详细陈述自己的见解。


汉宣帝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明君,他看了上书后,理解了赵充国的建议,就立即下诏按照赵充国的建议,不发大军前去,只由赵充国领兵攻打先零


七月间,赵充国出发去打先零


『全师、保胜、安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赵充国是有名的勇将,但他既不逞一时之勇,也不想打一个辉煌的大胜仗,如他所说,他要做到的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全师、保胜、安边』。


赵充国领军来到了先零所在地。先零一见到是赵充国的大军,吓得丢下了车辆辎重就逃。赵充国则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驱赶。当先零人逃到河边,无法快走时,赵充国让自己的队伍也放慢速度。有部下建议说:『现在正好乘机上前去,杀他个精光』时,赵充国说:『我们慢慢地追,他们就逃了。我们要是逼得太紧,他们就会回过头来拼命的。』在赵充国慢慢驱赶的策略下,先零人没有回过头来拼命,因而赵充国的军队也就没有伤亡。这就保证了军能够『全师』。


先零人在逃跑过程中,丢下了牲畜十万多头,车四千多辆,并窜进了荒山野岭。赵充国早就料到,先零人失去了牛羊和车辆等物资,再加上荒山野岭中生活艰难、无法持久,过不了很长时间,先零人就会全体出山来投降的,这就是赵充国所制定的『保胜』计划。


赵充国大军经过其他种人所在的地带时,赵充国命令不许破坏当地的田地和住所,当人的头领到军营中来时,赵充国还留他们一起吃饭。于是这些人认为:军既强大,又并不欺压他们。这以后,大批其他种的人就心悦诚服地不战自降。这就达到了赵充国所希望的『安边』目的。


赵充国对战争的发展早有预计,也早就作了准备。他在刚刚进军时,就让战士顺便在山上砍伐了六万多棵树木,堆放在河边。到了秋天,投降的人已经有一万多了,赵充国估计人不可能再有大的动作,而大批骑兵驻扎在外,花费很大,尤其是万一其它边境地方发生战事,就会使国家难以应对。于是他向皇帝建议:『撤回骑兵,只留一万名由赦免的囚犯等组成的步兵在当地屯田(军人在当地开荒种田,国家不必从远处调拨军粮)。』他详细算了一笔帐:如今这些骑兵每月的粮食消耗要多少,而假如改由步兵屯田,就可以省下大笔费用。他原来所砍伐的六万根树木,就是为了给屯田者建造房屋、桥梁等用的。


汉宣帝觉得节省虽是好事,但对这些屯田者是否能够彻底平定叛乱,却还有点疑问,就来信问:『假如按照将军的建议,要多久才能消灭敌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赵充国再次回信,陈述屯田的好处,并答应说:『可以在几个月内消灭敌人。』


汉宣帝看信后,理解到屯田确实有好处,但是还不够放心,又来信问:『你说可以在几个月内消灭敌人,究竟是什么时候?另外,你不赶快消灭先零,其他种人会不会又和先零联合起来?』


赵充国又把先零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说明先零现在已经只有七八千精兵了,而屯田士兵是一个很强大的威慑力量,其他种人正在陆续与先零脱离,不需要进行任何战争,明年春天以前,一定可以将叛乱完全平定。


于是皇帝听从了赵充国的建议。但因为另外也有将军一再要求进军,所以皇帝觉得不如双管齐下,就也派他们出击了一次。


第二年五月,赵充国上书说:『到现在为止,军原来的五万人已经分化瓦解得只剩四千人了,小种人的首领保证,他们一定可以把这些先零人都抓住的,所以屯田的兵也可以撤了。』于是在皇帝同意以后,赵充国带领屯田军人回来了。


果然,一切进展,都如赵充国所预计的那样。这年秋天,主要的叛乱者被人自己杀死,叛乱者所带的四千人全都投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这次战争中,赵充国和皇帝间来来回回的书信,皇帝都是让大臣们讨论的。起初,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赞成赵充国的意见。逐渐地,同意他的人增加到了百分之五十。到后期,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赞成赵充国的意见了。当时的丞相魏相就说:『我不懂军事,但是将军多次的分析策划,都说对了,我确信他的计谋是一定可行的。』


赵充国年老退休后,每当有与边境有关的事情,汉宣帝都还是要请他参与出谋画策。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去世,死后被谥为『壮武侯』。


老媪点评:


一场战事给参战双方带来的损失,和在民族间造成的仇恨,是无可估量的。作为百姓,就希望多出几个赵充国那样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足够智慧来『全师、保胜、安边』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