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事干杯(原创随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0:40

(1960年的昆明补校教学大楼)

(前排左起第四位是补校校长马敬贤、第三位是副校长蔡雪松)
 与往事干杯

---为昆明补校建校50周年而作

屈指算来,今年是昆明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以下简称昆明补校)建校50周年了。

近几个月来,居住在香港的数百位原昆明华侨补校的校友正在筹备一台“昆明补校建校50周年纪念联欢会”,广邀国内外、海内外校友到香港相聚欢庆。时间定在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在香港九龙長沙灣,麗閣邨 君好海鮮酒家,樂富門宴會廳举行。筹委会中的校友多次来电话邀我参加。我和老伴因为拖了个小尾巴——外孙女需要照看,不能成行。他们就退而求其次说,那你就为《纪念专刊》写篇稿吧。我盛情难却,于是就写了这篇文字,权当对此次活动的参与和支持。

50年前的1960年12月,昆明补校正式开校。这一年,史称“三年灾害”。也就是说,母校诞生那一年,祖国母亲病得不轻,严重失血,以至于据说原本规划建设面积大约100亩左右,要盖成一座实施一流,拥有宽阔的运动场、游泳池、图书馆的宏伟计划,不得不再三压缩。最后成型的学校,面积大约只有数十亩。即便如此,昆明补校的规模外观,和当时昆明的其他中学相比,也毫不逊色。尤其学校正门那栋高达6层,两边伸出去各4层的教学大楼,犹如一位伸开双臂,壮实伟岸的大汉,屹立在昆明市东郊环城路边,傲然俯视着周围低矮的田野房舍。这样的地理优势,在文革武斗期间,还曾经上演过云南两派造反派先后将其占领,作为控制昆明东郊的制高点的荒唐事件。到1963年,国家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昆明补校在以马敬贤校长为首的教职员工的努力下,经过3年的运作,名声渐渐远扬,播及东南亚各国。不少海外华侨华人都知道昆明有一所华侨补校,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考入国内多所着名大学。于是,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纷纷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昆明补校。这当儿,在国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正在我国东南、西南方向对我形成半月形包围圈。整个60年代初期和中期,相继发生了印度、印尼、缅甸等国排华事件。大约从1963开始,以缅甸归侨学生为主的东南亚各国侨生,如潮水般地涌进昆明补校,至1966年,达到高峰。全校学生几近2000人。

1964年10月4日,随着这股回国大潮,我回来了。这个日子,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它是我个人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套句官方文件话说,就是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昆明补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这么一个令你终生难忘的回国纪念日。从这一天开始,我们海外的生身父母,把我们郑重其事的托付给祖国母亲。然后,接下来,我们便在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生活用一个字就可以高度浓缩概括。那就是:“被”。我们从进入母校的第一天起,就“被”重新“包装”:用毛泽东思想,按无产阶级接班人的五条标准,对我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和包装。大家不要笑,这其实很正常。说穿了,每个时代都有它对青年人的培养标准。今天,我们的孩子在市场经济时代,他们接受的是“努力拼搏向钱看”的人生价值观;而我们那时接受的是“斗私批修思想红”的世界观。经过这么一番改造、考察、包装,我们之中的幸运者考入大学,出来当干部,做“人上人”。运气差、改造不太好的会“被”政府安排在城市就业,当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遗憾的是,当时光进入1966年夏天时,我们这些还在学校努力改造和学习的同学,和那场史称“十年浩劫”的运动撞了个满怀,跌了个大跤。我们这群天真烂漫的归侨学子莫名其妙地“被”文革了。到1969年,我们又莫名其妙地“被”上山下乡了;也就是说,“被”农了。这样,大概又熬了三、五年不等,我们终于回城“被”工了——进工矿企业当工人。当然,这期间,我们也有不少同学不甘“被”这“被”那,“被”来“被”去,于是选择申请出港澳、出国,投亲靠友,各奔东西。

据说,当年归侨开始申请出港、出国时,各地都不敢做主批准。问题反映到中央,毛主席作了批示:回国欢迎、出国欢送、再来还欢迎。或许,正是凭着主席这“一句顶一万句”的批示。才形成之后归侨出港、出国的小高潮。

总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昆明补校的同学上演了一幕“飞鸟各投林”的悲喜剧。

而就在这时,我们的母校,大约在1970年,根据国务院的一纸文件的精神,下放给地方政府;也就是说,解散了,不存在了。无论老师、学生,统统扫地出门。至此,我们的母校正式寿终正寝,从它诞生到“被”下放解散,头尾也就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要怪我们命“被”!那十年,从学校,到国家,都在“被”。想想,我们的母校才“活”了十年;想想那些被逼害至死的师友、不幸夭折的同学,和洒血异国,埋骨他乡的校友;还有这些年不幸病逝的师友,我们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好命!我们现在这么多师友,已经五六十,七八十了!过去“被”,是大家“背”,大家“被”不算“背”;现在“好”是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正好!不管怎么说,改革开放后,大家开始好转了。上好的红了,发了,高升了:有当上政府高官,有成为教授专家,有的是腰缠万贯大老板。至不济,在工矿企业退休的同学,也各有一份尚可养老的退休金。

今天,在金秋季节,我们600多位昆明补校当年的“革命师生”欢聚在香江之畔的东方明珠——香港,纪念我们母校建校50周年。这挺好的!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犹如在梦中;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太盛防肠断。不要悲伤,不要叹气。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不会回头。

来,端起您们手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让我们与往事干杯!

为我们已故尊敬的马敬贤校长,蔡雪松、谢应瑞副校长干杯!

为我们永远少年十岁的母校干杯!!

为我们幸福的晚年干杯!!!

2010年8月于昆明文瑞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