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可能有遗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28:16
研究发现:继母带大的猴子行事却像亲生母亲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猴子的攻击性或者友好行为可能来自遗传,而人的情形与它们相似。
研究人员发现,由继母带大的猴子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攻击性或友好行为,更像它们的亲生母亲,而不大像继母。这一发现支持了有关人类某些社会行为来自遗传的说法。此前,许多研究都发现,人们对社交的偏好和冲动性攻击行为可能部分来自遗传。
这一研究的实验对象采用了恒河短尾猴,因为这种动物群体属于母系社会,母猴通常都与她们的母亲保持着非常相似的社会行为特征。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这些社会行为是后天学来,还是先天遗传下来的。此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小母猴的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对妈妈的模仿与学习,即后天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达里奥教授将刚生下不久的两个雌性小猴互相对调给对方的母亲,然后连续三年观察它们的社会行为,比如它们有多少次与同伴有身体的接触,有多少次表现出攻击行为,如威胁、拍击、撕咬和追逐其它成员等,然后找出这些行为与两个母亲的相似性。
结果发现,这些小猴儿的行为与它们的继母相似的地方不多,倒是更像它们的生母。比如,那些经常使用威胁或拍击的方式行事的小猴儿,他们的生身母亲也是一样的“德性”。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教授琼?希尔克说,“人类个体之间的性情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且在一生中都变化不大,这个研究支持了这个事实,但是造成人们不同的性情与行为的因素来自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呢?比较难下定论。”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比较心理学教授苏彦捷说,心理学界通常认为有些行为能力的形成受先天的影响多一些,而有些行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多一些。她认为,将此研究的结论推广到其他行为或者种群时还须慎重。“首先,就同一物种的动物个体而言,不同水平的行为能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比如,美国爱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恒河猴和红面猴攻击与和解行为后发现,和解行为是可以学习的。其次,不同物种的同类行为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如人类的攻击行为会受到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猴子不同。”
她认为,本研究发现了遗传对于幼短尾猴行为与性情的影响,对帮助人们理解进化过程中灵长类和人类的行为与性情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发展心理生物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