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与儿童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5:21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没完没了地在发电子邮件或是短信,要随时得准备应付来电;我们不在任何一处却又无处不在---并且,我们很快就哪儿都不在了。”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可以给身边的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一行禅师

 

 

用两个词来描述一下自己。

   “派对达人”,这是凯特琳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刚刚升到10年级的,年仅15岁的凯特琳计划把她的生活围绕着聚会展开:接受邀请去参加酷炫派对,然后从一个派对赶往另一个派对。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Facebook页面上,晒一下自己在各种派对上的不同打扮。

我曾与凯特琳以及她的妈妈,卡伦,一起交谈过。卡伦说她一点儿都不介意女儿对派对的狂热追求。“只要她不喝酒,不吸毒,并且让我知道她在哪里,我真的不觉得那些派对是个问题。”卡伦说,“我在十年级的时候,我想做的也只是这些。真正让我郁闷的是她如此固执地要把一切都展示在她的Facebook页面上,这就好像她去各种派对的目的就只是为了上传照片。她每天都至少花上一个小时来编辑、修改她在Facebook上的照片,周末花的时间更多。”

 

“可是,当你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也会写日记啊。”凯特琳打断了妈妈的话,“你告诉过我,你曾经花很多时间在写日记上的。”

 

“但那是属于隐私,”卡伦辩驳道,“我并没有把它公之于众。”

 

“那又能比我好到哪里去呢?”凯特琳解释道,“既然你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在自己身上,为什么不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呢?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写自己,却只给自己一个人看,真是奇怪呢!”

 

 “可是,你浪费了如此多的时间在照片上,你甚至都没写些什么。”卡伦回应她。

 

凯特琳不以为然的耸耸肩,眯着眼睛摇了摇头。这完全是一个“我不奢望你能理解”的姿势。“你们那个时候并没有那么一种叫‘Facebook’的东西,记得吗?那时候甚至连互联网都没有。”凯特琳用一种混杂着蔑视与怀疑的口吻说,“你不在网上分享照片,是因为你不能,而不是你不想那么做吧!”

当我回顾这段母女之间的对话时,我似乎觉得凯特琳的话不无道理。毕竟,在网上与朋友分享照片难道不是比一个人窝在卧室里写日记更像社交活动吗?

直到不久之后,与其他父母以及他们的女儿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发现凯特琳的观点中的问题所在。当这些青少年在网上写日志发照片时,他们是在试图取悦,娱乐他们的朋友。而当你在卧室里写日记时,没有其他人可以看见,你可以写任何你想要写的东西,想写多长都没有关系。你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窥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线博客和社交网站的另一种危害是,女孩可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感受,相反地,她很可能只是写下一些她认为可以取悦同龄读者或者是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或许她甚至可能还没意识到两者有什么差别。她可能不知道,她说的自己的态度并不是她真正的想法。她会先猜测朋友们想要读到东西是什么,然后再据此对日志的内容进行一些调整。用不了多久,她很可能就真的会地变成那个她在“扮演”的人了。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名为唐夕音(音译)的女学生在接受关于她的网上博客的采访时,谈起了她从五年级就开始发文的博客。“刚开始在Livejournal上写文的时候,我很诚实。”她告诉记者埃米丽·努斯鲍姆说,“那时候,我写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人看。只要有人想要看,一切都会很好的。”正因为如此,很快地,她就改变了自己的文风去迎合博客和社交网站的主流格调。夕音说,“我尝试着将文章公式化,简短化。”并以此取代了她本想写的长篇大论。

“高度程序化,简短化”在加上诸多的图片。千万别忘了配图!哈佛商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青少年去浏览社交网站的首要目的就是看图片。特别是小男孩和年轻小伙子们犹是如此。他们会上网去找女孩或女人们的照片来看,不论认识或者不认识。

女孩们知道这点。她们很清楚,如果想要使她们的主页更受欢迎,那么网页上就必须得配上大量的照片。有趣的照片就不错,性感的照片效果更佳,只要不是太低级的就行。一切只为突出自己的形象:酷,时尚,不羁。

最近我与一个女孩的父母聊天,就让我们称这个女孩为朱莉娅吧。小朱莉娅每天都会花费数个小时在更新她的Myspace上,并(或者)编辑即时信息(“IM’ing”)或是短信发送给她的朋友。有时,朱莉娅甚至会熬夜一直到凌晨,忙着把照片上传到Myspace主页上,编辑短信和即时信息发给她的朋友。我建议她的父母要限制她的上网时间。

“但是,孩子们必须要适应这个数字化的世界啊!”她的父亲说,“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他们将会在以后的大学或是工作中用到这些科学技术,为什么不让她先熟练熟练呢?”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个父亲的言论看起来十分有道理。其实,他错了。发文、传图并非是提升职场技能的最好的方法。埃默里大学的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回顾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报告后总结道,“青少年的博客中保留了那一年龄段人特有的语言方式-----简化语法,语音式拼写,表意不清----事实上这些都是这群孩子常见的坏习惯。”

这项还研究表明,与邻居家那些从不在家上网的女孩相比,在卧室里花费大量时间浏览社交网站的女孩,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在学校都没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在做这项调查研究时,控制社会经济学变量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及二十一世纪初期所做出的调查结果,会误使家长们以为让孩子花费大量空余时间泡在网上是有好处的原因。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每天会花几个小时上网的孩子和那些不上网的孩子做比较,你很可能会发现,那些花时间上网的孩子在课业上往往更为优秀。也许你在十年前读过诸如此类的调查报告,但十年前那些可以接触到网络的孩子通常是来自于较为富裕的家庭或是社会团体。而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的情况是,富裕人家的孩子的成绩通常都比邻居穷人家的孩子的成绩要好。因此,调查人若不控制好社会经济学变量,互联网的使用与否就会成为家庭收入高低的表现。正如同一个调研小组最近所报道的,“如果假定学生的其他特质,家庭、学校的背景为不变量,那么,在家中使用电脑与数学、阅读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比关系。”

鲍尔莱茵教授发现,花费大量时间在浏览社交网站,或是上传照片,“并不能学到一些成年人的交往技巧,反而会产生反面的效果。为了在校园,兄弟会,美食品鉴会中崭露头角,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必须关注最新流行的电影、时尚、小饰物、YouTube视频和电视节目。他们毫不留情地评价别人的穿着,饶舌歌词的记忆,调情方式。”这样一来,他们其实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时间来顾及课业。

真实的成人职场与青少年的博客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在那些个社交网站上磨练出来的技能很可能会对他们在成人世界中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鲍尔莱茵教授最后总结说,“在热门的青少年网络世界中的成功,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以及工作中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