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学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44:36

《从军行》

一、课前热身:

1、填空:

   《从军行》中的“行”是一种    。为     诗人    所创作,这是一首七言     ,抒发            的情怀。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穿)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                  )(使……暗淡无光)

3、王昌龄诗歌诵读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整体感知:

1、识别《从军行》诗中的写景句和抒情句,理解此诗境界阔大,情调悲壮的特色。

    诗的前两句写景抒情,展示了西北边陲广袤的景色,境界阔大,写景之中也寄托了戍边将士的责任感、自豪感。诗的第三句叙事抒情,叙事之中也透出戍边将士不怕环境恶劣、不怕战争残酷的豪情。诗的尾句直抒胸臆,表明态度,气势磅礴,情调悲壮,是全诗的中心句,全诗的主旨。

三、难点探究: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4 分)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4分)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边塞诗的特点:

1、写作内容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2、表现的主题

    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舍身许国的激情——从军报国

    ③出征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思乡念亲;

    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⑤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穷兵黩武

    ⑥对塞上绝域奇异风光的描摹,对祖国边塞大好河山的歌颂;

注意:

    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3、常见意象

与战争有关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 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4、意境:悲凉、壮美、奇异、苍凉、孤寂

5、风格: 雄壮豪迈(雄浑),质朴,慷慨悲壮,奇丽峻峭……

6、表现手法:比喻、夸张、烘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李广、班超、马援等)、对比、动静结合

五、延伸拓展:

【高考真题】

1、 (2004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从标题可以推断:征人。从内容上可以推断: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字,但句句有怨   ,请作简要赏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2007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鉴赏】(陈志明):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3、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题目: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衡阳雁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