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 学 概 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09:33

【 诗 学 概 要 】


目 次

序言

  • 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究所所长考试院考试委员张序
  • 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长蔡序
  • 台北市诗人联吟会会长蔡诗
  •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学习古典诗词之准备-排除音韵之障碍

    1. 第一节:中国历代音韵之沿革
    2. 第二节: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3. 第三节: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4. 第四节:如何自现行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5. 第五节:根本解决之道
    第三章:平仄
    1. 平仄格律之主要原则
    2. 拗与拗救
    3. 特拗之例
    4. 折腰体
    5. 四声递用法
    6. 兼论古体诗之平仄
    第四章:押韵
    1. 押韵之作用
    2. 目前通行之韵部与押韵之规则
    3. 特殊之押韵法
    4. 押韵之戒忌
    5. 兼论古体诗之押韵法
    第五章:章法(结构)
    1. 起承转合
    2. 历代诗家之论章法
    3. 时下通行之击钵诗章法

    第六章:命意

      1. 命意之要
      2. 初学要旨
      3. 各体诗之立意方向
    第七章:炼字
    1. 炼虚字
    2. 炼诗眼
    3. 炼叠字
    4. 重出字法
    5. 历代诗家之炼字故实
    第八章:修辞
    1. 【修辞析论】之修辞法
    2. 【字句锻炼法】中之代字法
    第九章:造句
    1. 句型
    2. 句法
    3. 历代诗家之论造句
    第十章:对仗
    1. 对仗之种类
    2. 对仗之方法
    3. 历代诗家之论对仗
    第十一章:用典
    1. 用典之功用
    2. 典故之种类
    3. 典故之来源
    4. 用典之要领
    5. 历代诗家之论用典
    第十二章:古典诗之创作与欣赏
    1. 诗之创作
    2. 诗之欣赏
    3. 古典诗之时代性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张序

    论语阳货篇,孔子谓门人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谓学诗可以兴发人之志气,可以考察时政之得失,可以知交友立群,可以处离怨而无怒;近可以事父母而尽孝,远可以事君上而尽忠。此足以明诗教之有裨于世道人心,而达化民成俗,厥功匪浅。今之倡言心灵改革者,实亦何莫昌夫诗!

    唯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学术思想剧变,新文学兴起而旧文学式微。尤以古典诗之规律既严,加以文字简炼,且必讲求平仄协韵,又每多托寓用典,更非今日习用白话文者,所能领略其妙。故欲昌明诗学,弘扬诗教,真是谈何容易。目前大学中文系,虽开设有古典诗、词之课,教者多只能讲析,习者亦止于欣赏,欲求师生唱和之作,或培植青少年诗人,真如凤毛麟角也。

    余任教上庠,讲授诗学有年,深知初学为诗者,以诸生自幼习国语而无入声字,每以平仄协韵为苦。坊间出版之“诗学入门”、“诗学浅说”类书,亦多讲“平、上、去、入”四声,而少为习用国音者作一指引开导,以是有志学诗者,欲求音律雅正,亦颇难矣。

    本所研究委员林正三先生,有鉴于此,益以其夙耽诗学,雅好辞章。才既富赡,学亦渊博。近着【诗学概要】一书,对于初习诗词者,如何辨识平仄及四声,尤多所诠释,至于命意遣词,炼字用典,与夫诗之创作与欣赏,均有深入浅出之叙述。既为有志学诗而初入门径者之最佳读物,亦学有小成而欲更求深造者之指引南针,即任教上庠讲授诗学者,为指导学生习作,亦可获其一助,实坊间不可多得之作,而有裨于诗学之昌明,与诗教之弘扬也。兹索序于余,因乐赘数言,用弁卷首。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夏至前一日张定成序于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



    蔡 序

    诗之作用亦大矣哉!子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历代明王圣哲,莫不以诗教为政教之一环。而造成数千年来,诗运绵延,诗道昌炽,更使数以万计之诗篇,蔚成我中华民族之文学主流,使我中华民族成为诗之民族,历久而不衰。惜乎民国以来,社会风气,竞崇西学,科技与经济挂帅,价值观物化,于有关美善性灵之艺术文学,则付之阙如,其中尤以诗道为甚。影响所及,造成功利抬头,世风颓敝。以是知果欲正人心,恢世道,则舍诗教实无以为功也。

    虽然,诗之陶冶性情别有风旨,非可以诗法论。第初学者不由其法,则茫然无所依归。观诸目前之青年学子,其有心于古典诗学者伙矣。唯不得入门之法,更视平仄音韵为畏途。吾友正三兄,公余沉浸于诗学领域,穷极爬梳,黾勉不倦。于声韵一门尤所专攻。且夫学而优则教,先后担任松山慈惠堂诗学研习班,基隆中原正音班,台湾歌仔学会诗学研究班讲席。于诗教之推展,不遗余力。正三兄之论诗也,以意为尚,主张诗以言志,平素服膺白太傅“诗合为咏时咏事而作”之诗旨;杜工部“汪茫万汇,忠厚恻怛”之诗心;王船山“游于兴观群怨四情之中。而各以其情遇”及“奋发于为善,而通天下之志,群而贞,怨而节,尽己与人之道”之信念。更感于诗教宜为政教之先,立德宜为学诗之本。尝戒其门弟子曰:“欲学为诗,须先学立品”,则其为人可知矣。于今将其历年来教授诗文之心得,裒为一册,颜之曰【诗学概要】,以飨初学。其为诗教之热诚,肃然可敬。欹欤!生乎今之世,而具古人之风者,吾于正三见之矣。际此世道凌夷,诗教不彰,此书之面世,或可为初学者之津梁,并导诗道于正轨。骚坛石友,宁不翘首而盼乎?前承来电,乞序于余。余忝长传统诗学会,固不能辞,而亦乐为之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蒲月桃城蔡中村


    前 言

    诗者,乃是我中华民族之文学主流。翻开中华民族之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诗之历史,自唐虞三代以还,诗即是民族生活之点滴记载,【礼记经解篇】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大凡陶冶性情,转移风气,敦励品德等,莫不以诗教为先务。更由于诗的本身,具有和谐之声调,吟诵起来,特具抑扬顿挫之旋律美。能于潜移默化中,导人心于敦厚和平。故得以历久而不衰。

    降及季世,功利之风乍起,淳古之情渐失;世道日见浇漓,人心益趋凉薄。未尝非一二人不注重诗教之缘故。所幸目前社会上,尚见诸多有志之士,□□孜孜,为振兴诗道而奔走传薪。然因历代以来,有关诗学书籍,非偏重于理论,而失之深奥抽象;即唯攻于实作,而流于敷浅虚泛,无法适合时下有志于诗学者之需求。故笔者不揣谫陋,爰就历年来学诗心得,及从事教学之经验,作一整理,而集结付梓,期能对志于学诗者稍与助益也。

    处此工商时代,事事讲求效率,长篇巨论已非所宜,本书秉持精简原则,对于有关诗学源流、派别,及古体诗等,因目前坊间此类书籍,如汗牛充栋,满架琳琅,故尽量从简,仅就五、七言近体诗详为阐发,读者基础既具,自可隅反。而音韵一门,乃是现阶段研究古典诗词者,最大之困扰,由于目前之国音无入声,致使今之学子,视学诗为畏途,且亦无从领略诗中抑扬顿挫之旋律美感。反之,闽南读音,则仍然保有唐宋时期之中古音声调,最能将声韵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本书所论四声,迺以闽南读音之声调为准。为指导初学者,排除音韵之障碍,特立专章以阐发之,俾读者能正确辨别平仄与四声。至于其他使用粤语、客语、吴语、湘语等语系者,亦可由各地区原来之语音或读音中,去辨别平仄,即可突破声韵之困扰。

    平仄格律方面,因受传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观念之影响,已是根深柢固。为矫正此一观念,特举出几个原则,期能因势利导,以正此谬误。读者详加玩味,自有所得。至于四声 递用一说,乃是声调之最高境界。近世诗人,已鲜能发之,唯清人董文焕之【声调四谱】论之甚详。今特揭出,以飨读者。其他押韵、章法、立意、炼字、修辞、造句、对仗、用典诸章,大部引述历代诗家之立论与著述,其中如近人张正体先生之【诗学】,黄永武先生之【中国诗学】、【字句锻炼法】,董季棠先生之【修辞析论】,朱文长先生之【唐诗浅探】等,更多所引用,于此一并致意。由于作者本身才识有限,不囿于己见,故一本述而不作之信念,以免造成误导。

    诗本为我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主流,由于五四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之风潮,及目前之国音无入声之缘故,致使有志于声诗之青年学子,不得其门而入。眼看此一文化奇葩,濒于凐灭之地步,故甘冒梨枣之讥,期能抛砖引玉,深望博雅君子,不吝指教。

    揆诸吾人,既能知诗矣,复需知何为好诗;既能为诗矣,复需能为好诗。故本书虽为初学而者作,然对于学诗有成,而欲更深入研究者,亦或可作为参考之用。

    本书乃十年前之旧稿,而重新增补者,其中引用前人著述,有漏其出处者,于此一并告罪,敬祈鉴谅。

    书成之日,辱承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 张所长定成(前考试院考试委员)署耑暨赐序;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 蔡理事长中村赐序;台北市诗人联吟会 蔡会长秋金赐诗;以光版面。复承挚友 陈呈生兄指导排版事宜;复承 张宜民世兄代为设计封面。高谊隆情,永铭五内,于此并申谢忱。

    自年初着笔以来,数易其稿,兼之缮打、校雠、排板,在在费时。故公余辄孜孜于斯,其间承内人丹然,多所帮忙,一并致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仲夏林正三于惜余斋

    往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