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6:11
 
作者:刘水龙
 
(一)匈奴
匈奴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包括金山突厥、丁零、坚昆、匈奴等)之一支,但匈奴王族是商朝北逃的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匈奴”即鬼方、混夷、獯鬻、荤粥、猃狁、胡等的异译。“匈奴”原义,直译成汉语为“人”,意为“天帝之子”。
匈奴族是“胡”的基础上,吸收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起来的。在匈奴共同体中,有休屠(屠各)、宇文、独孤、贺赖、羌渠等部。其下,还有众多氏族,如挛鞮氏(虚连题氏)、呼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乔氏、当于氏、韩氏、栗籍氏、沮渠氏等诸姓。匈奴族早在公元前7、8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匈奴人最初的中心在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后始逐步移居漠北。所属各氏族和部落,彼此间并没有永久性的盟约关系,只是根据共同的利害关系随时聚合离散。头曼创立了匈奴帝国,统一了蒙古高原各突厥部落,与河西走廊吐火罗人、大兴安岭东胡人并立为草原大帝国。
头曼长子冒顿于前209年杀死头曼,自立为单于。乘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之机,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收秦前所夺匈奴地。单于以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左右贤王是地方最高长官,左贤王庭位于汉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直北方向;右贤王庭位于汉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县)以西地区,与月氏和氏、羌相接。骨都侯由呼衍氏、兰氏和须卜氏等异姓贵族担任,呼衍氏居左,兰氏和须卜氏居右,主断狱讼。
前174年,冒顿卒。老上(稽粥)、军臣(前161—126)相继嗣位。前126年,军臣死,弟伊稚斜继位,军臣儿子於丹耻屈其下,逃奔于汉。前124年,汉使卫青、苏建、李沮、公孙贺等将兵10余万人击右贤王,右贤王损失男女1.5万余人、裨王10余人、牲畜“数千百万”。次年,汉军出定襄,虽取得了斩杀1.9万余人的战绩,但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所率3000余骑,全军覆没,赵信被迫投降匈奴。
赵信原是匈奴人,后因投奔汉朝,被封为翕侯。伊稚斜单于得到赵信后,妻以己姊,利用他对付汉军。前121年武帝又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分别自陇西、北地、右北平出击。霍去病于焉支山、居延、祁连等地与浑邪王、休屠王军相遇,大败其众,俘斩3.8万余人。伊稚斜怒,欲召诛浑邪王和休屠王。浑邪王、休屠王惧,谋共归附于汉,但不久休屠王后悔,浑邪王将其杀死,将众4万余人降汉。汉封之为瀑阴侯,置其众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塞外,设“五属国”。前119年,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分别领5万骑北越沙漠出击。卫青出定襄(忻州东北)千余里,直抵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麓)。霍去病则自代郡出塞,奔驰2000余里,击杀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今克什克腾旗),登临瀚海(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而返。
匈奴人由于远离水草茂盛的阴山地区,畜牧业生产发展从此受到严重限制。而汉王朝利用夺得的“匈奴左地”,令原为其附属的乌桓族(原住于辽河流域及老哈河一带)徒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为汉侦匈奴动静;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以公主妻乌孙昆莫王,拆散匈奴与乌孙的联盟;复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切断其与羌族的交通。于是匈奴势力日削。
前114年伊稚斜死,乌维、乌师庐相继立。乌师庐死时,子年幼,季父右贤王呴犁湖继立。但呴犁湖在位仅一年又死,弟且鞮侯继位。此时,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破大宛回师,汉因欲藉其势慑服匈奴,于前99年遣广利将兵3万出酒泉击右贤王,配合广利出征的骑都尉李陵兵败投降。前96年,且鞮侯病死,子狐鹿姑继位。
前58年,因匈奴第13任单于握衍朐鞮暴虐无道,左地(东部)匈奴拥立稽侯珊-挛(头曼单于第7代孙虚闾权渠单于之子)为呼韩邪单于,接着击败握衍朐鞮,呼韩邪成为匈奴第14任单于。次年,匈奴并存五单于,互不统属,连年兵戎相见。前56年,呼韩邪为其兄郅至单于所败。前52年,呼韩邪归附汉朝,率部南迁,至汉光禄塞下(今内蒙固阳),在西汉支持下,恢复了对匈奴的统治。郅支单于率众西走,不久为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攻杀于康居(哈萨克斯坦联邦东南部)。前33年,呼韩邪请求和亲,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之,呼韩邪封王嫱为“宁胡阏氏。”前31年,呼韩邪单于病死,复株累若鞮、搜谐若鞮、车牙若鞮、乌珠留若鞮、乌累若鞮等相继嗣位。
18年乌累若鞮死,其弟舆继立。46年,舆死,子乌达鞮侯立。又死,其弟蒲奴继之。乌累若鞮长子右奥鞬王比因不得立,怨恨交加,于48年在8部大人拥戴下,袭用其祖稽侯珊号,称呼韩邪单于,并于当年款五原塞,归附东汉。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50年,呼韩邪单于因五骨都侯叛乱,为蒲奴单于击败,徒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56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死,丘浮尤鞮、伊伐於虑鞮、醞僮尸逐侯鞮、丘除车林鞮、湖邪尸逐侯鞮等相继嗣位。
为维护北部边境安宁,73年东汉分道北征,蒲奴单于被迫率众远徒。87年,鲜卑进入匈奴左地击北匈奴,斩优留单于,“北庭大乱”。东汉命窦宪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军,合南单于兵击北匈奴,双方鏖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乌布苏泊),北匈奴败,被杀万余人,20余万人降附。90年,南匈奴单于屯屠何再次败北单于。窦宪以北单于微弱,欲乘势灭之,于91年又令耿夔出居延,围北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破其众。北单于被迫逃奔康居(后复西徙,与从前西迁的匈奴人会合),北匈奴亡,地为鲜卑所据,余众10余万落皆自号为鲜卑。
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在北匈奴走向衰落时,南匈奴由于得到东汉的支持,接纳了北匈奴部分降众,故史称其“党众最盛,领户3.4万,口23.63万,胜兵5.017万”。但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政治危机也日趋严重。194年,於扶罗单于死,弟呼厨泉继为单于,於扶罗子刘豹(刘渊之父)为左贤王。呼厨泉是南匈奴最后的一位单于,掌权后,曾多次受到鲜卑的袭击。216年,呼厨泉投靠曹操,曹操分其众为5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匈奴部落组织虽然名义上虽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只是徒有虚名的称号,南匈奴国家政权亡。
迁居塞内的匈奴人发生很大变化。除南匈奴外,又先后分解出屠各胡、临松卢水胡、铁弗匈奴三个重要分支集团。屠各胡与南匈奴散居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和内蒙古一带,,两部分匈奴人曾联合在今山西和陕西二省建立“汉—前赵”政权。“临松卢水胡”居于今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之间,建立“北凉”。“铁弗匈奴”是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后产生的一个分支群体,原居于今河套一带,5世纪初在今陕北一带建立“大夏”国。
公元100-400年,匈奴(突厥族群)持续300年西迁欧洲,演化为保加尔人。公元600年柔然人厌达人(蒙古族群)西迁,一部分被斯拉夫人同化,一部分被保加尔人同化。保加尔人的一支演化为目前的楚瓦什人,保加尔人的另一支被斯拉夫人同化为保加利亚人。中亚北部的突厥族群可萨人、佩切涅格人、乌古思人、钦察人逐渐演化成目前巴什基尔人、库梅克人、诺盖人;后来一部分与西迁的蒙古人融合为鞑靼人。

centralplain
新手上路

UID 25732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8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7-20
#2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8-9 19: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鲜卑
战国时期,今大兴安岭,居住着东胡,属于蒙古族群。燕昭王时(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东胡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前273年赵国打败东胡,前265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前119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仍置护乌桓校尉,并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192年统一乌桓各部。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鲜卑也是东胡的一支,居地在今大兴安岭。公元前121、前119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徙乌桓于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的鲜卑人随之向西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的拓跋鲜卑先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公元89—105年,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余众,亦自号鲜卑,于是鲜卑诸部崛起于我国北方。
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在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由于南匈奴之后宇文氏从阴山迁到此地,统治了当地鲜卑,而出现了宇文鲜卑等。檀石槐(157年)、轲比能(181年)等部落集团及后起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250年),被称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鲜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部。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称宇文氏为匈奴。
鲜卑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时期分别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它鲜卑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后。
西汉初,东胡自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作为东胡部落之一的鲜卑和乌桓,都成为匈奴统治下的亡国奴,如檀石槐之父投鹿侯就在匈奴中服兵役三年。东汉初,鲜卑仍役属于匈奴,但逐渐与汉朝发生关系。45年,匈奴与鲜卑分兵侵犯北边,匈奴掠上谷、中山,鲜卑扰辽东。辽东太守祭彤利用鲜卑的力量以对抗匈奴和乌桓。49年乌桓内迁到边郡塞内,鲜卑势力南延至老哈河,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祭彤使其反击匈奴。从此,匈奴与鲜卑岁岁相攻,势遂衰。54年,鲜卑大人于仇贲、满头率种人属汉,被封为王和侯。同时,祭彤又赂使偏何出兵袭击徙居渔阳的赤山乌桓。58年,偏何攻下赤山,斩乌桓大人歆志贲。鲜卑在塞外渐占优势。
随着鲜卑势力的增长,反抗匈奴奴役的斗争也不断爆发。85年,鲜卑、丁零、南匈奴以及西域诸族联合起来,对北匈奴进行全面攻击。公元89—91年,北单于从蒙古草原迁出,西走中亚,鲜卑乘机占据匈奴故地。遗留在草原上的匈奴10余万落,皆自称鲜卑,鲜卑由此大盛。公元1世纪末,塞外鲜卑逐渐向辽东、辽西、代郡、上谷四郡内移动,与原居其地的乌桓杂居,以便与汉朝进行互市。2世纪初,东汉统治者许在乌桓校尉治所宁城互市。
此后,鲜卑与汉朝、乌桓、匈奴之间,时有冲突发生。当时,汉朝的政策是依恃乌桓,联合匈奴,共同攻击鲜卑。 120年,辽西鲜卑大人乌伦、其至鞬率众至度辽将军邓遵处归附,汉封乌伦为率众王,其至鞬为率义侯。未几,其至鞬复叛,不断扰边,双方又展开连续10余年的征战。
为适应统治蒙古草原的需要,解决各部落生计,协调诸部关系及军事征伐、掠边抢夺等问题,鲜卑的政治组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157年,檀石槐建庭于弹汗山(今内蒙商都县)歠仇水(今东洋河),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南扰汉边,尽有匈奴故地,建立起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鲜卑又分为许多互不相属的分支。
曹魏文帝初,漠南自云中郡(内蒙托克托县)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拥众10余万骑,据有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三是原属于东部大人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今天津市蓟县-河北平泉县)、渔阳塞外。
轲比能集团最为强盛,汉化较深,逐渐兼并其它两个集团。鲜卑的复兴对曹魏不利,因而曹魏尽力对柯比能加以离间和征伐。曹魏于235年由幽州刺史王雄遣韩龙出塞刺杀之,更立其弟。后曹魏邓艾又“招鲜卑数万”,使散居雍、梁二州,以防蜀汉。 轲比能死后,东部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并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
241年,因部分东部鲜卑内附,曹魏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居之。并置东夷校尉,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管理东北地区鲜卑及夫余、高句丽事务。拓跋部也逐渐迁居漠南,占有轲比能故地,与曹魏加强了联系。
鲜卑自鲜卑山南迁以后,分布至饶乐水。檀石槐时鲜卑中部大人的所在地,自右北平(河北省平泉县)以西至上谷(河北省怀来县)塞外之地,慕容为中部大人之一。慕容部此时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即今河北省平泉县北至西拉木伦河西段地区。在向四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汉族、夫余、宇文氏、高句丽等民族成分。
曹魏初年,慕容廆(又作若洛廆、弈洛瓌)曾祖莫护跋率领部落向东南移动,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238年,从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始居于昌黎郡的僰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莫护跋二传至涉归(亦作弈洛韩),又迁居于辽东(治今辽宁省辽阳市)之地。284年,涉归死。次年,慕容廆继位,灭夫余。越年,攻辽东郡,失利,夫余王因晋军之助,得以复国。当时,宇文、段氏二部渐强,与慕容部常有冲突。慕容廆遂于289年,遣使附晋,被封为鲜卑都督。并对段部“卑辞厚币以抚之”,娶单于段阶之女为妻,生皝、仁、昭。又以辽东僻远,294年,徙居大棘城(即棘城、僰城),教以农桑,开始农业定居生活,学汉人法制。
313年,慕容廆取得段氏徒何城(今辽宁省锦州市)。319年,打败围攻棘城的数十万宇文、段部及高句丽联军,尽得辽东之地,做了平州刺史。慕容廆疆域包括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锦西县、阜新市及朝阳市等地。慕容廆据有辽西之后,山东、河北部分汉族世家率领宗族、乡里、部曲、佃客一起投奔慕容氏,有的率众达数千家。辽东一带原来地广人稀,只有1万多户,至4世纪初,人口增加10倍左右。慕容廆除了教民稼穑以外,并在江南求得桑种,在辽川发展养蚕业。对于投归的汉人,设置侨郡县进行统治: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并选拔贤才,委以庶政,充当谋士,职居显要,引为宾友。
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次年与后赵石虎订盟,击败段部。341年,迁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同年,燕军东伐高句丽,拔其都城丸都(今吉林省通化市东南)。344年,以2万骑大败宇文乞得归,占领紫蒙川(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北)。从而东灭高句丽,北并宇文部,开地3000里、益民10万户,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国。
350年,皩子儁乘后赵内乱,率师分兵三路攻陷后赵幽州治蓟城(今北京市),遂迁都于蓟。352年,出兵伐冉魏擒冉闵,徙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与东晋脱离了名义上的臣属关系,称帝。至此,整个华北尽入燕之控制。
360年,慕容儁卒,子慕容暐继位。年幼,国事多委于太宰慕容恪。屡与东晋交战,国力日趋衰落。370年,前秦符坚灭燕,凡得郡157,户246万、口999万。符坚徙鲜卑部民共4万多户于长安,后来有的远徙河西走廊一带。384年,慕容暐乘弟泓及冲起兵之机,在城内密结鲜卑族党,欲杀符坚。事泄,慕容暐父子宗族以及城内外的鲜卑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被杀。淝水战后,前秦灭亡,北方又重陷分裂。在黄河流域,今河北、山东及山西三省一带,原前燕旧境内,有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的后燕、西燕和南燕。此外,还有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在后燕迁都龙城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北燕。
鲜卑段氏于东汉中叶由辽东西迁,分布在辽西一带。晋初势力渐盛,至4世纪初,成为东部鲜卑最强盛之部族,辖境西接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东界辽水。段氏祖先的社会地位很低下。相传段就六眷(疾陆眷)的伯祖日陆眷初因乱世被卖为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家奴,后渔阳大饥,日陆眷奉主命率人至辽西逐食,招纳亡叛在辽西各地的鲜卑人,其中还杂有乌桓人、匈奴人、汉人等,久之形成为段氏鲜卑集团。日陆眷卒,弟乞珍代立。乞珍卒,子务勿尘(务目尘)嗣为段部首领,以辽西之阳乐(秦治今辽宁省义县西,三国魏移治河北省卢龙县东)、令支(治今河北省迁安县西)为中心向各地扩展,统胡汉之众3万余家、控弦可4-5万骑。303年,务勿尘助东海王司马越征讨有功,被幽州刺史王浚表荐封为辽西公。304年,务勿尘随王浚起兵攻皇太弟司马颖。310年,务勿尘进为大单于,子段匹碑为左贤王。次年务勿尘去世,弟第涉复辰的儿子就六眷嗣位。312年,石勒攻打襄州,就六眷受大司马王浚命,随都护王昌攻石勒于襄国(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屡获胜。后因从弟段末彼(末杯或末柸)被俘,应石勒之请,结盟而还。313年,因拒王浚之召,不遣军攻石勒,遭浚攻袭,大败浚所遣鲜卑拓跋猗卢军。其时,匹碑据蓟,领幽州刺史,长期与石勒抗衡。316年,并州刺史刘琨为石勒所逼奔蓟,依匹碑,匹碑被封为渤海公。317年,与并州刺史刘琨等180人上表司马睿劝进。同年,匹碑推刘琨为大都督,招就六眷等共讨石勒,就六眷因恐匹碑独揽其功,拒出兵。318年,就六眷卒,其叔涉复辰自立,出兵拒匹碑,防其篡位。不久被段末波所杀,拥从叔羽麟据令支,而匹碑据蓟,分庭抗礼,段部分裂为二。羽麟与匹碑争战不已,并受东部慕容氏威胁,匹碑则南受石勒侵逼、321年降于石勒。匹碑称幽州刺史,废羽鳞而自立为单于。325年匹碑卒后传段牙、段辽(又作护辽),屡与宇文部、慕容部、后赵征战,势衰。
320年代,段部和慕容部在大凌河上游修筑了许多城堡进行多次拉锯战,长期相持不下。338年,慕容皝与后赵石虎订盟,东西夹攻段部,慕容氏掠得了令支以北诸城。后赵石虎发舟师及步骑各10万,以伐段辽,攻下蓟城、渔阳等地,占领了段部都城令支,并徒段部的鲜卑、乌桓、汉人2万多户于雍、司、兖、豫四州之地。段辽投慕容皝,被皝所杀,段氏鲜卑余众遂为燕所并。段辽弟兰初奔宇文部,后为宇文归(宇文逸得归)执送于石虎,虎“以所徙鲜卑五千人配之:使屯令支”。兰卒,子龛继领其众。
350年,龛乘石氏内乱,率部落南徙,先至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城),后南迁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北),自称齐王。次年,降东晋。段部另一支末波子勤,原降后赵,亦乘石氏之亡,纠集鲜卑、胡羯得万余人,退保枉人山(在今山东省平原县),附于冉闵。352年,慕容儁遣慕容恪击勤,勤遂降前燕。356年,慕容恪进围广固,龛出降,恪徙居其地的鲜卑、胡羯3000多户于蓟城。至此,段部作为古代民族、政治之实体不复存在。
段部自日陆眷兴起于辽西,至龛为前燕所灭。共历4世11主,大约经历1个世纪。其后裔在诸燕和北朝任官职者为数不少。
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为匈奴苗裔,原居阴山,不与鲜卑杂居,统领匈奴十二部。约公元1世纪,匈奴或西迁,或南下,余众10多万落,归附于辽东太守,散处于辽东、辽西塞外,与鲜卑部落杂居。宇文氏徒居辽河,以匈奴酋长的身份统治鲜卑人,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146—167年,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自右北平(治今河北省丰润县)至辽东接夫余秽貊20余邑为东部,宇文氏为东部大人。檀石槐军事联盟瓦解后,宇文氏自成一部。
293年,首领宇文莫槐被部下所杀,更立其弟普拨。普拨死,子丘不勤(懃)立,娶拓跋绰(平帝)女为妻。丘不勤殆,子莫珪(避拓跋珪讳、改为廆)。莫珪遣弟屈云攻慕容廆,败归。又遣别部素延袭慕容廆于棘城,复败。莫珪疆域包括今内蒙的赤峰市、开鲁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以及巴林左右旗,初建牙于紫蒙川(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北)。
莫珪死,子逊昵延(悉独官)立,曾于298年,向拓跋部朝贡,取拓跋禄官长女为妻。自120年代开始,字文部、段部、慕容部之间争夺愈演愈烈。
319年,平州刺史崔毖自己认为是冀州望族,坐镇辽东,而北方士庶不归于己而归慕容廆,心颇不平,遂嗾使字文部、段部及高句丽联合攻廆。逊昵延率数十万众攻打棘城,他自恃众多,而防备松懈,被慕容廆子翰偷袭其营,遂大败,部众多为廆所俘。
逊昵延死,字文乞得归嗣立,依附后赵石勒。325年,奉勒命,击辽东慕容廆。廆遣子皝出兵击之,乞得归屯保浇水(今西拉木伦河),皝又攻乞得归,乘胜长驱直入,占领柳城,徙部民数万户以归。333年,乞得归为别部大人宇文逸豆归所逐,逸豆归自立。逸豆归与慕容皝相攻,屡欲反攻柳城,并约辽西段部鲜卑南北夹击,皆未如愿。344年燕以2万骑伐宇文部,占领字文部的牙帐紫蒙川,乞得归远遁漠北,部众散亡。慕容皝徙其部众5000余落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
从此,宇文部众大都归慕容氏统辖,后属北魏拓跋鲜卑,北魏末,宇文泰势盛,专政西魏,子孙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拓跋鲜卑/北部鲜卑包括建立代、北魏的拓跋部和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等。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祖源地即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至拓跋氏远祖成帝毛时(西汉武帝期间),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毛下传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大泽”(今呼伦湖)。推寅后又经六世,至献皇帝邻时,一方面“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即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伦湖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遂准备第二次南移。邻子圣武帝诘汾率众南迁,几经险阻,才到达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这里水草丰美,树木繁茂,是牧猎的好场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
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此时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拓跋”就是鲜卑父、胡(匈奴)母之意。此后,有不少晋人和乌桓等部众也成为其“新民”。
诘汾娶匈奴女生始祖神元皇帝力微(220—277年),并传位于力微,拓跋鲜卑开始了第三次迁徒。拓跋诘汾长子秃发匹孤率众从塞北迁居河西。“秃发”或即“拓跋”之异译。由于拓跋部众还梳着辫子,故又称之为“索头”鲜卑或“索虏”,以区别于剃去部分头发的其它鲜卑部。力微率领的拓跋本支则游牧于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以西,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一带。由于受西部鲜卑大人蒲头的袭击,部众离散,力微投依于五原郡(治今包头市西北)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纥豆陵宾)之下。与宾共攻西部,宾兵败失马,力微以已所乘骏马与之。宾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长川(今内蒙兴和县)。经10余年经营,诸旧部民渐往归附。
248年,杀窦宾子,并其众,诸部大人悉款服,势力增强,控弦之士达20余万。258年,力微从河套北部迁于定襄郡之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县)。261年,力微还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阳当质子,接受汉人文化,穿着汉服,掌握弹丸等武艺。
从力微开始,拓跋部落这个民族共同体有了很大发展,蒙古草原各部落纷纷成为拓跋联盟的新成员。当时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异姓诸部加入拓跋联盟的有75个。内入诸姓到北魏时,按照原来是否为部落大人和内入后的功绩,分化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称为“勋臣八姓”。除本部外,四方诸部还有35姓与拓跋部落经常发生朝贡关系。后随着北魏势力强大,兼并的部落日益增多,大都逐渐转为内入诸姓,变成编户齐民。
至295年,力微少子禄官时,仿匈奴旧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禄官自为大酋,居上谷之北、濡源(今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源)之西,东接宇文部,为东部;力微长子沙漠汗之子猗■居代郡参合陂(今内蒙凉县)北,为中部;猗■弟猗卢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为西部。禄官“财畜富贵,控弦骑士四十余万”,牧地有所扩展。298年,乘宇文莫廆子逊昵延朝贡之机,将长女嫁之,以示结好。304年,应晋州刺史司马腾之请,与猗■率部破匈奴汉王刘渊于西河(今山西省离石县)、上党(今山西省黎城县)。
307年禄官侄猗卢继位。310年,猗卢遣侄郁律率骑2万、助晋并州刺史刘琨大败白部鲜卑及铁弗匈奴。晋因此割让陉岭(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句注山)以北的马邑、阴馆、楼烦、繁畴、崞五县给猗卢并封之为代公,此时,猗卢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乃徙10万户以充之。312年,猗卢遣长子六修等为前锋,亲统20万众作为后继,击败匈奴汉国刘聪子粲于晋阳。313年,以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南都,并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小平城),令六修镇之,统领以晋人为多的南部。316年,猗卢欲废长立幼,以少子延明为嗣,因与六修有隙,召征不至,遣军讨之失利,被杀。
拓跋郁律时(317—321年),击败入侵之铁弗匈奴刘虎,以女嫁虎从弟路孤。进而向北部草原发展,“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拒绝前赵刘曜、后赵石勒的请和及东晋的封爵。又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历10年之久,汉化较深。338年,什翼犍在繁畴(今山西省浑源县)北即代王位,分国之半与弟孤。次年,“始置百官,分掌众职”,用代郡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其余官职及名号,多仿晋制。340年,定都于云中盛乐宫(今内蒙和林格尔县)。翌年,又于盛东故城南8里筑盛乐新城,逐渐开始农业生产。曾多次进攻高车、铁弗匈奴刘卫辰等部,掠取奴隶和牧畜。376年,前秦苻坚应刘卫辰之请,发幽、冀、并三州兵30万,分数路会攻什翼犍,代国灭。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倾覆,慕容垂称帝于中山,建立后燕。386年,什翼犍嫡孙、慕容垂外甥拓跋珪乘机召集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呼和浩特市东南)称魏王。398年迁都平城,即皇帝位,是为魏道武帝。当时,北方形势极为复杂。北魏不仅面临柔然、高车、库莫奚以及后燕、西燕的威胁,而且还有企图拥立其叔窟咄的守旧势力。于是,拓跋珪首先击败窟咄,“悉收其众”,翦除内患。387年,拓跋珪率军大破其南边的独狐部,刘库仁之子刘显逃奔西燕。翌年,击败其东边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库莫奚部,获杂畜十余万头;又破嫩江流域解如部,获男女、杂畜10余万。389年,攻高车部落大破之。翌年,袭击高车袁纥部,获生口、马、牛、羊20余万;又讨纥突邻、纥奚、豆陈、贺兰、叱奴等部。391年,西讨黜弗部,北征柔然。又破刘卫辰部,共获名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395年,与慕容宝会战于参合陂,大破后燕军,俘获士卒4-5万,皆坑杀之。397年,乘慕容垂新死,亲勒六军40余万,进兵中原,先后攻取晋阳、中山、邺等名城重镇,拥有黄河以北之地,隔河与东晋相峙。
423年,拓跋珪孙、拓跋嗣子焘继位。灭夏国赫连氏,灭北燕冯氏,灭北凉沮渠牧犍收姑臧(今武威市)城内户口20余万,收服西凉李嵩之孙李宝。并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获戎马百万匹、部众数十万落;又遣将袭吐谷浑,使慕利延败走白兰(今青海省黄河源西北)。同时,西域诸族及东北契丹遣使朝贡。遂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了十六国割据局面。继而450年,率军10万南下进攻刘宋,围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直抵瓜步(今江苏省六合县)。后遭宋军顽强抵抗,掠淮南5万余户而返。
拓跋珪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首先,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朝廷典章制度,在保存汉人原来的社会制度和采用汉人原有的租税制度的同时,拓跋氏与汉族世家豪强也逐渐交融。其次,解散原来参加联盟的四方或内入诸姓部落乃至帝室十姓部落,强迫各部落大人与其部民(牧民)脱离关系,使各部牧民不再成为各部大人的私属,而变成北魏国家的编户,分给土地,以从事农耕或进行定居牧放,不准随便迁徙。离散的部落民,仍设大夫或别帅管辖。至457年,以诸部护军各为太守,编户齐民才告完成。孝文学时三长制和均田制的推行,进一步促使部落组织解体,有利于拓跋鲜卑与汉民族等错居杂处,共同成长壮大。拓跋珪卒后,拓跋嗣继位,农业已成为北魏的社会经济基础,但畜牧业仍占有重要地位。
485年(太和九年),孝文帝下诏计口分配空芜土地。男、女、奴婢都受田,田不准买卖,身亡须还田于官。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及地主原有土地。通过均田制将包括鲜卑人在内的诸族人民编制于土地上从事生产。继而又颁行三长制,即五家立1邻长、五邻立1里长、五里立1党长,校比户口、造户籍,以强化县以下地方组织,限制人民逃亡。同时也是为了检括荫户,与豪强争夺人口,扩大征调赋税的对象。
北魏初都平城,为了拱卫京都,以抵御柔然的威胁,拓跋焘时,“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囿,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并沿平城北边陆续设镇防守,自西向东有沃野(今五原县)、怀朔(今固阳县)、武川、抚冥(今四子王旗)、柔玄(今兴和县)、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六镇,此外还有御夷镇(今河北省赤城县北)及远在河套之西的高平(今宁夏固原县)、薄骨律(今宁夏灵武县)等军事重镇。六镇镇民来源,大都是:鲜卑拓跋部族成员,被迁徒的北方汉族及其它各民族(如敕勒、吐谷浑、杂胡、江淮汉族等)和徙边的罪犯。留居北镇的鲜卑拓跋部成员的地位逐渐下降。六镇府户和中原鲜卑贵族间的矛盾,镇内将官、奸吏与士兵的矛盾日益激化。六镇府兵处于中原贵族官僚和本镇将吏的双重压迫下,揭竿而起。六镇破六韩拔陵,关陇莫折念生和万俟丑奴,河北杜洛周、鲜于修礼和葛荣,山东邢杲,山西稽胡,起义势如燎原之火,燃遍整个中国北方。东西魏的分裂,北齐、北周的出现,可以说是这次大起义的直接或间接后果。
无论是东部鲜卑,还是拓跋鲜卑及西部鲜卑,经过魏晋南北朝与汉族等错居杂处和通婚,大多被同化于汉族。鲜卑慕容部在诸燕灭亡后,以散居形式融合到汉族和拓跋鲜卑中去。入隋、唐以后,拓跋鲜卑也最终完全被汉化。鲜卑等族的汉化,主要表现在鲜卑统治者与汉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进一步联合,崇尚儒学,采用汉制;内迁鲜卑诸部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农业经济,社会生产水平逐渐接近汉族;鲜卑语与汉语同时并用,而且汉语成为诸部的通用语言;夷夏观念逐渐淡薄,“居民以官位相从,不依族类”;生活习俗方面民族特点逐渐消失,通过杂居通婚,血统上溶为一体。
隋、唐以降,鲜卑作为政治和民族实体,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后裔在两朝中均居于重要地位。隋、唐建国者杨、李二家是鲜卑化的汉人,其母、妻为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文武达官显宦,鲜卑为数不在少数,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都督、刺史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有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初名相长孙无忌、中唐文学家元结、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人。
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部落最强大,其它部落有乙弗鲜卑(卑和虏)、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部落联盟(包括乞伏/如弗、斯引、出连、叱卢/吐卢等部,是鲜卑与丁零/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外,还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
柔然,亦称蠕蠕、阿哇尔Avars。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托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金山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金山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
但柔然统治者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语与鲜卑语一样,是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种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语世界中逐渐被同化。
3世纪中叶,柔然王室郁文闾氏之始祖木骨闾,是力微时被拓跋鲜卑掠获的奴隶,后免为骑卒。3世纪末拓跋猗卢时,木骨闾恰因“坐后期当斩”罪,“亡匿广漠谿谷间”,并集合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木骨闾卒,子车鹿会即位,不断兼并其它部落,以柔然自称。车鹿会死后,经吐奴傀、跋地,至地粟袁,其部一分为二:地粟袁长子匹候跋继父居今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原柔然游牧地;縕纥提所统的西部,从河套向西扩展到今额济纳旗一带。代国被苻坚灭后,柔然曾一度依附于朔方塞外的铁弗匈奴刘卫辰部。374年,柔然进攻中亚北部的北匈奴余众后裔,迫使匈奴人继续向西逃窜。北匈奴人渡过顿河,打败并臣服了高加索山北麓的阿兰人。
拓跋珪恢复代国称魏后,于391年向柔然发动进攻,匹候跋和縕纥提率部降魏。后縕纥提子社崘杀匹候跋,尽并其部,掠五原以西诸郡,远遁漠北。此时,正值北魏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无暇北顾,因而给柔然的发展以可乘之机。社崘攻破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振。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402年,社崘自称丘豆伐可汗。社崘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魏,和后秦、北燕等结成抗魏联盟。例如407年,社崘弟斛律献马3000匹于北燕冯跋,聘冯女乐浪公主为妻。
从社崘、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魏边。429年,拓跋焘大败柔然,高车、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30余万。 大檀死,子吴提继立,号敕连可汗,与北魏通好。434年,吴提娶北魏西海公主为妻,而拓跋焘亦立吴提妹为左昭仪。460年,柔然吞并高昌,470年进攻于阗。472—473年,柔然又进攻敦煌,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于是北魏先后连续9次出兵漠北,袭击柔然。柔然势力再度削弱,予成可汗求通婚娉。487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至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自立为王。
520年,柔然可汗丑奴被杀,弟阿那瓌继位,但被族兄示发战败,投归北魏。后阿那瓌从兄婆罗门又击溃示发,自称偶可社句可汗,旋为敕勒驱逐,率10万骑归降北魏。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以牵制和抵御高车国的策略。523年,阿那瓌也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兵30万,驱掠魏边,退还漠北。北魏爆发了六镇大起义,阿那瓌率10万大军助剿,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之义军。阿那瓌脱离北魏,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并击败了高车国。东西魏分裂,高欢、宇文泰竞相与阿那瓌结好。如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元翌女嫁瓌弟塔寒,元宝炬又娶瓌长女郁久闾氏为皇后,而废原皇后乙弗氏。540年,东魏高欢以常山王高骘妹嫁瓌子庵罗辰,瓌以孙女妻高欢第九子高湛,欢亦娶瓌爱女为正室。当军事冲突有所缓和后,柔然逐渐注意整顿内政,多方吸取汉族文化,改官制,立年号,重用汉人淳于覃。
6世纪中叶,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的原柔然锻工----突厥部日益强大。522年,突厥首领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瓌被拒绝,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瓌兵败自杀。柔然王室庵罗辰等逃至北齐,而留在漠北的亦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次年,庵罗辰等叛北齐返回漠北。经北齐追击,东部柔然基本上为之瓦解,庵罗辰下落不明。555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击溃西部柔然,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被杀。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在拜占庭历史上被称为阿瓦尔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centralplain
新手上路

UID 25732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8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7-20
#3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8-9 19: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三)突厥
突厥族群同化了吐火罗人,成为黄白混血人种,仍居住在蒙古高原中西部。后来分化为四个部落:丁零、匈奴、坚昆、金山突厥。金山突厥初游牧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匈奴称霸蒙古高原时期,钠都六被推举为金山突厥首领,呐都六有十个妻子,她们所生的儿子都“以母族为姓”。讷都六死后,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继任首领。
金山突厥后来迁移到高昌(今吐鲁番)的博格多山。5世纪中叶,柔然进入高昌一带,金山突厥又移居阿尔泰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铁工”。487年,高车(丁零/敕勒/铁勒)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弟弟穷奇率10余万户,脱离柔然,从漠北西迁至高昌西北,自立为王。在这以后30多年间,柔然与高车副伏罗部彼此攻战,互有胜负。508年,柔然可汗西征高车,被副伏罗部王弥俄突杀于今巴里坤湖。金山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出其不意邀击铁勒,收服铁勒5万余户。土门自恃强盛,向柔然求婚,被柔然可汗阿那瑰拒绝,土门转向西魏求婚,西魏将长乐公主嫁给土门为妻。552年,土门破柔然,阿那瑰自杀。于是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国。
柔然太子庵罗辰率众投奔北齐,柔然残余部众另立阿那瑰侄铁伐为汗,后又立邓叔子为汗。553年土门死,儿子科罗继位,号乙息记可汗。科罗在位一年逝世,弟弟燕都继位,号木杆可汗。公元555年,木杆可汗出兵进攻柔然残部邓叔子,彻底灭亡了柔然。柔然残部向西逃窜,在突厥追击下一直逃到欧洲,与后来西逃的厌达人逐渐发生融合,称阿瓦尔人,公元800年被查理曼灭亡。
金山突厥进而占据了原由柔然统治的蒙古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又北向吞并了兄弟民族契骨(坚昆)。接着东进至辽河上游,逼契丹东移,契丹有万余家逃往高丽寄居。556年,木杆可汗和西魏凉州刺史史宁联合进攻吐谷浑,大获全胜。565年,土门的弟弟室点密在波斯配合之下,灭嚈哒国,进占中亚河中地区,以阿姆河与波斯分界。后来,突厥又乘波斯萨珊王朝衰落之机,南渡阿姆河,占领阿富汗。
突厥汗国的首都设在今哈尔(拉)和林。突厥可汗之妻的称号为可贺敦;可汗的子弟一般称为特勤。突厥的官员分为十等,叶护的地位最高,由可汗的子弟担任,往往成为可汗的继承人;其次的大官有屈律啜、阿波、颉利发、吐屯、俟斤等。其中吐屯为突厥可汗派驻属国的代表,负监督之职。
572年,木杆可汗弟弟伦钵可汗继位。581年伦钵病死,乙息记可汗科罗的儿子摄图继位,为沙钵略可汗,居于哈拉和林;伦钵可汗子庵罗称第二可汗,迁居土拉河;木杆可汗子大逻便为阿波可汗,居于哈拉和林西北;室点密的儿子玷厥为达头可汗,居于伊犁河流域;摄图之弟处罗侯,称突利可汗,统治奚、霫、契丹等族。
582年沙钵略可汗的妻子北周公主为报仇,煽动反隋,是沙钵略发兵40万入寇,卫王杨爽等在呼和浩特市大破沙钵略军。沙钵略可汗杀死阿波的母亲,阿波投奔达头可汗。达头派阿波东征,阿波几次打败沙钵略,收复了自己的领地。居博格多山脉的贪汗可汗,沙钵略的堂弟地勤察,也归附阿波可汗。于是,以达头可汗为首的四支力量联合起来,公开反对沙钵略可汗,形成了独立的西突厥。从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西突厥可汗,号称“十姓部落”,控制了中亚。640-648年间,唐朝占领了天山以北地区,并在西域设置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等军事据点。651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唐朝发兵平乱,于657年击灭西突厥政权。
在东突厥汗国内,金山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今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回纥、拔也古、覆罗等铁勒的大部落,其首领都有“俟斤”称号;另外还有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铁勒“诸姓”部落。契骨位于叶尼塞河上游,在汗国的西北部。
颉利可汗在620年继位以后,任命次弟为延陀设,主管延陀部;步利设主管霫部(突厥的东南方);统特勤主管胡部(来自中亚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色楞格河东),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东面)。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铁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区的北面。
585年,沙钵略可汗被西突厥达头可汗所困,又东畏契丹,向隋告急,请求寄居呼和浩特市。沙钵略依靠隋朝支援,击败西突厥的阿波可汗。587年沙钵略可汗病死,弟处罗侯继位,为叶护可汗。处罗侯即五可汗分立时东面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赐旗鼓西征阿波可汗,生擒阿波。588年,叶护可汗西征时中箭身亡。东突厥国人拥立沙钵略的儿子雍虞闾为主,称都蓝可汗。都蓝可汗上表隋文帝请求通婚,而驻守突厥北方的处罗侯之子突利可汗染干,也请求通婚。隋文帝于597年以宗室女为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 都蓝大怒,与西突厥达头可汗合兵袭击突利可汗。突利战败,部落溃散,突利可汗南逃朝见隋文帝。于是隋左仆射高熲、右仆射杨素分东西两路出击突厥,达头可汗身受重伤败逃。599年隋朝封突利可汗染干为启民可汗,在今山西省朔县筑城给启民居住,隋皇室又将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为妻。但是,都蓝可汗不断侵扰启民,为此,隋朝让启民可汗率部今陕西省靖边县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间放牧。599年,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力图兼并东突厥汗国。隋朝命启民可汗派部下分几路招抚东突厥各部。601年突厥9万人降隋。启民可汗又派遣若干使者,前往北方招抚铁勒诸部等。603年,铁勒的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达头可汗,归附启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内迁。达头部众溃散,达头可汗西奔吐谷浑,从此在历史上消失。启民可汗把达头的部众收归自己统率,并北迁苏尼特右旗,便于管理整个东突厥汗国。
609年,启民可汗病死,子咄吉世继位为始毕可汗。615年隋炀帝巡狩北塞,始毕可汗围攻炀帝于雁门(今山西省代县)。隋末,地方割据势力乘机崛起,始毕可汗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始毕封割据朔方的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梁师都引突厥攻破陕西省定边县;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毕可汗封之屋利设;其余如薛举、窦建德、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等人也先后称臣于突厥。619年始毕可汗之弟俟利弗继位,为处罗可汗,处罗复以隋义成公主为妻。620年处罗可汗死,处罗可汗弟咄苾继位,为颉利可汗,他又以义成公主为妻。
627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叛离突厥。突利可汗(始毕可汗子什钵苾)与李世民结盟,突厥属部契丹也归附唐朝。这一年,突厥北边的许多属部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都归薛延陀,共同推举其俟斤夷男为薛延陀可汗,唐太宗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630年,李靖夜袭定襄,破突厥军;李世勣大破突厥军于呼和浩特市。颉利可汗逃至沙钵罗设苏尼失处,苏尼失擒送颉利,降唐,东突厥汗国亡。
降唐的突厥群众多达10余万人,唐太宗将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之间。646年,漠北薛延陀可汗无道,被回纥等部攻杀,回纥等十一个铁勒部落“百余万户”内属。唐在哈拉和林置翰海都护府,统辖漠北各部督府、州;在云中(和林格尔县)置云中都护府,统辖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颉利失败以后,李靖迁突厥残部数百帐于云中,以阿史德为其首领。后来云中都护府易名为单于大都护府,瀚海都护府易名为安北大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和安北大都护府下属的各都督府、州为“羁縻府州”,是唐朝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其辖区包括在唐帝国的版图之内。
679年,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反唐,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包头市,擒反叛酋长,杀突厥可汗。突厥迎颉利可汗侄伏念为新可汗,伏念向裴行俭投降被杀。682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陆占领呼和浩特市,招集伏念亡散残部,自立为可汗。开始进攻并州和单于都护府,被薛仁贵击溃。后突厥又频繁入侵,693年骨咄禄病卒,弟默啜即位,向武则天投降,并消灭反叛唐朝的契丹军队。
698年默啜叛唐,武则天派狄仁杰出战。默啜又一再侵扰中原北边,707年张仁愿击败来犯的后突厥军,并趁默啜西征突骑施之机,乘虚而入,夺取漠南,在黄河北筑三座受降城,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默啜改向西域扩张,714年进攻北庭都护府,被都护郭虔瓘打败。默啜年老以后,更加昏庸暴虐,属部纷纷离散。葛逻禄降唐,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禄屋部归降。716年默啜北征九姓铁勒拔曳固部,被杀死。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一起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山西省朔县。
骨咄禄之子阙特勤杀死了默啜诸子,拥立哥哥默棘连为毗伽可汗。734年毗伽可汗死,儿子伊然可汗继位,不久病死,其弟继立为登利可汗。741年登利可汗被杀,骨咄自立为可汗。 742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后突厥另立乌苏米施可汗,744年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后突厥立其弟白眉可汗。回纥和葛逻禄一起攻杀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南下占领突厥故地,745年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后突厥灭亡。
(四)回鹘
秦汉时代丁零主要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一带,后来一部分丁零人南迁,留在漠北的大部分丁零,称之为敕勒(铁勒)。由于铁勒乘高轮车,南北朝时被人们称为“高车”,袁纥为当时的高车六部之一。
隋代,袁纥演变为韦纥,分布在鄂尔浑河支流土拉河北,有10万人口,群众推举时健俟斤为首领。时健死后,儿子菩萨继位,韦纥易名回纥。627年,回纥、薛延陀、拔野古等部叛离东突厥。颉利可汗派侄儿欲谷设率领10万骑兵讨伐之,被菩萨打败。东突厥亡后,回纥与薛延陀两部称雄漠北。
回纥本身原由九个氏族组成:第一个是药罗葛,这是世袭回纥可汗家族的姓氏;二是胡咄葛;三是咄罗勿;四是貊歌息讫;五是阿勿嘀;六是葛萨;七是斛嗢素;八是药勿葛;九是奚耶勿。以回纥为首的“九姓”部落联盟有回纥、仆固、浑、拔曳固、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骨仑屋骨。
菩萨死后,吐迷度继任。646年,吐迷度联合仆骨、同罗等部灭亡薛延陀汗国。647年正月,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任命吐迷度为瀚海都督。648年吐迷度之侄乌纥与其连襟俱罗勃谋杀吐迷度。燕然副都护元礼臣擒斩乌纥,俱罗勃被软禁。唐太宗提拔其子婆闰继其父职。651年瑶池都督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唐时,婆闰率领5万骑兵,协助唐朝打败贺鲁,收复北庭(治所在吉木萨尔)。661年婆闰去世,侄儿比粟毒继位。680年比粟毒死,儿子独解支继位。武则天在位时,后突厥默啜势力强大,夺取铁勒故地,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南下,迁至甘州(张掖县)、凉州间。独解支死后,儿子伏帝匐继任瀚海都督。716年九姓铁勒拔曳固部人杀死默啜。漠北的回纥别部移健颉利发与拔曳固等5部归唐,被安置在山西省朔县北。719年伏帝匐死,儿子承宗继任唐瀚海都督,为甘、凉二州间铁勒南迁四部的领袖。727年承宗遭河西节度使陷害,流放广西上思县,死于当地。唐朝任命回纥人伏帝难为瀚海都督,承宗族侄瀚海司马护输为承宗报仇,伏兵袭杀河西节度使,回纥部重返漠北。745年回纥等部和唐军联合,消灭后突厥。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怀仁可汗南居突厥故地,立牙帐于杭爱山脉和鄂尔浑河之间。第二年,怀仁可汗攻杀后突厥最后一个君主白眉可汗,从此,回纥汗国取代了后突厥汗国。747年怀仁可汗子磨延啜继位,号葛勒可汗。
755年,安禄山率领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15万人发动叛乱,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756年唐肃宗即位于灵武,派遣郭子仪部将铁勒人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发兵援助。回纥葛勒可汗派葛罗支领兵入内地,与唐兵部尚书郭子仪所部朔方军会合,杀敌3万,俘虏1万。757年葛勒可汗派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率领4000多精兵至凤翔。唐皇子李俶与叶护结为兄弟,李俶率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部众15万人,在长安附近与安禄山叛军10万进行阵地战。唐将李嗣业、仆固怀恩杀敌6万人,收复长安。李俶大军至河南灵宝,敌军15万溃退,唐军收复洛阳。759年,回纥葛勒可汗死,次子移地健继位,称牟羽可汗,其妻为仆固怀恩女。795年,回纥奉诚可汗阿啜死,无子,国人立其相骨咄禄为可汗,唐朝册封他为怀信可汗。王室易姓,从此回纥原来的王室药罗葛氏失势,其后裔被怀信可汗送入唐朝内地。832年,昭礼可汗为臣下所杀。839年,回纥宰相阴谋叛乱被彰信可汗杀死,另一名宰相掘罗勿联合沙陀朱邪赤心攻杀彰信可汗。这时,疫病流行,天降大雪,牲畜死亡,发生饥荒。840年,回鹘别将句录莫贺与黠戛斯联合,出动10万骑兵进攻回纥,杀可汗和掘罗勿,回纥汗国灭亡。
841年靠近回纥牙帐的十三部推举乌希特勒(勤)为乌介可汗,乌介可汗向唐朝借兵谋复国,并借乌拉特前旗居住,唐武宗不许。乌介可汗怨恨,进攻大唐,受伤。846年宰相逸隐啜杀乌介于阿尔泰山,立其弟遏捻特勤为可汗。848年依附于室韦的回纥遏捻可汗,听说室韦将把他送往幽州,连夜西走,不知所终。南下投唐的回纥王子嗢没斯被封为怀化郡王,843年回纥特勤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纥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3万人,相继至幽州降唐,他们被安置于中原各地。
回纥汗国灭亡以后,回鹘人全部西迁,分成三支: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一支投葛逻禄。“投吐蕃”的一支回纥人到达了河西走廊,依附于张义潮,后来发展成为甘州回鹘。“投安西”的一支回纥,在首领庞特勤率领下至安西都护府,后来发展成为西州回鹘(高昌回鹘),同化了当地的吐火罗人,后改称为“畏兀儿”。 “投葛逻禄”的一支回纥,后来和葛逻禄等部一起建立了黑汗(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同化了当地的雅利安人,成为维吾尔族的先民和哈萨克族的祖源之一。金山突厥人也大部分离开蒙古高原,迁往中亚西部和小亚细亚,同化了当地的雅利安人和希腊诸印欧民族。
金山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6世纪东伊朗人种粟特人帮助金山突厥创制了古突厥文,有40个字母,从右向左书写,与古日耳曼人使用的卢尼文相似。后来回纥人也使用这种突厥文。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金山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金山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人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金山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五)黠戛斯
秦汉时期,柯尔克孜族的祖先“坚昆”居住在丁零之西、乌孙之东、乌揭以北,即今叶尼塞河流域上游地区,曾服属于匈奴。后配合汉朝军队,与当时的丁零人、乌孙人和乌揭人联合起来,夹击匈奴,迫使匈奴西迁至今中亚一带。曹魏时期,坚昆比较强大,有“胜兵三万人”,若按三人一兵计算,约有10万人左右。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坚昆又羁属于突厥汗国。
唐代,“坚昆”易名“黠戛斯”。643年,黠戛斯遣使至唐,“贡貂裘及貂皮”。648年,黠戛斯首领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亲自来唐,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接待。在俟利发失钵屈阿栈的请求下,唐朝在黠戛斯地区设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府,以失钵屈阿栈为左屯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从而黠戛斯地区正式归入唐朝版图。此后,黠戛斯常遣使来唐。
744年,回鹘等民族推翻了突厥政权,建立回鹘汗国,黠戛斯又处于回鹘汗国的统治之下。830年代末,回鹘汗国发生灾荒,继而又发生内乱。840年,黠戛斯联合回鹘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推翻了回鹘汗国,建立黠戛斯汗国,时疆域北至骨利干(今贝加尔湖之北安加拉河)、南邻吐蕃、西连葛逻禄、东到今内蒙,甚至曾占领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势力十分强盛。《通典·结骨传》记载,黠戛斯汗国有“胜兵八万”,而《太平寰宇记·黠戛斯》则说“其兵数号三十万”。黠戛斯汗国与唐关系甚密,常遣使进贡,往来不绝。唐朝命大臣绘制“黠戛斯朝贡图”,由宰相李德裕作序。847年,唐朝册封黠戛斯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唐末,黠戛斯曾助唐平定李克用之乱。
不过,黠戛斯汗国属于流星似的草原帝国,昙花一现、倏而即逝。由于黠戛斯人数太少,草原部落反抗剧烈,很快就失去了对整个蒙古高原的统治权,“黠戛斯”人大部分人仍返居叶尼塞河上游故地,另有一部分人则移居天山伊塞克湖及与其相毗连的今新疆乌什、阿克苏和喀什噶尔地区。
返居叶尼塞河上游故地的柯尔克孜人931年开始受辽朝统治,辽在其地设“辖戛斯国王府”,隶属上京道。移居乌什、阿克苏等地的柯尔克孜人则为西部维吾尔族建立的喀喇汗国所统辖。
元代,“辖戛斯”易名为“乞儿吉斯”或“吉利吉斯”等。这时期柯尔克孜人的居住中心仍在叶尼塞河上游,元朝在叶尼塞河设有行政建置万户府,1270年,元朝又设乞儿吉斯五部断事官。
明清时,“乞儿吉斯”处于大动荡、大迁徙时期。明代,“乞儿吉斯”隶属于瓦刺蒙古(西蒙古)政权。当时,一部分柯尔克孜人被瓦刺排挤到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此外,瓦刺还与天山北面的柯尔克孜人发生长期激烈的战争。
清代,“乞儿吉斯”易名为“布鲁特”,初为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所辖,后为准噶尔蒙古所统治。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沙俄侵略势力席卷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布鲁特”,易名为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1702年秋,准噶尔统治者为了避免柯尔克孜人与沙俄发生直接冲突,强迫所管辖的柯尔克孜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迁到西部伊塞克湖地区,和原来迁入天山地区的柯尔克孜人汇合。后来由于准噶尔统治者的压迫,一部分人又从伊塞克湖迁到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山区,一部分人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柯尔克孜人的分布情况。
1755年,清政府在征服准噶尔过程中,天山北伊塞克湖周围的萨雅克和萨尔巴噶什等五部要求归属清朝。1759年,清军在平定大小和卓木之时,天山南和帕米尔等地区的额济德格纳部落头目阿济比也代表15个柯尔克孜部落要求归顺清朝,他在给乾隆的表文称:“我等情愿投诚,布哈尔以东我等二十一万人,皆为臣仆。”由于他们在平叛过程中立了大功,因而清政府册封柯尔克孜一百多位大小首领为二品至五品官。后来,他们在清政府平定阿古柏和张格尔的过程中,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北(吉普查克)语支,亲属语言有哈萨克语、鞑靼语、巴什基尔语、卡拉—卡拉帕克语、卡拉恰依语、巴尔卡尔语、库梅克语、诺盖语。 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使用过古突厥文,10世纪后,使用过回鹘文,16世纪使用柯尔克孜化的察合台文,用来记录民间文学作品。1916年,吉尔吉斯学者依契那利· 阿拉巴依初创柯尔克孜文。
(六)契丹
契丹族源于东胡苗裔鲜卑或鲜卑宇文部。
契丹存在的1000年历史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又分为3个子时期:4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为古八部时期,7世纪初至8世纪上半叶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自此至907年是遥辇时期。
古八部名号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絮部、黎部、吐六于部。古八部时期契丹人居住在南到辽宁省朝阳市、北到西拉木伦河、西达赤峰市西南、东至辽河。契丹在被慕容皝破后,只分布在今赤峰市及翁牛特旗一带;388年为北魏破后,约居于今西拉木伦河南、老哈河以东地区;479年因惧高句丽与蠕蠕侵袭,离开故壤,南迁到大凌河东,在今辽宁省北票县、阜新市和彰武县一带;553年为北齐破后,一部分被掠居营州(辽宁省朝阳市)、平州(河北省卢龙县)境,余部北遁投奔突厥,后为突厥所逼,其中又有“万家”寄住高丽,约在今辽宁省法库县、康平县境。6世纪末,此三部分契丹人皆臣附于隋,隋听其返回故地,依托老哈河而居,分布在西起今老哈河流域,东到努鲁儿虎山地区。
契丹人的第一个部落联盟是大贺氏部落联盟,仍分八部。唐朝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绝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在大贺氏联盟八部之外,在幽州、营州界内还散居一些契丹人,如乙室革部落。大贺氏时期的契丹地域,与古八部时期大体相同。7世纪上半叶以后的契丹人已成为唐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大贺氏联盟的“君长”和各部部长,既是契丹人的最高首领和各部酋长,同时他们又分别为唐代都督府都督、州刺史。“君长”世系如下:咄罗、摩会、屈哥、阿不固、李尽忠、失活、娑固、郁于、咄于、邵固。
咄罗,是第一位大贺氏“君长”,于623年向唐献名马、貂皮,开始了与唐王朝的往来;摩会于629年朝唐,唐“赐鼓纛”,从此“鼓纛”成为契丹君长权力的标志;唐朝于648年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李尽忠任松漠都督时,因唐营州都督赵文翙屡“侵侮其下”,于698年举兵反唐,称“可汗”;714年,失活脱离突厥归唐,唐玄宗复置松漠都督府;“衙官”可突于骁勇且得人心,失活弟娑固谋除之,事泄,逃奔营州,唐出兵帮助娑固,被可突于打败。可突于杀娑固,推娑固弟郁于为主,郁于入唐谢罪;郁于弟咄于725年复与可突于相“猜阻”,惧,奔唐不还,可突于立李尽忠弟邵固为主;邵固立,奉行亲唐政策;730年邵固又被可突于所杀。至此,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告终,遥辇氏代之而兴。
可突于杀邵固后立屈列(洼可汗)为主,是为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开始。邵固被杀后,邵固妻东华公主逃奔唐平卢军(今辽宁省朝阳市),可突于率部并“胁奚众”共降突厥。唐玄宗讨之,可突于不能抗,遁。次年,可突于在突厥援助下,扰唐边。唐玄宗大怒,擢善将张守珪为幽州长史,可突于惊恐,退却西北。原为松漠都督府“衙官”的李过折,时与可突于“分掌兵马”,属于大贺氏势力一派的人物,守珪暗派人结之,过折乘可突于兵败之际,夜斩可突于、屈列,降唐。可是过折得不到各部支持,735年被可突于的余党涅里(辽始祖)所杀,涅里立迪辇俎里(李怀秀)为阻午可汗,遥辇氏又夺回权位。旋涅里等也不复亲突厥,于745年转而附唐,唐即拜李怀秀为松漠都督。 遥辇氏八部,是在契丹内部互相残杀,使族众耗减,仅存五部的基础上改组的。其名号为:迭刺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品不部、捏刺部、突举部。
遥辇氏时期,部落联盟的酋长(可汗)和军事首领,已为显贵家族专有。联盟可汗一职,自洼可汗至907年,已知的洼、阻午、胡刺、苏、鲜质、昭古、耶澜、巴刺、痕德堇九汗,不仅未出迭刺部,且多属遥辇氏家族。军事首领一职,从涅里至阿保机,也未出迭刺部,且又为耶律家族担任。耶律家族还世为迭刺部部长。
唐朝崩溃时,盘据燕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暴虐,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衰落。契丹痕德堇可汗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屡被打败,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契丹牧地,契丹牲畜多饥死。907年阿保机取得了契丹可汗的权位。916年在杀掉其他七部的酋长后,阿保机建国称帝,创制了契丹文,92O年大字颂行,又另制新字称“契丹小字”。 契丹国既有皇都,亦有五京之制,然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意为行营,为君主出行时之行宫。
契丹与汉族第一次发生大规模对抗,是在696年。时为松漠府都督的契丹酋李尽忠,因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数侵侮其下”,率众杀赵文翙反唐,自号无上可汗。唐武则天发重兵镇压,经过一年多鏖战,虽将此次反叛镇压下去,但契丹人转附突厥(后为回纥),自此对唐王朝时叛时服。唐末,中国北方出现河南朱温、河东李克用(沙陀族)、幽燕刘仁恭三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在多边角逐中,契丹贵族与李(克用)保持等距关系,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对朱温、刘仁恭两个汉人集团,采取远交朱温近攻刘仁恭。
960年宋朝建立,对统一大业采取先南后北方针。979年,宋灭北汉后,发动对契丹的战争。宋兵进围南京城,契丹军在高梁河与宋兵激战,结果宋兵被斩“万余级”,宋太宗逃奔涿州。986年,宋太宗又分兵三路向辽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契丹以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蒲领分别率师抗击东、西、中三路宋兵,辽圣宗和承天太后也亲赴前线督战。宋由于部署和指挥失宜,又以失败告终。
契丹贵族对北宋的进攻:宋兵在高梁河之役溃败后,辽连续3次发兵攻宋。979年,辽景宗以耶律沙为监军,命耶律休哥、斜轸和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大举南伐。在满城与宋兵交战,宋以诈降大败辽军,辽损兵折将,溃败而归。景宗次年又亲率大军南征,遭到顽强抵抗,不得不班师。981年,辽又兴师南伐,战不利,被迫还军。 1004年,辽以“举国”之师大举南下,宋真宗在寇准劝促下虽身临前线,却坚欲遣使议和,于12月在澶州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9世纪末叶,契丹开始了对奚、室韦的征服活动。经过阿保机和耶律德光两朝东征西讨,服属契丹的民族,除燕云十六州和东北地区的汉族外,东有渤海、熟女真,东北有生女真、铁骊及五国部,北有乌古(于厥)、敌烈、室韦,西和西北有阻卜(鞑靼)、斡朗改(温娘改)、辖戛斯及萌古(朦骨)、梅里急、粘八葛诸部,南和西南有奚、党项、吐浑、沙陀等族。
乌古,来源于南北朝时的乌洛侯,唐时为室韦中的乌罗护(乌罗浑)部。唐末,室韦族解体,以部名独立活动。辽时,居地东接室韦部,西邻敌烈、蒙古,南与契丹族地相邻,以海拉尔河为中心,据有额尔古纳河及呼伦湖以东一带地。敌烈,来源于北朝时的地豆于,其地在乌古部西,跨克鲁伦河南北以居,它与乌古同为契丹北边的大部族。1096年居于故地的敌烈人与乌古部同被迁于嫩江,以防生女真入侵。辽末,有一部分乌古人、敌烈人参加了耶律大石的西征,余归附女真。金末元初,乌古、敌烈逐渐被女真、蒙古人所同化。
阻卜,即鞑靼,大多居住在今蒙古国境内,今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亦为其故壤。从辽圣宗朝开始,时叛时服,为辽最难制服的部族。辽于1003年筑可敦城(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之东),调诸部族兵2万余骑及渤海、女真、汉人700余流配之家,往彼屯垦镇守。阻卜人除有一部分随耶律大石西行,余众后多被溶人蒙古族。斡朗改/温娘改,分布于今贝加尔湖东西森林中。
铁骊,先人为唐初黑水靺鞨铁利部民,后归服渤海,渤海国置铁利府。在契丹将大批渤海人南迁时,其民有一部分被分散移居今沈阳市西南、内蒙翁牛特旗东的西拉木伦河旁和吉林省农安县等地,大部分迁移到今黑龙江省铁力县一带。1114年铁骊王回离保归附女真。后逐渐融合于女真之中。
五国部,是契丹人对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等五国的统称。来源于黑水靺鞨,属辽代广义的生女真。分布在约今依兰县附近的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金景祖乌古廼时(1021—1074),已听命于生女真完颜部,但由于对辽时叛时服,生女真常入其界捕海东青向辽纳贡,扰之,故常与完颜部发生战争。金初,被阿骨打统一,编人女真猛安谋克,成为金代女真的组成部分。
1125年天祚帝在山西省应县被金兵追获,辽朝遂亡。1124年,耶律大石向西北行,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土拉河畔),可敦城驻有诸部族骑兵2万余人,附近牧放着辽御马数十万匹,耶律大石在这里得以大为扩充他的军事实力。1130年,金朝北伐耶律大石,大石整旅西征。当大石到达高昌(西州)回鹘后,回鹘王欢迎,赠马600匹、骆驼100峰、羊3000只,并表示愿为附庸。耶律大石离开高昌回鹘北进后,北进辖戛斯(今柯尔克孜)族所控制的地区。受阻转入叶密立(今额敏县东南),筑一城。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得到附近操突厥语诸部族的支持,时统辖的居民已达4万户。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建年号“延庆”(汉文),上汉语尊号“天祐皇帝”,史称“西辽”。耶律大石称帝以后,向四方拓展。首先南下,将高昌回鹘收为附庸。
1134年初,应东黑汗王朝汗伊卜拉欣之请,西进七河流域都城八剌沙衮,以助其抵御葛逻禄和康里的侵扰。耶律大石将伊卜拉欣降封为土库曼王,把喀什噶尔与和阗一带留给东黑汗王朝,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附庸国,而攫取八剌沙衮地区为己有,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是年,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为元帅,率领7万骑兵东征,东行万余里无所得。东征未果,耶律大石又继续西征。1137年进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大败西黑汗王朝军于苦盏。当时,西黑汗王朝是塞尔柱突厥的附庸。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为了保护西黑汗王朝,于1141年,亲率忽儿珊、吉慈尼、祃咱答儿、西吉斯坦和古尔王国等联军十万人,北渡阿姆河来拒。耶律大石则带领契丹人、突厥(包括葛逻禄)人和汉人组成的西辽部队,进军撒马尔罕(河中府)。两军在撒马尔罕北面的卡特万草原相遇,桑贾尔的联军大败,横尸数十里。卡特万会战是中亚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它使塞尔柱突厥的势力从此退出阿姆河以北地区,并使西黑汗王朝成为西辽的附庸,耶律大石封原国王之弟为桃花石汗(中国汗)继续统治西喀喇汗朝,而留一名沙黑纳监督其国。西辽又出兵花刺子模,迫使该国归附。
西辽为了消除河中地区的隐患,1164年命西黑汗王朝恰克雷汗将葛逻禄人迁往喀什噶尔,并禁止携武器。当葛逻禄人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时,中了西喀喇汗朝的暗算,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河中地区的葛逻禄势力大为衰落,而西辽的影响和控制力量进一步上升。1170年,西辽在阿姆河打败花剌子模军,加强了对花剌子模国的控制。
1198年西辽进军呼儿珊,与古尔王国及当地一些地方军队激战,结果惨败,死亡1.2万人。1204年,西辽终于在安德胡伊击败古尔国王,但付出了很大代价,并为花刺子模在呼儿珊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得不偿失。1209年,高昌回鹘国王由于不堪忍受西辽派驻的少监的欺压,起而杀少监,归附蒙古成吉思汗,于是西辽丧失了东部附庸国。1210年,花剌子模王摩诃末率大军东进,在塔拉斯河谷击溃西辽军。后西辽又丧失了西部的河中地区。1121年,西辽末主直鲁古出猎,被流亡的乃蛮王子屈出律率伏兵8000人擒获。西辽亡。1218年,屈出律为蒙古所灭。西辽是辽朝在西部的延续,前后88年间,使汉族和契丹族等共同缔造的中华文化远播中亚。
契丹国破亡之际,契丹共同体呈现分崩离析:部分西迁、部分北徙,大部分或降或被俘成为大金国的属民,契丹族自此转入衰落、消失时期。大多数契丹人在以后200多年复杂的世事变迁和其它民族错居杂处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到女真、蒙古、汉族里面,少数融合入今维吾尔、哈萨克、土族以及成了朝鲜国的居民。契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们共同体,到元末明初消失了。
女真取代契丹统治中国北疆100余年,直至金未契丹人屡为复国起兵反金,且规模越来越大的事实表明,当时契丹人虽不聚居一个地区,但大多数契丹人还存在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共同的心理素质把各地契丹人联结在一起。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其间女真贵族采取的一些强制措施,使得一部分契丹人被女真人同化。女真贵族初对降附的契丹人,不分散其人,只是依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度编为猛安或谋克。可是,当金世宗镇压了移刺窝斡等领导的契丹人起义后,便于1163年下令撤消契丹猛安谋克,将其户分散到女真猛安谋克中。自此至金亡经历了70余年,女真贵族又允许女真人“与契丹、汉人婚姻以相固结”,部分契丹人被女真人同化。被女真同化的契丹人在金亡以后,大多又成为汉人的一部分。
契丹与蒙古,其先人皆属东胡,蒙古(朦骨或萌古)又曾是契丹有国时的属部,当其国破亡后,一部分契丹人成为蒙古族的成员,就如同肃慎族系的渤海、铁骊等部族融合到女真共同体一样。融合入蒙古族的契丹人,仅次于加入汉族共同体的人数。主要的有:在契丹国破时,有两批契丹人向北逃奔,一为耶律大石所率200铁骑,一为耶律敌列等挟持雅里率1000余骑北走沙岭。当西辽于1218年被蒙古军灭亡后,这支契丹人部分加入了蒙古族,部分与当地的哈萨克、维吾尔等族融合。雅里一批亦成为蒙古成员。继而北投的,是1132年,降金的耶律余睹暗结燕云地区的契丹人谋叛金朝,事泄,契丹亡入西夏或北投沙漠的,后来大多成了蒙古人,少数成了今青海土族的一部分。此后,在金国统治下的契丹人多次为复国起义,当遭到女真贵族调大军围剿时,向北退却。1201年,耶律德寿、陁锁率领特满群牧的牧人据信州(今吉林省怀德县)起义,有“众号数十万”,失败后余部退到草地,退至草地的契丹人以后投入了蒙古。成吉思汗起兵后,东北地区的契丹人于1212年在耶律留哥领导下又爆发了反金大起义,数月后,拥众至10余万,“尽有辽东州郡”,户籍达60余万。由于领导人之间发生意见分歧, 1218年留哥投奔成吉思汗,旋引蒙古兵及契丹兵追赶喊舍所部5万余人到高丽国境,在江东城将其全部俘获,极大部分被徙于契丹故乡西楼临潢,以后在元朝统治下,大多亦成了蒙古的一部分。由于高丽国出兵助围江东城,蒙军统帅从俘获的5万余人中选出契丹“妇女、童男七百口”归高丽,后成了今朝鲜国的居民。
在投附蒙古的契丹人中,未随蒙古军南征的库烈儿部落和居住临演的留哥部落,在元明交替的变动中,当蒙古人北撤时,留哥部落亦随之北迁,与居住根河一带的库烈儿部落,是今达斡尔族的先人。
契丹人加入汉族共同体,在契丹族末崛兴前已经存在,当时是被强迫同化,即被汉族或其它民族的统治者强迁到汉人居住区,逐渐被同化到汉人中。605年契丹寇营州,炀帝杨广命韦云起联合突厥兵破之,“尽获其男女四万口,杀其男子,以女子及畜产之半赐突厥,余皆收之以归”,即是一例。契丹崛兴以后,特别是到了契丹国破灭后,他们成为汉族的成员,一般讲是自然融合。因为在契丹消失的元代,汉人亦是被统治民族。金元时期融合入汉族的契丹人属于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契丹人在反抗女真贵族压迫起义失败后,除了北逃漠北外,就是投奔不在女真统治下的汉人居住区。如移刺窝斡反金余部,在括里领导下于1163年南走投宋,后为南宋夺取宿州,成为金朝“边患”。最多的是第二种情况,即被女真和蒙古贵族调往中原驻守和参加南征的契丹人。长期生活在汉人居住区,原有的民族特色逐渐消失。如女真在灭北宋后,将大批契丹人与女真人迁到中原地区屯田镇守,“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6万人中虽主要是女真人,但不少契丹人也随之“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今山西省介休县和河北省的一些县里,就有圪塔村、耶律各庄等名称的村屯。蒙古人在灭金和西夏后大举南征,归附蒙古的契丹人大多随往,象耶律买住及其孙忙古带,石抹按只及其子不老等,均曾率军征四川、云南等地,今云南省保山地区的施甸、保山、龙陵等县蒋姓人,故老相传他们来自耶律氏。第三种情是一批仰慕汉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契丹官僚及知识阶层,他们在金元时期大多成了汉人。
契丹的语言是东胡后裔的语言,它和蒙古语亲属关系密切。中间剃光,留下边沿头发的髡发发式,体现了东胡后裔诸族的特征,这种髡发发式在乌桓人、鲜卑人中也很盛行。
(七) 室韦
室韦,初作失韦,隋时始用室韦。室韦族主体出自鲜卑,是东胡的后裔。
南北朝时期,室韦分布在今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隋唐时期室韦分布区域东起嫩江东岸-结雅河上中游,西至石勒喀河流域,南在今洮儿河流域与契丹为邻,北达外兴安岭。
7世纪前后,室韦族下分五大部。五大部为:南室韦,有25个氏族,在今齐齐哈尔市至呼伦湖一带;北室韦,凡9个氏族,分布大兴安岭东侧的诺敏河流域东达小兴安岭西段;钵室韦,居大兴安岭北麓盘古河流域;深未但室韦,在今根河流域;大室韦,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唐代有户至少3万,人口在15万以上。室韦由五大部分化而成20个部落:乌素固部,在今克鲁伦河下游地区;那礼部,居于诺敏河下游南;岭西部,在小兴安岭西侧钠谟尔河附近;移塞没部,居乌尔逊河至海拉尔河之间;塞易支部,在哈拉哈河至绰尔河上游一带;和解部,散居雅鲁河、阿伦河地区;乌罗护部,约在今讷河县至齐齐哈尔市一线的嫩江东西附近;山北部,居绰汗山北、大如者室韦,分布于甘河上中游地区;小如者室韦,在诺敏大山附近;婆莴室韦,居盘古河流域;黄头室韦,约以今乌兰浩特市为中心,散布在北至绰尔河的洮儿河上中游地区;讷北(讷北支、讷比支)部,在今嫩江县治北的嫩江东岸附近;骆丹(落坦、骆驼、落俎)部,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北岸,东至结雅河上中游,但未达海兰泡东南地区;蒙兀(蒙瓦)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以东、黑龙江以南的额木尔河和激流河一带;大室韦,散居在靠近额尔古纳河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东室韦,在诺敏河北;西室韦,居于呼伦湖至根河一段的额尔古纳河附近;乌丸部,在甘河下游地区;达姤室韦,约分布在大安县北至扎赉特旗的嫩江西岸附近。
乌素固、和解、墓易支、乌罗护、那礼、黄头、达姤等部,原属南室韦;岭西、大如者、小如者、山北、讷北、骆丹、蒙兀和东室韦,属北室韦;婆莴由钵室韦转称而来;西室韦为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即原大室韦。
544年室韦派使臣张焉豆伐向东魏献方物,自此几乎每年都遣使向北齐贡献。时突厥强盛,室韦旋依附突厥,突厥派3名吐屯官总领其事。隋朝建立后,突厥臣服,室韦接着亦遣使与隋建立联系,于593年、610年两次来中原贡方物。这一时期,室韦常以土特产品从高丽换取铁器,一直维持到唐前期。唐兴以后,室韦亦遣使向唐贡献。629年,唐在营州境内设师州,管理室韦、契丹事务。次年,唐大破突厥,室韦与唐关系进一步密切。唐武后时,后突厥兴起,契丹酋李尽忠杀营州都督反唐,唐廷对东北地区失去控制,室韦又受突厥制驭,与唐来往中断。唐破契丹后,契丹依附突厥,室韦在707年朝唐时,请求助唐讨突厥。为此,唐置平卢节度,镇抚室韦、契丹。唐玄宗末,安禄山反范阳,室韦被裹胁与唐廷关系再度中断,至773年始得恢复。788年室韦又与奚同攻振武(今和林格尔县),次年派人向唐谢罪。鉴于室韦归附不常,为了加强对室韦的管理,不久唐在其地设立室韦都督府,委任室韦首领为大都督、都督,室韦地区被正式纳入唐的版图。唐末,中原大乱,崛起的契丹乘机多次出兵征伐室韦,唐无暇东顾,致使室韦进入解体过程。
室韦族的解体,始于9世纪末。这是由于在其西边的宗主国突厥被回纥攻破后,9世纪中叶回纥又为黠戛斯所破,或西迁,或南逃,不久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地区,这给室韦创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条件;在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机,在9世纪末连连北进,致使室韦诸部或西迁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出现重新组合。 西迁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最后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到金末发展为拥有16个部落的蒙古族。大、小如者室韦,约在9世纪初已由大兴安岭以东西迁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后期称俞折/如者,辽又转称羽厥/乌古,金末加入了蒙古族。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韦、乌素古、和解等部。大室韦是在唐中期以后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鱼儿泊(今贝尔湖)一带的,辽代称敌烈,金称塔塔尔部,蒙古兴起后为蒙古兼并。乌素固部和西室韦等部,在8世纪中叶以后因军事行动已转移到阴山之阳的振武附近,军事上受挫后未返回原故地,在辽金时代与黑车子室韦同被称为阴山室韦。黑车子室韦称号见于唐后期,是和解、那礼等部在南徙过程中采用的新称号,新居地在今锡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带,被辽征服后被称阴山室韦,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员,13世纪初归入蒙古族。经过上述变动后,辽代尚以室韦作称号的主要有室韦部和突吕不室韦部。室韦部是辽代对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龙江北一些室韦部落的总称,金初归附女真后遂不见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突吕不室韦来源于黄头室韦,黄头室韦是唐代室韦诸部中的大部,唐末分为大、小二部,辽初被阿保机征服后,置突吕不室韦部、涅刺拏古部,成为阿保机时期契丹20部成员,居住在今齐齐哈尔市至泰来县一带;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34部中涅刺挛古部改称涅刺越兀部,并被迁戍黑山(今包头市西北)北,突吕不室韦改名黄头女真。
室韦部落从呼伦贝尔草原向漠北高原迁移,最早约在八世纪初。715年,突厥可汗率领军队征讨乌护(铁勒)人,破其汗庭,铁勒人和室韦联合同突厥军队作战。西迁的原因是为了寻找新的牧场,迁移的过程是缓慢的。后来,在回鹘汗国统治漠北高原时期,室韦与八姓乌护人联军,在仙娥河(今色楞格河)等地与回鹘军队多次交战,最后失败。九世纪以后,当回鹘势力退出漠北高原时,室韦人的势力日益增长,已成为人马众多的强大游牧部族。
室韦人的西迁,对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变化影响十分深远,原来布满突厥语族部落的漠北高原,从此开始了蒙古化过程。因此,在蒙古高原历史上,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
室韦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称为原蒙古语,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库莫奚是“沙漠”之意,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库莫奚族源出东胡,为鲜卑宇文部之后,与契丹本是同族异部。库莫奚在对外的争战中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凡五部(辱纥主、莫贺弗、契箇、木昆、室得),库莫奚分布在老哈河流域,过着狩猎、游牧生活。唐朝时期,是库莫奚族鼎盛时期,军事实力比契丹还稍强,五部已改名为阿会部、处和部、奥失部、度稽部、元俟折部,地域已不限于老哈河流域,东达今辽宁省阜新市,西到内蒙克什克腾旗以南,南抵大凌河,北过西拉木伦河与霫族为邻。
648年,奚酋可度者率众“内附”,李世民乃于其地置饶乐都督府,设五州,即以阿会部为弱水州,处和部为祁黎州,奥失部为洛环州,度稽部为太鲁州,元俟折部为渴野州,委任各部辱纥主为刺吏,饶乐府由营州东夷都护府辖领。可度者死后,奚对唐时叛时服。奚酋李大酺参与契丹李尽忠发动的营州反唐起事,又与契丹一同转附突厥,但到唐玄宗即位后,即遣使至唐请降。720年大酺在与契丹可突于争斗中死亡,其弟鲁苏代立。730年,可突于胁奚众附突厥,鲁苏不能制,走投榆关(今河北省抚宁县)。
库莫奚在847年反唐事件中受到严重打击,而契丹却因842年由附回鹘转归唐朝而变强。钦德为契丹酋后,在887年吞并库莫奚。奚人怨愤,其酋去诸率数千帐奚人西徒妫州(治今河北怀来县)北山,奚遂分为东奚、西奚。阿保机于911年对奚族进行大规模镇压,奚族不敢复抗,只得举族臣服,从此奚族变成契丹统治下的一个部族。之后,契丹将库莫奚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重视发展农业,奚人在这一潮流中经营农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
12世纪初,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维护辽朝统治。在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1122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妄图挽救辽朝的灭亡。当女真人入居庸关后,北辽上下北逃,回离保走保箭笴山,收集奚、渤海、汉三族丁壮为兵,自号奚国皇帝。它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回离保被下属所杀。女真贵族在灭辽过程中,对奚人采取先是把攻克地区的奚人降为奴隶,编入猛安谋克;后对归附的奚人,各置猛安谋克领之。这样,奚各部组织在金初就被打乱了。由于金国军事进攻接连取得胜利,九猛安奚军被“徙于山西,后分迁河东”。接着在金太宗、熙宗两朝将大批女真人南迁时,不少奚人同时被迁居中原地区,使奚人分散各地。所以到了金世宗大定年间,奚五部部名已变成了姓氏,即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知氏、揣氏。
奚人在金代的地位比辽时低下,激起广大奚人不满。1160年契丹撒八、移刺窝斡等率众反金,不少奚人加入反金队伍。1162年金世宗在镇压这次起义时,对坚持反抗的奚人采取了极其野蛮的办法,“尽杀其男子,以其妇女童孺分给诸军”。面对这种残暴的民族灭绝政策,有的继续坚持斗争,有的亡人北宋境内或北逃。金世宗为防止奚人再次聚集反叛,又将六猛安奚人分迁到咸平、临潢、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将一部分女真人移居奚地,实行分隔统治。女真贵族强迫奚人分散迁徒,所以到了12世纪后期,奚人迅速被女真人同化和与汉族融合,在金末居住东北地区的奚人相当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

centralplain
新手上路

UID 25732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8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7-20
#4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8-9 19: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八)金
塔塔儿部Tatar分布在呼伦湖、贝尔湖附近地区,是室韦诸部之一。塔塔儿人有六个部落,共七万家。其中最强大、尊贵的是秃秃黑里兀惕部(唐朝授的都督的后裔)。塔塔儿人的势力比蒙古部更强大,但各部之间时常互相争战,只是在与别部作战时才暂时联合起来。他们先后臣属于辽、金王朝,辽、金常利用他们去攻打其他反叛的属部。当蒙古部反金时,塔塔儿人就站在金朝方面,先后把蒙古咸补海罕、斡勤巴儿合黑等首领捕送到金朝处死,因此与蒙古部结下极深的仇恨。他们与克烈部也经常处于敌对之中。
克烈部Kereit分布在土拉河、鄂尔浑河和杭爱山一带,是辽、金时期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一部。克烈人是蒙古人的一种,《辽史》称为“北阻卜部”,是最早迁入漠北草原的室韦部落,吸收了大量突厥族人口,因而突厥化程度最高。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也远比蒙古部为高,在辽时就形成强大部落联盟,其首领称汗号,但服属于辽,封为大王(夷离堇)。十一世纪初,克烈汗率其臣民二十万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1090年克烈首领磨古斯(马儿忽思不亦鲁黑汗)联合漠北各部举兵反辽,历时八年才被镇压下去。磨古斯子忽儿札胡思继位,其营帐设在窝鲁朵城(回纥汗国故都)。忽儿札胡思死后,长子脱里(即王罕)杀害了继承父位的弟弟台帖木儿太子和不花帖木儿,夺取了汗位。
克烈人与东面的塔塔儿部,西面的乃蛮部和北面的蔑里乞都经常相互争战。乃蛮部可汗支持脱里之叔古儿罕、弟也力可哈剌与他争位,占领克烈部许多地方,脱里遂与蒙古部贵族也速该(成吉思汗之父)结成联盟,打败敌人,恢复汗位。自此势力日盛。1196年,他协助金朝镇压塔塔儿部叛乱,被封为王,遂称王罕。
乃蛮部Naiman分布在阿勒台山东西,西至额尔齐斯河,东至杭爱山。《辽史》作粘八葛部,《金史》作粘拔恩部。乃蛮人是突厥语部落。乃蛮部是唐代后期南下的一支黠戛斯部落发展成的,最初居住在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之地。十世纪时,乃蛮部被辽朝征服。金朝前期,他们臣属于西辽,直到金世宗时才归附金朝,金封其可汗为大王。在十一、十二世纪的漠北诸部中,乃蛮部最为先进,较早就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并采用了回纥文字。十一世纪后期,乃蛮贵族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亦难赤汗死后,长子拜不花继承汗位,因金封大王,故称太阳罕(“太阳”为“大王”之音讹)。其弟不亦鲁黑汗亦自立,于是乃蛮部分裂为二。
蔑儿乞都Merkit分布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下游一带。蔑儿乞人与蒙古部同属蒙古语族,也是室韦人的一支。《辽史》中写作梅里急,又作密儿纪,为辽朝的属部。
斡亦剌部Oirat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乌鲁克姆河和库苏古尔泊一带,也是蒙古语族部落之一。多数居住在森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要比其他部落低。
汪古部Onggut分布在漠南阴山(大青山)之北,《辽史》称之为白鞑靼。汪古部的民族成分很复杂,有突厥人、回纥人、室韦人、党项人,但突厥族居于多数;其统治家族自称是沙陀突厥贵族、唐末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的后裔。辽时为属部之一,辽亡后归附金朝,为金守卫西南路界壕边墙,故名汪古(边墙之意)部。汪古部人共有四千车帐,与中原地区的接触远比漠北各部密切,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
在贝加尔湖东西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还分布着许多森林部落,蒙古人称之为“林木中百姓”:八剌忽、豁里、秃马惕、不里牙惕、憾合纳等部。
叶尼塞河上游的突厥族吉利吉思部(即唐代黠戛斯)本来势力甚强,920年他们在契丹人的一次攻击中被赶出了鄂尔浑河上游地区之后,在历史上没有进一步发挥作用。到12世纪时,又经西辽、乃蛮等多次攻击,衰弱不堪。
札刺儿部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处的南面或鄂嫩河附近,是降为蒙古人藩属的一支突厥部落,后被蒙古人同化。满洲北端、在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之间的“口袋形”地区内,居住着通古斯族群,其后裔Solon今天仍居住其地。
与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比起来,蒙古部兴起较晚,势力也较小。
蒙兀室韦部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东南的大兴安岭北端地区。九世纪下半叶,蒙古部落从兴安岭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带迁移。随部落的分衍,所占地盘逐渐扩大,有一部分迁到了鄂嫩(斡难)河、克鲁伦(怯绿连)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成古思汗的先世就属于这部分蒙古部落。最原始的蒙古部落共分为两个大部(捏古思、乞颜),尼鲁温蒙古仅仅是乞颜部的一个分支。
捏古思有七个儿子,长子兀良合惕、次子弘吉剌惕、三子斡罗讷兀惕、四子许慎、五子速勒都思、六子巴牙兀惕、七子轻吉惕。次子弘吉剌惕又繁衍出:亦乞列思、斡勒忽讷惕、合剌讷惕、弘里兀惕,而弘里兀惕再繁衍出豁罗剌思、亦勒只斤。三子斡罗讷兀惕又繁衍出:晃豁坛、阿鲁剌惕、斡罗讷斡惕,而斡罗讷斡惕再繁衍出嫩真。五子速勒都思又繁衍出亦勒都儿勤。六子巴牙兀惕又繁衍出者台、客额邻。
乞颜(捏古思的胞兄)之子孛儿帖赤那(苍色的狼)和妻子豁埃马阑勒(白色的母鹿)在不儿罕山生了个儿子巴塔赤罕。传到第11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锁豁儿有四子,迁移出去成为朵儿边部(意为四);弟朵奔蔑儿干娶豁里秃马惕部女子阿阑豁阿为妻,生二子(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其后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后,阿阑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长子不忽合塔吉,后裔为合答斤部;次子不合秃撒勒只,后裔为撒勒只兀惕部;三子孛端察儿,后裔为孛儿只斤部。
阿阑豁阿感天光所生三子的后裔称为“尼鲁温(腰)蒙古”。乞颜蒙古部落(不含尼鲁温蒙古)和捏古思蒙古部落合称为“迭列列斤(一般)蒙古”。
孛端察儿掳掠了扎儿赤兀惕族阿当罕氏为妻,阿当罕氏掳来时,已经怀有身孕,生下的儿子叫札只刺歹,即为札答兰氏之祖先。后来孛端察儿又与阿当罕氏生有一子马阿里歹,马阿邻氏之祖。孛端察儿正妻媵生沼兀列歹,沼兀列氏之祖。孛端察儿还有一位正妻,生子名把林-失亦刺秃-合必赤。 把林-失亦刺秃-合必赤的儿子篾年土敦有六子,长子合赤曲鲁克是海都的爸爸,次子合臣是那牙勤氏祖先,三子合赤兀是把鲁剌思氏祖先,四子合出剌是四种把鲁剌思氏祖先,五子合兰歹是不答阿惕氏祖先,六子合赤温是阿答斤氏祖先,七子纳臣把阿秃儿是兀钽兀惕氏和忙忽惕氏祖先。
孛端察儿之孙篾年土敦是部落首领。后来,被辽朝军队打败的札剌亦儿部(木华黎即属于该部落)从克鲁伦河溃退,侵入蒙古部牧地,发生了冲突,篾年土敦诸子被杀。篾年土敦孙海都长大后,率部复仇,灭札剌亦儿部,尽掳其妇幼为奴。札剌亦儿(《辽史》阻卜札剌部)是人数众多的大部落,因此这次战争胜利使海都的威望和势力大为扩大,海都被立为“君”,四傍部族归之者渐众。
海都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升豁儿多黑申(拜姓忽儿)、次子察剌孩领忽(察剌哈宁昆)是泰赤乌氏和别速惕氏祖先、三子抄真斡儿帖该。
海都长子和次子相继袭为部落首领,为辽朝的属部。察剌哈长子直拿斯(想昆必勒格)继任为首领,为辽节度使。当时漠北各部都在辽朝统治之下,辽朝除设置西北路招讨司等北面边防官府进行控制外,又置北面部族、属国官、“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察剌哈父子生活在十一世纪下半叶辽道宗时期。中原王朝的封授无疑大大加强了蒙古贵族的政治势力,使他们得以朝廷命官的身份管领本部百姓,成为高踞于普通部落成员之上的“那颜”(老爷、官人)。察剌哈父子由此身价百倍,子孙世袭官人地位,成为蒙古部最有势力的一家贵族,称泰赤乌氏(太子)。拜姓忽儿之子敦必乃薛禅也管领一部分部民,势力不下于察剌哈家族。敦必乃薛禅子葛不律罕(合不勒汗)继想昆必勒格之后统辖了全蒙古百姓,称汗号;葛不律罕的子孙以远古始祖氏族的名号为标榜,称乞颜氏。
葛不律罕继任蒙古首领时正值辽亡金兴,金兵主力用于经略中原,这对蒙古部势力的发展非常有利。1135年蒙古扰金边境,金朝遣尚书左丞相完颜希尹统兵破之。
葛不律罕(合不勒汗)有七子: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次子把儿坛把阿秃儿、三子忽秃黑秃蒙古儿、四子忽图剌汗、五子忽阑、六子合答安、七子脱朵延斡赤斤。
葛不律罕死后,由想昆必勒格之子咸补海(俺巴孩)继承汗位。咸补海和葛不律罕长子斡勒巴儿合黑被塔塔儿人捉住,引渡给金朝,金人将他们钉死在木驴上。葛不律罕四子忽图剌汗被推举为全蒙古大首领,他骁勇无比,连年与金朝和塔塔儿部作战。金将胡沙虎深入草原后被打败,不得不于1147年向忽图剌汗(熬罗孛极烈)求和,将西平河(克鲁伦河)以北二十七团寨割与蒙古。
忽图刺汗的二哥八里丹(把儿坛把阿秃儿)有四子:蒙格秃乞颜、捏昆太子、也速该把阿秃儿、答里台斡赤斤。 1162年,也速该把阿秃儿在与塔塔儿人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首领帖木真兀格等,适其妻月伦生下长子,遂取名铁木真。铁木真有三个同胞弟弟:拙赤哈撒儿、哈赤温、铁木哥斡赤斤,及一个异母弟弟:别勒古台。
咸补海罕死后,泰赤乌氏为推举首领发生内讧,争议不决,最后由咸补海的侄子塔儿忽台当了首领。他们仍与乞颜氏结成联盟,拥戴忽图剌汗为全蒙古大首领,共同对付金朝和塔塔儿部。但在忽图剌汗死后,联盟即趋于瓦解,未能产生出一个共同的大首领。1170年,乞颜氏首领也速该把阿秃儿被塔塔儿人毒死,部众多投奔泰赤乌氏,乞颜氏势力中衰。铁木真母子兄弟陷入了困境,而泰赤乌氏贵族又乘机来袭,抓走铁木真。
铁木真得到泰赤乌氏一家属民的救助,脱出罗网。他知道要抵抗泰赤乌氏的压迫,必须寻求更强大势力的庇护,于是投靠父亲也速该的拜把兄弟克烈部首领脱里,尊之为父。
1182年,蔑儿乞人来袭,抢去铁木真的妻子、家人,铁木真请求脱里和蒙古札只剌部贵族札木合帮助,共同起兵攻打蔑儿乞,大获全胜,不仅夺回妻子、家人,还掳掠了大批财物和奴隶。由于战争的胜利,铁木真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遂脱离札木合,迁到克鲁伦河上游的桑沽儿河旁独立建营。原来的部属和一些尼鲁温部落纷纷来归;各家乞颜氏贵族,如葛不律罕长子斡勒巴儿合黑后裔主儿乞氏的薛彻别乞太丑,忽图剌汗之子拙赤和按弹,也速该把阿秃儿兄聂坤太子之子火察儿、也速该把阿秃儿弟答里台斡赤斤等,也都向铁木真靠拢,重新结合成乞颜氏贵族联盟,1189年共同推举铁木真为首领。
当时蒙古部中,泰赤乌氏贵族地广民众,号为最强,他们自然不能容忍乞颜氏重兴,于是联合札木合,起兵三万进攻铁木真。铁木真羽翼初长,难以抵敌,率部退到斡难河的一个狭地中。泰赤乌氏虽胜,但内部互争权力,对部众残暴,而铁木真则极力厚待部民、笼络人心,因此诸多尼鲁温蒙古部落都脱离泰赤乌氏,归附铁木真。
1196年,塔塔儿部叛金,金章宗命丞相完颜襄统兵讨伐,塔塔儿溃败,向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逃奔。铁木真闻讯,即向脱里汗报告,于是脱里率领克烈军,铁木真以“为父祖复仇”的名义征集蒙古部军相从,进至斡里札河,攻破塔塔儿堡寨,获其首领。完颜襄以脱里助征叛部有功,授与王号,自此脱里称王罕;授铁木真诸乣统领官号。回军后,铁木真击灭乞颜氏长支贵族主儿乞氏,夺取其部民,从而消除了联盟内最有资格与他争夺权位的一家势力。
1200年,铁木真会同王罕进攻泰赤乌,败之于斡难河北,杀塔儿忽台。接着又随从王罕进兵呼伦贝尔草原,攻打合答斤、散只兀、朵儿边、塔塔儿、弘吉剌等部,大掠其部民、牲畜。1201年,札木合纠集泰赤乌氏残部和上述呼伦贝尔地区诸部贵族。结成一个松散的联盟,攻铁木真。铁木真迎敌,战于海剌儿河(海拉尔河)支流帖尼火鲁罕之地,击溃札木合联盟。1202年春,进攻答兰涅木儿格思之地(在今贝尔湖南)的塔塔儿部落,灭之。秋,他与王罕又共同击败了乃蛮不欲鲁罕的进攻。
铁木真的势力日益壮大,引起王罕及其子亦剌合鲜昆的疑忌,札木合、按弹等蒙古部贵族也力劝王罕除掉他。以前铁木真曾为长子术赤向亦剌合之女求婚遭到拒绝,1203年春,王罕父子计议伪许婚约,邀铁木真来饮定婚宴,乘机谋害,铁木真得到密报,慌忙备战。王罕谋泄,发兵来攻,双方战于合兰真沙陀之地(当在今内蒙东乌珠穆沁旗北),铁木真寡不敌众,退到哈拉哈河旁的建忒该山,仅得4600骑,然后转移到班朱泥河(克鲁伦河下游之南)休整。
王罕获胜后,愈益骄傲轻敌。其部下蒙古贵族札木合等密谋杀他,被发觉,即逃奔乃蛮。铁木真元气渐复,探知王罕在折折运都山正宴饮欢娱,于是率军偷袭,王罕、亦剌合西逃入乃蛮部境,被杀。克烈部众尽被铁木真所并。
克烈的灭亡震惊了乃蛮部统治者,1204年,太阳罕决定出兵攻打蒙古,并遣使连结漠南的汪古部,但汪古部却结好铁木真。铁木真得到汪古部的报告,率军逆克鲁伦河西进,布阵于萨里川(在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两河上游之间)。乃蛮军大败,太阳罕被擒杀,其子屈出律率残部西逃,投奔其叔不欲鲁罕。铁木真乘胜进兵至阿勒台山,征服了乃蛮部。札木合逃亡到倘鲁山(今唐努山),被随从捕送铁木真处死。灭乃蛮太阳罕后,铁木真立即北攻蔑儿乞,其首领脱脱逃奔乃蛮不欲鲁罕,蔑儿乞部亦被征服。
铁木真统一蒙占高原各部落,1206年春,于斡难河源头举行大聚会,即帝位。成吉思汗以本部落名称为国号,称“大蒙古国”。从此,统一在大蒙古国治下的漠北各部百姓,尽管各有自己原来的部落氏族名称,都以“蒙古”为总名,逐渐融合为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
术赤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之长子,其次子拔都建立了钦察汗国;  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之第二子;   元太宗窝阔台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之第三子,是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长子贵由为蒙古第三任大汗;   拖雷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之第四子,拖雷有十一子:长子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
(九)北元
1368年,距1279年宋帝国灭亡后不到九十年,汉人的明帝国推翻了蒙古人元帝国的在中国的统治,元顺帝脱欢帖木尔逃到漠南,史称北元帝国。 北元的蒙古族部落分为三部:①蒙古本部:指以蒙古大汗为中心的各部,居住在漠北和漠南地区(即蒙古高原),也称作东蒙古,明朝称之为"鞑靼"。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 ②瓦刺:是当年被成吉思汗征服的斡亦剌人,居住在蒙古高原西边和俄罗斯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瓦剌不属于成吉思汗家族的鞑靼人,但日渐蒙古化,以至于后来被称为漠西蒙古(西蒙古)。成吉思汗时被分为四千户,在明代称四万户。 ③兀良哈等三卫:即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其中朵颜卫自称“兀良哈”,泰宁卫自称“往流”(翁牛特, 因居元泰宁路而得名),福余卫自称“我着”(乌齐叶特,首领是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后裔)。兀良哈,辽时称斡朗改,最初居住在色楞格河下游东北巴尔古津河流域,11世纪初,移居于今蒙古国肯特山与蒙古部毗邻。因三卫中有兀良哈人,所以合称兀良哈等三卫。从1435年起,三卫逐渐南下,与明紧邻。朵颜卫占据东起广宁前屯(山海关东北),西至宣府的长城以北地区,1454年也先迫其西迁到今内蒙乌拉特前旗;泰宁卫占据锦州、义州(今义县)、广宁(今北镇县)、辽河边外地区;福余卫占据黄泥洼(今辽阳市西)、沈阳、铁岭、开原边外地区,也先1447年进袭,福余卫部众被迫徒居嫩江,融合于哈萨尔后裔科尔沁部中。三卫与明朝一直保持着通贡互市的关系,但同时与蒙古本部及瓦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政治上摇摆于明、蒙之间。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接连不断,使他惶惶不可终日,1370年5月23日,元顺帝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去世。元顺帝的儿子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便在哈拉和林继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弟弟脱古思帖木儿(当过明军俘虏,被朱元璋放回)继位,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蓝玉率领10万明军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曾与忽必烈争夺皇位)的后裔也速迭儿乘机杀死脱古思帖木儿,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也速迭儿不久死去,脱古思帖木儿的儿子恩克(称卓里克图汗)即位。恩克在位一年,脱古思帖木尔的另一个儿子额勒伯克汗即位。额勒伯克听信瓦剌达裕的谗言,杀弟夺妇。此妇欲为前夫报仇,诬告达裕试图强暴,于是额勒伯克把达裕也杀了。额勒伯克感到羞愧,于是授予达裕之子马合谋丞相的官衔,统率瓦剌。额勒伯克终于死于非命,儿子坤帖木儿即位。坤帖木儿也只当了四年大汗,1402年,坤帖木儿为臣下鬼力赤(窝阔台后裔)所弑,自去蒙古国号,别称鞑靼可汗,元室改号鞑靼,以此为始。至此,苟延残喘了29年的残元政权灭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国大汗不复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宝座的纷争当中。
蒙古部民以鬼力赤并非忽必烈后裔,多不从命。1409年阿苏特部(又称阿兰人,成吉思汗从高加索带回的伊朗族部落)阿鲁台乘机杀鬼力赤,迎立坤帖木儿弟本雅失里为汗,自为太师。
斡亦刺是瓦剌的前身,属蒙古族群。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斡亦剌惕部的领袖,结成了世代的姻亲关系。元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在斡亦剌惕牧区设“行尚书省”进行统治,元朝还派其宗室、大臣管理斡亦剌惕部。
元臣孛罕为瓦刺最早联盟的首领。孛罕子乌林达为瓦刺首领,北元太师。乌林达子猛可帖木儿(浩海达裕)为瓦刺首领,扶持额勒伯克为北元汗,明洪武二十六年为北元太师,后被额勒伯克误杀。猛可帖木儿(浩海达裕)有子三:马哈木(马合谋)、太平、把秃孛罗。
1409年明成祖封瓦刺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瓦刺乘势击败前来进攻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迫使他们退守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明朝决定进一步打击刚刚战败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命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北征。在胪朐河,丘福孤军轻进,渡河追敌,被蒙古军包围,全军覆没。 14l0年明成祖抽调长江以北全部可以抽调的士兵,组织五十万大军亲征。本雅失里感到害怕,打算向西方逃跑,阿鲁台认为西方瓦刺是宿敌,不肯相从,结果群臣分道,各奔东西。本雅失里在斡难河被明军追及,大败,仅以七骑逃入瓦剌,后被瓦剌所杀。随后阿鲁台在兴安岭也被明军击败。
瓦剌杀死本雅失里后,另立本雅失里的弟弟答里巴为汗,“挟天子以令诸侯”,向东扩展势力,占领了和林。阿鲁台为了避免两面夹击,主动向明朝表示和好。明朝并不希望瓦剌坐大,于是转而扶持阿鲁台,封为和宁王。1414年明成祖再率五十万大军征讨瓦剌,双方激战于忽兰忽失温(蒙古土拉河、克鲁伦河两河上游之间),明军依靠“神机铳炮”进行轰击、取得了胜利。答里巴、马合谋等率瓦刺余部退往西北故地。
阿鲁台既假明朝之手击败瓦剌,势力开始恢复,控制了兀良哈三卫。1415年,阿鲁台袭杀答里巴,马合谋另立鬼力赤的儿子额森虎为汗。次年,马合谋进攻阿鲁台,阵亡,儿子脱欢当了阿鲁台的俘虏。两年后,脱欢被放回,当了额森虎的太师。
马合谋之子脱欢即位,袭封顺宁王,与太平、把秃字罗向明朝谢罪,恢复了朝贡关系。阿鲁台与明朝的关系转而恶化。明成祖开始重新对阿鲁台用兵,不惜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杀掉反对他穷兵黩武的大臣,在1422年、1423年和1424年连续三次亲征,最远到达过今呼伦湖和贝尔湖一带,然而都因没有遇到阿鲁台的主力而师劳无功,明成祖本人也死在最后一次亲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多伦县境)。
脱欢逐渐吞并了太平和安乐王把秃孛罗的部众,成为瓦剌独一无二的最高首领。1434年,额森虎死,脱欢拥立阿寨台吉(额勒伯克汗之侄)的儿子脱脱不花(太宗汗)为傀儡可汗,自任北元太师掌握实权。而东蒙古的阿鲁台这时已经另外拥立了阿台汗(成吉思汗同母弟哈撒尔的后人)与瓦剌抗衡。 1434年(宣德九年)阿鲁台遭到脱脱不花袭击,大败,逃到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不久脱欢又率众来讨,阿鲁台战死,部众溃散,其他子孙投降了明朝。阿鲁台既死,阿台汗只剩下几百人,逃往甘肃方面,又不断遭到明军的追击,1438年(正统三年)被脱脱不花捕杀。阿鲁台的属众归于脱脱不花统领。这时,脱欢的势力几乎已遍及整个蒙古地区,他曾谋求自己登上汗位,但因众人反对未能成功。
1439年,脱欢之子也先(额森)即位为北元太师,脱脱不花汗徒具空名,一切大权都掌握在也先手中。也先北服萨彦岭-唐努山的乞儿吉思(吉尔吉斯),西征土库曼人统治的伊朗白羊王朝、哈萨克部落、帖木尔河中帝国;西南取哈密,控制西域要道,与沙州、罕东、赤斤蒙古三卫联姻,设置“甘肃行省”,羁以官爵,破明朝西北屏蔽;东攻兀良哈三卫,席卷女真诸部,进逼朝鲜,数扰明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各边镇。也先梦“求大元一统天下”,力图向中原扩张。 1449年,瓦剌大军南下攻明,明英宗被俘。明景泰帝命于谦领导军民进行艰苦的北京保卫战,大批辽东明军也入关勤王,瓦剌军被迫撤退。
脱脱不花的一个妻子是也先的姐姐,生有儿子,也先要求立之为太子,脱脱不花不同意。于是1451年双方大动干戈。脱脱不花和弟弟阿噶巴尔济吉囊二人率兵进攻也先。也先使用离间计,向阿噶巴尔济许诺说将来可以立他为汗,使阿噶巴尔济反过来帮助瓦剌攻打脱脱不花。脱脱不花势孤而败,逃往其前妻之父沙不丹那里,沙不丹以脱脱不花曾虐待自己的女儿将他杀死。脱脱不花既死,也先假意拥立阿噶巴尔济为汗,在宴席间将他杀害,随后又杀掉了大批黄金家族成员。也先将对手逐一翦除,遂于1453年(景泰四年)登上汗位,称“大元田盛(天圣)可汗”,建年号为添元(天元),并封次子为太师。他派遣使者回明朝贡,明朝回信称也先为瓦刺可汗。1454年,阿剌知院和特穆尔丞相要求封太师,被也先拒绝,于是起兵袭击也先,也先败亡,被仇人逮杀。 阿剌不久又被鞑靼的孛来打败,郁郁而死。也先之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汗位,在1456入侵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打败了在位的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察合台汗国卫思汗妹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却没有成功。但经过这次内乱,瓦剌从此衰落。
在瓦剌人实力削弱的时候,忽必烈后裔鞑靼人并未立即组织反攻,因为他们正在家族战争中互相残杀。鞑靼的权力先后落入孛来、毛里孩、扎家思兰和亦思马因等人之手,他们先后立马可古儿吉思(脱脱不花之子)、摩伦(脱脱不花之子)、满都督(脱脱不花之孙)为可汗。
1467年,满都督大汗死,留下侧妻所生一个五岁小孩达延。满都督之妻满多哈将这孩子抚养成人,扶立为大汗,并于他十八岁时嫁给了他。达延汗是蒙古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在位数十年,近现代蒙古的格局皆出自于他。  1491年,满多哈和达延汗率军击败瓦剌,瓦剌西逃,忽必烈鞑靼帝国恢复在蒙古的统治。  达延汗将蒙古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东方)分为察哈尔、乌梁海、喀尔喀;右翼(西方)分为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达延汗死后,其帝国为诸子所分。
达延汗的长子的儿子博第在今张家口以北地区建立察哈尔汗国,为蒙古大汗,此后历代蒙古大汗皆出于察哈尔汗国。 1547年东蒙古卜赤汗(博第汗)死,子达来孙库登继汗位,东迁到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逐渐吞并了泰宁、福余2卫并威逼女真诸部,与明军在辽东发生冲突。达来孙库登之子土蛮(图们札萨克图)继位后,勾结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掠抚顺,击杀明副总兵黑春。1575年海西左都督、哈达部贝勒王台,斩杀王杲献给明朝,从此,王台势强,叶赫、辉发、乌拉、建州皆归其管辖,领地近千里。土蛮死后,子车臣汗继位。
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巴尔斯博罗特之子衮必里克墨尔根建立鄂尔多斯汗国,统治河套地区。衮必里克墨尔根之弟阿勒坦汗(俺答)统领土默特部,驻于河套东北部,中心在呼和浩特。从1553年起俺答的统治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风头盖过了正宗的蒙古大汗察哈尔汗,成为明帝国的严重边患。俺答后期经三娘子从中调解,土默特未再与明有大的冲突。  1576年,俺答汗正式归依喇嘛教,西藏喇嘛索南嘉错前来主持仪式,为了表示感谢,俺答赠与“达赖喇嘛”的尊号,这就是达赖的由来。一世达赖走前,在蒙古留下一个活佛满住锡尔,这就是一世呼图克图,与达赖班禅同为喇嘛教三大教主。基本上是达赖主西藏,班禅主青海,呼图克图主蒙古。一直到1921年红军占领外蒙古呼图克图被废除。
达延汗的小儿子格呼森札分得漠北喀尔喀,是外蒙古人的祖先。格呼森札诸子孙与瓦剌人进行了多次征战,1552年从瓦剌人手中夺取哈拉和林,哈拉和林是蒙古帝国君权所在地,是蒙古帝国的象征。瓦剌人被赶到科布多地区,于是格呼森札诸子孙(喀尔喀诸王)占领了克鲁伦河与杭爱山之间的广袤地区。
格呼森札的曾孙硕垒乌巴什洪台吉1609年占领原瓦剌国的中心吉尔吉斯湖-乌布苏湖,把瓦剌人从此地赶到黑额尔齐斯河和塔尔巴哈台,建立阿勒坦汗国。 另一位喀尔喀王公、硕垒乌巴什洪的堂兄弟费瑚尔汗,也战胜了瓦剌人,居阿勒坦汗以东乌里雅苏台以西,他的儿子素巴第建立札萨克图汗国。第三位喀尔喀王公、格呼森札的孙子图蒙肯在鄂尔浑河源、色楞格河畔建赛音诺颜汗国。 图蒙肯的弟弟阿巴台在今乌兰巴托建立土谢图汗国。 最后,格呼森札的曾孙硕垒,在克鲁伦河畔,建立车臣汗国。
喀尔喀五位可汗虽然都是格呼森札的后代,但是并不保持紧密的团结。阿勒坦汗罗卜藏于1662年进攻札萨克图汗,处死了汗王。结果,土谢图汗与其他蒙古王公们结成联盟,迫使阿勒坦汗逃走。由于瓦剌和清朝的支持,阿勒坦得以暂时复位,但在1682年,他又遭到新的札萨克图汗的袭击,1691年阿勒坦汗国灭亡。阿勒坦汗国亡后,瓦剌人夺回科布多,尽有其地。
(十)瓦剌
1543年瓦剌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统治家族为元臣孛罕后裔,绰罗斯氏;和硕特首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孛儿只斤氏;土尔扈特为克烈部首领王罕后裔(突厥人?)。到了清朝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
准噶尔部,分布于巴尔喀什湖东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杜尔伯特,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两岸;土尔扈特分布在塔尔巴哈台以北一带;和硕特,游牧在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四部之间有一个松散的联盟,原是四部之首的和硕特部担任盟主,至1625年,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其首领哈喇忽刺对外抗击沙俄,对内与喀尔喀蒙古抗争,并与和硕特争夺盟主地位。至其子巴图尔珲即位,加强厄鲁特其他三部联系,成为有实无名的盟主。
面对沙俄入侵和清军统一漠南蒙古的形势,漠西蒙古和喀尔喀蒙古意识到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的重要性。1640年,准噶尔部联合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了厄鲁特-喀尔喀的有各部44位蒙古封建主参加的联盟会议,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由于实力增强,准噶尔由伊犁河流域迅速向西南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地区进军,经过无数次的争战,建立了以准噶尔贵族为统治核心的,包括厄鲁特各部和一些突厥部落在内的准噶尔汗国。1643年沙俄伸人亚梅什盐湖地区,被准噶尔部击败。
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第五子僧格于1664年即位。1667年,僧格包围红岩(今克拉斯诺雅尔斯克),使沙俄退军。1670年僧格被同父异母兄所害,胞弟噶尔丹立即从西藏返归,继承汗位。
1677年噶尔丹用计袭杀了和清政府关系最密切的’厄鲁特盟主和硕特部’车臣汗鄂齐尔图,强占了河套西,并在该部强征兵丁,准备侵犯青海地区。由于清军严加防范,只好中途折返。1679年占领哈密与吐鲁番,1681年征服哈萨克、诺盖等部,兵锋直抵两河流域。然后开始把进攻的矛头直指喀尔喀蒙古。
1687年,沙俄戈洛文入侵色楞格斯克,喀尔喀蒙古奋起反抗。噶尔丹乘机侵入喀尔喀特穆尔地区,打败察珲多尔济汗,进攻额尔德尼昭哲布尊丹巴,又出兵克鲁伦河劫掠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喀尔喀蒙古各部惨败,南下投降清朝。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名,入犯清朝内蒙古乌珠穆秦地。1690年又侵入乌尔会河以东的乌兰地区,击败当地清军,长驱而南抵达乌兰布通。
当时,清政府在东北与俄国进行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为了能腾出手来对付噶尔丹,采取退让政策,由坚持以尼布楚为界,降低到以额尔古纳为界,并于1690年正式签约,从而能集中全力对付噶尔丹。同年康熙帝对噶尔丹进行第一次亲征,兵分两路,大战于乌兰布通。噶尔丹的骆驼阵被清军炮火彻底摧毁,清军乘机出击,迫使噶尔丹窜向科布多。漠北蒙古被清朝并吞。
噶尔丹在科布多收集残兵,派人深入蒙古各部,煽动他们脱离清朝统治。1694年噶尔丹拒绝清朝出面调和其与土谢图汗之间的矛盾,重新进犯喀尔喀蒙古。1695年噶尔丹进攻外蒙古巴颜乌兰地区,侵入克鲁伦河。1696年康熙发兵十万,分东、中、西三路,亲率中路,直奔克鲁伦河,夹击噶尔丹军。噶尔丹逃离巴颜乌兰。圣祖一方面派轻骑追击,另方面命西路军在昭莫多堵截,噶尔丹主力军受严厉打击,遭到惨败,史称昭莫多之役。
1697年康熙进行第三次亲征。兵分两路,康熙亲至宁夏,进抵狼居胥山。噶尔丹走投无路,死于阿察阿穆塔台。噶尔丹死后,僧格次子策旺阿拉布坦统治西蒙古地区。
1699年策旺阿拉布坦相继出兵哈萨克,夺取额尔齐斯河两岸及哈萨克草原的大片地方,势力伸张至锡尔河下游,准噶尔达到最盛时期。沙俄已侵占了准噶尔的很多游牧地和属地,被准噶尔部队阻遏在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至鄂木河河口一线以北。1715年沙俄布赫戈利兹侵入亚梅什,策旺阿拉布坦派遣大策凌敦多布,进行猛烈攻击,敌人狼狈而逃。1720年策旺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凌,又击退了入侵斋桑湖的利哈列夫沙俄军。
1715年策旺阿拉布坦借故袭击哈密,与清朝关系破裂。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弟弟大策凌敦多布进军西藏,袭杀和硕特部拉藏汗。1720年清军向西藏进军,兵分三路攻入拉萨,把策旺阿拉布坦所遣军队逐出昆仑山,进驻西藏,并于1727年雍正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重新统一西藏。
1727年策旺阿拉布坦去世,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清朝借口其未立即押交罗卜藏丹津事遣军“兴师问罪”,噶尔丹策零愤怒,派宰桑玛木特袭击清驻外蒙古科舍图卡伦地区,遭到清西路军的反击而败退。1731噶尔丹策零伏击西路军傅尔丹,在和通淖尔又袭击之,傅尔丹伤亡惨重,败退科布多。
1732年噶尔丹策零在侵犯哈密塔勒纳沁失败后,令小策凌敦多布进犯察罕瘦尔喀尔喀蒙古游牧地,并偷袭喀尔喀蒙古亲王额驸策零牧地,掠夺其妻孥和牛羊数万。额驸策零复仇心切,突袭准部,使其猝不及防,逃窜至杭爱山东鄂尔浑河畔额尔德尼召地区,又遭额驸策零伏兵,在背水而阵的满军与河北伏于山侧的蒙军的袭击与配合下,准军损失惨重。
1739年噶尔丹策零与雍正达成协议,规定了双方交界处各自的游牧地,大致上以阿尔台岭为界。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故,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继位,但被部众废弃。1750年,部众拥戴噶尔丹策零庶长子喇嘛达尔札为首领。1752年,和硕特拉藏汗之孙阿睦尔撒纳唆使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暗杀喇嘛达尔扎,篡夺了汗位。
达瓦齐为汗后,将塔尔巴哈台牧地赐给阿睦尔撒纳。1753年,阿睦尔撒纳公开向达瓦齐提出要求与他划分厄鲁特诸部,遭拒绝。1754年达瓦齐进行征伐,阿睦尔撤纳不敌,投向清朝。1755年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西路命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北路军由乌里雅苏台、西路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夜袭格登山,达瓦齐逃往天山以南,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吉斯擒获送交清军。
清朝对厄鲁特蒙古采取“众建以分其势”的政策,封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但阿睦尔撤纳并不满足于这种安排,叛清。清将兆惠击败阿睦尔撤纳,展开了亡国灭种的大屠杀,准噶尔人基本被杀绝。阿睦尔撒纳败逃哈萨克,1757年在哈萨克首领阿布责追捕下,阿睦尔撒纳逃入俄占区谢米巴拉丁斯克,得痘身亡。

centralplain
新手上路

UID 25732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8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7-20
#5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8-9 19: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十一)清朝对蒙古的统治
明代末年,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有: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窍、乌拉待、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喀尔喀蒙古有车臣汗、土谢图汗、三音诺颜、札萨克图汗等部。漠西蒙古(卫拉特)有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
嫩江流域以南的科尔沁部、嫩江流域以北的内喀尔喀部向努尔哈赤进献驼马。科尔沁、札噜特,曾多次嫁女给努尔哈齐及其子。明王朝则拉拢察哈尔部抗衡努尔哈赤。
察哈尔部的林丹(土蛮的曾孙)即大汗位,一度控制喀尔喀五部、征服了土默特和喀喇沁、使鄂尔多斯臣服。林丹挟持和威胁蒙古各部,诸部不堪其苦,希图借后金力量摆脱其统治,而后金政权则利用此种矛盾,通过威胁利诱和联姻、联盟政策,积极拉拢蒙古各部。
1628年皇太极调遣蒙古土默特、鄂尔多斯、喀尔喀等部兵力,大破察哈尔部;后又集中喀喇沁、奈曼、喀尔喀等部兵力,御驾亲征,占领西喇木伦河和克什克腾,察哈尔部归降者无数。1632年皇太极再次亲征,兵锋直指察哈尔部主营地呼和浩特市,林丹汗西逃青海。  1634年林丹汗走死青海,其母率部降金。1635年皇太极俘林丹汗妻子,察哈尔部被征服。其属喀喇沁、土默特和鄂尔多斯诸部,亦尽皆归附,漠南蒙古为后金所统一。
林丹的儿子额哲在上都被后金追上,只好投降,献出了元顺帝当年带走的传国玉玺。 (秦始皇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玺传到后唐时,皇帝怀玺自焚,传国玺就此毁灭,石敬塘依样制作了一个新传国玺。后晋亡,这枚传国玺入辽。辽亡,它被抛进桑干河,元世祖时打捞得到。朱元璋几次派大军入沙漠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得到这枚传国玺。马合谋从雅本失利手里抢了来,想献给成祖,成祖却不要)。 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个封建主,承认皇太极为可汗,共奉之为“博克达彻辰汗”尊号。
1687年,沙俄和噶尔丹同时入侵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各部惨败,各部可汗南下投降清朝。清军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并将之赶出漠北。1691年漠南蒙古49旗王公、漠北蒙古各部之王齐集多伦诺尔,康熙帝宣布喀尔喀蒙古实行旗制,漠北蒙古正式隶属于清朝。建立于十三世纪末的忽必烈鞑靼帝国最终灭亡。
清朝统一漠南、喀尔喀、漠西三大蒙古各部后,实行盟旗制度和军府制度。一方面设立理藩院,专门处理对蒙古(含新疆、西藏)的事务,负责制订和研究贯彻对蒙古的政策;另方面,把蒙古族列入以满族统治阶级为核心的政治行政体制,建立直辖中央的军事机构。在蒙古地区,清政府直接派遣将军、都统和大臣等官吏,大多是满人,少数为蒙古人,有很大权力,所有蒙古贵族都要受其节制和调遣。
清朝在漠南除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直控今哲里木蒙古地区外,设有绥远城将军、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呼伦贝尔副都统、安北将军、左卫将军等,在喀尔喀蒙古地区设有定边左副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宁夏、陕甘地区有宁夏大臣直控阿拉善蒙古,设陕甘总督直控额济纳蒙古。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其下设乌鲁木齐都统、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与领队大臣等等。
清朝在广大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封爵、编佐、置旗、设盟、置官等方面。旗一方面作为清朝赏赐给蒙古贵族的封建领地,另方面又是清政府在蒙古地区设置的相当于县级的行政区域单位。
各旗互不统属,每旗设札萨克(旗长)一人管理旗务。旗下基层组织为佐,每150人编为一佐,佐的头领称佐领。札萨克为世袭制,其下官员设协理台吉、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职,分工管理旗内的军事、司法、行政、土地等。 旗的上层组织为盟,盟设盟长和副盟长各一人,从各旗的札萨克中产生,由理藩院奏报清政府任命。盟长的主要职责为会同各旗礼萨克处理大事务,接受上诉和会审案件,检阅各旗军事力量。
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过程中,除将察哈尔部编为直属于清政府的八旗外,于24部中,共建立49旗,6个盟,其名称为:科尔沁部6旗,札责特部1旗,杜尔伯特1旗,郭尔罗斯2旗,属哲里木盟; 敖汉旗,奈曼旗,巴林部2旗,札鲁特部2旗,阿鲁科尔沁部1旗,翁牛特2旗,克什克腾部1旗,喀尔喀左翼旗,属昭乌达盟; 喀喇沁部3旗,土默特部2旗,属卓索图盟; 乌珠穆沁部2旗,浩齐特部2旗,苏尼特部2旗,阿巴噶部2旗,阿巴哈勒尔部2旗,茂明安部1旗,乌拉特部3旗,喀尔喀右翼部1旗,属乌兰察布盟; 鄂尔多斯部7旗,属伊克昭盟。
1759年,在外蒙地区,将喀尔喀蒙古及西蒙古诸部正式编制,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 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1725年,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1771年,原先迁往中亚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回归伊犁河流域,清政府把他们安置在天山南北,并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河套西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
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蒙古族地区盟旗制度较之历史对各民族地区所实行的羁摩政策,有很大的不同。清政府实行盟旗后,由清政府派遣官吏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建立直属于清政府各级行政组织,蒙古地区原有的民族政权组织形式和政治行政制度不再存在,而完全纳入了清政府政治体制之内。
1727年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肯定了蒙古属于中国,但沙俄的势力也越过了西伯利亚,伸展到贝加尔湖一带,为后来的外蒙独立留下了隐患。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沙俄认为分裂蒙古的时机已到,开始培植亲俄势力,并大批发放武器,准备制造外蒙独立。年底,在沙俄总领事的指挥下,驱逐中国官员,宣布独立,一年后签定《俄蒙协定》《商务专约》,这两个条约确立了沙俄实际统治了蒙古。消息传出,举国大哗,从政府到民间群情激愤,内蒙也发表了严正申明,不承认库伦伪政府的一切条约。
1913年,袁世凯卖国最高峰时期,沙俄利用袁政府的内外交困,与袁订立《中俄声明文件》,确认中国是蒙古的宗主国,改“独立”为“自治”。但中国政府不能驻军、移民外蒙,而沙俄可以,蒙古事务需两国协定解决。该条约使中国徒有宗主虚名,而仍由沙俄控制外蒙。1915年再订《中俄蒙协约》,确认1913年的文件。
(十二)公元1917年----1931年的历史
1917 年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国际孤立,加之列宁是以反压迫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所以苏俄对中国作了许多友好姿态:(1)归还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夺取的外兴安岭以南的中国领土 (2)承认外蒙是中国领土。但是,毕竟到手的肥肉弃之可惜,再者俄国在外蒙也颇有势力。
由于俄国革命推翻了沙皇,“自治”的外蒙失去靠山,重回祖国的怀抱。1918年中国政府以防止苏维埃主义扩散和西伯利亚局势动荡为由,驻军库伦,任命陈毅为外蒙古总督。
1919年,日、美、英等国武装干涉苏俄,谢苗诺夫在远东恢复了沙皇政府。日本乘机企图借助谢苗诺夫的影响在外蒙建立“大蒙古国”,结果苏俄的胜利粉碎了日本人的梦想。同年,搏克多格根与陈毅草拟了《改善蒙古未来地位的64条》,要求取消外蒙自治,但未获外蒙“议会”通过。11月,徐树铮带兵进入外蒙,强行通过政令,取消外蒙自治和废除1915年前的条约,并在库伦设置行政公署。陈毅被迫返回北京。 1920年,段琪瑞政府垮台,直系军阀曹锟执政。徐树铮随着皖系军阀的倒台回到北京,中国政府改派陈毅代替徐树铮。
1920年,俄残余军队恩琴男爵恩琴率领着800名用日式武器装备起来的士兵,号称“亚洲骑兵师”,进攻俄蒙边境,被苏俄红军冲杀得失魂落魄。于是,恩琴打着反对中国军阀侵占库伦的旗帜,挥师进入外蒙古。恩琴尽量保护蒙古可汗王公和呼图克图的财产,并扶植以封建主扎姆扬和鲁布桑策文凡为首的“临时蒙古政府”,作为傀儡。
11月,一些外蒙古人和恩琴勾结在一起,向中国政府驻守库伦的高在田将军、陈毅筹边使发动进攻。高在田将军率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挫败了恩琴的阴谋。恩琴妄图攻占库伦的计划未能得逞。
恩琴兵败后,流窜到特热勒金河流域,将从苏俄逃亡到西蒙古的原沙俄残匪收归麾下。1912年1月,博克多格根秘密离开库伦,与恩琴联手进攻中国军队。中国驻军寡不敌众,撤离库伦,恩琴则进占库伦。2月21日,博克多格根在库伦重登外蒙古汗位。
中国驻军撤出库伦以后,高在田将军率领的军队一部分返回内地,另一部分转移到买卖城(今天恰克图附近的阿勒里-布拉克),准备积聚力量再次打回库伦。陈毅鼓励将士们不要气馁,要为中国领土的完整而战。
恩琴的野蛮统治激怒了流亡在苏俄的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1921年3月,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在恰克图召开了蒙古人民党第一次大会。13日,在持罗伊茨科萨夫斯克召开了边境各旗代表大会,选举了临时蒙古人民政府。苏、乔二人把散布在各地的零星游击队收拢起来,改编成正规军,还从苏俄境内获得了大批武器弹药。眼看时机成熟,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决定向中国军队驻夺的买卖城发起进攻。
当时,买卖城驻扎着高在田将军率领的一万多中国官兵,其中有一部分是库伦战役后撤退到买卖城的中国士兵,高在田将军准备固守待援,陈毅也赶回北京请求增援。然而,当时执掌北京政权的直系军阀一心想同奉系军阀和南方各派拼个你死我活,没有力量支援。
3月18日,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进攻郭松龄率领的中国驻军,中国驻军撤出买卖城,囤积的粮草及武器弹药大部分都被丢弃在城中。攻占买卖城,蒙古人民革命党终于在外蒙古的土地上找到了一个立足点,这天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建军日。
身为北京政府实权人物的曹锟,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与奉系作战,居然坐视外蒙局势的变化,没有采取一点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然而,张作霖被激怒,准备出征外蒙古。但日本顾问反对轻举妄动,张作霖只好咽下这口气。
中国驻军被赶走后,革命党与恩琴旋即发生冲突。恩琴把白匪军分成三路:一支是主力,直接杀向恰克图买卖城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的总司令部;另一支沿库伦到恰克图的西部挺进,并在特罗伊茨克萨夫斯克与主力部队会合;第三支从库苏古尔湖、唐努图瓦、以及鄂伦河和克宣伦河方向进入苏俄境内。
5月25日,恩琴的白匪军进低买卖城,同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展开激战。从苏俄远东共和国出发的苏俄红军及时赶到,白匪崩溃。 1921年6月,苏俄红军的三个团全部进入了外蒙古地区。从此,苏俄红军一直留在了外蒙古。
买卖城兵败后,恩琴率部在托洛依酱郭萨市斯克镇与苏俄红军作战,再败。于是撤退到第三路军指挥部,重振旗鼓,转而进攻苏俄,企图以此逼定外蒙境内的苏俄红军。恩琴指挥第三路军攻入苏俄境内,一度占领了苏俄远东共和国的色楞格斯克。但好景不长,苏俄红军再次击溃了恩琴。恩琴带着剩余的残兵败将,狼狈逃回了库伦。  7月7日,人民军占领库伦。苏黑巴托尔与乔巴山主持成立了君主立宪的“蒙古人民革命政府”,由王族势力的博克多格根任国君。
为维持外蒙古独立,苏、乔要求苏俄势力庇护,同意苏俄驻军并协助围剿白俄匪军与敌对力量。1922年俄蒙签定一份协约,苏俄率先承认外蒙“独立”。1923年,苏黑巴托尔去世,1924年6月,乔巴山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利属于大呼拉尔,不设总统,平时由政府处理国务。11月第一届大呼拉尔会议在库伦召开,确立亲苏俄为不可更改的国策,允许苏俄驻军,制定仿苏宪法,改库伦为乌兰巴托(红色勇士城)。
以曹琨和吴佩孚为首的北洋政府对事件十分恼火,但鉴于国力不张,形势不利,只发表了措辞严厉但无实效的政府声明,对外蒙独立不予承认。   于是苏俄玩两面派手法,一方面派重兵保护独立,另一方面,签定《中苏协定》承认外蒙是中国的一部分。1926年北伐军成立了蒙古驻军委员会,国民政府成立了蒙藏工作委员会。1927年,蒋介石主持中央政府时,苏俄要求中国承认外蒙的独立,蒋介石回电严词拒绝,并责令外蒙执政者放弃独立,回归中国。1928年,中国国民大会宣布设立蒙古省(包括内蒙、外蒙和东蒙三个地区都在国大有代表),同时苏俄以平叛为由进军外蒙。局势动荡中蒙古统一人士要求民国政府出兵外蒙,中苏军队在外蒙东部边界发生小规模战斗,苏军不愿搞大事端,宣布撤出外蒙,中国军队也没再进入外蒙。1931年北伐军准备进入蒙古时,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使抗日变成优先问题,同时又忙于江西剿匪,外蒙问题被搁置。于是,亲苏的乔巴山趁机又得到发展,加上日本也制造满蒙独立事端,外蒙甚至与伪满洲国签订边界协定,从事分裂国家的勾当。尽管如此,蒋介石忧心忡忡,但三令五申强调“外蒙事务为中国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