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三年”另类吃法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5:02

“那三年”另类吃法的记忆

19601962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最困难的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人为的苏联逼债,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人民勒紧裤带忍饥挨饿甚至死亡,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人至今仍有恶梦般的记忆。

那三年,平民百姓难以忘却的是食不裹腹。为了填饱肚子,人们想尽了办法,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被变着法子塞进口里、填胀胃肚,无精细可选,无营养可言。

那三年,我在读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头一年多时间,我独自一人从南宁来柳州铁一中读书,没有家庭的庇护,没有父母的疼爱,只能吃学校的伙食,由于营养跟不上,患了浮肿病,身上一按一个坑,浑身软绵绵,心慌慌;后一年多时间,因父亲退休,生活拮据,我转学回南宁,虽然仍没能吃好,但却没饿着肚子,因为我们向大自然“索取”了另类吃食,学会了另类吃法。

说到那三年的另类吃食和另类吃法,当然少不了柳州铁一中的故事。

在柳州铁一中读书时,吃得非常简单,如同所有人一样,大米、肉类是定量配给的,想吃饱、吃好都是很困难的事,但我们却自欺欺人的想法体验吃“撑”的感觉。那时学校的早餐是永远固定的白粥加咸菜,七人共一盆粥、一碟咸菜,为了找吃“撑”的感觉,我们轮流“值日”领早餐,轮到谁这盆粥就归谁所有,有了这盆粥就可“撑”一天,但其他几个早上就得挨饿了。后来这事被老师发现了,认为不利健康而被禁止了,但那种俏皮地做法、吃“撑”的感觉却永远地留存在记忆之中。

另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是食堂常把上一餐剩下的饭、菜倒在一个大木桶里,再冲上一大锅开水,稍加些盐,就是一道极受学生们受欢迎的汤了。我们感兴趣的不是“汤”,而是汤的内容,那些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因此,每到最后一节下课玲声一响,同学们就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食堂抢漏勺,谁先把漏勺抢到手,就意味着汤中的剩菜、剩饭就能先尽你去捞。当然,这个行动是合伙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在有人冲去抢漏勺的同时,另外有人拿着早餐盛粥的盆去抢占汤桶边的有利位置。当然,从汤中捞出的东西是大家共同享受的。

还有一件演绎幽默的趣事发生在副食品购物证上。当时学校小卖部出售的一种五分钱一个的酥脆饼要凭副食品证定量供应,每买一个饼,售货员就用毛笔套蘸上红印油在副食品证中相应的空格中捺一下,表明这项食品的定量就少了一个。为了能“多吃多占”些,我们想了个绝招,买饼前先用肥皂在空格上薄薄地擦一层,买饼回来后再用刀片轻轻地刮掉那层红印,再要买饼时又薄薄地擦一层肥皂,如此反复轮回,售货员从未发现过。不过,这事也不可能常做,因为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可能全用来买酥脆饼吃,偶尔干那么几次,只是因为特别饿了才不得已而为之。

“吞糠咽菜”自古以来就是形容贫穷到极点的境遇,但那三年米糠却是难得的奢侈品,说是可以医治浮肿,只有浮肿病人才有份定量享受。开始配给的还是很细腻的含有米和壳之间那层油皮的糠,而且加有少许糖,还不算难吃,后来可能是患浮肿病的人多了,质量也就差了,以至“卡喉卡颈”的很难吃了,我就得到过这种特殊享受,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此外,为解决吃的问题,还有许多科学发明,我记忆最深的是“富含营养的小球藻”和“节约能源的604,这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

“小球藻”是一种绿色澡类,在水生繁殖速度很快,据说很有营养,只要连水带藻再稍加些淀粉和糖一起煮熟就行,当时风行所有的饮食店,吃的人很多很多。不过,后来听说养殖这种藻类主要靠尿水催生,加上对营养的界定有了不同的说法,吃的人就少了,这种食品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604是一种工具,是将一节铜管套在连接锅炉蒸汽口的胶管上,将另一头锤扁,使用时只要打开蒸汽阀门,蒸汽通过“604的扁口呼啸而出,其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据说能提高数倍功率。那时,学校就是用这种工具来蒸饭、“炒”菜,用法简单之极,只要将“604插入蒸饭的大笼屉或是炒菜的大铁锅中,再盖上盖,然后打开蒸汽,掌握时间就行了,既快捷又省事。不过,那东西蒸饭还可以,用来“炒”菜可就是瞎掰了,那不叫炒而是闷,不管什么菜,倒进锅里,插入“604,盖锅盖、开蒸汽,再关蒸汽、开锅盖、加油盐、搅拌几下就出锅,比沤猪潲好不到那里,这样弄出来的菜不但没味道,有些菜还会吃坏肚子。有一次不知是买不到菜还是贪便宜,把用来喂猪的牛皮菜也用“604那么咕嘟出来给大家吃,结果吃了的都拉肚子,把老师们都吓着了,以后再也没吃过那种菜了。其实,牛皮菜现在也有人吃,但是做法工序多,还得讲究作料搭配,那只是为了贪个新鲜,显得另类才去吃的。

转学南宁后,家中不用再为我分付生活费,我和大妹妹在假期也跟着父母打零工挣些钱,家里的经济状况是稍好些了。但是,挨饿肚子却仍是头痛的事,因为居民的主粮供应都是限量的,而且在不同季节搭配一定量的如玉米、红薯等粗、杂粮,不经吃也不够吃,市场没有米粮交易,有钱也难买到吃的东西。

为了弥补吃的不足,我们就种地、养猪。那时我们住的地方还是与农村交界的边缘地带,周围的空地较多,我们开垦了好几片菜地,一是为了养猪以弥补油水,二是为了自给蔬菜。此外,为了弥补主食的不足,我们种了两样东西,一是一种叫做洋芋的属美人蕉类的植物,其根部的块茎其富含淀粉,煮熟后粉粉的、香香的,吃起来味道很不错,很经饿。我们将其种在路边、菜园边的空地上,秋冬季节才能收获。二是木薯,是一种主要用于喂猪或加工淀粉的根茎植物,适宜在松软的黄土地上种植。为了种植木薯,我和母亲要先坐一个小站的火车,到那个叫“屯里”的地方下车,再沿着铁路向北行走几公里,然后走下铁路,爬上路边的黄土山坡,铲除杂草、开挖土地、种下木薯,等到秋天收获时再这样坐车、行走、收获、挑运,弄回家中。这样劳作当然很辛苦,但它却是弥补口粮不足的最主要的东西,它不但可以经漂水处理后直接蒸、煮或炒来吃,也可切片晒干打粉后成为制作各种吃食的添加剂和粘合剂,有着与面粉、玉米粉同样的效用。

我们用来与面粉、玉米面、木薯粉掺和一起做吃食的东西主要有芭蕉蔸、甜菜头、龙眼籽,至于其他能掺和一起吃的东西还有很多,但这三样东西是最牛的,好种、好找。

芭蕉蔸必须是结过芭蕉的老蔸,其淀粉成分较高。制吃食时得将挖出的芭蕉蔸削去外皮、切成小块、放在桶中加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磨成浆、沥干水,掺和一些面粉或玉米粉、木薯粉做成饼,蒸熟后即可吃。

甜菜在北方是一种制糖的原料,南方很少有。那年,母亲不知从那里弄到甜菜秧来种,其初衷是用来喂猪的,因为甜菜的产量大,甜菜头富含纤维质和淀粉,营养成分好。我们将甜菜叶喂猪,甜菜头自己吃,制作方法与芭蕉蔸一样,这种饼的味感没有芭蕉蔸的好,稍带苦涩,但能饱肚子。

龙眼籽也可做饼吃,大概许多人知道。八、九月龙眼上市后,丢弃的龙眼籽随处可见,只要舍得弯腰去检就行,不需花太多的劳力。龙眼籽必须除壳、漂水,去除苦涩味,其制作工序与芭蕉蔸、甜菜头一样,只是蒸出来的饼显浅褐色,质地也稍硬些,有些象高粱面饼,吃过后,口中有稍许甘甜的回味,这种饼难消化,但经得饿。

除主食外,在瓜菜方面,可吃的东西也很多,不同时令的菜我们一般都能自给,只要想吃,到菜地摘上一些,或蒸或淖,伴上调料就可吃到饱。那时常备的调料只是姜、葱、辣椒、豆豉,味道不错,但油水不足,不管吃多少总觉肚子还是空落落的。

除了常规菜以外,我们还吃过一些一般人没吃过的另类东西。

南瓜叶柄。南瓜苗做菜是任谁都知道的,但用老的叶柄做菜肯定没人试过。其实,只要将叶柄上的毛刺连同茎筋一起抽掉,再将圆筒状的叶柄用刀拍扁切成段,加辣椒爆炒,就是一道美味,又脆又清甜。

洋竽茎,就是开过花的美人蕉的茎杆,将其剥去外皮就会是水份很足的、脆嫩的实心物,将其斜切成片或丝,放在水中浸泡一下,然后放些辣椒等佐料炒熟,真的很好吃,而且具有清凉下火的作用。

芭蕉(香蕉)茎。这必须是结过果的茎杆,这与洋竽茎有些雷同,只不过要粗大很多而已,其做法也跟洋竽茎一样,口味也很好,也同样具有清凉下火的效用。

将近50年了,那三年的非凡记忆仍然清晰的截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常将其当作故事讲给年青人听,而他们也只是像听趣事一样,估计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难以想象那些对他们来说属于漂渺的事。这样也好,因为历史再也不会重演。

 

                               2009822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