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效果与信息输出的有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2:38

一般而言,信息是指人类共同享有的一切知识,或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的总和。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的由事物而发现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它往往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由此,有理由说,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信息的输出与接收过程,教学效果则是教师输出的有效信息被学生接受的过程。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人与人、人与机器的联系为中介而展开,在信息的输出与输入过程中,完成知识、经验、技能的传输,使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继承和利用。而所有教学过程莫不以促进知识或信息的最大量吸收为指向,所有教学者莫不以输出的知识信息被学习者最大量吸收视为自己的成功。反方向思考问题,假如被输出的东西不被学习者吸收(不能吸收、不愿吸收等),那么,不论教学者做出多大努力,都可视为无意义的劳动,用信息科学的术语说就是他输出了无效信息。人们获取、积累并利用知识信息,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必需过程之一,借助信息,人们获取了知识,改变了原来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情形。人们利用感官或工具、仪器,从某种侧面对客观世界的对象进一步感知(收集)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形成观念(处理信息),就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从而引起实践的成功,而这一切又都应当是有效(有用)的信息。

由信息的可传输性决定了,凡是信息都可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载体进行传输,在学校,这种信道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信源就是教师(发信者),信宿是学习者(收信者),他们将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信息的传输,而学习者对信息(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取决于教师输出有效信息的多少,因为教师总是问题的主导方面。教师,对信息(知识)的输出是否正确、及时、生动,能否刺激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敏感点,则决定了他们教学是否成功。因此,可以说,成功的教学就是有效信息的输送并被学习者有效地接受。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信源发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后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即信息的效用价值问题,也就是说对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吸收利用。当然,教师要面对众多学习者,不同对象对同样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其效用、价值可能是不一样的,“众口难调”,但其总体水平应当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教师、一堂课、一个专题,它总是有相对比较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应当有相对一致的要求,在质和量上总是有相对的确定性,这就为教学效果中有效信息的传输提供了衡量依据。一般而言,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性,输出有效信息是接受有效信息的前提,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根据教学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有效信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知识类信息。也就是学科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学科发展线索等。

第二类:情感类信息。指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根据教材内容输出情绪,营造某种氛围,使学习者或激动、或兴奋、或感悟。

第三类:动作技能信息。通过示范、演示、表演输出信息。

第四类:情景类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模拟化的情景,使之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果教学者注意在以上4方面输出有效信息,便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禾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应的,只有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才能真正产生教育作用。”

对教师而言,增进课堂教学有效信息输出的途径有哪些呢?

——对知识类信息的输出,力求准确、简洁、科学。准确是指教师授课时要原原本本地体现前人积累的知识的本来面目,一是一,二是二,不可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信息失真,甚至输出错误的信息,这是对教学者最基本的要求;简洁是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明晰化,把核心知识点输出给学习者,而不可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一团麻”;科学是指符合逻辑思维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

——对情感类信息的输出,力求生动,发自内心,启迪人的悟性。要使学习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教育者首先必须动心、动情,真正的教育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只有教(输出)学(接收)双方心心相印,心心相融,信息的输出和接受才能真正融为一体。

——对情景类信息的输出,力求直观、形象、真实。这类信息的输出,包括演示和野外实习考察两个方面,直观指可以真接观察、触摸,对人的感官产生有效的刺激;形象直观是指做到活灵活现,显示真情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