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故里”的公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40:02

当今世上,名人故里是一笔宝贵财富,才出现了很多纷争。如李白故里之笔仗打得如火如荼,曹操墓又来凑热闹。如果说,这是实打实的考古成果的话,我们额手相庆。但是,往往是为了炒作,提高地方知名度而已。西游记中,就出现了“唐僧故里”的公案,好端端的河南人唐僧,为什么被淮安人吴承恩拿去当“老乡”了呢?

 

河南人极为郁闷的事情

 

如果做一个社会调查,说唐僧即玄奘大师是哪里人?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说是海州人。海州在哪里?

海州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大致是今天的连云港市辖区,唐代时期相当于江苏省的东北部,也就是传统的淮海地区,北齐北周始称为海州府。

奇怪的是,唐僧不是海州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前不久,河南某地发现了“曹操墓”,是真是假让他们高兴了一会。而实实在在的河南人玄奘大师,由于《西游记》四百多年的影响,竟然被“偷”走了。

——这就是河南人最为郁闷的地方!

以前,曾有诸葛亮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樊之争;今天,应是河南人大张旗鼓,为唐僧恢复籍贯的时候了。

唐僧,本义是说唐代的僧人,由于习惯,便成为玄奘大师的专称。这归功于吴承恩,以至于大家都知道唐僧,而把大师真正的法名逐渐淡忘了。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是河南洛阳洛州缑(音“勾”)氏县,即今天河南省偃师市的南部——这是如假包换的。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在少林“寺西北岭下缑氏县之东南凤凰谷陈村亦名陈堡谷,即法师所生地也。”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相邻有两个陈村,出现了两个玄奘故居,哪一个是“山寨版”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两个故居,一个叫“玄奘故里”,是官方认可的旅游景点,位于偃师市的缑氏镇陈河村。陈河村离洛阳40公里,离郑州100多公里。在陈河村慈恩堂,正面是玄奘法师像,墙上挂满玄奘取经的画面。慈恩堂是1989年陈氏家族为缅怀先人,投资10万多元人民币修建的,1992年对外开放。

另一个叫“玄奘家祠”,在巩义的另一个陈河村,有意思吧!巩义与偃师交界,河南自己人也在争玄奘故里。这个是民办的,但正如猪八戒所说,丑是丑,却长得耐看!据说这个民办的更加正宗,因为政府选取旅游景点,考虑一个交通方便等因素,因而,将玄奘故里搬到偃师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怎样说,唐僧的故里,就是河南的。

 

吴承恩为什么给唐僧改“籍贯”

 

玄奘大师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其翻译成果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空前绝后”。

《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故事,以玄奘大师到古天竺取经故事为原型。应该说,小说曲尽艺术创造的魅力,基本剩下取经这回事的真实,其他的几乎是艺术加工出来的,至于那些神魔鬼怪,更是子虚乌有。

往前追溯,玄奘的家族是儒学世家,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陈寔以清廉闻名,官虽不大,只当到太丘县长,名望却满天下,去世时,送葬的人达三万多。

玄奘的曾祖父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后来辞官归隐,潜心治学。大师有三位兄长,老二陈素号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

玄奘父母早丧,13岁时因家贫出家。此后,潜心佛学,遍访名师,造诣日深,声望日隆。在深造过程中,因感到各派学说存在很多分歧,产生很多困惑,决心前往西域取经。历时十七年,长途跋涉五万多里,几经劫难,取得真经,终成正果。

纵观大师的青少年阶段,虽然吃了很多苦,但也比较平坦,波澜不惊,与之远赴西域,历尽万难相比,是否感到稀疏平常?

凡是成大事者,必有一个惊涛拍岸的幼年经历,这是传统的思维定势。

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玄奘的家世与幼年事迹实在太平常了,没有小说的兴趣,故有改变的必要。”

在取经故事的创作、加工及传播过程中,就被移植进很多传奇的故事,使玄奘大师的“幼年”变得波澜壮阔!

于是,大师的籍贯从河南跑到江苏,父亲是状元及第,走桃花运娶了当朝宰相女儿为妻,玄奘成为宰相的外孙子。由于状元赴任遇难,沉冤水底,母亲忍辱负重,得以报冤,玄奘成为“江流儿”,历尽童年苦难,饱受人间冷暖。

不过,将玄奘幼年经历改编的,还不是吴承恩老先生,而是更早的文人墨客。只不过,这些毛坯最终成为大器,使取经故事得以流传百世的,还不是吴承恩的功劳?

那么,玄奘幼年的经历,主要来自哪里呢?

 

似曾相识的一个古老传奇

 

《西游记》中的故事,都是七凑八拼起来的。

例如,袁天罡的神算,泾河龙王犯天条,魏徵梦斩泾河龙,唐太宗游地府,秦叔宝尉迟恭当门神等故事,有些见于唐人小说,有些来自古老的传奇。如一些出自宋代的《太平广记》,泾河龙王的故事,出自其中的《续玄怪录》,说李靖代龙王行雨,误下了二十尺雨,使龙王母子受到天谴。

《太平广记》是宋人编的一部杂书,跟《太平御览》同时编撰,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该书收集最多的是小说,很多唐代或更前的小说,依靠该书保存了下来。

关于玄奘成为“江流儿”的故事,与《太平广记》中陈义郎的故事非常相像。

据说,陈彝爽与周茂方是东洛福昌人,一同读书,一起赴考。陈仁兄“不幸”高中,回乡后又走桃花运,娶了家乡郭家美女为妻。周仁兄则“两袖清风”,空空如也回来。虽然如此,毕竟是好兄弟,为了照顾周兄弟的情绪,两个人盟誓结为兄弟。

不久,陈仁兄被委任为蓬州仪陇县令。老母亲留恋乡里,没有跟从赴任。临别时,郭夫人亲自织染了一匹丝绢,做了一件衣服孝敬老人家,不小心伤及手指,鲜血染红了衣服。尽管洗不掉,也算一片孝心,作为离别的纪念,大家挥泪而别。

陈仁兄太仗义了,邀请周兄弟一起赴任。其时,儿子陈义郎两岁多,随同前往。

一路跋山涉水,饱经沧桑。途中周兄弟起了恶意,在一处非常陡峭的山崖,抽出预备的金锤将“哥们”击毙,抛尸在湍急的江水里。假哭着说自己方便时,见马受惊,将陈仁兄驮到江里了。大家悲痛万分,束手无策。

这时,周兄弟说,到了这个地步,怎么办?我冒名顶替去上任吧。他花言巧语骗得郭夫人和仆从的信任,成为“山寨版”的县令。

一年后,周仁兄得意忘形,露出了马脚,但是木已成舟,郭氏只能埋冤心中,等待复仇机会。

匆匆过了十七年,陈义郎进京赴考,途中经过老家三乡,一位买饭的老太太留他吃饭时,上下打量他,说你跟我孙子太像了。一边说着,一边哭着,拿出了那件带有血痕的衣衫,赠送给义郎。

陈义郎回来后,有一天母亲见到这件衣服,追问来源,终于弄清来龙去脉,遂将父亲的冤仇告诉儿子,母子大哭一场。

得知真相后,陈义郎实施报复,趁“养父”无备,将其杀死,并投案自首,官府断案,认为他是讲父子之义的人,免除罪过,让他侍奉母亲回到三乡,得以祖孙团圆。

这个故事,跟陈光蕊赴任逢灾的故事多么相似。

可见,唐僧取经故事,是经过很多拼凑和艺术加工而来的。

说到底,都是为了情节的需要,生活真实总是要让路于艺术真实。文似看山不喜平,正因为如此,才使唐僧取经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谁是将唐僧“户口”空挂在海州的第一人

 

为唐僧即玄奘大师改籍贯,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

但是,改变籍贯可以,为什么要将大师的“户口”空挂在海州,而不是广州温州,还是贵州扬州呢?

将唐僧定为海州人的,是从元末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开始的。这位杨先生才华横溢,擅弹琵琶、长于戏曲创作,还能够跻身于明皇室的上流社会。

在《西游记杂剧》中,第一出戏《之官逢盗》,即将海州定格为主角的出生地。杨先生的创造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编排这个故事的资料,应当出自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

该书卷八有一则《吴季谦改秩》的故事。鄂州邑尉吴季谦抓到一名盗贼,经过讯问,供出其曾经在江上谋杀一位赴任的官员,还强占其妻眷。

这位官员聪明的妻子已经怀孕,恳求盗贼让她将孩子生下。此后,孩子出生后装在盒里漂流江上,成为一名“江流儿”,最终为一位僧人所救。

这则传奇经过杨先生杂剧的渲染,成为《西游记》唐僧身世的主要来源,其人名、地名、家世、情节上完全一致。

因此,唐僧父亲陈光蕊的善良精进,祖母张老夫人的贤德大义,母亲殷夫人的坚忍忠贞,青年玄奘的睿智胆魄,都给读者带来了震撼!

这个大悲大喜、大爱大恨的感人故事,在经过寻常巷陌、勾栏瓦肆的演绎传播、润色加工,再从杨景贤的笔端,走进元末明初独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杂剧。

最终,进入了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享誉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