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没有出众的文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4:42

诸葛亮为何没有出众的文采?

丁启阵

 

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哥诸葛亮”等俗语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的记载;大半生都忙于军国大事、只活了54岁的诸葛亮就留下了《汉书音》、《论前汉事》、《女诫》、《兵法》、《木牛流马法》、《八阵图》等多种著作;得到了一些同代人的崇高评价,例如刘备称赞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十倍曹丕”, 司马懿在渭南一带察看诸葛亮病死后留下的营垒处所时曾称赞他为“天下奇才”;杜甫、苏轼等历代文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景仰不已。到了小说家笔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更是达到了“多智而近妖”的地步(鲁迅语)。

但是,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聪明绝顶的诸葛亮,虽然在政治、军事、工程技术等方面相当出类拔萃,但在文采风骚即文艺创作方面,实在说不上出色。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赞扬《出师表》“志尽文畅,表之英也”,陆游《书愤》诗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有以成败论英雄之嫌。被一些人归在诸葛亮名下的诗歌《梁甫吟》,实际上并非诸葛亮的作品,他只是一个阅读者。诸葛亮喜欢经常朗诵的这一首诗歌,也算不得多么出色的作品。至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诸葛亮草堂睡醒时吟的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不过是小说家代拟的顺口溜而已。前后《出师表》、《黄陵庙记》(有被苏轼借用到【念奴娇】词中的“乱石排空,惊涛拍岸”等句子),情理固然自然熨帖,文字固然清通流畅,但若论文采典雅,跟同时代的曹操、曹丕、曹植以及任何一位建安七子的诗文相比较,都只是业余水平。再者,这几篇文章,有可能是秘书(书记)起草的,不是诸葛亮的亲笔。对文艺爱好者而言,阅读《诸葛亮集》实在是一件相当乏味的事情。我以为,诸葛亮基本上应属自学成才的理工科专家。

不难想象,无论是汉武帝的辞赋、经学取士,还是隋唐以降的诗歌加策论考试,诸葛亮如果生于太平年代,参加科举考试,其结果很可能是“解元尽处是孙山,孔明更在孙山外”。诸葛亮若不是生逢乱世并遇到急需人才且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刘备,不要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的千古功名无从说起,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悲剧收场也沾不上边。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表现出跟他历史名相的英名相称的文艺才华,人们可以从禀赋、性情、志向等入手进行猜测。但是,不难预料,这些猜测都将遭到崇尚智慧和权谋因而崇拜诸葛亮的人们的强烈反对。相比之下,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解释,则可能会得到诸葛亮的崇拜者们的认可。陈寿在《进诸葛亮表》这篇奏疏中,这样解释诸葛亮的文章为什么不典雅深刻:“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文章之所以写得浅近通俗,是因为他的读者、听众,都是些普通人,水平有限。换言之,诸葛亮本身是有高深文艺修养的。他举了一个反证:皋繇的策论之所以简要典雅,是因为他的读者是舜和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