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自己,富别人的卖菜阿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0:51
~转载星洲日报
穷自己,富别人的卖菜阿嫂
~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
每卖出一把菜,赚取的不过是几角钱的蝇头小利,而陈树菊捐出100万令吉德善举,是她在菜摊前守上多少岁月的血汗呢?她并不计较金钱也不辞辛劳,因为助人的行为让她感受到――“有一种快乐。不知道从哪里发出来,每次帮助人家,那晚就会很好睡。”
        13岁开始卖菜,这辈子都在台东中央市场度过的卖菜嫂陈树菊,被《福布斯》(Forbes)杂志选为今年亚太地区的慈善英雄。与她并列善心榜的另外三人,是影星成龙,球星姚明,和媒体大亨梅泽之母伊丽莎白,这名单衬托出陈树菊的不凡幽光;她的善举,不是来自家族的财富,不是因为专业杰出的声名,而是发自个人内心对周遭社会的关怀与一颗能舍的心。
        陈树菊行善的故事,丰富了《福布斯》善心榜的含意,使慈善的观念远超越了传统的形象。过去半世纪,陈树菊的生活就是在住家和菜场两地移动,从清晨3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这位静默的卖菜嫂,就在这一方摊位上,只身打造了自己独特的行义世界。
        在台东市中央市场靠卖菜为生的这个妇人,一辈子省吃俭用,将辛苦赚的钱都存起来行善,她近20年来捐出100万令吉,台东市仁爱小学图书馆更是她捐了40万令吉盖的。
        “大家都可以做,舍得与不舍得而已。”
        对于获选为慈善英雄,她谦虚说:“我又没做什么大事,没那么好啦!”她说,三四十年前她也被救助过,现在能帮别人是应该的,“大家都可以做,舍得与不舍得而已;只要有心,一定能做到。”
        小学毕业后,陈树菊原本要升学的。当时,怀了第七胎的母亲某天进入产房待产,医生说要剖腹产,但开刀要缴保证金,因为家穷而缴不出来,父亲只好去菜市场找亲友四处借钱,留下她一人陪伴母亲。
        她一直等、一直等,从下午一点多等到晚上六点多,母亲终于撑不住,和胎中的妹妹死在医院了,往生前,还一直拉着陈树菊的手。就在母亲去世后的5分钟,父亲才凑足保证金赶到医院。
        母亲去世后,她只好辍学协助父亲赚钱,接下母亲的菜摊,结果一卖就是48年。
        卖菜将近半世纪的她,到现在没有结婚,拉拔6个弟妹长大,弟弟陈洽铭说:“开始接母亲的担子时,姐姐卖菜卖得很辛苦,人家都会欺负她,她代替母职把我们抚养长大,我很感激她,谢谢她抚养我们。”
        她还认养3个小孩。家里有3个不同颜色的塑胶袋,是她认养3个孩子的费用,她每天把零用钱投到袋里,每月存300令吉,多年来已捐了给3个孩子3万5千令吉。
        陈树菊说,小时家里穷,为了生活常借钱,很多人看到她都避之唯恐不及,让她幼小心灵很受伤,尤其最怕生病,因为没钱看医生。至今,依旧记得妈妈和弟弟就是这样穷而死的。
        母亲去世三年后,当时念小学的弟弟游泳后高烧不退,普通医生治疗无效,医生建议转送到台大医院。家贫的陈家当时幸好获得仁爱小学的老师常到家里探视关心,还募款帮助她,虽然弟弟最后没救回来,但她暗自发愿要回馈母校,报答师恩。她说:“现在把以前前的还清。”
        弃学卖菜,与父亲一起扛起协助一家生计的生活重担后,陈树菊逐渐学会了放下,她把命运对自己的鞭笞,转化成对他人的付出。她捐款求学,认养孤童,默默行善,拒绝接受表扬,谦称自己“并没有捐很多钱”。
        留那么多钱给谁?
        1993年她的父亲去世,她遵照父亲遗嘱捐10万令吉给佛光学院,2004年她把多年卖菜积蓄10万令吉捐给儿童基金会,第二年她得知仁爱小孩要建图书馆,向教育部争取了20万令吉,但差好几百万元自筹款,她就把全部积蓄45万令吉捐出,加上不时帮助其它慈善团体,近20年来,她捐了100万令吉。
        校方为感念她的善行,感谢她无私奉献,特别把图书馆命名为“陈树菊图书馆”。她说:“ 一个人,留那么多钱给谁?”于是,今年她发愿要帮助穷人,她打算筹集100万令吉成立基金会,让穷人都有饭吃、有钱看医生。
        陈树菊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批菜到市场卖,经常晚上9点才收摊,希望多挣点钱帮助他人。一名常向她买菜的太太说:“阿菊省吃俭用,常吃碗面就算一餐,赚的钱全拿去做公益,很了不起。”老顾客都知道她做善事,向她买菜都不杀价,甚至不找零。
        获奖后,照常卖菜
        她一生俭朴,母亲去世不久后便茹素。早年因为素食餐厅少,不得已时只好吃酱油拌饭和泡面,奢侈时也不过是一个便当,一天吃饭不到10令吉,只吃中午,一个便当或一碗乾面、一碗汤就饱了。
        生病住院时,她也不肯好好休息,原本该住院一个月,她却只住一个礼拜就跑回来卖菜。她把摆摊赚来的小钱,从5角、1令吉一点一滴存起来帮助别人,她不为人知的善行登上各大媒体后,让更多的人看见这位不平凡的女菜贩。
        今年3月29日,她又入选美国《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陈树菊在“英雄类”组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并列。获奖后的她,生活还是过得如往常一样,天天照常卖菜。
        每天清晨,陈树菊批了数十样的蔬菜,一样样送上弟弟开着的货车,接下来就回到卖菜的中央市场。午后,菜市场里充满酸菜味和鱼腥,其它摊贩都收摊回家了,只有她独守摊位,在微弱灯光下熟练地将各种青菜整理得有条不紊。
        她在中央市场卖菜,前40年除夕以外全年无休,7年前爆发SARS,市公所每月消毒市场一次,她才“被迫”月修一天,自嘲“SARS后,一年休13天,比较好命”。
        《福布斯》善心榜公布的亚太地区慈善英雄上的名字,大多是带着显赫的财力、国际性的知名度,及以亿万起算的捐款金额,远远胜过陈树菊这位女菜贩,但是,这样的比较更衬托出陈树菊的不凡:她没有显赫声望,也没有庞大的营利事业支持她行善,少时因家贫失学的她只是在个人生活上刻苦,升华为付出,认养孤儿、兴建图书馆,而且为善不欲人知。
        把陈树菊置放在慈善捐助的行为脉络中,更可看出由小人物撑起“庶民善行”的重要性;一笔笔定期捐助的小额、可涓滴成河,维持着民间慈善组织的动能及推展未来计划的可能性。
        不少人以为,乐山好施是行有余力时才偶尔为之的点缀行动;投入志工,又常是开下“啊,等我退休之后”的长期支票,这是“有余”的行善观,是在满足自身的需求之后,才考虑到“我”以外的世界。陈树菊形迹的动人之处,不是在于 她有“有余”,而在她的“不足”。她以她的生命见证,让人们相信人性的美好。
        陈树菊体现了“不足”的行善哲学。她生活简单到几近刻苦,却捐出大多数人及不上的善款;这其实也是小户小额慈善捐款者,共同拥有的德行。小额慈善捐款,非但含蕴了升华的人性价值,而且也有重大的实际效益。
        面对镁光灯的包围,陈树菊给的答案听来更像隐身菜市的哲学家。她看待金钱是:“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对得奖而来的赞誉,她则平淡地说:“这没什么,大家都可以做,舍得与不舍得而已。”
        她行善的情操滋养了我们对人性的信心;善心人的简单信念与具体行动,让人们明白:行善不辞涓滴,而且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