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奶粉真的能导致婴儿性早熟?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17:06

奶粉是婴儿性早熟的元凶么?

根据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记述,中国元代的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奶粉食品,700年过去了,奶粉从外观看来可能并未有太大差别,但是随着牛奶生产工艺的改变,奶粉中的成分却悄然发生着变化——那就是各种化学添加物质的增多,这其中就包括争议不断的激素残留。

 
最近接连发生哺乳期儿童因体内激素水平增高而导致性早熟的报道,不少家长认为长期服用含有激素残留的奶粉是主要原因。然而,奶粉厂商却声称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那么,市面上所出售的奶粉真的含有激素吗?这些奶粉真的会导致婴儿性早熟吗?让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假如天真无邪的婴儿成为了现代工业的牺牲品,您还会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便利设施感到得意吗?

奶粉是通过蒸发牛奶而制成的奶产品,把牛奶制成奶粉的主要原因是易于保存,由于其极低的水分,奶粉可以不必低温保存,而且具有比较长的保持期,运输成本也比较小。普通奶粉生产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原料乳验收与处理、标准化和杀菌。原料乳验收与处理即是从养牛场所购入原奶,经过必要的检测,验收合格后,还要经过过滤、净化、冷却、贮存、运输、均质及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处理过程才能加工成乳制品。标准化就是生产奶粉时,通过一系列工艺获得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的产品,使之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指标,国家强制乳品标准主要是保证其营养成分和安全性。杀菌的主要步骤是杀死乳中全部病原微生物,使奶粉中微生物残存量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奶粉成为安全食品。

 
这三个过程当中的任何过程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管理才能生产出安全合格的奶粉。例如在标准化环节,曾经有厂商利用国家估测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方法的缺陷,通过添加对人体有害的三聚氰胺来达到奶粉营养检测标准。目前,激素含量检测并没有纳入到日常牛奶质量检测当中,这就意味着质量控制标准并没有这一目录。因此,我们对目前市面所销售的奶粉激素含量并不得而知.

 

激素会导致婴儿性早熟么?

激素,又称荷尔蒙,它由内分泌细胞合成,它对人类的繁殖、生长、发育、各种其他生理功能、行为变化以及适应内外环境等,都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与人体一样,激素在动物体内都也发挥着刺激生长和性发育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养殖业发现通过运用某些激素,可以让动物加快生长,从而缩短饲养周期,并在屠宰之前减少饲料使用量。在奶牛饲养行业,使用激素可以有效增加牛奶产量。

目前,在奶牛饲养过程中添加的主要激素是重组牛生长素(rbGH或rbST)。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开始向奶牛中注射牛下垂体提炼物质来增加牛奶产量,不久人们发现牛生长素(bGH)是这些提炼物质中的有效成分。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生产。20世纪80年代,人们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了纯度极高的重组牛生长素(rbGH)。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1993年批准该激素用于奶牛养殖业,到2000年,美国大约有30%的奶牛注射了该激素。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动物医学中心曾经对生长激素生产厂商所提交的安全性报告进行审核并得出结论:食品中略高的牛生长素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因为奶类制品的牛生长素含量远比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含量要低;此外,牛生长素作为一种蛋白质激素,当它被摄入消化系统后会被分解为细微的碎片(缩胺酸和氨基酸),导致它们对人体激素水平的影响十分有限。有科学家认为,90%的牛生长素可以通过巴氏杀菌法进行破坏,余下的部分会在肠道当中被分解为不活跃的成分。甚至有学者提出,牛生长素只会对奶牛产生作用,它并不会被人体细胞所识别并发挥作用。虽然如此,人们对牛生长素的安全性依然抱有怀疑。目前,关于 rbGH的安全性讨论仍在激烈进行,要得出确切的答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奶粉是目前世界各国婴儿的最主要的食品。

由此看来,牛奶中的危险激素可能并非来源于奶牛所注射的牛生长素(rbGH),但是这并不表明人体可以放心地摄入含有这种激素的奶制品。rbGH可能导致肌体内的微妙变化,让细胞分泌其它化学物质,比如类胰岛素一号生长因子(IGF-1)——生长激素产生生理作用过程中必须的一种活性蛋白多肽物质。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表明,IGF-1可能增加人体患癌症的风险。最近,牛生长素制造公司Eli Lilly的一项报告显示:注射牛生长素的奶牛其体内IGF-1的含量将增加10倍。牛体内的IGF-1与人体内IGF-1结构相同,经过巴氏灭菌法也无法将其破坏。IGF-1经过人的消化系统依然不会被分解,而是被小肠壁所吸收。有研究表明,它可以进入血液并影响其它激素的活动水平。妇女产前和哺乳期尤其容易受其影响,它可以干扰乳房细胞正常生长,从而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IGF-1还可能使人体易于受到乳房X光射线、雌激素类杀虫剂的侵袭。

rbGH的另一个间接影响在于增加牛体抗生素的使用量,因为rbGH在增加奶牛产奶量的同时,也导致了牛体乳腺炎发病的机率。为了治疗奶牛的乳腺疾病,需要注射大量的抗生素。工业生产数据表明,大约有80%的奶牛不同程度地患有乳腺炎,这导致了牛奶中明显地含有脓细胞。治疗乳腺炎所需要的抗生素会残留在牛奶当中,最终被摄入人体。这些残留的抗生素容易引起人体过敏反应、造成环境平衡紊乱或菌群失调,并在药物治疗中产生耐药性。

由此看来,牛奶中添加的牛生长素虽然可能导致牛奶当中的激素残留,但是这些生长激素并不会导致人体激素水平上升(它们大多数被消化或分解),而是通过使牛体产生IGF-1物质和间接增加的抗生素含量来影响人体的健康。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牛奶并不会影响人体正常的激素水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除了牛生长素等人工合成的激素,牛体内自己产生的激素比人工激素具有更加强效的作用。而养殖场在饲养过程中通过人为延长奶牛孕期而增加产奶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奶牛雌性激素的大量增加。这些自然激素,将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动物体内除了人工注射的激素之外,自身也还可以分泌激素,这些自然激素甚至比人工合成的激素更加强劲。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从事食品活性物质与生殖健康研究工作的Ganmaa Davaasambuu博士于2006年曾经指出,我们目前所饮用的牛奶可能已经是非天然食品,牛奶中含有的激素对人体存在危险。她表示,自然雌激素比环境中所对应的激素的强度高100,000倍,如农药中的激素类化合物。“问题似乎出在大型奶牛农场,这些奶牛通常一年中有300天可以生产牛奶,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孕期水平。在孕期的最后阶段,奶牛中所含的雌性激素可以达到非孕期奶牛的33倍。” Ganmaa研究发现,日本现代牛奶中的黄体酮(一种雌性激素)等自然激素含量是蒙古原料乳的10倍。按照传统惯例,蒙古自然放牧的奶牛每年只有5个月的时间生产供人们消费的牛奶。如果奶牛怀孕,人们只饮用其妊娠前期所生产的牛奶。因而,这些原生奶的激素含量比现代牛奶要低得多。

 

大型奶牛厂的奶牛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孕期。


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在与其它雌激素共同作用下,黄体酮可以刺激腺泡的发育造成青春期乳房组织迅速成长。而且,由于黄体酮是一种人与动物体内所共有的天然孕激素,人与奶牛体内的黄体酮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牛奶中所残留的黄体酮如果被人体摄入,就可能导致人体雌性激素水平偏高,刺激乳房发育。所以说,如果牛奶中残留自然雌性激素,就可能导致人体雌性激素含量过高。


在美国12岁以下的儿童中,大约有75%每天饮用牛奶,但是这些牛奶中含有的激素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却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Ganmaa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对此已经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是测定美国牛奶(包括全脂牛奶、全脂有机牛奶、脱脂牛奶和超高温处理牛奶)中的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含量。研究发现,脱脂牛奶中的激素含量与蒙古原生牛奶一样低。另一项初步调查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饮用美国市面上所售牛奶的儿童,相对于饮用蒙古原生奶的儿童,体内激素含量会急剧增加。但是,Ganmaa对该问题的结论十分谨慎:“目前牛奶中的激素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对于这些激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Ganmaa表示,人们可以采取措施来降低牛奶中的激素含量。由于激素主要存在于奶脂当中,选择饮用脱脂牛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此外,我们可以食用绿色蔬菜来代替通过饮用牛奶补充钙质。现代的奶业生产也应该调整,比如只采用非妊娠奶牛奶源,或者避免采用妊娠后期牛奶——因为此时奶牛体内雌性激素的含量非常高。
由此可见,现代牛奶中自然激素含量远远高于传统方式饲养的牛奶的激素含量。由于自然激素比人工合成激素更加有力,那么这些残留的激素(主要是雌性激素)很可能在人体内产生影响。至少我们现在明白,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规避这些风险,比如选择饮用脱脂牛奶。

既然已经知道了牛奶中如果残留大量自然雌性激素,这些激素就可能导致人体激素含量增加,而自然雌性激素是引起性早熟的主要原因,因此,现代牛奶中可能与儿童早熟存在联系。但是,我们以此就可以判断婴儿“性早熟”是因为饮用牛奶引起的吗?答案似乎并非这么简单.

 

近些年来,人们注意到儿童普遍较以往成长速度快。有的家长甚至发现自己6岁的小女儿胸部已经开始发育,10岁的小男孩已经开始长胡子。这种青春期过早到来的现象被称为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如果体内的激素自动地过早释放而引起性早熟,这被称为中枢性早熟(CPP),这种情况下,人体的性变化按正常的顺序进行;美国一份名为 Endocrine Practice的医学期刊在2009年曾经刊发过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发现一名三个月大男婴在出生后出现中枢性早熟。经过研究人员的询问,他们发现婴儿的母亲在怀孕九个月时曾进行过脑部磁共振。另一种是外围性早熟(PPP),它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引起身体过早地释放性激素,在这种情况下,性变化的顺序是非常规的。一些医学家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性早熟现象开始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尤其是在女孩当中。而男孩的性早熟则主要是由于某些潜在的疾病。目前,国内出现的“性早熟”婴儿也多是女婴。但是,有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目前还并不清楚。

 


肥胖也是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并非所有科学家都认同社会中性早熟现象的实质性增长,研究也只是在小范围展开,大部分结论尚不确定。由于性早熟可能引起诸多疾病,不少家长对该问题十分关注。身体的过早成长可能导致青春期正常发育受到阻碍,因为大脑可能会告诉骨骼人的生长期已经过去;一些研究还表明,女童性早熟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机率。

 

引起性早熟的原因十分复杂,概括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因遗传,如果父母一方携带早熟基因,那么男婴可能有50%的机率受其影响,女婴可能有50%的机率携带这一基因。二是身体某些疾病,比如脑部感染、颅骨辐射(比如接触到X射线)、甲状腺功能不全和脑垂体功能紊乱等等。三是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食品中的激素残留、水道中的类激素污染物、化妆品、洗发液和体霜、一些维生素等等。

排除遗传基因和脑部疾病这些非可控因素,儿童的生长环境因素更值得我们注意。下面是一些重要的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因素:

光照过度:光照过度是诱发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光线会影响大脑中的内分泌器官松果体的正常工作。松果体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夜间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分泌大量的褪黑素,这种激素在深夜十一时至次日凌晨分泌最旺盛,天亮之后有光源便停止分泌。松果体有个特点,只要眼球一见到光源,褪黑素就会被抑制或停止分泌。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会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引起睡眠紊乱后就可能导致卵泡刺激素提前分泌,从而导致性早熟。因此,在孩子夜间睡觉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开灯,且尽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还要避免长时间电脑显示屏的光照刺激,避免由此引发性早熟。
污染物:污染物似乎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塑料和农药会向外分解释放大量的雌性激素,这被人们认为是产生两性鱼的主要原因。波多黎哥大学的Ivelisse Colón已经通过研究证明,一种叫做邻苯二由酸盐的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七岁左右的女孩乳房发育。
营养过剩:在以上诸多因素当中,医生认为,儿童肥胖可能是性早熟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食物中的成分,而是食物本身,许多高糖类和脂肪食物为儿童提供了过剩的营养。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Kirsten Krahnstoever Davison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并刊登在2003年的儿科杂志上,他通过分析以往的统计数据证明,发现大约有一半的超重女童青春期提前到来。
此外,目前市面上所流行的婴幼儿奶粉许多都是配方奶粉,我们还无法确定是否有其它化学物质影响到儿童性发育。美国理海大学生物医学副教授Jill Schneider提出,许多对牛奶过敏的儿童还食用过大豆配方奶粉,这种奶粉中含有一种叫做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性激素。大豆异黄酮的作用类似于人体自然的雌激素,如果儿童摄入此种配方奶粉,就相当于每天服下5颗避孕药。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于奶牛牛体注射的激素——牛生长素(rbGH)虽然不大可能对人体的性发育产生影响,但是它可以间接地导致致癌物质 IGF-1增长和牛奶抗生素残留。如果运用现代通行的养殖方法饲养奶牛,通过注射激素人为地延长了奶牛妊娠期,可能导致牛奶体内较高的自然雌性激素(主要是黄体酮)水平。这些残留于牛奶当中的自然激素拥有比人工合成激素更加强劲的效果,如果被人体摄入,可能人体雌性激素水平增高。而雌性激素则是引起女童发育的主要动力,性早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过早地分泌性激素。如果在奶粉生产过程中没有对这些激素进行处理,那么这些激素就可能进入人体,从而影响正常的激素水平。因此,可以说,奶粉中所残留的激素是可能诱发儿童性早熟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不意味着儿童早熟必然是食用含有激素残留的奶粉造成(我们也不能肯定这些激素必然来自于奶源),遗传基因、脑部疾病和其它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