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观榕树(自然风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5:24
□刘扬武
一棵榕树就是一道风景线。
榕树原产印度,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绿大乔木,通常分为大叶榕和小叶榕。该树在世界很多地方被视为神树,在印度叫菩提树。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一棵榕树下,结跏跌坐,静思宴索,顿悟成道,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成了佛祖。由于佛祖是在榕树下觉悟,豁然开悟的,这个意思在梵文中称菩提,于是榕树又称菩提树,跟佛教紧紧连在一起,成了圣树。印度独立后,榕树被定为国树。
榕树最易生长,随便砍下碗口粗的一条枝干插入地里,浇上水就能成活。它在高山、平地甚至石崖间都能生长得很好,让人震撼于它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榕树长寿,能活上千年。佛祖坐禅的那棵榕树的分枝随着佛教的传播而移植它国。榕树从印度移植到中国,根据《酉阳杂俎》记载,在梁天监元年(公元509年),南朝的梵僧智约三藏,从印度带来一株,亲手栽于今广州市光孝寺戒堂前。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赠给中国一株榕树,系从释迦牟尼坐禅的那株大榕树上取枝条繁殖而成。现栽种在北京香山南麓的中科院植物园的热带植物温室里,已高5米余,阔叶青翠,冠如华盖,参观的人常在此树前流连忘返。
榕树在中国多见于南方,而云南省最多。在云南又多集中在傣族聚居的德宏、西双版纳二州。这是因为傣族至今还信小乘佛教,视榕树为神树、风水树,不准乱砍,还不断栽种。每逢节日,人们会在它粗硕的根部放置蕉叶粑粑,燃上几支香祭贡。在德宏、西双版纳,榕树到处可见,在德宏多见的是大叶榕,在西双版纳小叶榕较多。在田野、村寨、道路,榕树撑开偌大的绿伞,遮去了、过滤了烈日酷暑的燎烤和熏蒸,而摇拂出阵阵爽风,为劳作、行走、避暑的人们遮日投荫。榕树身上还附生各种植物,树杈里寄生的各种小花,引来了蜜蜂和小鸟。小鸟鸣唱,花香阵阵,象是空中花园。
榕树粗硕无比,绿冠直抵云天,方圆十几里都可以看到。榕叶呈心形,厚重,巴掌大,颜色极重,绿得化不开了。榕树一改树木秋天落叶的生性,在春天生新叶时落叶,永远碧绿。绿得人们混身凉爽。榕枝旁逸斜出,枝繁叶茂,遮房掩寨,跨河映桥,一棵榕树可遮蔽数百平方米以上的地面。据记载,印度的一株古榕,树冠可为万人庇荫。孟加拉国一株900多年的巨榕,冠幅投影近50亩,树荫下居然形成一个不小的集市。“榕荫极广,以及能容,故名曰榕”(《闽书》)。浓荫下,根系虬盘,如无数吞云吐雾的游龙在互相缠绕。盘根错节,苍劲浑厚的榕“根艺”,与当地山光水色、村舍农家融为一体,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别致景色。而那从榕树枝干上长出的气根,或悬垂于空中,漫天飞舞;或扎入地里,茁壮成了挺拔的树干;枝生根,根成干,呈现出原始森林古木的奇特景观。
由于榕树有离奇的气根,靠它能独树成景,最常见的奇妙景致就是独木成林。一枝又一枝的高高的枝桠上,飘下无数气根,靠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有的越长越粗越长,长到地面时,猛一下扎入地下,竟长成了树干!有的树干竟比母树还要粗壮。扎入地里的气根多了,一棵树便成了一片林,为人们展示了奇异的风光。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地的旅游路线中就有独木成林的景点。在中缅边界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的孟章村水田旁,有一古榕,属小叶榕树,当地叫大青树,高60米左右,3根粗大的树身各相距10余米,除最粗的树身是母树外,其余两树身是由气根长出的“儿子”、“孙子”树,另外还有“重孙”气根树32根。这些独立的气根树,使这一古榕远看如林,覆盖面积约有120平方米。近看,在这些气根上部离地面约20米高处,又由树枝交叉形成横贯相连的新的组合树枝,成了一棵树!小叶榕的独木成林象那瘦高瘦高的美女,清清秀秀,大叶榕的独树成林象那身材不高的粗壮汉子,显得十分的壮观。德宏的独树成林的景点在瑞丽市境内。从德宏首府芒市出发,过了瑞丽大桥不远的地方,公路旁就有一片造型很美的小森林。近看原来是由一棵大叶榕生出20几根气根入土共同成长的繁茂、蓊郁、雄伟的独树。
独树成林在德宏到处可见,在盈江县铜壁关乡老刀弄村有一株大叶榕树,株高30余米,长有已经入土、茎围不下50厘米的粗大气根105条,顺着小山包的边沿形成圆弧,东西跨距71.77米,南北跨距68.87米,冠幅面积3688.651平方米,也就是说树荫达5.53亩,是中国已知冠幅占地最大、气根入土最多的榕树王。进入这棵榕树,就像进了森林,浓荫笼罩,不见天日。游人见之,无不称奇。更奇的是,在德宏还有榕树包塔之奇观。在芒市,一棵枝繁叶茂的小叶榕,将高达8米的佛塔全身包裹,把塔紧紧地箍在中间。有树包塔,就有塔包树。这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橄榄坝,一塔将一棵大叶小榕树包在塔内,榕树高过了塔尖好多。而这奇异的树包塔、塔包树的景观,到景谷县的官缅寺也能看到。官缅寺内有2座傣族佛塔,塔高10米,一座被一株两围多粗的大榕树围住,塔树融为一体,美妙和谐,为树包塔。另一侧,有棵比较年轻的榕树长出塔顶,塔紧紧把榕树环抱,成了塔包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0月21日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