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万年前北冰洋竟然是个淡水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5:42
        长期冰站考察进入第二天。下午时分,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雾,使天地间笼罩在一片白色的烟雾之中。大雾天气使防熊瞭望极为困难,而北极熊嗅觉灵敏可以乘机“偷袭”。为了保障人员安全,考察队让全部考察队员撤回船上。直到晚饭后,雾散时再继续进行作业。

  全力以赴保障考察安全,是这次北极考察最为强调的一点。午饭后,看到余首席正在房间里挥毫泼墨,原来是在一些彩旗上写上“小心、注意安全”“危险、此处有冰缝”“此处有融池,注意安全”等警示语,插在冰面上提醒大家注意。听说,今天沈船长下冰的时候,一不小心也踩到了冰上融池中,好在有惊无险。

  近来由于频繁使用船上OPENPORT发稿,占用了船上通讯时间,导致国内有时打不通电话到船上,深感歉意。今天与船长协商好,决定在国内晚上六点到早晨八点的下班时间再发稿。其实,目前在船上已没有新闻竞争,但作为一名记者,似乎职业天性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将新闻报道发回国内传播给读者。在新华社的十多年熏陶,讲究时效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多谢雪龙船上今年装备了铱星上网设备,还能让我们向国内发稿,否则真的“死定了”。

  窗外,寒冷的北极风雪横扫过一望无际的白色冰原。为探访这片神秘冰海的“前世今生”,在参加此次北极科考前夕,曾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原来,如今冷若冰霜、常年被海冰覆盖的神秘北冰洋,五千万年前竟是个生物繁茂、温暖宜人的淡水湖!

  据汪院士介绍绍,2004年,俄罗斯、瑞典、挪威的三条破冰船联合进军北冰洋,在北纬88度、距离北极点250公里处成功进行了大洋钻探。钻井打在穿越北极点的罗蒙诺索夫海脊上,打穿沉积层进入大陆壳的基岩,取得了5600—4450万年前和1820万年前至今的两段沉积记录,并发现了北冰洋有2600多万年的沉积间断。

  化石研究表明,北冰洋在五千万年前大约长达80万年的时期里,水面大量生长了“满江红”( Azolla)。“满江红”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现在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淡水里。而“满江红”的孢子化石居然在北极出现,当时令所有的科学家都大吃一惊。 

  有机地球化学的标志也显示,当时北冰洋表层水温总在10摄氏度以上。大约5500 万年前曾高达23摄氏度,简直是亚热带环境。当时,北冰洋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封闭性的“水盆”。“满江红”是淡水植物,最多只能容忍1.6‰的盐度。其孢子在罗蒙诺索夫海脊钻井中的大量出现,并且有淡水藻类伴生,说明当时极地因大量降水而水体变淡,变成一个暖水的湖泊,应当叫成“北极湖”。

  而且,格外令人注意的是,当时“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物中有机碳常在5%以上,甚至高达14%。正是这种非凡的“生油潜力”使北冰洋如今成为“第二个中东”,油气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

  汪院士指出,如今从地图上看,北冰洋的“前门”开向大西洋,“后门”开在太平洋。与大西洋相通的“前门”相对较为宽敞,仅Fram海峡就有450公里宽、海槛深2500米;而与太平洋相通的“后门”--白令海峡只有85公里宽、55米深。白令海峡是太平洋水进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对于北冰洋海冰的形成至关重要。

  然而,从地质历史的长河看来,太平洋水进入北冰洋只是一种短暂现象,大部分时间里,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在这里接壤,这就是“白令陆桥”。北冰洋的早期向太平洋一侧并不开口,白令海峡要到大约500万年前方才出现。而且此后并不稳定,至少在冰期旋回中,会随着海平面下降而出露,成为时隐时现的“白令断桥”。

  汪院士认为,通过白令海峡研究北冰洋与太平洋的关系,是我国极地科学的一个重要命题。长期以来,由于北大西洋流地处欧美之间,西方国家一直十分重视研究北大西洋流。他们所提出的“大洋传送带”假说和“经向环流”理论,所讲的几乎都是大西洋的“故事”。

  令人印象深刻的描绘全球气候变暖科幻片《后天》,其科学理论就是:北大西洋流的温盐平衡被打破后,引发了全球气候的连锁反应:冰雹袭击东京,空前飓风席卷夏威夷,印度罕见地飘雪,洛杉矶刮起史无前例的龙卷风。在一场全球性超级暴风雨来临后,地球仿佛步入一万年前的“冰河世纪”。

  然而,温盐环流是全球性的,它将水、热量、盐分与海水中的化学物质传送到所经之处,从而影响着全球气候,因此被称为“全球海洋运输带”。在全球的温盐环流中,北大西洋流果真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吗?

  汪院士认为,西方学者的理论过分强调了北大西洋高纬的过程,而低估了热带海区和南大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太平洋作为全球面积的大洋,在他们的理论中却只是消极地响应,显然缺乏深入分析,从物理学上难以立足。

  “我国是濒临太平洋的国家,但极地海洋对于大洋传送带的影响,至今却以太平洋段最不清楚;三大洋的温盐环流中,也是太平洋最不清楚。为了更好地了解北冰洋的‘今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应加强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不应过分紧跟国际主流观点。”汪院士说。

  他建议,加强我国科学研究可从西太平洋暖池出发,向北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向南通过南大洋的太平洋段进入罗斯海,形成从西太平洋到极地、两大部分合成的国家级大型研究计划--“太极计划”。拓展时空尺度,打破学科界限,独立自主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北冰洋的“前世今生”。  


  好文章,非常赞成汪院士的建议,拓展时空尺度,打破学科界限,独立自主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体系,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北冰洋的“前世今生”。问好张女士,考察期间,注意保重身体!   


  好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地质学知识,赞赏。根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变化规律及北冰洋曾是淡水湖的情况,我们能不能这样推断和认为:太阳是否在1亿-2亿年间的经过的运行变化是走一种螺旋圆型向上复向下路线,太阳也有从北升起从南落下或从南升起从北落下,再或从西升起从东落下的周期性现象。而在这一周期间,生灭一次又一次史前人类生活的文明?建议您与专家教授学者们探研。我在我的《家庭论与生存论》、《物质运动论》和《数几理与河图洛书的A、B、C》中是这样研究、探索和论述的。   


  哈哈哈,,,不知道待知道已知道的多了,。。。。 熙熙攘攘,,,利益来往。。。 祝福安康。。   


  了解了北冰洋的一些知识,分享博主的辛劳成果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一万年前,北冰洋并不在这个位置,只是地球发生的转动,此海洋才转到了北极,南极大陆也本不在南极,也是一万前地球发生的转动才把南极大陆转到现在的位置。如果明天地球发生大的转动,我们被转动到北极点,那么我们的对面美国就转到了南极了。   


  我们这里太热了,请你用船装的冰来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