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及其大秦帝国值得我们崇拜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21:43
秦始皇及其大秦帝国值得我们崇拜吗? 2010年08月12日 09:06 东方早报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 孙皓晖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5月第一版

逾百万字正面实写秦始皇

逛文庙书市,在地摊上拣到一本《大秦帝国》第四部,秦王嬴政在后半部出场。这部书名《阳谋春秋》,指主角吕不韦那桩尽人皆知的大买卖与那部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却不由让人联想起1957年那场有名的“阳谋”。内封上赫然列有《大秦帝国》的六部书名与专用网址,回来上网一查,惭愧自己“不知有汉”。原来这是由六部十一卷五百余万字垒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在2008年郑州全国书展上重磅推出,一炮走红。不仅开拍了电视连续剧,写商鞅变法的第一部《黑色裂变》还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大受青睐。

秦朝“一切对外对内的大事业,使全国瞪眼咋舌的大事业,是始皇在十年左右完成的”(张荫麟语)。不论喜欢,还是憎恶,秦始皇在历史小说中如何粉墨登场,总让人感兴趣的。于是,请人传来第五部电子文本。这部以秦始皇为主角,取名《铁血文明》,倒也十分契合“千古一帝”的雄风神采。《大秦帝国》对秦始皇的正面实写,前后逾一百三十万字。作者认为:对秦始皇,“后世不思其功,唯加其罪,对如此一个被扭曲变形为残暴恶魔的历史巨人,我以为,无论用多少文字去发掘,去表现,都不过分”(本文引作者语除出自全书总序与第五部外,皆见2008年4月25日《郑州日报》载《十六年磨就〈大秦帝国〉——访作家孙皓晖》)。

作者在访谈中表示:《大秦帝国》“不是正史,而是一部表现历史的文学作品,它包含虚构,但是合理虚构。它的主干是正史,我说的主干指的是作品的基本事件、冲突、时代精神和事件结局”。对照作品,除了时代精神,其把握与展现必然介入创作者的主观臆想,其他所说大体上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大秦帝国》以历史经纬作为叙事依据,以历史人物作为形象载体,只有在这两个层面上还保留了历史的面影,而具体细节则多出于文学的虚构。对虚构的细节,自然没必要多去较真。但在处理历史客体上,历史研究者与历史小说家毕竟有着共同的交集,对客体的认识、理解与阐释,至少在历史观念上存在着双方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虽然这种对话有时会陷入鸡对鸭讲的囧境。

就《大秦帝国》,尤其是涉及秦始皇的那部而言,对话可以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对秦始皇及其砥定秦王朝时的所作所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如何定位?其二,由秦始皇锻造的铁血文明究竟是否有现实意义?前者指向历史的认识,后者指向现实的关怀;二者又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决定后者的取向,后者也反过来影响前者的视野。

对大秦帝国应否神圣崇拜?

作者自称,他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完全出于一种“正义感与历史感”,因为作为后人,我们“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他也不讳言,自己“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正是出于这种情结,作者在第五部里对秦始皇及其统治,有一个总体看法:“纵然过了些许,何伤于秦之大政大道,何伤于大秦文明功业?”

而在《中国史纲》里,历史学家张荫麟却对秦政给出这样的评论:“武力的统制不够,还要加上文化的统制;物质的缴械不够,还要加上思想的缴械。”哪里只是“过了些许”,完全是从武力到文化的全面专制,从物质到思想的彻底剥夺!

秦始皇焚书坑儒,彻底断送了先秦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的局面,从此以后,文化专制与极权政治相为表里达两千年之久。关于焚书,《剑桥中国秦汉史》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次焚书决不是有意识销毁文献的唯一的一次,但它是最臭名昭著的。”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它是始作俑者。而坑儒则为后来独裁者从肉体上清除不同政见者开了先例,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认为:“虽然是方士引起来,然而他坐诸生的罪名,是‘惑乱黔首’,正和焚书是一样的思想。”故而,吕思勉断然判决道:“这两件事,都是无道到极点的。”

也许出于崇拜,《大秦帝国》这样评论“焚书”事件:这“是帝国新政面对强大的复辟势力被迫做出的反击,是新文明为彻底摆脱旧时代而付出的必然代价”。而对“坑儒”事件,作者尽管也承认:“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惨案之一”,却仍强调:“它在当时有着最充分的政治上的合理性。”然而,哪一朝独裁者在“做脱”异见者时不打出政治合理性的堂皇旗号呢?

秦统一以后,包括焚书坑儒在内的所作所为,是否都是合理的,历来聚讼纷纭,争议不断。秦始皇亲政之初,秦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面临过一次关键的选择。众所周知,吕不韦先是以丞相执掌朝政十三年,后是将《吕氏春秋》颁示都城,形成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吕不韦的治国理念,与秦始皇亲政后的治国方针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顾准认为,秦始皇的那套思想基础出自韩非的君主中心论,而具体做法则来自《韩非子》的君主法术势学说)。郭沫若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里(收入其《十批判书》),研究了两者的对立。在政治主张上,简单说来,吕不韦主张官天下,崇尚民本与哲人政治,讴歌禅让,君主任贤,实行分封;秦始皇主张家天下,崇尚君本与狱吏政治,鼓吹万世一系,分设郡县。按照郭氏的说法,“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总之,中国历史的其后走向也许是另一番面貌。历史当然无法假设,却值得反思:秦始皇与大秦帝国的所有举措,尤其那些钳制思想、灭绝人性的倒行逆施,难道都可以不问是非而一味“神圣的崇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