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寿光人眼中的王伯祥:"三把尺子"量政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1:01
                                                        记寿光人眼中的王伯祥:"三把尺子"量政绩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离开寿光18年了,这里的老百姓还对他念念不忘,寿光大地上还涌动着一股“王伯祥热”。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秉持了正确的政绩观,做出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在纪念党的88岁生日之际,本报推出介绍王伯祥事迹的长篇通讯和评论员文章,他的感人事迹,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对于推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如今的寿光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时的联系点,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年18个重点调研典型之一,综合实力山东第七,全国百强县排24位……

    寿光人谈起这些成就与荣誉,总提起一个名字:王伯祥。 两位老村支书和一位退休教师正自发为他“立传”——他们用3 年时间,采访了300 多人,报告文学初稿已写成近40万字。

    王伯祥,1986 年至1991 年任寿光县委书记。离开寿光18年了,为什么老百姓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因为他做出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这“三把尺子”检验的实绩。

    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66岁的王伯祥作了典型发言。

    “为让百姓富起来,我们怕什么”

    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坐落在寿光城西南,从早到晚,成千上万装满蔬菜的车辆从大江南北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市场管理所原所长孙玉祥说,这么些年来,伯祥书记只要经过这里,总要进来转一转。这个市场,是他一手抱大的“孩子”。

    寿光农民素有种菜传统,解决温饱后,他们便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菜上。1983年,大家一股脑儿地种白菜,秋后卖不掉,2500万公斤烂在地里。

    “白菜悲剧”让王伯祥痛定思痛:蔬菜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不如草!他担任县委书记后,抓的头一件事就是蔬菜批发市场建设。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万庆回忆说,当初,市场姓“资”姓“社”还在争论着,伯祥书记给我们鼓劲:“批发市场是咱寿光人的命根子,为让百姓富起来,我们怕什么?”

    实践是政绩最客观的检验者:从占地20亩到现在的650亩,从交易本地菜到“买全国、 卖全国”,从摆摊叫卖到电子拍卖,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额已达240 多亿元,每天有8 万人为之服务。蔬菜批发市场派生出全国最大的毛竹、蔬菜良种等农资市场,带起了经销、运输、 包装等上千个服务体,不光菜农,无数的城里人也因“菜”发了财。

    “全县听我的,我听王乐义和韩师傅的”

    大田菜催生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让它名扬全国的却是大棚菜。

    今年4月7 日,冬暖式大棚创建成功20周年纪念活动在寿光市三元朱村举行。被称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村支书王乐义对来自全国的嘉宾说:“没有伯祥书记,寿光菜和我的名气哪有这么大!”

    1989年底,王伯祥听到三元朱村17个冬暖式大棚种出了反季节黄瓜、每公斤卖到20 元的消息,兴奋得饭都顾不上吃,连夜赶到三元朱,动员王乐义把技术传给全县农民。王乐义为难地说:“老少爷们嘱咐我,咱这个宝贝技术起码得捂三年。”王伯祥说:“你当村支书为全村人着想没错,我是县委书记,得为全县农民着想啊!”

    回想当年推广冬暖式大棚的经历,王乐义激动难抑:伯祥书记通过我,以3万元年薪从辽宁瓦房店请来早期冬暖大棚发明人韩永山,那时伯祥书记的月工资才107元;韩师傅全家四口人一来就农转非,而伯祥书记的爱人还是农业户口;他坐的是一部旧吉普,却给我和韩师傅配了辆新的;三级干部会上,伯祥书记大声说:“全县听我的,我听王乐义和韩师傅的!”

    寿光的蔬菜大棚由17 个变成了1991年的 3.3 万个,现在到了46 万个,并以燎原之势向全国蔓延。当年最早试种者之一的王友德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大棚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五代,能够在零下25度生长,1亩大棚纯收入超过6万元。

    “有这样的县委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人民群众是政绩最权威的评判者。

    今年5月16日,王伯祥重访寿光北部。车刚停在东岔河村头,四五百口人闻讯一下子围了上来。村民郭成贵挤到王伯祥跟前:“王书记,没有你领导的寿北大开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啊!”村支书郭孔让告诉王伯祥,现在村里年产原盐30多万吨,村民不分老少每年分 6000 到 8000 元,全村有轿车400多辆、别墅583幢。

    寿光毗邻渤海,北部全是盐碱地,早年以外出讨饭者多而“出名”。直到上世纪 80年代,这里的20万农民虽解决了温饱,但因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善,“钱袋子”一直鼓不起来。

    “遇到困难绕着走,困难一直摆在那里,是给党抹黑,是我们当领导的耻辱!”在县委常委会上,王伯祥动情地说。很快,以20万民工为主力的寿北开发壮阔画卷,于1987年10月8日在1200平方公里的盐碱地上铺开。

    这场“战役”持续了45天,王伯祥日夜盯在工地上。国家农业部原部长林乎加到寿光考察,向一位从窝棚里钻出来、满腿泥巴、光脚穿着一双胶鞋的人打听:“王伯祥在哪里?”这个人爽快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紧握王伯祥的手良久,感慨地说:“一个县有这样的县委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给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

    弥河纵贯寿光全境,历史上三五年一决口。在开发寿北的第二年,王伯祥决定彻底整治河道。有人向他谏言:“治理弥河工程量太大,能不能先干县城周围这 10公里,搞得精致好看些。 上级领导来寿光都走这里。” 王伯祥虎起脸来:“ 咱干工作是给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

    1988年10月5 日,13万治河大军在弥河两岸摆开,奋战25 天,两条70 公里长的大坝横空出世。

    记者问王伯祥当时的秘书董向荣:为什么那么多百姓肯跟着他吃苦受累?老董说:“因为伯祥书记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啊!”弥河治理修坝顶公路的时候,他一再嘱咐:经过村口的地方要修上“坝腿子”,让老百姓的拖拉机、小推车能上得去;县城修路的时候,他又一再提醒:十字路口要修成“ 喇叭口” ,叫老百姓的自行车好拐弯;下乡查看小麦长势,看到浇地的水冲开了麦畦,他挽起裤腿就下田,用手捧土堵好……

  “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

    历史如镜,照出政绩的虚实。

    晨鸣纸业集团是当今世界纸业二十强之一。谁能想到,它的前身竟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县造纸厂。

    王伯祥上任的时候,正是全国乡镇企业风起云涌之际,而当时的寿光工业在全潍坊市12个县市区中倒数第三。“无工不富”,王伯祥敏锐地意识到:以工强县的时机来了!有人提醒:摆弄企业风险大,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见效,你可是说走就走,这不是养了鸡让别人吃蛋么?王伯祥回答:“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错失了机遇,耽误了寿光将来发展,我就是罪人!”

    县里很快出台一系列措施:从全县选拔100 名有事业心的能人作为企业的后备厂长经理;免除企业3 年的上缴利税,全部用于技术改造或新上项目;企业人事管理厂长经理说了算……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一个意外——上级召开的会议上,当寿光发言讲到全县已把工作重点转到抓工业上时,有人当场质问:“中央强调县级一把手重点抓农业,你们这不是跟中央唱对台戏吗?”犹如当头一棒,王伯祥紧张了。他担心的不是个人政治前途,而是刚刚启动的工业攻坚会不会因此停滞。他找到潍坊市领导,反复申明大搞工业的原委。市领导最终点头认可了寿光的做法。

    寿光人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53岁的陈永兴被派往县造纸厂,仅4 个月就扭亏为盈,如今已发展成拥有总资产178 亿元、销售收入连续10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的晨鸣纸业集团;

    当年24岁的田其祥是选任企业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后来接任县供电公司总经理,靠多种经营将公司打造成跻身全国最具竞争力500强的企业集团,其下属的巨能金玉米公司2007年在香港上市;

    寿光市政府公布的“2008年度50强企业”名单上,前十位中有9家是王伯祥任县委书记时培植起来的,这些企业去年实现利税5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5% ……

    这样的政绩,谁不竖大拇指!

    这样的县委书记,历史怎能忘记?(记者 姜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