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丹棱好风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47:07

家乡丹棱好风光

 

丹棱属四川眉山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南,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总岗山脉南麓。东与东坡区毗邻、南与夹江接壤,西南同洪雅相连,西北与雅安、名山接壤,北同蒲江联接。

丹棱历史文化渊源流长,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幅员四百多平方公里,辖五镇二乡。

《尚书•禹贡》载,夏、商时代,丹棱属梁州,秦代属南安县,梁朝属齐通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为通义县,南朝齐明帝时期称为齐乐郡。丹棱,因县城之北有赤岩山,岩高色赤有棱,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定名丹棱。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来一直属眉州。1949年以来属川西行政区眉山专区,1953年起属乐山地区(今乐山市),1997年起属眉山市。

丹棱,人杰地灵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商贾云集。唐代书法家杨玲、五代诗僧可朋、北宋文学家唐庚、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兄弟等,都生长在丹棱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上。

丹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水流资源丰富,有安溪河、丹棱河等大小溪河一百二十二条,建有中小型水库六十一座。绿化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三十二,是成都近边少有的生态型天然氧吧。

县境矿藏资源主要是钙芒硝,已探明储量达二百五十亿吨,品位高、埋藏浅、开采方便。该矿生产的精制元明粉(无水硫酸钠)远销国内外。天然气资源也相当丰富,现已开发天然气深井一口,日供气能力已达三十万立方米。优质矿泉水已探明储量十七亿吨以上。页岩是制造瓷砖的理想原料,丹棱的页岩资源也相当丰富。

丹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宛如珠玉遍布全县。丹棱具有巨大的开发、投资潜力。

全县列入省、市、县级文物古迹九处。有建于北宋的“大雅堂”,有融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龙鹄山、竹林寺、老峨山以及黄金峡、梅湾湖、丹棱白塔等景点。

大雅堂:集诗圣杜甫和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诗书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遗址在丹棱城南高庙沟。大雅堂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丹棱名士杨素翁出资。堂内珍藏由黄庭坚手书杜甫诗碑三百余方,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大雅堂历经宋、元、明、清,收藏众多名家咏大雅堂的诗文、书画。成语“不登大雅之堂”典出丹棱。

龙鹄山:距丹棱县城三公里。唐代原名“龙鹤山”,自南宋孝宗皇帝手书“龙鹄山”赐历史学家李焘后,更名龙鹄山。龙鹄山为宋代历史学家李焘父子故里,也是西南著名的道教圣地。

龙鹄山山势奇特,似巍巍巨人端坐群山之中。主要景点有:雁湖、兔峰、胜岩、龙涎洞、巽崖书屋、《松柏之铭》碑及摩崖造像、六朝古墓壁画、仙生洞、古佛洞以及万亩人工林等。

竹林寺:位于丹棱县杨场镇,始建于东汉,唐代元和年间,因寺周植竹二十公顷(三百余亩)数万株而得名。相传李白、苏东坡、彭端淑等历代名人都曾游览此寺,并留下许多诗篇。由九龙山、石牛山、铁桶山、金牛河、珍珠湖和龙华寺水库组成的竹林寺风景区面积五点二平方公里。景区的竹林寺人文景观与山水野趣相得益彰。

老峨山:峨眉山的姊妹山——老峨山在丹棱县城西二十公里的张场镇和顺龙乡境内,海拔一千一百四十二米,面积十一点八平方公里。山形似峨眉,雄奇险幽,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堪与峨眉媲美,可观日出、云海、佛光,更有独具特色的华头悬空、美女晒羞、摩岩石刻造像等景观,神奇的传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每年农历六月六朝山会盛况空前。

黄金峡:位于丹棱城西二十四公里的张场镇境内,峡长七点五公里,两岸壁立,对峙如门,直插云天,形成雄伟壮观的“一线天”景观。峡内有:龙潭飞瀑、金峡湖、双猩向龙潭、危崖水帘、一线天、虹渡、望鱼石、金船等景点。当地人有“金峡有三奇,晓雨不湿衣,九月瑞雪飞,夜半闻琴声”之说。“神隆博济庙,喊声一出雨就到。”“黄金天子一夜凿通黄金堰”等传说更是神奇美妙,令人遐思。

梅湾湖:位于丹棱城西六公里处,有水泥路直达。湖面十五点三平方公里,目前,梅湾湖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步形成。湖周果园建造了现代喷灌设施,修建了旅游公路。区内山岛葱笼、莺飞鱼跃,桃树、梨树、柑橙成林。春天,湖周是花的海洋、湖中是花的山野;秋天,漫山红遍、硕果累累,游客商贾云集,蔚成闹市。   

丹棱白塔:位于丹棱城西一公里处。建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四世角钻光共十四层,高三十米,塔底空心室顶装有砖砌石铺作半拱,塔檐翼角上原悬钢铃七十二,风吹铃铛响,素有“白塔钟声”之誉,名列“丹棱八景”。塔的建筑与西安小雁塔极似,雄伟高大造型优美,塔内有砖廊通塔顶,是观塔、登塔、咏塔的好去处。

丹棱县城至各景点均有公路相通,路况较好。丹棱特产有石桥大蒜、峨山雾毛峰、竹叶青、炒青绿茶、无籽西瓜、脐橙、不知火、清见、枇杷、葡萄、金密李、水蜜桃、柿子等省部级优质产品。金峡泉水和丹棱矿泉酿造的乾隆醉、糊涂醉、业牌液、总岗特液等屡获殊荣的系列名酒。

民间灯戏和唢呐艺术是丹棱的传统民俗文化。

灯戏历史悠久,来自民间小戏,流行于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它是充满泥土气息的绚丽山花。它是来自民间,源于乡村,活跃在田间地头,极具生活气息。流行于夹江、峨眉、井研及洪雅、丹棱一带小区的民间灯戏———“堂灯”是巴山蜀水的民间艺术之花。 

堂灯是在当地民歌、花灯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赣人黄勤业在其《蜀游日记》中写道:“宿竹元铺,是夜乡人作优戏,登场不多人,其班曰灯班,调曰梁山调。”清末,夹江、峨眉、丹棱等地堂灯队有三十多,演员近六百,他们农忙生产,农闲排演。正月大闹花灯、逢节、酬神,集中活动;平时为婚丧嫁娶、修房建屋助兴。

堂灯戏以生活小戏为主,以喜剧、闹剧见长,旦、丑戏居多。不管是对对戏(男女二人)或架架戏(三人以上),挑大梁的都是旦丑。有《鲤鱼哥哥与黑幺姑》、《打渡》、《打神》等著名剧目。唱腔风趣诙谐、唱词形象生动、乡土味浓郁,极富民俗性。堂灯曲调风趣活泼,唱腔曲牌可分三类:一为堂灯主调,此为堂灯声腔的主要特色;二为民间小调,广采众长;三为本地山歌、劳动号子。堂灯的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以大竹筒制作,声音浑厚带“嗡”音,配以盆鼓和大锣。自制的乐器是堂灯音乐的灵魂,现在又融入了唢呐、笛子。灯班是农民自发性的组织,以堂屋和院坝为演出场地。表演者大多是一男(唐二)一女(幺妹)为主,“童子扮幺妹”则是反串。

“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清末嘉陵公子《竹枝词》就是演出场景的形象描述。堂灯古老、粗朴、原始、散发着泥土的芬香,是生动鲜活的民间艺术。 

丹棱是“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棱县志》载:丹棱唢呐源于宋代,“鼓乐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丹棱人把吹唢呐者叫做“鼓乐手”,也称“吹打”,丹棱民谣曰:“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毛声毛息蛮难过。”丹棱唢呐音量大、穿透力强、极富感染力。大家都很喜爱唢呐,婚丧嫁娶、祝寿、过年、庆丰收、开张剪彩、典礼活动,甚至参军上大学等,请唢呐队表演助兴成了惯例。

  丹棱唢呐的吹奏大多是独奏或齐奏,曲目、形式大多即兴表演。现在,唢呐表演吸取了巴蜀文化中采茶戏的“灯腔”和“茶腔”使唢呐表演更丰富了。丹棱的唢呐演奏不但讲究“粗细结合”,还熟练地表现了加花、减字、变调等吹奏技巧。将单声部唢呐改配为高中低三个声部,配上川味的打击乐,如高边锣、亮边锣,大钹、铙钹、大云锣、木鱼、盆鼓、大鼓和混声哼呜伴唱,音色更加丰富多彩了。加上手持笙、箫、琵琶、箜、篌、阮等乐器和身着艳丽古装的舞蹈,在旌、旗、幡、灯的簇拥下浩浩荡荡,融歌、舞、乐于一体。丹棱唢呐表演鼓板分明、高昂悠扬、饱满圆滑、和谐悦耳。激昂嘹亮则响遏行云,委婉幽怨则如泣如诉。丹棱的唢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我爱家乡丹棱的山水风光,我更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二零一零年五月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