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和陈水扁斗了十多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9 04:59:05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4:02 世界新闻报
本报特约记者 张文生

马英九前往陈水扁官邸与其会谈
4月3日,台湾政坛上演了一场超级政治秀,应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要求,陈水扁和他见面,在各大媒体的全程关注下谈了两个多钟头。但这次会谈的结果,印证了外界的预测:与虎谋皮,“相见不如不见”。马、扁两位蓝、绿阵营的掌门人,政治理念上的天壤之别几乎让人忘了他们是系出同门的师兄弟,自从两人步入台湾政坛以来,过招无数,或明或暗较量了十多年。
大学师兄弟 成长路不同
马英九香港出生,被视为外省代表,而陈水扁是闽南籍的所谓本省人。马英九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党务工作者,马英九从小受到父亲的精心栽培,台北建中、台湾大学、哈佛博士,一路顺风顺水,被台湾的许多家庭视作典范。陈水扁出生台南佃农之家,靠借债苦读,从小学、中学到台湾大学法学院,均以优异成绩毕业,也曾被许多台湾人视作从社会底层奋力上进的所谓“榜样”。
1968年,马英九考入台大法律系,两年后,陈水扁也成功考入,两人成为同门师兄弟。可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却使两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马英九在哈佛博士毕业之际被蒋经国召回任英文秘书,从此踏入政坛。陈水扁从台大毕业后投入律师行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而介入政治领域。同门师兄弟如今一个是国民党的党主席,一个是民进党的领导人;一个民调支持率高达68%,以政治形象清新著称;一个民调满意度只有18%,正陷于经济弊案缠身困境。
斗了十多年 选战“马”当先
马英九与陈水扁是政治上的老对手,相互较量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初,马英九曾经出任台湾当局的“陆委会副主委”,参与筹建“国统会”,对于1991年出台的“国统纲领”介入甚深;此时的陈水扁也对两岸问题颇有兴趣,直接参与了1991年民进党制定“台独党纲”的全过程。两位当年的政坛新人,如今已是围绕“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存废问题激烈斗争的主角。
马英九与陈水扁的较量,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的交锋,也曾面对面在选举战场上对抗。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马英九挑战争取连任的陈水扁,最后以51.13%的得票率胜出。2002年,陈水扁力挺民进党籍候选人李应元,号召选民:“要以台湾脚走台湾路,不要以香港脚走香港路”,试图将马英九拉下市长宝座。但台北市选民毫不犹豫地支持了马英九,马英九以高达64.26%的得票率重挫李应元。到目前为止,在选举战场上,马英九对抗陈水扁还没有败绩。
在很多公开场合,马、扁也相互较劲。今年台当局元旦致词,扁批台下的马英九竟公开主张“终极统一”,马就此回应“陈水扁还在谈‘新宪’,该醒醒了”。今年台湾纪念“2.28事件”仪式上,因“终统”风波被批的陈水扁,在台上五度反问“难道阿扁做错了吗?”马在台下脸色凝重。3月7日,雷震民主人权基金成立,扁说“将民族情感置于其次”,马回应“当权者不应将异己都扣上‘红帽子’”。(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新闻点睛 马英九求见其中有深意
作为政治上的老对手,马、扁之间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过去陈水扁也曾主动向马英九招手,但遭拒绝。去年10月,扁表示“愿与马喝大和解咖啡”,马回应说“见面堆满笑容,出去你死我活,没意义”。这次马英九之所以主动求见,主要出于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马英九访美期间受到美方或明或暗的授意,希望马英九与陈水扁理性沟通,缓和蓝、绿对抗的紧张局面。而马英九在访美之后求见陈水扁,从表面上看比较顺理成章。
其次,陈水扁日前在岛内人气指数大幅下滑,而马英九则人气高涨,支持率超过了60%,给了马英九很大的自信心。岛内媒体指出马英九是挟民意向陈水扁施压。
再次,马英九考虑2008年参选,他在巩固泛蓝基本盘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抢攻中间选民,甚至向泛绿阵营的支持者展示他的包容性和宽容度,表示他与泛绿之间是可以沟通对话的。所以他主动发表两岸政策主张、主动求见陈水扁、甚至在台湾《自由时报》上发布不排除“台独选项”的广告。
可以预见,马、扁之间的较量不会结束,2008年的选举主角仍然是“马扁之争”,而民进党的候选人则难免在“马扁之争”中被边缘化。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台北市长世纪之战:马英九击败陈水扁
9
台湾地区第一次“大选”
1996年3月的“大选”,是第一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直接民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本来是由“国民代表大会”选出的。“国民代表大会”在过去算是台湾政治体制下的一种特殊组织。依孙中山当初的政府设计,政府的治理权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行使。但是,关于“监督政府”、“领土主权”及修改“宪法”等,则是交由“国民代表大会”行使,并将“国民代表大会”的“宪法”层级置于“五院”之上。而“立法院”委员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皆由人民选出。如此,通过“国民代表大会”,人民也能有效地控制监督“政府”。
当然啦,这一切都很理想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很多现实都不像当初设计时的情况了。1996的大选,各方的人马如下——
国民党:李登辉、连战;民进党:彭明敏、谢长廷;无党籍:林洋港、郝柏村(实际上是新党支持);无党籍:陈履安、王清峰。
其实,这是一场从一开始,起点就不太一样的选战,因为国民党李、连这一组,从一开始就声势浩大,支持率一直遥遥领先,再加上庞大而细密的辅选网络深入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单就“资源”一项,其他各组候选人已望尘莫及。
而民进党在这次选战中可是低估了李登辉的“魅力”。另一方面,民进党当时挟着前几次选举都有不错成绩的气势而来,但的确是HIGH过了头,忘记了民众对“台独”仍没什么信心,大部分都还是想安稳地维持现状。
其实这次选举,从中期之后,大家都已经看得出来李、连这组人马是一定会当选的,只是没人愿意认输。并且,台湾的选举就是这样,就算支持率低,也要搞得气势高昂、热热闹闹的样子。所以不管哪一个阵营的场子,现场一定是一片欢乐,HIGH到最高点的气氛。台湾地区“大选”为什么会选在年底到年初这段时间,我猜想是因为这段时间刚好是职棒休赛期间,天气又冷,所以民众需要一些可以尽情大喊的热情活动宣泄一下。
虽然说民进党在当时的支持率已经落后了,但民进党的场子依然可说是最好玩的,这可能是因为该党从街头运动起家,办起各种活动来,掌控节奏的能力是一流的。在选前最后一个晚上,民进党的场子里,台上主持人及台下群众互相呼应,再加上演讲时不时穿插着背景音乐,最后伴随着候选人出场而达到最高潮,结束后再放个烟火,现场简直就是又HIGH又热血。整个台北市到处都有“选前之夜”,每一个场子都在比谁能更晚结束,似乎先结束的,在声势上就输人一等。
当晚,每个候选人的场子都结束后,几乎已经十一点了,但民众意犹未尽,一群一群地走在街上逛着。支持民进党的群众很热情,自发性地开始“散步”,从市政府广场一路走到“总统府”前,在每个路口都有人摇旗呐喊,一呼百应。如果遇到其他阵营的支持者,倒也不会对骂,就是隔着街互相对喊口号,隔空交火,也是好玩的成分居多。当走到“总统府”前,看到已经是重兵把守,整个“府前广场”都已经被围住,大家也就自然地散了。经历过那么多次“大选”后我才了解,选举的结果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原来大家喜欢的是那种选举中的狂热,和那份如同办嘉年华会般的感觉,等到选完,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
总之这次选举是李登辉阵营胜利了,拿到超过半数的选票,总算是为他的“总统”位置立下了“正当”性、“合法”性。
这场选战后,李登辉的地位可说是完全确立,得以开始党内中生代的布局。林郝、陈王代表的国民党非主流派自此之后可说是彻底瓦解。而李登辉从此也跟民意基础颇高的“省长”宋楚瑜开始形成对立。
马英九参选台北市长
1998年末的台北市长选举,被认为是“世纪对决”。国民党及民进党中生代的超级精英马英九及陈水扁,终于正面交锋。双方可说是旗鼓相当,战情紧凑。陈水扁挟着四年市长任内高达七成的高支持率寻求连任,而马英九又以一贯清廉、形象佳,再加上泛国民党大团结特点,可以说是来势汹汹。
马英九在1997年白晓燕案后就因表示对政局失望,请辞“政务委员”的工作,回到大学里教书。当时面对陈水扁的势在必得,199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国民党可是一点儿信心都没有,几个被点名的人都认为是去当炮灰的。唯一有实力的宋楚瑜,那时候却因冻省问题已经与国民党中央闹翻了,摆明就是不出来参选。而马英九,也好几次表明绝对不会参选,国民党简直就是陷入了窘境。
但是,除了马英九,谁还有能力跟陈水扁一搏呢?虽然马英九已经表明态度,但大家都知道,他最后一定会参选的。果然,他在最后一刻决定接受征召,参选台北市长,并且,宣布竞选那一天,支持率马上超越陈水扁。国民党可说是起死回生,士气突然大涨。
而当时的陈水扁可说是声望如日中天,在市政上的政绩做得有目共睹,领导能力又强,很快成为民进党内掌握资源最多的人。1997年县、市长的选举,他以个人名义成立的助选团为各县、市民进党候选人助选,所到之处皆引起轰动,全台掀起一阵陈水扁热潮,也让民进党的县、市长席位首次超越国民党。
反正,这一年的台北市长选举是双雄对决。其实,还有一个新党的王建瑄。这时王建瑄的角色就相当微妙了。因为陈、马两人的支持率几乎一样,虽然一般都认为陈水扁会当选,他所到之处的确人人为之疯狂,尤其是年轻族群。但实际上马英九一直领先陈水扁些微的票数,所以王建瑄能得到多少选票,就关系着这场选战谁能胜利。
陈水扁在这场选战中简直将行销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次选战中,陈水扁除了本身的竞选总部外,另外成立了一个名为“扁帽工厂”的另类竞选总部。那是一整栋充满了后现代气氛、像PUB一样的建筑,里面有咖啡吧、演讲厅、视听间等。而所谓“扁帽”,那是一顶墨绿色的毛线帽,本来只是筹备选举经费而做的义卖品,没想到这个玩意儿的推出却意外地造成全台的大抢购,成为当年的时尚流行商品,全台湾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戴着扁帽。于是,陈水扁方面索性将“扁帽工厂”作为一个创意性品牌,继续推出一些周边商品,如个性笔记本、鼠标垫、马克杯等,也造成一股收集及流行的热潮。一件由政治人物产生的附属产品,竟变成商场上供不应求的热卖商品,我看世界上也只有把选举当成全民运动的台湾会创造这样的奇迹。
但这次选战,陈水扁却犯了一个错误:越到选战后面,越来越挑起省籍情结,又有民进党内人士说马英九是“新卖台集团”的一分子,结果,选战越打越悲情,反而不如四年前那充满了“快乐、希望”的气氛。虽然这次选战,省籍因素也没有全面发酵,但陈阵营的某些言论的确刺激着外省族群。
反观马英九阵营,选战越到后面越欢乐,泛国民党阵营算是团结了起来。所以在他的场子里,不只可以看到国民党党旗,还会有新党党旗。
马英九这场选战越打越欢乐,陈水扁则是越打越悲愤。这种情况在选前一夜两方的造势大会上特别明显。陈这边,不断地重复以往民进党一贯的台湾人悲情诉求。反观马这边,现场越来越HIGH。“电视机前面的朋友们,快来现场跟我们一起欢呼!”镜头里的马英九这样热情地说,让当时很多支持陈水扁的年轻人也忍不住心动。
结果隔天,马英九以超陈水扁百分之六的优势击败陈水扁。这次选战是国民党分裂后的首次大团结,但同时也造成了新党的泡沫化。陈水扁落选致词时也算够有风度的。过不久,陈水扁将市长职位交接给马英九。谁知道十年后他们两个又交接了一次。
陈水扁拥有大批的年轻支持者,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投票权,只是跟着喊爽而已。但两年后的“大选”,他们都已经可以投票了,成为一股有力的票源。
忌妒对手民望上升 担心自己仕途受阻
陈水扁组织围攻“小马哥”
本报特约记者 赵声
台北市长马英九以排名第一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后,政坛就把他视为下一届“总统”候选人,这引起陈水扁的高度警惕。近日,国民党“立委”穆闽珠透露,由陈水扁主导的“九人小组”已经授意民进党执政的各县市计划性地全力围剿有“小马哥”之称的马英九。
“扁马情结”由来已久
实际上,陈水扁和马英九的关系一直都是台政坛关注的焦点。身为台当局领导人,陈水扁虽然掌握大量的政治资源,却对惟一曾击败过他的马英九多有顾忌;而马英九作为国民党最后执政堡垒的台北市长,更被寄予了帮助国民党夺回政权的厚望。
陈水扁与马英九年纪相同,但马英九先考上台湾大学法律系,陈水扁算是他的学弟。大学时代的马英九十分活跃,而陈水扁则是“闭门苦读”,所以两人虽认识,但彼此交往并不多。后来,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政党进入政坛,所走的道路也不同。陈水扁一直是以所谓的“民意代表”的身份参政,而马英九则是先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后来又任“法务部长”等行政要职。1998年,两人在台北市长选举中狭路相逢,结果马英九一举击败陈水扁,后者至今仍耿耿于怀。
2000年,陈水扁取得“大选”胜利后,不仅对马英九许下的台北市统筹分配款(当局拨给各县市的钱)比例不变的诺言没有兑现,而且还强调所谓的“南北平衡”,将迎接外宾等重要活动移师中南部。同时,陈还暗中支持地方势力打击马英九。在他的授意下,各县市积极行动起来。
谢长廷不服马英九
高雄市与台北市一样,都是台湾的“直辖市”,但多年来高雄的发展始终赶不上台北。对此,市长谢长廷心里不服,一直都把超过马英九作为自己的任职目标。近日,两人在“统筹分配款”的问题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陈水扁曾许诺台北市获得的比例不变,但谢长廷连日来不断以“南北平衡”为由向当局施压,再加上民进党制造的整个“剿马”大环境,结果马英九遭遇失败。8月29日,台湾“行政院”敲定了台北、高雄两市的统筹分配款比例,高雄明年将增加13.91亿元(新台币,下同),增加幅度为8%;而台北市则减少13.91亿元。台北市每年向当局上缴的税收占全省的40%,自己仅留下8%。现在,统筹分配款减少了,台北市面临的财政形势将更加严峻。而陈水扁暗中支持谢长廷的目的就在于:一来可以将马英九锁在台北,使其影响力难以向全省扩散;二来还可影响其施政成绩。
其实这一年来,谢长廷在其他方面也处处和马英九较劲。今年5月,台北市号召举办“亚太文化之都”活动,结果遭到谢长廷的强烈抵制,他公开批评马英九此举是将各县市纳入台北市的管理之下,矮化高雄市。台北市虽然表示愿意做出一切让步,包括台北市排名放在最后、马英九“躲在舞台最不明显的地方”等,但谢长廷还是与陈水扁达成不参加的共识。他的目的就是让马英九减少大范围曝光率。
“水源之争”和“棒球比赛场地之争”
近日,台当局和台北县还利用“水源”打击马英九。台北市和台北县一直共饮翡翠水库的水,而水库的软硬件设备从陈水扁当市长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陈完全了解水库有无能力扩大供水。但近日,台北县长苏贞昌突然提出扩大供水计划。马英九苦思数日之后,提出两个折中方案,不料苏贞昌拒绝接受。8月29日,他组织台北县上百名民众到台北市政府抗议。本来可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却因“剿马”的政治大环境而搞得一团糟。舆论认为,如果台北市长是民进党人,就根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类似的争斗还有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棒球比赛场地之争”。今年7月,台北市好不容易争取到第三十四届世界杯棒球锦标赛的举办权,但民进党掌控的“行政院”与南部县市却为了所谓的“南北平衡”,硬是要求决赛和闭幕式在高雄县举行。
马英九跻身“政坛新三强”
面对民进党当局的处处刁难,8月31日,国民党主席连战指示秘书长林丰正与“立院党团”联络声援马英九,同时呼吁当局放开心胸支持杰出人才。而马英九的政治行情也未因“剿马”行动而下跌,反而一路看好。
国民党失去政权后,外界一直视马英九为国民党内最具有“总统”行情的政治明星,他在台北市的施政满意度高达70%以上,居各县、市长之首。过去,很多人认为他的政治影响力仅限于台湾北部,但8月中旬他南下台中市为国民党人辅选,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和受欢迎程度连他自己都吃了一惊。而最新的一项民意调查也显示,陈水扁、宋楚瑜和马英九已成为台湾政坛“新三强”。难怪,陈水扁要对马英九大动干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