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图片搜索 http://cbf.nczx.cn/upload/20064262808801.JPG 的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09:25
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构建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当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关键性工作。而大力培育与发展科 技中介组织,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 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移,是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带着这一难题,记者专访了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佃水。蒋佃水所长是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的专家,并长期致力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集成与技术经营的科技中介服务工作。
记者:科技与经济长期难以结合,究竟其症结在哪里?
蒋佃水所长:科技与经济结合难,这不仅是福建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共同难题。归根结底还是体制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机构分工明确,科技部门与经济部 门分属两个系统。改革开放后,搞科技的人开始涉入经济,搞经济的人逐渐重视科技。互相交叉,本身是好事。但是,我们的科研单位与企业分离,科技体系条块分 割、部门所有、自成一体的结构性弊端,使科技与经济不能良好地结合。科技与经济要实现良好的结合,就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根本出路还是在于深化改革。没有 成功的改革,就没有成功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关联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关联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只有体制与机制问题得到切 实的转换,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记者:据统计,目前全国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这个转化“难”的症结在哪里?
蒋佃水所长:目前高校院所有很多科研成果,但大都转化不了,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科技的贡献率不高,转化率低,原因 在于供需不配套。例如,企业与政府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成果有强烈的需求,需要的是容易被市场接受的技术产品,可以产业化的技术集成、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 技术群及高附加值的成果,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供的技术成果多为市场前景尚待确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单一产品技术成果。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有些 成果不具备市场化或产业化条件。
高校一些专家学者在象牙塔里苦心钻研,致力于填补专业内的科技空白,但与产业化距离较远,成果长期沉 淀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有些科研成果能填补空白是好事,但未必是难事;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研究成果,从专业角度可能是小事,但未必是易事。专家学者应有 崇高的人文奉献精神,既重视专业的研究,又要正视市场的需求,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记者:在构建科技成果与企业之间桥梁及有效技术转移机制方面,科技中介组织可发挥什么作用?
蒋佃水所长:科技与经济结合之所以难,原因之一是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少一个互动平台——科技中介。科技中介要生存,就要有敏锐的市场观念和高度的组织 耐心,构建起企业与科技成果之间的桥梁。比如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企业普遍存在加工原料废弃物多,综合利用水平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问题。改变这一现 状,就需要通过高科技手段,转化废弃物和副产品,增加附加值。科技中介机构利用其项目资源的信息优势,集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以减少机会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企业就容易接受了。为企业解决难题,达到变废为宝、以副促主、主副并进的目的,体现循环经济,使得企业能够全面、协调及可 持续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科技中介组织发挥的特殊作用。科技中介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链条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可以说是“机”或“机关”。
2002年,科技部把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确定为重要科技工作之一,并把2003年列为“科技中介年”。
科技中介有着“双重性”:一是市场性,二是科技性。只有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符合我国国情,才能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国外科技中介组织有 良好的机制,从技术筛选、引进到开发、中试,再形成商品进入市场,良性循环。这是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科技产业化的一条有效之路。例如,英 国技术集团(BTG)的流程是,从大学和公司的发明中获取新的想法和思路,然后进行进一步开发或购进知识产权,这个过程中由技术专家和专利专家合作,取得 专利,然后通过转让、许可生产和建立创新企业等三种方式实现价值。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和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STW)等国际知名 的科技中介机构,都是长期致力于从市场需要出发挑选技术项目,通过有效的手段把技术推向市场,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2004年, “中科前方”承担了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项目。这个“中心”是北京市科委与平谷区政府共建的上承科研机构、下接生产企业的中 间平台,把来自科研机构对农副产品加工的小试成果进行熟化、二次开发,缩短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距离,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率,有力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直接为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服务。
记者:福建的“6·18”是面对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项目供需交易的常年性平台,您作为新兴行业——科技中介机构的领头人,如何看“6·18”这个平台?
蒋佃水所长:我认为“6·18”有四大作用:
——“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是一项大举措,可促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结合难这一国家级难题。
——面对福建经济技术、人才的“短板”,省委、省政府建立“6·18”平台,力主增强科技支撑,提高技术档次。“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有战役要打, 有工程要建,但“6·18”本身不是战役,不是工程,而是生产要素集聚与提升的平台,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具体而生动的实践。
——福建省委、省政 府将“6·18”定位为永不落幕的平台,可打造福建鲜明品牌。“6·18”强调重在持续,重在落实,重在转化,已取得巨大成效。要落实,要转化,值得注意 的是,科技要素必须与其他要素市场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单纯的科技观点往往是片面的,难以经受市场的检验。
——“6·18”这样的科技中介 大平台,可带动许多小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在队伍建设方面,需要若干中间机构来支撑。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 与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体制创新,使产、学、研与资本等要素市场紧密结合方面,创造了新的模式与机制,可利用这样一些小平台来辅助、促进“6·18”这个大 平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