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3:23:37
 纳西族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民族概况         民族发展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丽江马”闻名全国。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2003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纳西溯源   纳西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皆源于古彝族。从族源的考察,有三说:         一、土著说:主要基于考古发现。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二、南迁说: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秦汉时称旄(m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三、融合说: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此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同。按此说,古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汉唐时期逐渐完成了从滇川交界的东部向西部丽江的大转移。         东巴发轫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         东巴经   东巴经是东巴念咏的经书,纳西语称为“东巴久”。东巴经书是东巴文化的书面载体,自然成为东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东巴文有两种,一是象形文字,二是格巴文——对一些象形文字简化或再造而成一字一音的标音文字。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礼仪与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纳西族具有热情、知书达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纳西族内部团结和睦,对外开放吸纳、以礼相待,形成了丰富的礼仪文化。 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村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的地方。纳西族重信用讲义气,一般不计较客人因不懂纳西族的习俗礼仪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纳西族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欢在檐廊下,晚间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里,则在火塘边。座位虽无严格区分,但讲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别。如在饭桌或火塘边,其正位称"上八位"或"格故鲁",是老人的优先位子。因此,到纳西族人家里,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请,也要把"上八位"让给老人,进餐时,更应先请老人和长辈入座,切不可主动占据。如果有老人进来,年轻人要起身让座,或主动问候。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翘二郎腿。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吃饭忌把筷子竖插在饭里(因为把筷子插在饭里在死人上香的时候才会出现),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连不断地夹菜。一般夹菜时要招呼旁人一起动筷,夹一次,停一会儿,待上一口下咽后再夹第二箸。注重节约,不得浪费粮食,纳西有语"哈爬摆,罪得!"(浪费粮食,罪大)。不要在碗底留剩饭。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时要关照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翘跌倒,造成伤痛。共同进餐时,若已经吃完饭,最好陪旁人一会儿。若想提前离席,要招呼别人"请慢用"。进纳西人家,不可当着主人或客人的面打骂小孩,不要擅自进入老人和女人卧室。在沪沽湖地区,不得随意进入姑娘的"花楼",不要询问"阿夏"的情况。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跨竖在大门口的"陆"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边脱鞋烘脚。在火塘边烤火的时候听见“火笑”要添柴,为添财发财之意。忌坐在门槛上和在房檐灶头边上吃饭,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谈恋爱的人不得在家或长辈面前打情骂俏,不得在家吹口哨《特别是晚上,纳西把晚上吹口哨称“辞蜡”(叫鬼)》。小孩不得拿着一头未熄的棍子或炭头耍玩,一是危险,二是称会做噩梦。公公不得进入媳妇的卧室。有人出远门或出去做生意时候不能随出门人而扫地,太阳落山后不能扫地。客人在座不能扫地。不得在客人离去时马上关门,应送客人至大门外。不宜在大庭广众下晾晒女性内衣裤,不可将裤子、裙子晾晒在主人进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晚上点火回家,忌把火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早晨忌讲晚上做的梦。孕妇不能爬结果子的树木,不能从缰绳上或钓鱼竿上跨过。忌吃不见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给人添饭、倒水。忌喝他人喝过的残酒、残茶。 参加"祭天"或"三多节"的人,事前要净手,并要跨过由杜鹃枝等燃起的烟火堆,以示除秽。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忌妇女早起床。历史上纳西族信奉东巴教,这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         关于动物的礼仪及禁忌   纳西热情好客,到他们家里定会杀鸡煮陈年火腿热情相待,鸡头应让年长者享用,鸡爪、鸡血、鸡肠不能给小孩吃。进纳西人家时,不可打主人家的狗。忌猎杀进入家宅的小动物,蛙蛇进屋,应恭送出门。不能伤害逗转耳畔的蜜蜂。不准在厨房锅灶里煮猫或其他野生动物。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吃狗肉、马肉、猫肉和水牛肉,传说他们都为纳西族祖先立下功劳,无比忠诚,任劳任怨,平时要善待,死后要善葬。忌讳家中的狗哭,一般听见狗哭视为家中将发生灾难的征兆。忌讳雄鸡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打鸣,视为家中将要有亲人离世。忌讳在山野间看见蛇吃蛤蟆,视为见到的人将有大凶之兆。忌讳天气变暖燕子不回家中房檐做窝,不得伤害燕子和捣毁。甚忌讳葫芦蜂在房子上做蜂窝,或者说谁家房子上有葫芦蜂窝,这被视为房屋倒塌、将有离世等大凶之灾。东巴教规定:不得砍伐水源林,不准在树木生长期进山砍伐,不准猎杀怀孕母兽和幼兽,不准杀死进入家宅的小动物,每年进入1月至7月这段时间,不准打鸟、不准狩猎,不准捕鱼。不得污染水源,不准向水源吐痰、大小便、倾倒垃圾,不准在河流里洗涤污秽物品,取用井水要遵守规定。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在纳西族地区,你不必因为一句随口而出的邀请便贸然参加婚宴,也不能因为主人的"谢绝"而错过吊丧的机会。因为对纳西族来说,灾难和悲哀时刻得到的帮助将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础,甚至可以消除平时的积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庆时道喜,不知在悲痛时慰问,将被视作是为人差。 办红、白喜事,礼品种类和数量要根据血亲的远近和交情的深浅而定。办事当天,一般较亲密的亲友在公开场合要送米、麦、糖、酒和适量的钱。这些礼品统称为"人情",由两位专人当场清点记录,称为"挂人情",当日结算后当面交给主人。更亲近的亲友则在内部场合赠送衣物、家具等。如果是外地来客或一般朋友参加这种仪式,可随意挂一点"人情"礼钱,以表心意。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改土归流"后改为土葬。对死者一般都要念经超度亡灵。丽江的丧葬在很多方面保存着民族传统,人一断气,全家即号陶大哭,派人向亲友报丧。家属披麻戴孝,跪在亡者两旁守灵。来吊祭的亲友,向亡灵鞠躬或磕头或以哭泣表示哀悼。然后,再向主人表示慰问,请主人节哀。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相克者忌在现场。出灵发丧前族中长者或单位领导主持追悼会,宣读祭文(或哭文),情景十分哀婉凄切。发丧出灵时属相相同者须回避。孕妇忌给死者引路搭桥。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鸡肉。东巴祭司忌吃献给死者的牺牲。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孝男孝女不参加婚礼。 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其中"头客"礼仪较为独特:当主人家有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家庭的人即称为"头客"亦称"扯生"。这时候,无论这个人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贵人乞丐,都要当贵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洁净的冷水(幸福水)请"头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头客"。         婚    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在部分纳西族地区,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风。这也是一种古老婚俗的遗风,反映了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现代社会中的“抢婚”,仅是一种形式,并非真的强抢,而是男女双方的一种默契,为了以“生米已成熟饭”来搪塞对婚姻持有异议的女方父母。  历史习俗(殉情) 滇西北的丽江地区,是纳西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勤劳的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古老神奇的东巴文化。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流传着一个个同样神奇的爱情悲剧,那就是纳西人的殉情风俗。说它神奇,那是因为其殉情人数之多,殉情成风,是中国乃至世界众多民族中所罕见的。当男女青年因为种种原因相互爱恋而不能走到一起时,就会相约一起去情死(殉情)。情侣决定殉情后,有的会把自己的决定告诉自己最好的朋友,向他们诀别。而朋友要恪守古规,为密友守口如瓶,决不外泄。个别的殉情女子还会把这一决定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同样会保守秘密。大多数殉情者会选择在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缢而死。  纳西族在很早以前曾是一个崇尚恋爱婚姻自由的民族,这从许多纳西族的东巴经典和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殉情之风盛行始于明清之际,究其原因,《云南通志稿》认为是“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但如仅以“伉俪无缘”四字来说明的话,未免显得过于笼统。我个人认为,纳西人殉情的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强行引进的汉族恋爱婚姻形态与纳西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形态相冲突;其次,东巴教的介入对此风盛行有很大推动,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再次,与纳西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纳西族的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记载的是一对纳西青年殉情的故事,与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西族却没有受汉族儒家文化三纲五常等的束缚,因;而殉情之风尤为突出。同时,长诗《玉龙第三国》也为殉情者构建了一个心灵上了的理想家园,这也是殉情者选择在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之地殉情的原因,他们认为那里就是“雾都游翠郭”(玉龙第三国)的所在。此外,东巴教认为殉情者都是受“风鬼”的诱惑而选择殉情的道路,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观因素转到了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对婚姻自由的认可和国家支持,殉情之风已逐渐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民的本来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那一段由一个个爱情婚姻悲剧组成的悲惨壮烈的纳西历史。         食    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节    庆   纳西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三朵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年俗         1、打瓦纳西努   丽江的过年其实是从腊月开始的。纳西语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打瓦纳西努”。 意思是腊月开始,纳西人就了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疯是因为采买年货,纳西人如同疯了一样。  从前,一进入腊月,整个农贸市场就分外地热闹起来。人们如同潮水一般涌动在市场中,似乎一切都是免费的。现在疯得比原来推迟了不少,只是,一过腊月二十,那种疯的场面总是会出现的。   2、刷佯撑   纳西族在春节快到的时候,差不多还有五六天就是丁光二十四。然后就会到山上砍来一种长青的树,白蜡树。然后全家大小都打扫,而白蜡树一般刷迷烟和蜘蛛网一类的。其形式主要表达,刷去不好的,刷去晦气,打扫好卫生,除旧迎新,迎接春节。   3、春    联   从前纳西族的春联都是用东巴文所写。  到了除夕这天,刚吃过午饭,每家每户的男人们就开始忙着清洗大门,刮去旧联,换上新的春联。妇女们当然在做年饭嘛。  年饭过后,慢慢地走,丽江古城里,欣赏刚帖好的春联,那是很有风雅的味道了。  纳西人受汉族文化传统影响,对春联极为重视,以前是自己不会写的也一定要请个他们认为不错的书法家书写一副,以表喜庆。   4、水    饭   在纳西族中,不论过节,还是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在大门口顺墙角泼水饭。水饭主要去各种菜的丁点,作为意思,然后掺进茶,水,酒等食品,节气点香,顺墙而泼。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一家人的表现。   5、年    饭   年饭开始前,必须的是在摆完所有的菜后,在桌的上位摆上几碗饭,一般三碗,或者按离去的至亲人数摆,饭要盛很满。然后全家一次向那个方向磕头,以表示对祖先的的尊敬和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和一家团团圆圆的意思。对于纳西族的年饭,在除夕起床后,老人就会告诫小孩,这天里不能玩或摸铁的器物或者竹子,因为摸了铁或竹子的话,会在吃年饭的时候,会把肚子吃撑吃得很铁实(玩铁器物)或者空空的什么都没吃到(摸玩竹子)。年饭于对每个纳西人都显得那么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年饭一般都会有猪头肉、公鸡(必须是骟了的)肉。纳西话叫“布古挨排施”。吃什么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圆的气氛。  年饭吃了,就开始洗脚,取“来年事事都赶趟”之意。(看来我们的先民以前并不是每天都洗脚的,才会有除夕晚上必须洗脚的习俗吧!)。  洗完脚,就该给家里小孩子们发压岁钱了。或者换上早已经准备好的新衣服,出门玩耍,以示新气象和喜庆。   6、初    一   初一,也就是过了除夕,初一00:00开始,就要到沟边塘边或者水源处,放鞭炮,挑一担新的一年最新的水,新气象,健健康康。然后早早起来,把大门完全打开,代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而初一代表新的开始,代表今年要所发生的,所以男女老少在初一就不做什么活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象征这一年就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和和美美的。   7、扫    墓   纳西族十分注重礼节,也十分尊敬祖先。扫墓一般是书面说法,而土语就是上坟拜年。纳西的拜年就是拜年长的,辈数大的,无论远近。但首先要拜的是祖先,是习俗,也是尊敬。所以一般初二属性不相克(纳西属虎不上坟),就初二上,属性相克就提前初一上。纳西人春节有扫墓的习俗。其实本来也是这样,纳西人扫墓根本找不到悲伤的气氛的。 一般是初一或者初二去上山的。   9、春    客   其实春客对纳西来说是还礼,因为在纳西族里一样有拜年,而拜年就是提着一些土产品(现代很少)去比族里较亲的辈数大的族人家里拜年。而辈数大的就不用去回拜,然后就以春客形式请回辈数小的。纳西人家有春节期间互相请客的习惯,特别是家庭中如果有新婚──去年春节后结婚的都算──夫妇,那就更是必须请的。如果家庭够大,这对新婚夫妇可就吃苦了,可能春节中一天就要赶好多个饭局。还必须带上米、糖什么的礼品。顺便被请的陪客就多了,如果家族够大,请一对新婚夫妇,陪客可能多到三五桌。另外被请的重要的对象是在外地工作的族里人。请他可能得排队,你家初一,我家初二的往下排,只排到人家必须离开的那天。   10、放鞭炮   这跟汉族文化一致。   11、正月十五棒棒会   春节到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除了象其他地方一样吃元宵外,纳西族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棒棒节”,本来是买卖农俱、果树的,这几年这些东西依然在买卖,但主角基本变成了花卉,特别是兰花。市场基本都在镇东路上,近一公里的长度,人声鼎沸。爱凑热闹者可以如鱼得水了。很有意思的节日。   12、聚众演出   春节的时候,四方街将会搭起一个高台,有各种表演。 晚上,在包括四方街的很多有小广场的地方,或者宾馆酒店前都会有民族打跳,这些是游客可以参与的,因为舞步极其简单,一学就会了,学不会也没什么,乱跳就是,玩的就是这个气氛,免费的哦。   13、东巴祭天仪式   这是纳西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纳西人被称为“祭天的民族”。现在这种宗教仪式已经不怎么搞了,偏远的纳西族地区可能还在进行。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三朵节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相传,远古时代,纳西先祖三朵曾在这里降服了妖魔,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八日,人们汇集到三朵庙里祭拜保护神三朵。祭品有整猪、全羊、鸡、鱼等。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服    饰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         天文历法   根据已翻译的二十多卷《东巴经》的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即有数十种之多。《创世纪》里还出现了专管气象、星辰和历法的忍劳、苏陀、尼罗、吉阿等人的名字;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方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阴阳“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布谷鸟、野鸭、大雁、白鹤等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民居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三坊一照壁   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其他特点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         文化艺术   丽江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早在几千年前,纳西族创造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即指写或画在木石上的文字符号。又称为“东巴特额”,意为东巴文或东巴书。这种文字产生以后,东巴教徒们用来写他们的经书,所以被称为“东巴文”。纳西族还有另一种标音文字,纳西语称为“哥巴特额”,“哥巴”意为弟子,说明这种文字为后世东巴弟子所创造。用象形文字写下的书,因多在东巴教作道场时念诵,故称东巴经。东巴经可分作八个大类(也有分作十二类的),大类之下还可分为若干小类,不雷同的约有500多卷(册),其藏书国内外约有2万多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一、民间文学   纳西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民歌、大调、笑话、寓言、儿歌、谚语、谜语等。  纳西族原始口传神话主要有天文神话、山岭植物神话、动物神话,如始祖神话、射日神话等。  天文神话有《太阳月亮的来历》、《七星与昂星》等。其中《太阳月亮的来历》是天文神话的代表作。这个神话说的是:古时天上有9个太阳、7个月亮。9个太阳出来时,大地就起火,除了一棵“司子米”树,其余树木全烧光了,石头也烧化了。7个月亮出来时,大地又冷得连河水都结成坚硬的冰。人类无法生活,祈求大神念咒语,咒落了8个太阳、6个月亮,天上就只剩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了。这类神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朴素的太阳崇拜和女性崇拜,以及对天文学现象最原始的想象。  植物神话《矮松的来历》,形象地解释了松、栗地域分布的自然现象。动物神话《人鸡换寿》、《人狗换寿》,反映出狗、鸡在纳西族初民生产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射日神话《顶靴力士》,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力量,表达了纳西族先民战胜干旱这一自然力的强烈信念。   二、东巴文学   东巴文学,是祭司东巴用象形文字书写在经书中的文学作品。它不同于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一个独立的范畴。东巴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按题材可分为创世神话、降妖伏魔神话、战争神话、爱情神话。生产劳动歌、习俗长调等。有视语谣谚、史诗、神话、故事、习俗长歌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史诗和神话作品。创世诗史《崇搬图》(通译为《创世纪》或《人类迁徙记》,英雄史诗《东埃术埃》(通译为《黑白之战》)。这两部史诗均有多种反映整理本问世。  《创世纪》谱写了一曲纳西祖先的颂歌,表述了古纳西人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类起源、变化的朴素认识,突出了贬神褒人的思想,展示出纳西先民艰苦卓绝创世立业的历程。沤歌了他们征服自然、抗击暴力的英勇斗争精神,沤歌了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智慧和力量,表达了纳西人憧憬幸福、追求光明,期望民族繁荣昌盛的思想。  《黑白之战》集中描写了部落豪酋崛起的英雄时代的战争风貌,揭露和鞭挞了黑暗与邪恶,热情歌颂了光明,伸张了正义,表达了古代纳西人追求、捍卫光明的理想和愿望。  《鲁般鲁饶》,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爱情长诗。“鲁般鲁饶”意为“牧儿牧女迁徙下来”。其主题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婚姻制度所带来的不自由和爱情悲剧,反映了人们为摆脱这种不自由而进行的反抗斗争,歌颂了纯真的爱情。  这三部诗史是东巴文学的精品,并称为东巴文学三明珠。  此外,还有反映纳西族先民驯化动物的《马的来历》和《虎的来历》,反映狩猎时代艰苦劳动和斗争生活的《鹏龙争斗》、《高勒趣》,反映古代纳西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崇仁潘迪找长生药》,反映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拼斗的《丁巴什罗》,鞭挞宗教祭司不劳而获行为,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的《普迟乌潞》,鞭挞、嘲笑富豪贪心阴毒本性,表现穷人不怕富豪威迫的《富人偷牛》,还有讽刺、鞭挞富豪阶级醉生梦死心态,表现古代纳西人民豁达开郎的《买寿卖寿》和《三女卖马》等。   三、传    说   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山川湖泊、胜迹风物、节日习俗、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  山川传说中有生动介绍长江第一湾、玉龙山、哈巴山、虎跳峡等奇观形成的《金沙姑娘》;把玉龙雪山拟化为降魔除妖英雄的《玉龙山的传说》;还有《阿老菊》、《阿奶菊》、《拉市海》、《犀牛潭》、《老君山九十九龙潭》、《石门关》、《金垒岭》、《鸡公石》、《龟山》等作品。  风物胜迹传说中,最著名的是《龙女树》和《达勒·阿萨命》两篇。前篇通过塑造龙女这一美丽形象和她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控诉了木天王的残暴统治,歌颂了民族间的和睦友爱,赞美了龙女和崩王子的忠贞爱情。后篇着力刻画了阿萨命这个具有鲜明反抗性格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她敢于向等级制度和门弟观念挑战,向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挑战,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  在风物传说中还有《石牌坊的来历》、《木楞房的来历》等作品,把批判矛头直指木天王。  节日传说有《北岳庙会》、《火把节》等,脸炙人口。  《金兰姑娘》、《麦良和忽必烈》、《阿得姓木》等史事传说,反映了磨些与南诏的姻亲,民族团结、民族友谊和木姓的来历。   四、故    事   纳西族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控诉旧制度的悲剧故事《阿套五勒古》、《杜鹃鸟的来历五《口弦的故事\爱情故事《放猪栽桃X《拉科与莲命五《阿才与米花五《龙女和樵哥》《宝猪入道德伦理故事《挖金子又《石门关入《银洞又《金钟的故事五《金鸭子入《洒丹尼《孤儿与神蛙》、《洗眼塘》、M木盒》、《两兄弟分家》、《宝妹》、《阿喂鸟》、《瘦袋姑娘》、《迫害》;斗妖故事《两姐妹》、《夜不绩麻》;民族交往的故事《瓦匠落户》、《酿酒师傅》;破除迷信故事《山神爷》、《吃鬼》;文人故事《和庚吉对对》;斗智故事《巧媳妇》、《穷女婿》、《聪明的木匠》;力士故事《骑主称王太《矮个子少年入机智人物故事《阿一旦的故事\该故事由《木家败》《三口疯猎》《公喜?母喜?》等 40多篇组成,从一幕幕幽默讽刺的喜剧中,诙谐风趣地再现了阶级对立的真实历史,反映了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劳动人民作牛作马的情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和敢于反抗斗争的无畏精神。   五、传统大调   纳西族文学中,有很多独具一格的传统大调,即民间口头叙事长诗(歌),产生于明清时期。有“大调十八调”之说。传统大调可分为欢乐调、相会调、苦情调三大类。  欢乐调,纳西语称“花华本”,反映男女青年劳动和爱情生活,结局圆满,属于欢乐类型的古典大调。主要作品有《猎歌》、《赶马》、《烧香》。其它还有《文考》、《武教》、《筑城》、《划船》、《放鹰》、《金筝之歌》等。  相会调包括《雪柏相会》、《鱼水相会》、《蜂花相会》、《星星相会》、《孤鹰孤雁会》、《樟子嫩竹会》、《独叶独花会》、《马鹿水獭会》、怕露仙草会》、《麒麟凤凰会》、《日月相会》、《短笛古筝会》等,计有40余调,其中以前三调最著名。相会调用特定的象征手法描写相会恋情。用以物拟人、隐喻的手法和浪漫想象,歌颂纳西族男女青年向往婚姻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情景。  苦情调,侧重叙述男女主人公生活苦情的大调,主要作品有《游悲》、《牧羊调》、《牧象女》、《逃到好地方》等。其中前两调最著名。《游悲故意为《殉情调》、是纳西族情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歌    谣   歌谣,属于短小民歌。有传统古歌和随编随唱的即兴歌。按内容可分为生产歌、风物歌、习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挽歌、猎歌、牧歌、儿歌等。传唱最早的劳动歌有《打稗子歌》、《打猎歌》、《织麻歌》、《取火歌》等,多为采集、狩猎、游牧时期的古歌。进人农耕后产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线歌》、《放牛山歌》、《劝牛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风物歌有《干木之歌》、《玉湖水》、《三思水》等;习俗歌有《祭畜神歌》、《喊丰收神歌》;仪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裤子歌》、《穿裙子歌》、《洗马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仪歌有《结亲歌》、《求婚歌》、《祝婚歌》、《送亲歌》、《劝女歌》、《喜歌》;丧仪歌有《含殓歌》、《谢恩歌》、《送葬歌》。  纳西族民歌,多用《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等曲子演唱,情歌则多用《时本》调吟唱。   七、寓言和童话   寓言和童话多为动植物故事。寓言有《聪明的小兔》、《兔子和熊》、《兔子和青蛙》、《斑鸠借粮》、《猎狗和猫》、《狡猾的鳝鱼》、《狐狸和公鸡》、《药王的故事》、《乌鸦笑黑猪》、《以少换多》等,从不同侧面说明弱能胜强、智慧能战胜野蛮、万物各有其能等简单哲理。  童话有《燕子和葫芦》、《道士、白兔和山羊》、《猴子、兔子和狐狸》、《布谷鸟和雉鸡》。《蜈蚣、马鹿和公鸡》、《属相的故事》、《乌鸦和青蛙》、《麦子和养子》等。   八、笑    话   纳西族民间笑话很多,有讽刺型笑话《公钱母钱》、《学官话》、《傻子当附马》等。其中《公钱母钱》讲述小财主攒了不少钱,舍不得花,天天数钱肥什么事都忘了。家里的母猪下小猪,他很奇怪,人家说母猪配公猪,就会生小猪,他牢记这话,把小猪背去卖。买主给他钱,他说:“这钱跟我家的钱一样,都是公的,我要些母钱回去,好下上几窝小钱儿”。讽刺了财主贪财、迷财的嘴脸。幽默型笑话《在暗中》、《藏牛头》、《有名无实的猎手》、《分钱》、《馋嘴婆》、《大话客》等等。诙谐笑话《买镜子》、《骡蛋》、《近视老倌》、《席子衣裳磨盘礼》、《学规矩》、《取鹿皮》等等。反映出古代地处偏僻的人们孤陋寡闻的情景,善意地鞭挞了无知愚昧行为。这些笑话在诙谐幽默的笑声中给人以联想和启迪。   九、谚语和谜语   纳西族的民间谚语可分为以下数类:   政治谚语:“富人不知饥,穷人不知饱”,“木匠无房住,鞋匠无鞋穿”、“石头不烫蜂不搬,官家不恶奴不跳”等,形象地揭示了旧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劳动谚语:“好逸恶劳吃空金山,勤劳双手价值千金”、“只要有粮米,雪山可搬移”、“不耕不粑不成田,不种不育不成苗’等,说明了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幸福。  道德谚语,‘伴儿好学好,伴儿坏学坏”,“小时偷针,大时偷牛”,指出环境、恶习对子女成长的影响;“雪山不折,话音不回”,强调说话要算数;“竹筷成把难折,牙筷成支易断”,说明团结力量大;“节俭不饿肚,吝啬啃石头”,赞扬节俭美德,嘲笑吝啬小气;“闲谈莫论他人非,无事不找他人妻”、“宁爱一群姑娘,莫爱一个婆娘”,“带着别人的妻子出远门,有事无事说不清”等,指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基本诀窍和应具备的伦理道德。  气象谚语:“文笔哭,雪山笑,早上露水大”、“文笔山戴帽,今天必有雨”、“中午烈日照,下午来冰雹”、“云往东边走,有雨变睛天”等。  哲理谚语:“打猎才见山高,饮泉才知清凉”、“水牛不饮水,拉鼻绳无用”、“牵牛要牵鼻子,牵马要牵头”等,从许多显而易见的事实,反映出纳西族朴素的哲学思想。   纳西族民间谜语可分为物谜和事谜两大类。   物谜有:        黑脸老奶奶,坐在火塘边;嘀咕老半天,做出半蛊汤。——茶罐  兄弟一条心,清早吃炭灰。——火钳        做活一对对,睡觉一群群。——筷子   事谜:  木家请竹家,麻家送出门。——射箭        雷声响咕嗜,雪花四面舞。——磨面  白银放进海,黄金榜上来。——煎糯粑         文学创作   纳西族的作家文学起始于明代,是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以后出现的,当时仅限于土司阶级。清代“改土归流”后,民间才逐步出现了作家文学。   1、诗歌   诗歌在纳西族作家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明代用汉文写作的第一位木氏作家木泰(公元1455-1502年)开始,历经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直到今天,纳西族诗坛一直兴盛不衰。  明代的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本增、木靖等8位土知府都有作品传世。其中木公著有《雪山始音》、《隐园春兴)}、《雪山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动、《仙楼琼华》等6部诗集,计 1400多首。杨慎为其精选 114首集成《雪山诗选入并作序/明诗别裁\《云南丛书》等都选有他的诗。  木增著有《云过淡墨》、《啸月堂诗》、《山中逸趣》、《芝山云过集》、《空翠居集》、《光碧楼诗抄》等6部诗文集,计1000多首诗,30多首词,20多篇赋。他是纳西族文学史上第一位创作词、赋的作家。  清代“改土归流”后,纳西族民间出现了第一批平民出身的诗人。以周之松、李洋为代表的清代前期诗人,以桑映斗、牛涛为代表的中期诗人。这一时期较著名的还有马子云、牛焘、木正源、杨竹庐、妙明、杨昌、杨品硕等。  桑映斗著有《铁砚堂诗稿》4册,共2000余首,经乱散失,仅存441首。《滇诗嗣音集》。《云南丛书》收有他的诗。其中壮兵行》、《采黄独》、《大麦鄙、社宾川》等诗篇影响较大。  杨竹庐著有《黄山老人诗稿》数卷。  牛焘著有《寄秋轩吟草》4卷,现已无完本,尚存250多首诗。  杨品硕著有《雪山樵吟》,存诗千余首。其中《丽江竹枝词》计60首,颇受纳西人民的喜爱。  前清优贡和谓清为启文寺撰写的门联“胜境本天成左玉垒右笔峰近而青龙远而鬼蛇狮象全郡名山川都尽奔来眼底,芳型从寺由经文德纬武功大则乡宦小则农工商贾间村奇男异子须要摘去顶头”。保留至今。  清代晚期的代表作家有李玉湛、杨泅藻、和虎臣、和钦、杨凤友等。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散失殆尽,令人惋惜。李玉湛著有《畏人前集》、《畏人后集》、《驱我集》、《倥偬集》、《容与集》等诗文集。他死后,著名学者赵藩收其作品编为仁笑先生诗文集》,全收人《云南丛书》。和虎臣著有《匝东集》,经陈荣昌选编批注,计400余首,多已散失,存百余首。  民国初年,丽江出现了第一个纳西族文学团体“桂香诗社”,聚集了一批文人作家,代表人物有杨超群、杨菊生、周兰坪、王竹淇、和庚吉、王树和、和柏香、杨穆之等。其中王竹淇著有《退省斋诗文集》十余卷,已于“文革”中焚毁。和庚吉著有《退园韵语》诗文选集,共收诗145首。  “五四”运动以后,涌现出李寒谷、和柳、周霖、赵银棠、和志钧、和志坚、李汝源、周果。范义田、杨超然等一大批年轻的纳西族作家和作者。其中和柳是以新诗见长的诗人,赵银棠是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周霖是画家兼诗人,这一时期文学成就非常突出。赵银棠著有《玉龙旧话》,其中收有作者40年代写的旧体诗60余首。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寒谷的俪江吟》、和柳的《祖国在你肩上》、范义田的《莲花池访陈圆圆故址四首》等,富于鼓动力和号召力的诗作,开创了纳西一代诗风。  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诗歌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其作品之多,作者面之广,都前所未有。有根据东巴经和民间传统大调再创作的作品,如牛相奎、木丽春的《玉龙第三国》、戈阿干的《格拉茨姆》、《崇忍利思》。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有牛相奎的《小独玛》、《云妹》,戈阿干的《玉龙山牧歌》、《捧起飘香的奶茶》、和国正的俪江四咏》,白庚胜的《蓝天畅想曲》、《夜收》,和经雁的《致一位藏族姑娘》、《纪念》、《高原上的奶子河》等。1993年出版了和新民的诗歌集《情系古山》和夜航的《高原红》。   2、散文   纳西族的散文创作始于明代,木增著有散文,清代马子云、杨昌等,写有散文作品。其中杨昌是纳西族文学史上第一位颇有影响的散文家。著有《四不可斋文集》,今无完本。俪郡诗文征》中收其散文28篇。他的《游玉湖记》、《梦游玉泉记》,是两篇在纳西文人中广为传颂的佳作。纳西族古代散文较之诗歌,为数不多。  20世纪30年代,有李寒谷创作的散文《山居》、《劳街一夜》、《夜巷小景》、《插秧》、《撕包谷》等,赵银棠、和柳也有散文作品问世,但为数很少。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散文创作才有长足的发展。杨福泉,科研之余,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30多篇,其名人选帅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师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档代中国中青年学者辞典》,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奖)称号。王正觉的散文有《雪山茶》、《雪里桃花》,夫巴的散文集《纳西人》。   3、小说   纳西族作家的小说创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李寒谷是纳西族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青年作家。他的一批小说、散文、诗歌及评论,发表在平、津、沪、滇的报刊杂志上,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创作。有《虎跳岩》、《三仙姑之秋》、《凤凰岭》、《三月街》、《劫》、《变》、《拆讼》、《狮子山》等。  建国以后,纳西族小说创作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有一大批文学新秀脱颖而出,形成老、中、青并茂的阵容,小说创作成果明显。1958年,赵净修在《边疆文艺》上发表短篇小说猫床》、《铜水畅流》。1959年,两篇小说均被收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国十周年纪念文集恍辉的十年卜书。1978年以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家增多。木丽春发表了《铁核桃》、《没有开盖的合心酒》、《山外的声音》等短篇和《最后一座磨房》、《骑龙的人》等中篇小说,王丕震,他在短短十几年内,创作出《则天女皇》、《秦始皇》、《风尘才女薛涛》。《陈圆圆》、《王安石》、《商鞅》等,共计106部历史长篇小说,开创出纳西族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之最。还有沙蠢的长篇小说《爱情的绝唱》,中、短篇小说《有一个纳西妹子》、《炸米花》、《婚猎》、《纳西汉刊等,有的作品刊登在《人民文学》、帅国作家》等刊物上,出版了《沙蠡文集》等21部作品集。还有和国正的短篇小说《两套间》、《乌斗》。和国才的中、短篇小说《寻找玉龙第三国》,戈阿干的中短篇小说《化雪图》、《金翅大鹏》、《燃烧的杜鹃花》等。纳西族女青年和晓梅创作的中篇小说《深深古井巷》在云南《边疆文学》上刊出后,被选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小说选刊》。   音    乐   纳西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纳西族的民间歌曲有两种形式:叙事歌——唱调子(古老民歌)和短歌、山歌小调(现代民歌)等。通常用《谷气调》、《喂默达》、《四喂喂》曲调演唱。按历史发展的轨迹来分,有狩猎、游牧时期的《热美磋》浓耕以后的《栽秧歌》、《劝牛调》;也有被压迫者呻吟的《喂默达》、《拉伯谷气》。建国后有歌唱共产党、歌颂新生活的《阿丽哩》、《劳喂歌》、《三月和风吹》等新民歌。按类别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歌、习俗歌、情歌、丧歌、儿歌等。  纳西族的音乐曲目众多,合奏曲有《白沙细乐》,纳西语称“崩石细哩”,《丽江古乐》(洞经乐)两套。白沙细乐有笃、一封书、三思吉、叨叨令等十多个乐章,保存至今的有八个乐章。纳西古乐流传至今的曲目有经腔,俗称大调门首,细乐曲牌,俗称小调12首,打击乐曲牌有《起鼓三通》、《八卦尾》、《前五后伍》等6首。使用的乐器有直笛、口弦、伯伯(芦笛)。浑不似(胡钹)、三簧、中音胡、三弦、竹笛、葫芦笙、琵琶、音锣等。纳西古乐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丽江各乡镇都有自行组织的古乐队,近年来,宣科先生组织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曾多次应邀到英国、日本、挪威等欧亚国家以及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演奏。为弘扬纳西古乐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建国以后,纳西族的歌曲创作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先后创作有《玉龙山上开红花》、《纳西姑娘真美丽》、《阿丽哩献给毛主席》、《窝热热唱到北京去》、《木叶声声》、《纳西花华色》。《纳西养花情》、《春光好》、《三月百花开》、睑蜂酿蜜倍甘甜》等一大批歌曲。《山寨夜曲》。《白沙细乐选段仿奏》等器乐曲,《玉龙第三国》等歌剧音乐和《纳西一奇》等交响音乐。并涌现出赵琼芝、孙少兰、赵兴文、和金花、邱正杰等一批歌唱演员。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余崇先。和文光、王铁生、和中、和新民等。   舞    蹈   纳西族的民间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东巴)四类。   1、歌舞   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  《喂默达》的舞蹈形式有两种:一是半圆圈式。男女舞伴围成半圆,由一歌手领唱带头,其余依次以后者右手搭于前者左肩,跟随其后,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时针方向,踩着歌唱的节奏缓步行进。每至乐曲的最后一拍,众人躬腰、点头、踏步一次。第二种是双半圆式。男女分开,各成半圈,男队手式同前,女队手牵手,按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女各有一领唱领舞者,两队相互对歌不断变换图形,或成圆圈,或走‘龙吐水”,或作“绕麻花”等。  《阿哩丽》是一首新歌舞曲。建国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的政工于部,为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在原纳西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其曲调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舞步轻松活泼,易唱易跳,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在丽江每逢年节喜庆之时,随处可听到阿哩丽的欢歌,可见到跳阿哩丽的人群。唱跳时,由一歌手领唱,众人相和,舞者手牵手围成圆圈,按逆时针方向行进,依一定规律甩手踢脚,气氛欢快热烈。歌词均为五字一句,特点是先唱后三字,再从头唱整句。这是纳西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著名的纳西族民间歌手有和锡典、李秀香、杨积礼、杨德华、和耀淑、和玉炳等。   2、乐舞   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分为“打跳”,《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打跳古称踏歌,俗称打腊利。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塞萧(直笛)、横笛、葫芦笙。打跳动作有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三步三摇晃等。白沙细乐有三个乐章是乐舞,即《坎磋》、《跺磋》、《跺麻磋》,此类舞蹈全部用于丧礼,边奏边舞或交替进行。   3、表演性舞蹈   麒麟舞,纳西语叫麒麟蹉。明、清时传人丽江,属中原道教艺术。经历代纳西艺人加工、发展、再创造而成为纳西族民间艺术。它以舞蹈为主,融乐、舞、戏、画、编于一身,是纳西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每年重大节庆都有表演。整套组舞分《寿星拜祝》、《彩云.南现》、《花马报春》、《鹿鹤同春》、《麟凤呈祥》、《牦牛现(献)瑞》等场。有的地方还表演《狮子滚绣球入双猴挂印尼龙戏夜明珠》等场。  勒巴磋,意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种大型的,带有宗教祭祀色彩的风俗性歌舞,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丽江塔城一带广为流传。勒巴舞共有12套40多种跳法。  库蹉、噜蹉,意为跳年或祝岁舞。“噜蹉”意为跳龙。在丽江鲁甸一带流传。其风格与勒巴舞极为相似。   4、宗教舞蹈   东巴舞,纳西族东巴教东巴在举行迎神、驱鬼、祭祀、婚礼、超度等仪式时所跳的舞蹈。有300多种跳法;东巴经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专书。  建国以后,新创作改编的纳西族舞蹈有:纳西族歌舞《牧羊歌》、吟诵舞蹈《要想娶阿妹,需哥一句话》、东巴舞蹈《火与刀》、民间歌舞组合《纳西歌舞乐》、大型集体舞《嘎蹬》。《东巴铃、刀、鼓舞》等;舞剧《东埃术埃》(《黑白之战》)。这些节目都走出了本土,至昆明、北京乃至国外,并获奖。         绘    画   绘画有“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绘画。保存在各大寺庙的大量壁画,大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是揉合汉、藏、纳西族绘画风格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东巴画有竹笔画、木牌画、卷轴画3种基本形式。其中长卷画《神路图》别具一格。  清代影响较大的纳西族画家有王源、王锡桐父子,大研镇人,精画水墨白菜,并称为“白菜王”。清末民国年间有张文湛、王履清,还有赵槐卿、黄穆候、杨绍基等。30年代末,周。霖在县内组织的“雪山画社”,会员有20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和万松、桑文浩、周霖、姚3果菁、舒自觉。建国后,年轻的一代有张春和、杨礼吉、杨国相、周孚义、许正强、兰碧英、张5之仪、赵钟林等。现有全国美协会员2人,省美协会员20余人。画种有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素描、版画等。周霖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有400余幅收藏在云南美协,丽江县博物馆也有数百幅作品珍藏,民间收藏的也不少。在众多的作品中,《芍药》被收人《当代中国画选》,《活水长流》收藏进中国美术馆。名作《金沙水拍云崖暖》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