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三俗”之风在官场的“五大”表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2:54


核心提示: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鲜明的现实性和紧迫的必要性。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鲜明的现实性和紧迫的必要性。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低俗文化盛行,诸如酒桌上的“荤段子”;手机上的骚扰信息;影视剧露点蹿红;文艺作品恶搞经典、戏说历史愈演愈烈等等,似有“明星取代模范,绯闻顶替事实,暴力掩盖和谐,猎奇超越平实,低俗代替端庄,糟粕覆盖精华”之势。治理“三俗”之风,净化文化生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然而,“三俗”之风作为一种文化糟粕,不仅在文化领域大量存在,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也流毒甚广,特别是在官场,其影子随处可见。以笔者观察,纵观“三俗”之风,在官场主要有五大表现:

一是“庸俗之风”。 一些干部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江湖习气盛行,同事之间不称同志,却称兄道弟;上级不叫领导,叫老板;年岁大点、走得近点,甚至认“干父母”。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真理力量去感召人,靠理想信念去教育人,而是用哥们义气“取信”于人,用封官许愿笼络人心。一干部不是搞“五湖四海”,而是大肆编织关系网,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各种老乡会、校友会、同学会不计其数。更有甚者,推崇“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等所谓“铁杆”交情。义气代替良知,感情代替政策,利益代替原则,形成星罗棋布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低俗之风”。一些官员情趣低下,生活作风不检点,搞权色交易,以权换钱,用钱买色,色助官贪,导致情色腐败愈演愈烈、大行其道。有的干部纸醉金迷,嫖娼狎妓,包二奶、养情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相互炫耀,名为包二奶,实为变相重婚、一夫多妻。如临高县城监大队长邓善红,包养6个情妇,个个都为他生了孩子。连同妻子,邓实际共有七个妻妾,被称为“七妻事件”。 南京市车管所长查金贵居然包养了13个情妇,经常在熟人面前自我炫耀:“《红楼梦》里有金陵十二钗,我呢,有金陵十三钗。”此类典型在官场枚不胜举,如张二江“遍地开花”的, 米凤君“嫖娼过百”等等,如此色官淫官堪称官场“衣冠禽兽”。三是“媚俗之风”。 一些媚上欺下,权术机变,精心演习“升官经”,对上寻找人身依附,“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说的话,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都要坚决贯彻执行。“拿鸡毛当令箭”,有时领导一句不经意的话,马上有人展开充分论证,有时领导的一个颜色、一个肢体动作就让下面慌半天。大凡领导家里有红白喜事,许多人趋之若鹜,行极尽巴结之能事。如以前曾有报道,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丧父,该县出动120辆小车奔丧,三名乡镇书记自备孝衣哭灵,一口一个“亲爹”,在事后均得到提拔。这类情况在当下并不少见。

四是“吹捧之风”。民间有人调侃说:“见面不说实话的是做生意的,彼此看不起的是搞艺术的,相互吹捧的是当官的。”现在溢美之词过多过滥,无原则的歌功颂德比比皆是,而批评话却是少之又少。就连党的三大作风,也被人调侃成“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民主生活会一直被视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一大法宝。但现在,“批评领导怕被报复,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失威信。”民主生活会上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成了相互评功摆好的“按摩会”。有的把批评变成表扬,不是说领导“工作有急躁情绪,不注意个人的身体”,就是说领导“原则性太强”,把马屁拍得天衣无缝。

五是“奢侈之风”。一些官员大手大脚,慷国家之慨,有的贪图享受,公款消费,毫无节制;有的政绩冲动,热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路边工程,,只图轰动效应,不顾实际后果;有的兴建豪华衙门,气势恢宏,让百姓望而却步。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公祭之风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繁荣,大搞文化政绩工程。有的脱离实际、盲目跟风;有的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有的小题大做,动不动就要打造所谓“天下第一”。公祭活动泛滥,奢侈华丽,劳民伤财,老百姓看在眼里,怨在心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以至有人戏称:“抬出一个死人,建造一座假坟;花了一堆金银,坑了一方庶民。”

“三俗”之风在官场的表现还有一些,如作秀之风、追星之风、节庆之风、迷信之风等等。“三俗”之风,危害干部,危害青年,危害社会,害莫大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社会风气和官场风气,对“三俗”之风现在该是下大力整治的时候了。转变党风、官风是纠正社会不正之风的关键,整治“三俗”之风不妨先从官场下手!

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文化部部长蔡武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周玮)“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指明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部部长蔡武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记者:连日来,文化界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您怎么领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

蔡武: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战线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掌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命题,提出的时间还不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完善、发展。

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

记者:如您所说,中央对文化建设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待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

蔡武:是的。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和综合部门,还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对文化建设轻视、忽视、偏视的观念,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近年来,虽然对文化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文化建设投入仍然总量偏少、比例偏低,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各地投入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目前,投入最高的省份占财政支出的0.8%,最低省份仅占0.31%。一些地方对文化的投入存在一些误区,比较重视耗资巨大的所谓城市标志性的形象工程,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上。许多地区还没有把文化工作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体系或所占权重比例过低,文化发展指标尚未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导致文化工作被忽略、甚至被边缘化。

要扭转这一倾向,在认识上至少要澄清三个问题:一是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发展经济是保民生,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是保民生,发展文化同样是保民生。二是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软实力必须要由硬实力来支撑,作为硬任务来抓好抓实。三是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当今时代,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已经密不可分。一个地方一定要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经济,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品格,必须重视文化、重视创意,否则在产业链条分工上只能处在下游,永远没有主导权和发言权。

坚决抵制泛滥的低俗之风

记者:最近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等新媒体,谈及文化,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反三俗”。作为文化部长的您怎么看?

蔡武: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比如,《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对此啧有烦言。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记者:低俗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蔡武:一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影响越来越大,并迅速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同时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东西。

三是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助长了低俗化的趋势。目前,文艺批评状况堪忧,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进行客观批评,或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批评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作托,助长了低俗之风的泛滥。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这种不良风气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善于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扶持、推广,典型引路。多用引导的办法,少用行政的办法,团结、带领艺术创作人员,逐步形成强大的良好的创作风气。

要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

记者:近年来,兴起了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潮,比如国学热、文物热、申遗热等。

蔡武:这本来是大好的事情,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热情参与,是文化建设获得大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在这股热潮中,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争夺名人故里,甚至争夺本来子虚乌有的所谓名人的故里;兴建假历史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丧失道德底线,混淆基本的是非观念,肆意炒作一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不科学、愚昧、落后,鼓吹洋的比中国的好,新的比旧的好,现代的比古代的好。这显然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是数典忘祖、“言必称希腊”。也一直有些人夜郎自大,认为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搞“复古”。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现在又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分良莠,不分精华糟粕,只要有利可图,就打着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搞开发利用。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祖先,把历史遗产当成手中的玩偶、谋利的工具。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要心存敬畏,二要心存感恩。在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地开发利用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好的。但应当清醒认识到,文化遗产珍贵脆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到保护民族血脉、民族基因的高度,去除浮躁和功利心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坚持不能搞文化造假,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吃了“祖宗饭”又吃“子孙饭”。

对外文化交流目的不是要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而是要赢得世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

记者:您曾经说过“软实力就是硬道理”,怎么看当前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蔡武: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与此相适应,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要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而是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赢得尊重,增进心灵的沟通,寻求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从而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传统文化,也要有现当代的文化;不仅反映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要全面反映我们还实际存在的不平衡、不发达的状况,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注重寻找同外部世界的共同点,反映世界流行元素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在内容格调上,必须选择健康和积极向上的,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有损我国和平、发展、文明、民主、改革、开放的新形象。目前偏重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的传播力度不够,特别是缺少能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优秀图书、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导致国外民众对当代中国情况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

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改进是一个老话题,关键是我们要学会“中国元素、国际表达”,要充分掌握受众的思维方式特点、接受习惯、语言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交流和传播方式,来不断提高我们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实效性。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五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本报评论员

“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切工作的主动权,都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一致。当今社会,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改革是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市场衔接、与科技结合,不断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以此形成改革的合力,赢得发展的先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创新是强大动力。当前,动力不足、活力不足依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四个“加快”: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作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充满豪情地预言。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就一定能够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早前:港媒关注胡锦涛谈文化体制改革:教民众如何生活

时间:2010-08-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发言(4)   我要分享

核心提示: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鲜明的现实性和紧迫的必要性。

中新网8月6日电 香港《明报》6日刊文《胡锦涛教民众如何生活》说,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胡锦涛罕见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表讲话,为内地文化建设方向定下总调。分析称,胡锦涛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许多新论断、新观点,科学发展更深层次涵义开始指向“如何生活”,为民众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开路。

文章摘编如下:

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罕见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表讲话,为下一阶段内地文化建设方向定下总调。

分析人士称,胡锦涛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观点,科学发展更深层次涵义开始指向“如何生活”,新文化建设运动的开始即是为民众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开辟道路。

8月2日至5日,官方媒体对胡锦涛的讲话进行了密集解读。《人民日报》连续4天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称“经济之‘危’,往往是文化之‘机’”,中国文化建设“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已经具备”。

大推文化建设改革运动

在2007年十七大时,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提出“四位一体”理论。其中,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在近年来甚有声色,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则一直偏弱。

新一轮文化建设运动藉中共理论家之口提出了“讲发展必须讲改革”的口号,并且在多处透露出未来文化体制改革将“不破不立”的信号。《人民日报》的几篇评论提出,文化的全面繁荣“正是建立在新体制对阻碍文化发展旧体制的突破之上”,要“冲破观念的禁锢,打破体制的障碍,完善政策的支撑”。

胡锦涛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4项重点,可概括为“三个加快、一个加强”,即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分析人士称,本轮文化体制改革除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性和话语权等实用考虑外,对内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

新华社8月3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提出,未来文化体制改革“要突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此外,还要“突出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功能”。(钟鸣九) 

新华时评:对“三俗”绝不能边打边捧(图)

时间:2010-08-07   来源:新华网   我要发言(4)   我要分享

核心提示: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鲜明的现实性和紧迫的必要性。

凤姐胃药广告样片截图 资料图

新华网重庆8月6日电(记者茆琛)6日,重庆一家都市报对凤姐拍广告进行了上千字、图文并茂的报道,并冠以“镜头揭秘”之名吸引读者眼球,低俗之风跃然纸上。

近期,对文化产品中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媒体和社会再次掀起了抵制热潮。但是,不少媒体和人士并未停止对低俗内容的报道和传播,甚至一边痛批某人表演低俗、不堪入目,一边详细介绍其衣食起居、星座血型乃至泳装艳照。面对“三俗”之风,社会一时形成了“一边狠打,一边追捧”的怪现状。

“边打边捧”现象的本质是假打真捧。首先缘于一些机构和媒体过于看重低俗内容带来的高收视率和点击率,以及随后而来的广告收入。

近年来,不管是由网络活跃至传统媒体的凤姐,还是从选秀、相亲节目中炒上网络的“伪娘”们,他们及其幕后推手肆无忌惮地打破传统观念,赤裸裸迎合社会的“审丑心态”,利用观众和读者的猎奇心理,吸引广泛的注意力。这些作品的推手,为了经济利益,把社会责任感放在了一边。“边打边捧”现象还凸显出当前我国文艺产品的匮乏。近年来,我国国产电影票房出现井喷,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产品创作的全面提升。在重庆等中西部城市,小剧场话剧难得一见,除电影之外,吸引年轻人的文艺活动多是大型明星演唱会。政府精心策划的广场文艺演出,观众中也少见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能够登堂入室,也表明健康、美好的文艺产品的创作远未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打击“三俗”要规范不负责任的媒体和机构,切断低俗内容的传播渠道和表演平台;要扶持、培育健康、美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此外,我们也需要正确、积极、有力的社会和文艺批评,帮助公众区分作品的良莠、层次,推荐优秀作品,批评低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