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扬之水》本事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0:54
《诗经•王风•扬之水》本事考
《诗经•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这是一首将士久役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与《诗经》中的其它大多数抒情诗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抒情的同时为读者提示了重要的历史信息——戍守及其地点:申、甫、许。戍守与怀念因为“彼其之子”被联系在一起,构成文本的结构主体,贯穿全诗。那么,抒情主人公为何离家远戍,不能与家人团聚?其戍守之地在当时社会有着何的重要地位?本着这样的疑问,本文在检讨历代学者对此诗本事的探寻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历史叙述材料,进而确认此诗本事。
一、前人的本事研究:周朝衰弱时的被动防御
对于《王风•扬之水》本事的讨论,前人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为抵御楚国侵扰,周平王派兵戍守以申为主的南方各国。代表人物主要有郑玄和崔述:
郑玄:怨平王恩泽不行于民,而久令屯戍不得归,思其乡里之处者。言周人者,时诸侯亦有使人戍焉。平王母家申国,在陈郑之南,迫近强楚,王室微弱而数见侵伐。王是以戍之。[1](P63)
崔述《读风偶识》:申与甫、许皆楚北出之冲,而申倚山据险,尤为要地。楚不得申,则不能以凭陵中原,侵扰畿甸。是以城濮还师,楚子入居于申;鄢陵救郑,子反帅师过申。申之于楚,犹函谷之于秦也。宣王之世,荆楚渐强,故封申伯于申以塞其冲。平王之世,楚益强而渐弱,不能自固,故发王师以戍之耳。[2](P3-4)
第二种看法认为:楚国在周桓王九年(公元前711年)时开始对周王朝构成威胁,于是,周王朝派兵戍守申等南方诸国。代表人物有季本。
季本《诗说解颐》:今观《采芑》诗,宣王时楚已强盛,但命方叔徂征而蛮荆来威,迄于平王楚犹未敢为患,直至桓王十年,蔡侯郑伯会于邓而始惧楚事。在《左传》桓公二年,则此时楚始为患,而申与甫、许皆与邓相邻之国,且近于周,遣兵往戍,理宜有之。但不当为平王事耳。至谓申为平王母家而戍之,则尤臆说矣。《集传》序申侯与犬戎攻宗周弑幽王之事,而责平王忘亲释怨之罪。此信旧说之过也。[3](P52-53)
第一种观点是自《毛诗序》以来流传最广的观点。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周平王出兵的动机。大多数经学家认为周平王出兵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母家申国。并着力批评周平王不顾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杀幽王,并迫使周王室东迁的家仇国恨,而只考虑母家申国的安危。而以崔述为代表的疑古派则认为,周平王戍守申国的主要原因是荆楚逐渐强大并威胁到了周王朝的安全。第二种观点将周王可能戍守的时间认定为周桓王时期,主要理由是“此时楚始为患”,亦有一定的道理。
上面两种观点虽在具体戍守时间上有差异,但亦有相同之处,即:他们首先假定只有在周王朝衰弱、并且荆楚强大之后,周人才会出兵戍守申、甫、许等南方诸侯国。他们把主要的敌人预设为楚国。传世文献也支持这个假设。《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在周平王时期,周人戍申。但这种假设并不能排除周人在其强盛时期戍守这些国家的可能性。
二、诗篇本事新考:周人经营汉淮平原的进攻与防御
周人无疑是为防御南夷而戍守申、甫、许。但对《王风•扬之水》本事的考证还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申、甫、许等国于哪一年始封于南方,成为周王朝的屏障,周人又是在什么时期对其进行戍守的;二是申、甫、许等国在哪个时期衰亡。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周人派兵戍守的问题。本文首先就第一个问题进行考察。
前人通过周代封国的溯源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些诸侯国的姓氏、始封、迁移的历史描述。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和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表述如下:
国        始封        国都        存灭
顾        杨        顾        杨        顾        杨
申        伯夷后        (无)        故城在谢,即河南南阳府北二十里申城。        与顾同。        前722年见于《春秋》。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后遂入楚为申邑。        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前478年,楚文王“实县申、息”,则鲁庄之时申已为楚灭。然前529年,楚平王似曾复其国。
甫(吕)        (无)        周穆王时所封        故城即河南南阳府城西三十里有吕城。        与顾同。        不知何年并于楚为邑。前584年,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即此。        《尚书》有《吕刑》,即吕侯所作。西周彝器有吕……彝器又有郘锺、郘大叔斧。《郑语》云“申、吕方强”,则当前773年,国势尚盛,后不知何时灭于楚。
许        伯夷后文叔        周武王封文叔于许        故城即河南府治东三十里,灵公迁于叶,悼公迁夷实城父,旋还叶,又迁于析实白羽,许男斯迁容城,或曰在叶县西。        与顾同。        前712年始见于《春秋》。前697年穆公复立于许。前504年,许为郑所灭。后十年复见经,或云楚复封之。战国时灭于楚。        自文叔至鲁庄公十一世,始见于《春秋》。战国初灭于魏。
表一
从表一可见,从周武王开始,周人便在南方分封诸侯。如,周穆王时已有吕侯,宣王时封申叔于谢。但这种封国的溯源研究并不能明确说明这些诸侯国的始封与迁徙的具体地点,更不能以此说明周人对这些诸侯的戍守情况。
与传世文献不同,金文则对当时社会个别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着详细而确切的记载。根据金文中的记载,康王时期,申、甫、许等南方诸侯国已经出现在汉淮平原,还有周人戍守和巡省这些诸侯国的记载:
关于甫国(即吕):班簋记载成王时期的毛公执掌江淮之间的緐、蜀、巢诸国,周王令其率本族士兵平定东方,同时派吕伯与吴伯出城护卫毛公。因此,吕国于成王时就已出现在江淮之间。有关铭文如下:
隹八月初吉,王才(在)宗周,甲戌,王令(命)毛白(伯) 虢  公服, 王立(位),乍 方 (朢),秉緐、蜀、巢,令易(锡)鋚勒,咸。王令(命)毛公 邦  (冡)君、土  (徒御)、 (职)人,伐东或(国) ?戎,咸。王令(命)吴白曰: 乃 (屯)左比毛公,王令(命)吕白曰: 乃   右比毛父, 令曰: 乃族从父征, (出) (城)卫。父身三 静(靖)东或(国),亾(罔)不咸斁天畏(威),否 屯陟。
关于周人戍守申、甫和许国:与𨕘甗相关的十器记录了周康王时期周人派兵巡省和戍守申、甫、许等南方诸国的具体情况。𨕘甗具体铭文如下:
隹六月既死霸丙寅,师 父戍才(在)古  (屯),𨕘从,师 父,  (夗)史(使) 𨕘事于?侯,?侯蔑𨕘𤯍,易(锡)𨕘金,用乍(作)旅 。
此铭文所提到四个专名词:作器者、作器者的上司师雍父、作器者所使之国——甫、作器者及其上司所戍之地——古 ,陈梦家先生将与此四名之一相联系的十器综合起来研究,指出师雍父六月戍在许,并派𨕘使于甫(此铭中的“?”即是“甫”)。在十一月的时候,师雍父巡省道国,并至于甫。
综上所述,在周成王时,吕已在周人平定江淮平原的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康王时期,周王朝即派兵戍于许,并派“使”巡省道、申等南方各诸侯国。这些行动说明这些国家在军事上能够相互支持,遣使派兵往来十分便利。从地理上看,申、甫、道、许等国成品字阵地,互为犄角,在当时战略要地管和成周洛阳的南方形成重要的防御地带。可以看出,它们从西周初年起就是周王朝在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周王朝通过不断地对这些诸侯国进行戍守、巡省和封赏,以强化这些南方诸国的军事地位。传世文献与金文的记载可能只是其中的几次,但这种不一致的记载正说明了周王朝持续派兵戍守的可能。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公元前770年,诸侯立平王于申,申侯和许文公都曾参与。因此,在东周初年,申和许是周王朝比较倚重的诸侯。这种情况说明此时申、许国力自然不弱。周王室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仍然为天下共主。因此,周平王也有能力会对这些南方诸侯国进行戍守。比如,《竹书纪年》记载在公元前735-731年间,周平王鉴于楚国对申国的入侵,派兵戍申。
但随着东周与申、许等国的衰弱,而其他诸侯国的强大,这种局面就被打破了。公元前712年,鲁公、齐侯与郑伯侵入许国。诸侯入侵许国意味着东周王室与申、许的关系彻底被瓦解。在齐楚争胜的情况之下,周王室已经无力戍守这些国家。
关于周平王派兵戍守申国,抵御楚国入侵的问题。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首先,楚国并不是周人长期戍守南方各诸侯的主要原因。周人派兵的出发点是与汉淮平原的异族争夺资源。正是中原诸侯之间的争斗使楚国能够逐渐强大,并向北扩张。其次,军事进攻与战略防御并不矛盾。周人并不是只有在处于劣势才开始戍守申等诸侯国,在其处于攻势时,就不派兵戍守。周人与南方异族对资源的持续争夺没有取得绝对的胜利,这种长期的你争我夺正是《扬之水》出现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周人建国之初便控制了南方的若干重要据点,周成王时吕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至少在周康王时,周人即派兵戍守申等南方诸侯国。相关传世文献和相关金文材料说明从周文王经营汉淮平原开始,周人就有可能南方封建诸侯并派兵戍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东周初年,并不晚于公元前712年。这就是《王风•扬之水》创作的本事。
三、戍守与战争的深层原因:周人与南方族群对资源的争夺
但问题并没有结束。众所周知,在周幽王时期,周王想通过改变王位继承人的手段削弱以申国为首的姜姓诸侯国,从而引起了姜姓诸侯国的不满。他们联合渭水的其它姜姓族群,攻入宗周,迫使周平王迁都洛阳。那么,周人与申、许等南方诸侯国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必须不断与其修好、不断封赏与派兵戍守?而这样的军事行动又为何让周人如此难以释怀?除了防御南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更为重要的原因?周人与南方异族对资源的争夺正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
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此期青铜器数量之大,远远超过前代。现代科学史研究表明,商周中原、长江中下游和巴蜀地区的青铜器所使用的矿料都属于同一来源。考古资料表明,周人与南夷的战争与当地盛产铜矿有关。申、吕的东方和南方,楚国的东方,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两岸,皆有铜矿采冶遗址留存。这些地区的铜矿开采从西周一直持续到汉代。从西周初年开始,周王朝为了保障国内对铜的需求,不断征讨南夷,向其索要贡赋。1974年在陕西武功出土的驹父盨盖,生动地说明了周宣王向南夷索取贡赋的情形。駒盨盖记载,周王十八年正月,“南仲邦父命驹父簋南诸侯率高父,见南淮夷”,淮上大小族群无敢不奉王命,“不敢不敬畏王命”,“厥献厥服”。[4](P437)类似的记载还有:
白(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乍宗室宝  。
王征南淮 ,伐角 ,伐桐遹,翏生从,执讯折首,孚戎器,孚金;用乍旅盨,用对剌……
唯正五月初吉丁亥, ,中 父伐南淮 ,孚金,用乍宝鼎……
从西周建国到西周晚期,为了保障铜矿的充足供应,周人必然会与南方异族发生争斗。与此同时,周人也必须派兵戍守申等南方诸侯国。
从建国之初至东周初年(不晚于公元前712年),周人为了争夺资源,与南方异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周人不断向南方派兵与其发生战争,并对军事要塞进行戍守。申、甫、许等诸侯国与南方异族的邻近,是周王朝争夺铜矿的前沿战略据点。对申、甫、许等军事要地的长年戍守只是周人向南的军事行动之中很小的一部分。上述这一时段的军事行动也催生了《王风•扬之水》这样的动人而哀怨的诗歌。当然,对此诗创作年代的进一步推定还需要结合词汇、体裁、礼制、音乐等制约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限于篇幅与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此暂时只将《王风•扬之水》系于上述这一段时间之内。
[参考文献]
[1]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崔述.读风偶识[M].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        季本.诗说解颐[M].文渊阁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