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8:39

                   一

                 出生地

我的出生地在河南省济源县。济源县,是黄河北岸太行山下一个小地方,近代,一直默默无闻。近来才成为河南省的省辖市、有什么中国兰球之乡等名头。

其实,在历史上它也曾十分有名。它曾是黄帝祭天、黄帝战蚩尤的地方;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朝代夏朝夏二世的首都:“原”。战国时在这里有“轵邑”诸候国,现在还有东轵城、西轵城等名称遗留。在隋朝开皇16年(公元596年)正式设立济源县(原的轵城县,现在只是济源的一个轵城镇,城市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1400年后才撒县建市,1400年后成为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

济源,这个名字,从那里来的?它的名字是由它境内的一条河来的。这条河的名字叫济水。济源、济源,济水之源。这条河是一条注入勃海的河流。它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四渎之首;四渎分别是:北渎济水、南渎大江(长江)、东渎淮水、西渎大河(黄河)。济水现在在中国地图上已找不到了,有人说现在山东的大清河就是原来济水的下游。就是在古代它也是一条不大的河流,但它不但挤身于四渎之一,而且被推为四渎之首,实在耐人寻味。原来这条河在地面上是一条断断续续的河流,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不知道为什么把它确定为一条河流,而且以拟人化的角度,充尚它的人格,它的精神,把它排为四渎之一,且推崇为四渎之首。以至虽然在汉王莽时期,济水已被黄河浸占湮灭,到了唐高宗时期复流复枯,但直到宋时考证济水的热潮还未停歇。建在济水源头的济渎庙是历代君王祭祀河神的地方,所以从隋开皇二年(公元584年)皇家在此建庙以来,此庙就香烟不断,直到今日。新中国成立时,大军南下,毛主席在保护古迹名单中把济渎庙圈了两个圈,以示重视。

济水是这样的一个神奇之水。它发源于济源西部王屋山顶太乙池,在地下潜行七十公里到济源城东以地下涌泉的形式,形成东西两源:龙池和济渎池,喷流成河——济水。一股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过温县,近武涉附近被黄河挡住去路。济水又一次消失,表面上是流入了黄河,可它又一次潜行,在荥阳,它又破土而出。清清的河水保持着它的品质,顽强的向东南大海的方向进发。当它流到原阳后分为两支,一南一北,南支又潜行地下在定陶涌出形成巨野泽与北支会合,东流至梁山,然后折而东北直扑大海(勃海)。它一年四季,水量丰沛,虽有涨落,却无洪水;平地涌泉,清沏见底,可饮可灌,造福两岸,现在山东的大名湖、泉城、趵突泉都是它的杰作。它三伏三现,曲折东流,终归大海,是何等的顽强!它清流长持,虽与大河交汇,却交而不党,保持着自已的清清泉水直至大海。这些都是古代君子仁人所赞扬的风格,所以它坐上四渎之首的宝座。

我想,济水之源,恐怕是来自山、陕、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你想,在亘古时代,黄土高原会比现在更高,高原上降雨,除了一部分从地流走外,还有很大部分会渗入地下,在数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会在黄土高原的下面形成巨大的水库。而从太行山济源经沁阳、孟州、温县、过黄河到荥阳、封丘、开封、兰考、原阳、再到山东定陶、荷泽、巨野、济宁、绕梁山经东阿、济南、济阳、邹平、博兴到勃海,这地下深处恐怕就是这些水的下泄路线。后来,华中冲积平原慢慢形成,黄土不断堆集,泄水的阻力越来越大,才在济源济渎庙处的龙潭、济渎池冲出地面,流成济水,造福人类。黄河由青藏高原出发,流到黄土高原,但我想这时它就是一条地上河流了,流在黄土上,冲刷着黄土大地,制造出华中大平源,孕育了东方文明。而济水却是从黄土高源的根上流出,保持着黄土高源的本色,清,清清的流淌了多少年代!

我在六十年代,曾回过济源一次,那时在济源的平川上,有数不清的自流井:在平地上(当然是在水脉上),钻个深洞,泉水就涌出地面自流灌溉农田。我想这也可以佐证济水来自黄土高原地下。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爱措自然资源,就让它日夜流淌。现在济源却是面临干旱的威胁。但就是现在,济源的平原地区除了城区吃自来水以外,在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在自家小院里打个压水井,自已压水吃。可见地下水资源的丰富。

济源除济水外,它的西北部有两座大山也很出名。一个太行山,一个是王屋山,就是中国寓言愚公移山里的大山。济源东部是个平原,是个望山跑死马的地方;站在大平原的边缘,遥望太行,那也是十分壮观的。试想一下,一个人站在空旷平坦的广场,面对着连绵不断的几百层高的大厦,那有多么大的振憾?况且,这大厦是一和天空融为一色,透明如玉!

遥望王屋太行那青而透明的山体,很像一大堆青玉,难怪人们说,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在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顶,有一块巨大的砾石传说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这座山为什么叫天坛山?相传在黄帝战蚩尤时,退败到这里,在这祭祀上天,得到上天的帮助,才打败了蚩尤。从此也开了祭天的先河,历代皇帝多有到此祭天的。到了明代,皇帝嫌这里太远,才在北京建了天坛,不再到这里祭天了。

春秋战国时代,济源先为轵国,后为轵县,先后在此大兴水利。现在的五龙口风景区就是那时建成的,和都江堰一样的水利工程。那里古时称枋口,因秦代在此开山凿渠,以枋木为闸;后又相继开挖了利丰、广惠、广利、永利、永兴等五渠,成“五龙分水”之势,五龙口因此得名。可见当时这里农业的先进水平。

古文化上,这里有道教强大留存。济渎庙一直由道教管理;王屋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还有麻姑庙等古迹。直得一提的还有奉仙观,也就是济源人说的荆梁观。它最大的特点是用了一根荆木作梁。荆木,就是荆条木。平常,荆条生长的漫山遍野,枝条柔软,用编筐编篓。谁能相信它可以作栋梁呢!再者此观唯物主义观点十足,在充满唯心理论的道教中,可谓少之又少了:你看,这个道观的主建筑三清大殿,由二梁二柱支撑,这二梁二柱分别用了荆木、柿木作梁,枣木、桑木作柱,加起来就是荆(惊)桑(伤)枣(早)柿(死),这是多么的唯物,多大勇气!

济源就是这样一个神秘古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