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将军称谓及八旗将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8:50

清武职官名。春秋时期各诸侯以卿统军﹐故通称卿为将军。战国时期始为武官之名。秦汉以降历朝皆置之﹐或常设﹐或暂置﹐名目繁多﹐权位各异。清代将军大体有五类﹕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之一。初制正一品﹐干隆三十三年(1768)改为从一品。全国共设十三人﹐分别驻守于盛京﹑吉林﹑瑷珲﹑绥远城﹑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宁夏﹑伊犁。凡驻守直省之将军掌驻防旗营的军政事务﹐驻守边疆地区之将军则为该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驻扎外蒙古地区的军政长官之一。雍正九年(1731)﹐设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一人﹐掌管喀尔喀蒙古及唐努乌梁海部之军政。出征时临时军事统帅。咸丰以前各朝用兵时多置之﹐事毕则省撤。多简王﹑贝勒﹑贝子﹑公或都统﹑总督等亲信大臣任之。所加名号不一﹐如征南大将军﹑抚远大将军﹑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而品秩俱从原官。宗室封爵之第九至十二等。依次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武职封赠官阶名号。初为绿营正二品至从五品的封赠官阶﹐依次为骠骑将军﹑骁骑将军﹑昭勇将军﹑怀远将军﹑明威将军﹑宣武将军﹑武德将军﹑武略将军。干隆中期八旗与绿营制度划一﹐遂于干隆五十一年(1786)定制为正一品建威将军(公﹑侯﹑伯同)﹑从一品振威将军﹑正二品武显将军﹑从二品武功将军。
八旗将官
【都统】
  清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最高长官。清入关前,满语称固山额真,设1人;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为梅勒章京)各1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从汉语,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京师满蒙汉八旗各有都统1人,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24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全国设将军衙门13处均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协领】
  清代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如吉林珲春、三姓、拉林等处。
【参领】
  官名。即清代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又为组织名。京旗每旗下分5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城守尉】
  清代八旗驻防将领官名,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防卫,其与副都统等。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16个。城守尉所领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个别地方也有超过千人的。
【佐领】
  即牛彔额真,牛彔章京。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10人选1人为首领,称牛彔额真(箭主之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彔,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彔额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为官名。天职八年(1634年),改称牛彔章京,入关后,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于参领之下;驻防,则置于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牛彔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后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清代各所辖壮丁数在各个时期不同。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200人;唐熙时百三四十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率。
【领催】
  清代满语拨什库("催促人"之意)的汉译名。低总军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佐领下皆有设置,由马甲、闲散内优秀者礼之,每佐领下5人,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诸务。满洲之领催兼于本佐领下识字扩军内挑礼。
【骁骑校】
  清代八低级军官名。满族社会早期称代子,满语称"分得拨什库",代行者之意。设于佐领之下,正六品。
【马甲】
  即马兵、骑兵。又称骁骑。满洲等旗人成丁后,其出路主要是桃礼马甲,由本佐领下步甲,养育兵,匠役和闲散余丁中桃礼,由马甲再选为前锋,扩军等。京旗马甲隶骁骑营,满洲每佐领下20人,专辖于八旗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