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婴儿室感染管理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16:54

产房、婴儿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目的
产房、婴儿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也是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发源地。
新生儿感染多数通过接触和空气传播。产妇、医护人员、陪人、探视者常可成为带菌者,产房、新生儿室建筑卫生学设施不符要求,灭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在暴发流行中均起到负面影响,现针对产房、新生儿室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二、产房、婴儿房、母婴同室的合理布局
1.严格区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
(1)非限制区设于产房最外侧,包括换鞋及推车更换室区、更衣室、洗涤间、厕所;
(2)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敷料、器械洗涤室;
(3)限制区在内侧,包括分娩室、洗手间及灭菌物品存放室;
(4)各区之间要用门隔开,标记要明显。
2.产房应设有隔离待产、隔离分娩室及正常分娩室:
(1)婴儿室应有正常新生儿室、隔离新生儿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母奶库、沐浴间,要按卫生部Ⅱ类环境要求建设;
(2)产房与婴儿室最好采用双走廊,人员、环境分开,使婴儿室的布局更为合理,易于进行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母婴同室
(1)每床净使用面积应为5.5~6.5平方米;
(2)每个婴儿各有独立床位,保持一定间距,设立该区独立门户。
三、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1.按Ⅱ类环境标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产房、婴儿室、母婴同室、母乳库严格按Ⅱ类环境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工作:
(1)空气
紫外线消毒、定期通风、清洗空调机滤尘板,产房按普通手术室要求消毒隔离,定期作细菌培养;
(2)物体表面
①用500ppm含氯消毒剂消毒,禁用低效消毒液如来苏尔;
②消毒范围包括病房公共设施、地面、桌面、墙面、门把手、床头柜,以及病历卡、听诊器等。
(3)手的消毒
包括医生、护士、工人的手及产妇的手与奶头清洗消毒。
2.产房器械消毒
(1)金属手术器械首选压力蒸气灭菌;刀、针、剪等锐器也可采用干热灭菌,原则上不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2)对不能耐高压、高热的医疗物品,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如玻璃、导管等;
(3)如无条件,可采用高效消毒剂,可经常监测消毒剂浓度及细菌污染程度,以保证灭菌质量。
3.新生儿淋浴室
(1)毛巾、浴巾、婴儿衣、脐包等均需压力蒸气灭菌;
(2)新生儿使用的眼膏、臀油、肥皂、粉扑等淋浴护理用品必须专婴专用、消毒后使用。
4.母乳库
(1)应有专用冰箱、操作台、加热消毒装置;
(2)婴儿奶瓶应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品应双消毒;
(3)母乳都应存放在4℃冰箱内,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人工喂养配制奶粉时,开水要煮沸,配好后要再次灭菌才可使用。
5.在上述环境内工作的医护人员、工人管理
(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消毒隔离技术规程,换鞋、戴口罩、穿隔离衣,应重视手的清洗消毒,尤其在进行新生儿治疗、护理前后必须洗手,以防病原体接触传播。
(2)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患有呼吸道感染、肝炎及皮肤病的患者不能在新生儿病房内工作,应相应隔离或调离。
6.严格探视制度
(1)做好陪人与探视者基本消毒隔离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2)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规定,避免交叉感染。

三、把握疫情,果断决策
1.熟练掌握常见新生儿、婴幼儿暴发流行疾患的知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发现暴发流行苗头,果断决策,分组隔离,分组护理,关闭病房,全院动员,统一指挥,内紧外松,积极抢救,尽快控制疫情,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千万不要隐瞒疫情,该断不断,存在侥幸心理,导致疫情播散,后果严重,给医院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适用范围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病人密集的场所,患者免疫力低下,环境污染、侵入性操作较多,激素、抗菌药物大量使用,极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ICU医院感染以肺炎和动静脉插管引起的败血症为主,最常见的感染病原菌有肠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二、管理重点
ICU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重点是环境卫生管理、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环境卫生管理
1.ICU在建筑设计中应使其与麻醉、手术科室相毗邻,并形成一个相对独
立的单位,室内严格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并设隔离间,用于特殊感染病人的治疗。
2.工作人员的衣裤应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以便于区别。
3.严格限制人员进出,无论是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还是探视者、参观者,出入ICU时都应更换衣、鞋、帽,并认真洗手。

四、侵入性器械监测与管理
1.呼吸管道的侵入性操作包括氧气吸入、雾化吸入、气切、人工呼吸机使用等。ICU病人因治疗需要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呼吸机的使用频率几乎是全院之最。
(1)应对所有与呼吸有关的医疗器械及物品都应进行监测,包括备用和使用中的监测,如湿化瓶、湿化液、存放湿化液的瓶子、吸氧管、吸痰管、呼吸机管道、集水器、呼吸机等等;
(2)呼吸机管道每2日要进行更换消毒,雾化器和呼吸机应用的灭菌蒸馏水,应每日更换1次,开瓶24小时后,未用的部分应当丢弃;
(3)所有有关器械均应进行有效的消毒(使用中、高效消毒液)。
2.在ICU的病人常规接受多种置管治疗,如动静脉置管、泌尿道插管及术后的各种引流管。
(1)应选用全封闭无菌集尿袋,并将引流管、集尿袋放在能确保尿液不断自由地向下引流的位置,留置导尿前后常规对尿液作细菌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期发现无症状性菌尿;
(2)应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在置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是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如是否有感染先兆,一旦有感染发生,能拔管者应尽量拔管,无法拔管的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抗菌治疗;
(4)动静脉置管拔管时管端用无菌剪剪取一段作常规培养,以发现导管菌血症的发生;
(5)能口服用药的绝不用静脉注射,能应用钢针注射的,就不置入塑料管,更不宜使用持续开放的静脉内装置;
(6)每个操作步骤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要求,特别要重视皮肤消毒,因皮肤上的细菌最易侵入;
(7)采用静脉高营养时,最后应缓慢注射5ml生理盐水,以减少静脉置管中残留的营养液。
五、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与控制
1.应动态地监测与反馈ICU病房病原菌及药敏谱变迁信息,有条件的可进行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监测,及早发现内源性感染发生的苗头。
2.进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分析,更改抗菌药物必须附上细菌培养的药敏报告。

中心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中心供应室是向全院供应各种灭菌器材、敷料和用品的重点科室,又是各种携带致病菌用品的回收集中处理的地方。消毒工作在供应室至关重要,其质量好坏关系到临床各科医疗质量。

二、监测与控制的重点
中心供应室的监测与控制重点是环境管理、卫生管理回收物品的初步处理和物品灭菌的质量。

三、环境要求
1.供应室应设在医院内的清洁区域内,周围无污染源,同时也应重视楼层建筑的要求。
2.应严格划分三区,中心供应室分污染区(污染物品的回收、浸泡、粗洗等)、清洁区(精洗、打包、消毒等)、无菌区(灭菌物品的存放、发放等),严禁逆行。
3.所有从病区、手术室等收回的使用过的器材和物品,都必须在污染区内的消毒处理室里进行消毒。
4.通过消毒、清洗和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都应在清洁区内装配、安装和包扎。
5.无菌室要保持清洁,区分未消毒区和消毒区。
6.已灭菌的器材由专人处理(事前进行手的清洁),在专用搬运车上铺无菌巾,输送到灭菌器材室,外人和污染物不得进入无菌室。
7.高压灭菌器最好采用两侧开门的形式,即未灭菌的搬进门和已灭菌的搬出门,要区别开,在建筑设计上,可利用该型灭菌器作为清洁区和无菌区的一条分界线。
二、卫生学要求
1.临床科室将使用后的医疗用品(除敷料外)在病房初步浸泡消毒后,由中心供应室统一回收(敷料由专人回收后进行焚烧),然后分类进行处理:
(1)一次性物品毁形或焚烧处理;玻璃针筒用能灭活热原、含清洁剂的消毒液(如三效灭活剂)浸泡消毒;
(2)针头尽量使用一次性的,不再重复使用,对一些特殊针头进行清洗、煮沸消毒,再打包高压灭菌;
(3)其余医疗用品在病房初步处理后回收时只需清洗、擦干、打包灭菌。如临床科室未经初步处理,并直接由中心供应室回收,那么需病房进行的初步消毒工作由供应室完成。
2.监测主要指消毒剂的选择是否正确,消毒剂的浓度和更换时间以及使用方法是否合理。
3.目前医院用品的灭菌主要依靠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选用既能显示温度又能表示时间以及饱和蒸气质量的化学指示卡(带)。
4.消毒包上注明科室、消毒物品名称、消毒日期、失效期和操作者。
5.无菌物品的存放应按灭菌日期前后顺序排列,发放时按先灭菌先发放的原则办理,以防灭菌物品失效。
6.存放室要清洁、干燥、易冲洗,地面干净,墙壁无霉变,存放柜及发放台无积灰。
7.无菌物品发放车每天送完货经清洗消毒后方可进无菌间。
8.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持物钳及无菌物品保存液的细菌培养。
9.我国南方、北方气候与湿度差异较大,无菌物品的存放时
间也应有所不同,南方应缩短保存时间,一般为5~7天(霉雨季节为5天),北方可为7~10天(霉雨季节为7天)。无菌物品的保存与灭菌包的湿度关系密切,灭菌后湿度<3%者为合格,湿度>6%的包存放时易发生污染,因此,对灭菌后的物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培养,培养结果应无菌。

血液净化中心感染管理制度
一、感染监测范围
血液透析是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一种血液净化方式,依赖血透存活的患者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比以往有明显提高,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大多伴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严重营养不良等症状,部分患者还需依靠重复输血维持生命,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感染的致病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常见的致病菌。目前病毒性肝炎仍然是世界各国血液净化中心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乙、丙、丁型肝炎主要是通过体液传播,含有血液成分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均可成为肝炎的传播媒介。

二、肝炎病毒的监测与控制
1.人体肝炎病毒的检测
(1)所有进行血透前的患者都应进行全套肝炎病毒的监测,并将此作为本底调查,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工作人员也应定期进行检查(一般每年一次);
(2)透析前预防注射乙肝疫苗;
(3)患者初次透析前三个月应每月进行一次肝炎病毒检测,以后每季度检测一次,连续一年后,改为每半年一次;
(4)有感染症象时随时进行检测,以便及早发现肝炎病毒的感染。
2.医疗用品感染病毒的检测
(1)为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透析管道应专人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需重复用的要严格进行有效的消毒,消毒液必须能杀死病毒肝炎等病原体;
(2)定期对这些物品的消毒效果进行检测,特别是肝炎病毒的检测。
三、细菌和内毒素的监测与控制
1.应重点进行透析用水、透析液、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内瘘针、血路管、双腔管等的细菌和内毒素监测,一般每月一次,要求透析液进水口细菌总数<200cfu/ml,离开透析器的透析液细菌总数<2000cfu/ml,不能检出致病微生物,内毒素检测应阴性。
2.发现感染症象时应随时检测,及早发现感染的可能来源。
3.拿取分流器,插入瘘管针头,更换或拆卸设备,以及抽血等,均应戴手套,为了避免被血液污染,工作人员必要时应穿隔离衣、戴眼罩。
4.预防外瘘管被污染,透析结束后在外瘘管内注入适量肝素,以保持通畅,如发现局部血栓或感染,应尽早拔除瘘管。
5.预热透析液的水箱易污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加入适量的消毒剂。
6.使用后的可火化的物品均应焚烧,其余物品也应用高效消毒液浸泡处理。

微生态治疗与免疫治疗感染控制制度
一、目的
为在进行微生态治疗与免疫治疗时,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病人
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90%为条件致病菌,绝大多数是位于肠道的正常菌群。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由于外环境污染,通过空气、接触传播,侵袭性诊疗操作,破坏局部免疫障碍,激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以及抗生素大量使用,进一步导致微生态失衡,出现外源性、内源性感染。对这类病人除合理用药外,尚需接受生态治疗、免疫支持治疗,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态治疗感染控制
1.抗菌药物治疗中注意尽量减轻对微生态平衡的破坏
(1)抗菌药物尽量选择对微生态平衡影响小的药物,用药剂量不宜过大。
(2)能用窄谱抗生素时尽量用窄谱抗生素,关键是尽量避免盲目性经验用药,做到“有样必采”,常规送培养、药敏,除需氧培养外加厌氧培养,必要时作L型菌培养,以提高培养阳性率,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基础。
(3)经验用药合理性:同样的病原体,其药敏谱完全不一。要掌握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迁变及其药敏谱更迭,熟悉各部位感染常见病原体、各种标本常见病原体及药敏谱。
(4)尽量不采用口服给药途径,但胃肠道感染除外,因为这对维护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有积极意义。
2.多抑少补
(1)对繁殖过盛的菌种、菌群,采用窄谱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予以控制。
(2)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的双重感染、重症感染、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调患者,采用正常人大便悬液保留灌肠,取得满意的效果。
(3)对粪便中菌群进行定量培养,确定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类型,对缺失、减少的菌种、菌群予以补充,可给予活菌制剂,对宿主无害,甚至有益,采用既能在肠道定植,又耐抗生素作用的活菌来拮抗外来菌或自身过度繁殖的细菌。
3.先抗后调,清扫扶正
(1)治疗重症感染患者,大量抗生素治疗难免留下肠道生态失调的现象,可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制剂口服的办法,来调整肠道菌群,维持正常微生态平衡。
(2)清扫扶正,即用肠道不吸收广谱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制霉
菌素口服,将肠内细菌“清扫”一下,然后用健康人大便悬液保留灌肠,建立一个新的宿主与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3)选择性脱污染(SD)是用窄谱抗菌药物将正常微生物群部分去除的一种措施,如妥布霉素或万古霉素去除革兰氏阳性细菌,多粘菌素B去除革兰氏阴性杆菌,这些抗生素一般对厌氧菌不抑制,也不降低机体抗细菌定植力。选择性脱污染临床已用于预防胃肠道手术吻合口瘘,预防院内感染肺炎以及感染性疾病慢性带菌者,也可用于烧伤病人、久治不愈的慢性骨髓炎、疖痈、慢性化脓性感染病人、脏器移植、粒细胞减少症。
四、免疫治疗感染控制
针对SIRS内源性感染发病机理和细菌易位机理,采用大肠杆菌突变株(J5)和人体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内毒素的单克隆抗体(E5和HA-IA)、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白细胞介素Ⅰ受体拮抗剂、γ-干扰素等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