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途经四明山——古村落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23:24
四明山,从我开始接触,开始有几张相片闯入记忆开始,我就开始盼望着盼望着一睹江南的村落风采。在我的印象和记忆里,江南是山清水秀,有大片大片的山峦起伏,对于水的情态似乎没什么想象,流水潺潺?涓涓细流?

  从地理环境上讲,江南的清秀与北方的雄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对人的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很难想象在黄土高原上能孕育出昆曲这样雅致的戏曲,而在陕北的这片敦厚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一定是带着粗犷的秦腔。用句俗话:一方水土一方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从我熟知的北方的圈子步入江南的阵地,我不自觉的会有一种比较的思维。但这种比较是很浅显和感性的,不足以说服自己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打量江南,“痴心到绝处,无梦到江南”。

  心目中的江南的古村落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呢?我看了导师的那篇文章,这里带着深邃的目光和幽雅的情态的村落对我产生了一种吸引。单凭那些文字洋洋洒洒的飘在了夏梦里,似乎那些地方我是去过的,我真的去过吗?没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偶有机遇,我的生命途径了四明山。

  终于,在7月7号的晚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次远行,是我走到的最南端的地方了。

  怡然自得的鹿亭(纠结的鹿亭)

  
8号中午经余姚辗转至鹿亭,一下车就感到一股清新的感觉迎面扑来,走在乡间的道路上,感觉生命很平静,生活即将简单的拉开序幕,不会有在市里等公交等红绿灯的那种焦躁和狂热。在这里似乎可以快可以慢踩着自己的步点。这是我对这个地方的最初印象。

  鹿亭单单听到名字,就会感觉这里渗透着优雅。关于鹿亭名字的由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还有晓云,听到这样的名字,不由自主的会感到自然的亲和力和品味的映射,往往我们听到的村名字都是叫XX沟子,XX堡,这类的与之相比,意境就差的远了。我之所以定位为怡然自得的鹿亭,其实是一种闲适和恬淡的心态。心态与之相匹配的境界交融达到的一种人生的状态和高度:闲听庭前花开花落,漫看远山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没来鹿亭前,这句话我知道,来了这,这句话我理解了。我开始有那么一点超越,人的思考真的有时候必须要受环境的左右,宏阔的思考需要壮阔的景观。就像我们站在震耳欲聋的几百米的瀑布面前,我们不会想到李清照的婉约词,但我们会想起毛泽东的豪放词风。

  在黄昏时分,我徒步走到溪边,看几个孩子在学游泳,嬉闹玩耍。什么是生命本真的状态?如果有人问我你愿意生活在这里吗? 我想我会说我愿意。

  第二天到了实地调研和测绘的古村落——中村。

  (1)中村名字的由来

  中村,隶属于鹿亭镇,关于为什么叫中村,我一到这个村子就试图和老乡聊一下,寻求答案想了解村子的一些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我问了几个老乡,他们很热情的给我讲,但我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是点头微笑,很感谢他们的热情淳朴。语言沟通的不便,使我这一条学习的渠道遇到了障碍。后来在一本写鹿亭的书上找到了关于中村村名由来的答案。中村在唐朝建村之初,龚姓人现在这里落脚。一直到南宋,有一族郑姓迁入村中居住,后来郑氏家族发展很快超过了龚姓。郑氏要求改名为郑村,毕竟是龚氏家族先开山建村,后来商讨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改名为中村。村落的起名也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大概据我所知的是,按姓氏命名的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还有按特色事物命名的,按传说或神话故事起名的。

  (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村的地形特点,是传统的背山面水的,坐落在山脚下,村前有晓鹿溪流过。这种充满生机盎然的漫山遍野的绿、水的温柔和细腻共同演绎了南方经典的山水村落的背景。灰瓦白墙的建筑群对于整个环境来讲成了点睛之笔。山之刚毅和水的飘逸加上建筑的淡雅,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南方的村落由于受地形限制,布局相对都比较紧凑。弯曲石板路上长满了绿绿的苔藓,沉淀着岁月的鲜活。宽宽窄窄的石板铺成的巷子偶尔是主干道偶尔又会从某户人家的院子里穿过。在北方不会有这种情况,北方的民居相对都封闭的很严实,街道的公共空间与各家的地盘是严格划分的。这里的民居不像皖南民居精雕细琢,过于强调的人的主体作用,处处显示着财力和地位,直接感受了人的强势。而在这里,建筑的存在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人工处理,不会有过的感觉。建筑天然的存在着。

  

  掩映下的古村落

  (3)建筑特点——朴素低调

  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一两层,穿斗结构,几乎没有马头墙。灰瓦白墙,木材原色的门窗。外墙一般是石头砌筑,我当时拍了几张关于墙的特写,觉得很有意思,石块大小不一而且形状各异,要砌筑一面很齐整的墙出来觉得难度很大。砌墙的石材大概有两种,有一种是棱角很分明的方块状的石块还有另一种是像大鹅卵石似的石头。居然还有一段弧形的石砌的墙面。在我的感觉里,砌筑这样的墙应该会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柱子比较细,整个木构架的用材都比较小。小到恰到好处。一般民居,都不曾看到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自然原真的。房子沿街巷到而建,并不像合院一样很强的封闭围合感。院落空间得开敞与道路公共空间相互交织,感觉每户人家之间没有很强的界限感。在北方的四合院和皖南的天井院落里对外几乎完全封闭,感觉邻里之间有很强的戒备感。

  

  民 居

  

  院内一景

  

  石砌的墙面1

  

  石砌的墙面2

  (4)先圣庙与白云桥

  村子里比较重点的建筑就是这个座戏台和始建于唐代的气贯长虹的白云桥。先圣庙整体布局为合院式,首先是重檐硬山的山门,五开间,带有马头墙。一层檐下面轩廊,雕刻精细。南方建筑的檐廊和北方有很大区别。南方檐廊多为轩廊,轩梁被雕刻成各种形式,顺着弧形梁的形状雕刻成象鼻状的,还有其他的好多形状。我发现,南方的檐廊都做的很讲究,雕刻复杂,用料也比较多。后来我每到一处建筑都可以观察它的檐廊的处理。门窗漆为朱红色,与其他民居区别开来。山门背后两侧接有廊子,院落中央为制作精美的戏台。我初见这座戏台,被其中的穹形藻井吸引了,中间镶有铜镜,据说是按声学原理设置的。藻井自上而下时单形拱螺旋而下。斗拱为异形拱,拱眼壁镂空雕。额枋的端部雕刻成龙头状,额枋下面有通体雀替,戏台的整个结构,制作工艺精湛,雕刻细腻。戏台的翼角起翘很高,有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起初我以为这个造型是个特例,后来去了宁波的天一阁里面新建的戏台也是这种构造做法,可能宁波地区的戏台的布局和做法都大同小异,是个区域特色。中轴线后面是是主殿,明间为抬梁梁架,其余为穿斗。柱子比较细,而梁用料比较大。脊檩两端用的倾斜状的月梁。

  白云桥,我第一天去的时候没发现这座桥,据学妹讲这里还有一座很有价值的桥始建于唐,目前现存的是清光绪16年所建。第二天一到先奔向这座桥,果然横跨在晓鹿溪上,造型很优美,单拱石桥,半月形拱的弧度很高,仿佛一座空中走廊。站在桥上俯瞰溪水,抬头眺望远山的白云悠悠,“初月出云,飞虹饮涧”。

  

  先圣庙山门

  

  戏 台

  (5)心情随笔

  快到中午了,太阳火辣辣的,我从白云桥上下来,走到溪边树荫下的一个石凳坐下来,拿出纸和笔,随便涂鸦想写点什么,以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潺潺的溪水流过的是心河,杨柳拂岸,拂过的是心的清凉,蔓延的翠绿,绿的让人心旷神怡。不远处,灰白的建筑被群绿掩映着。水中的倒影都是一幅有风情的画面。树姿摇曳着,绿水映着蓝天,白云轻轻的飘过,刹那间有种感觉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水中倒影

  在鹿亭的这几天 我感受了江南的山水 江南的村落,我希望自己余下的时间能去其他的地方看看,比如那个很有名的在李家塔的廊桥,廊桥我见过图片但没实地看过,本来欲往,但由于其他原因没能去,还想去看看其他的,只要有时间和机会我想到其他的地方转转,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去几个地方 是我的初衷,但在鹿亭,未果。所以,纠结的鹿亭。好在,我还有时间去冠佩那边。

  漫步在云端的古村落——柿林村

  
柿林村,最早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学长讲的这个村子边上到了金秋时节挂满了金灿灿的柿子,很是诱人。这是最初之印象。后来听说这里还是旅游景区——丹山赤水,想必这的环境应该是更胜一筹才会开发景区的吧。但对于村落的具体的情况,山形态、水形态方面的文字我是读过的但都没什么印象了,只是这个名字印象很深刻,感觉是值得一去的经典村落。

  

  丹山赤水

  在王老师的帮助下,给我画了一份简图并告知路线,我一大早向着柿林村出发了,我像要约见一个重要人物似的,不免有点激动。一路上,我一直盯着窗外,生怕错过了沿途的风景。清晨,山里升起的白雾缭绕的山顶,山头若隐若现,或大片的白雾弥漫或似袅袅炊烟从人间升腾至仙境。这白色的雾啊,似云,似烟笼罩着这山间的每一个朝阳初上的清晨,山变得如此的温存。时而峰峦激荡,时而开阔空旷,这沿途的风景,在我的生命里划过,定格为永恒。从山里蜿蜒盘旋的公路,一直让我觉的有点紧张,在北方的平原上,不曾有过这种在山路上行驶的体会。两个小时的车程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我来到了村前广场,之前听说时间很紧,没仔细在村中停留,就赶紧按照原计划的路线出发了。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下,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下车的地方已经到了山顶了,原来村子是坐落在山顶平台的,具体这座山有多高,巨山谷有多深,我没有概念。一路向下,刚下过雨,石板路有些滑,整个景区居然没碰到一个人,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路狂奔,希望能早点看到精彩的部分。先来到赤水桥,我确认了自己的路线的准确无误。桥前面的峭壁上“丹山赤水”四个遒劲的大字。继续前行。大概走了四十分钟,到了一个岔路口,我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愿意去试试这两条路,但现在是时间不允许,求助了之后,我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我的行程,走到了一个四明观的过楼处,碰见当地的一个老乡,他很热心的告诉我想去的地方怎么走,怕我找不到还特意带我过去,很是感激,当时下着雨。果然走了不远处,有一个岔路口,当时并没有任何指示牌,从另一条小路弯进去,走了不远,下到了一个平台上,果然在这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我看到目前为止最绝佳的风景。我大喊起来:我来了!站在平台上,向对面的山峰望去,不是因为自己是凡人,真的以为自己到了仙境。云雾缭绕处看到一个古村落悠然坐落在山顶平台。周围被满满的绿包围着,掩映着。试想站在村里,环望群山,会不会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感觉。最美的风景应该是山与天的连接线,而在村子里生活的人们,已习惯了看到山海苍茫的景象。放眼下的峰峦起伏,像在自己的脚下或者视平线。柿林村踩在的山的背上,与雾交流,与云对话,仿佛挂在天边,悠闲散步。云来云去,斗转星移,一幅淡然的姿态漫步在云端。经典的色彩组合,绿、灰、白,演绎着人世间飘渺的美丽。不远处就是山谷距山顶有很大的垂直高差,山谷里有河流湍过。依依不舍的与这经典挥手告别,看了这幅画面,我觉得四明山我值得以后再来,经典总是让你难忘和怀念。继续赶路吧,我一路又是狂奔下来 大概又走了半个小时,我转了一圈回到了原出发点。在村里逗留的时间也比较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巷子比较窄,随地势逐级而上,村落前后按山势有一定的高差,整体的建筑风格与中村的基本相同,比较特别的是柿林村的地形。为了赶车,我匆匆的离开了柿林村。

  如果问我看完柿林村后有什么感受?我想我会说 当时选址的先人太有才了,这仙境只应天上有。

  

  坐落在山顶平台

  

  村落下面的山谷

   时光流逝,山水依旧,生活在继续,在命运的驿道上,我的生命途径了四明山。如挂在天边的一抹的彩霞,点缀着人生的天空。以后,我还有机会到四明山的古村落里吗?

  心存期许。。。

   历史沧桑的古道

  
流淌在溪边的古村落——石门

  
远眺天际的古村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