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后结果的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4:23
【主持人】
郑 洁
作家、教师
【嘉 宾】
步根海
特级教师、名师培养基地导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王伟娟
特级教师、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任教于曹杨二中
▲▲▲主持人的话
我们今天的谈话,从七十年以后结果的树开始。
在一部口头传述的故事集里,有个人在种一种需要七十年才能结果的角豆树,有人好奇地问他,“你肯定自己能再活七十年吗?”种树人是这样回答的:“世上到处皆有成熟的角豆树。既然我的祖先为我栽树,我也该为我的孩子们栽些树呀。”
当高考、中考落幕,孩子和家长们纷纷考虑未来志愿的时候,当世博会人们络绎不绝地思考我们能为未来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名师却讨论着关于“名师的教育责任”的话题——
名师
要为明天的正常发展和真正改变起作用
○ 郑 洁 执白
● 步根海 执黑
A 关注“教学内容的确定”
提高教学效益
○ 名师的教育责任——这个话题,看上去有些过于郑重,但若谈到名师能为将来切实地做些什么,这并不虚无缥缈。您刚才说,责任总是和义务连在一起。
● 从义务上来讲,作为一个名师,总有引领、导向的作用,而这个引领、导向作用是建立在这个名师本身的基础上,因为谈到义务,他总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当然是从语文的角度来谈,有一个话题讨论了几十年始终没有解决,就是我们教学的效益问题,尽管这几十年里也做过许多许多的探索,其中也不乏名师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个状况始终没改变,因此我们所说的“发现”,不仅是要发现这种现象,更要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那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当然跟(时代、社会等)大背景相关,比如现在的应试教育,这样的考试制度、形式、内容,以及现在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度,必然造成今天这种应试的局面,所以教育的效益问题不能解决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无需名师去发现的。
○ 尽管高考有天使和魔鬼的双重面孔,但大家都应该知道,全球的基础教育,逃脱不了标准化考试。美国的SAT,GRE,TOFFLE,也可以理解为学业的终结性评价。
● 所以,名师要发现的是根本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要为明天教育教学的正常发展和真正改变起作用。我们一直在力图改变,但真正发现了什么问题的效益不是很高,包括我们现在在做什么,效益如何,都是作为名师要去感受的。这几十年,探索比较多的是教学方法,近十年,教学方法的探索限定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上,这样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又不能太乐观,因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至少现在不是问题的最核心、最根本,目前,语文名师的主要责任义务,我认为要力图改变教学内容相对模糊不清的状况。这个问题不解决,无论什么样的变革恐怕都不会产生太大的教学效益,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一堂语文课或是一篇文章到底是要教什么?让学生来学什么?同样读文章,语文课与历史课读文章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语文课读文章是要让学生去学习、发现和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语文里面所包含的人文、思想、政治等各种因素不是用概念就能让学生了解的,而是要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感受来了解,而且学生要逐步知道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适当的感情。
○ 先辈名师早已经将“传染语感于学生”的内容确定在他们的课堂里了。在语文老师那里,“文”与“道”的分立,感知与分析间离大概是文本阅读教学的最大障碍。
B 教的不是一门课
而是一群年轻人
○ 在杰出的教师身上,我们往往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传统,也能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当前几年我们还在担心我们80后学生的文化趣味呈现青春化、时尚化、流行化、平面化、狂欢化等特征的时候,现在,很多的80后已经成为老师了。
● 名师的另一个义务就是示范引领作用,而这个作用首先表现在应具有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上,这取决于他对教师这个职业自身所持的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敬业,而什么叫敬业?敬业就要沉进去,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实际上教师的确很辛苦,这的确是事实,尤其是带毕业班的教师特别辛苦,但这种辛苦更多的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在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这种敬业精神不是泛泛的,而应该是孜孜不倦的,因为钻研精神带来的就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在教师中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使其他教师也像他一样地进取、思考、探索。
○ 这种引力不仅是引领学生,还要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去影响一批教师,甚至是所有的教师。
● 这种图景是一种理想状态,首先是教师个体的修养,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文化底蕴、目光品味等都应该有一定的高度,阅读面、阅读量,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程度,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生语言素养的两个核心是想象力和逻辑力,学生的文化眼光和意识,来自于审美力和鉴别力的文化积淀。还有就是我们的课程,需要名师来建构相对稳定、有一定规律的序列。语言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多渠道的,不是单一地通过在课堂内实现的。
名师
要关注孩子们不同的花期和另一扇窗
○ 郑 洁 执白
● 王伟娟 执黑
C 教育
让两个群体的文化和背景交集
○ 现代社会,很强调优质教育,名师的教育责任,似乎跟优质教育联系在一起。从社会或者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学校形成两个社会群体,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能明显地感到双主体的存在。说到名师的“传承”“传播”责任,我认为,先进的教育力量,应该力图让这两个群体的文化和背景交集,而不是将公众与学校,真实社会与校园、成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从社会群体意义上疏离。
● 我对“名师的教育责任”的理解,首先是与对“名师”的解读联系在一起的。不然,虽为名师,终会泯然于众。名师首先应该是“民师”,虽然我们很难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精神境界,也无法实现如此高远的抱负,但教育与民众、民生息息相关,与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这是每一个为师者都应该意识到的,如果是名师的话,恐怕这份责任意识会更重一些。
○ 你解释得好,名师是民众之师,而非少数精英之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责任是关注普通人。据我所知,美国在前几年做过调查,在每100个25岁以上的美国居民中,有20人在高中前辍学,近30人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20多人没有完成高等教育,30人左右从二年或者四年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取得学士或副学士学位,其中有6人获得硕士、2人获得专业学位,1人获得博士学位。我没有查过我国的数字,但我想,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名师,应该领悟现实的教育问题,开阔解决现实教育的思路。
● 名师也应该是“命师”。命者,人也,生命也。命师,说通俗一点就是人师。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而不是无生命的产品。他们有着鲜明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躯体,有着人所应有的主体意识。“命师”另一层意思也是对教师作为人的一种审视。作为教师应有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内涵与人格魅力;教学本身既是付出,又是一种分享与理解;不是无谓的消耗,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 你在你的市重点观察过很多高考中考的佼佼者,我观察过另一群没有机会被你观察的孩子,他们同样很可爱。名师的教育责任,是否还应该包含一种积极的心态——接纳学生的全部和全部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鼓励和允许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进度,甚至不同的需求来学习呢?我们总是关注自己的那扇幸福的大门,我们是否关注过孩子们的另一扇窗?
D 名师也是“鸣师”
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 这就是我要讲的“明师”和“敏师”。 明者,明察。面对教育的纷繁甚至纷扰,要有明察的慧眼、明辨的心灵,要智慧而明达地做应该做的事。同时,这个“明”还是“明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明白自己怎么做,明白自己做这些是为了什么。敏者,敏感、敏锐也。有敏感易察之心。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意味着教育必须适应这样的发展。在纷杂之中我们应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以探索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我的教育理想是辛苦而不“心苦”, 规范而不“就范”,规范是一种自我约束,就范是一种被迫执行。
○ 名师,也应该代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拥有最先进的教育视野,应该有教育的多样化和终身化的考虑。然后,常常发出独立的声响,我相信名师的影响力。
● 对,名师也是“鸣师”——鸣者,发出声音。“发声”的过程也是一种面对或承担责任的过程。说该说的话,写该写的文章。我理解的教育本质是“普渡众生”。 “普”和“众”有普遍、所有之意。以此可以阐释我们的学生观:教育面向的是全体,是“每一个”,一个也不能少。“渡”有摆渡之意,就教育目的而言,是为了由此及彼地“引领”使其成人,成才,成功。
○我们往往把成才和名校或者高等教育结合起来,事实上,不可能人人都是精英,正如你说的,教育的责任是让每个人在属于各自的位置上成才,职业教育就是很好的渠道。
● 名师,一定也是“悯师”——悯者,慈爱忧悯也。教育一定是跟“爱”紧密相连的,所有成功的教育首先一定是爱的教育。
○ 爱,有时也是种鼓励,我们的教育如何鼓励分数不高的孩子不自卑?如何鼓励家长不沮丧?如何让每个人都懂得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如何让所有的人认识到,适合自己,是成功最为重要的原因。我们该怎样认识平常职业对人类社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优质教育的应该有它的多元定义。有时候,想说爱你,但还不是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