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教》修學報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3:01
通過反復學習《認識佛教》教程,閱讀《良醫良方》《培育人才》《弘護正法》《人生酬業》《法身慧命》《德行第一》和《青出於藍》講座後,初步認識了佛法的定義、佛教的教學目標、佛講經說法的理論依據、佛法教學的綱領、佛法的課程標準、佛法教學的善巧和佛法的教學藝術。
(一)佛法的定義
在現在這個階段,這個地區,眾生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顧著自己,盡幹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同時心地不清淨,妄想、分別、執著特別的嚴重,貪瞋痴慢不斷在增長。所以菩薩到這個地方來作佛,名號用釋迦牟尼。
佛這一個字,是智慧、覺悟的意思。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本能的智覺與智覺的對象即宇宙人生萬事萬物,它是一,不是二。這個智包括三大類的智慧。第一類叫一切智,就是真正正確的了解宇宙的本體。第二種叫道種智,種是指宇宙之間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能夠正確明瞭宇宙萬象的智慧,這叫道種智。第三種叫一切種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才叫做佛。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這就是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的了解了。智慧的起作用就是大覺,覺也有三大類。第一個是自己覺悟了。第二個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就叫覺他。第三種是圓滿的覺悟。大乘菩薩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人。希望覺悟,這是緣成熟了,菩薩一定是主動的來幫助他。全知全能在我們佛教就稱為佛。
大智大覺的對象,就是無盡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小到毛端微塵,大到虛空法界,這就是我們智覺的對象,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這些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
佛法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這叫佛法。能知能覺跟所知所覺是一不是二,佛法裡面常講的一真法界就是說這一樁事情。
(二)佛教的教學目標
佛教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跟菩薩是同學的關係。我們自古至今看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佛教的結構,它都是一個教學的體系。佛法修學最可貴的就是一門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門,很多法門就會產生迷惑了,不容易成就。
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我們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環境裡辨別哪是真的、哪是妄的、哪些是正、哪些是邪、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乃至於善惡利害,真正有能力辨別。幫助我們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佛法把我們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一是身體所造作的,二是口的言語,三是起心動念。我們思想錯誤了、話說錯了、動作錯了,這叫錯誤的行為,把它統統修正過來,這是修行。三業行為的修正是要以心為主,心正,我們的言跟行一定正,所以要從心地修起。
(三)佛講經說法的理論依據
第一,大圓滿。佛給我們說法,就是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佛法啟蒙的經典就是《地藏經》,《地藏經》不是用言語說的,它用放光: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十種光明雲,前面一半是講原理,後面一半是講原則。原理就是佛說法根據的原理。後面講原則,原則第一個是吉祥,大吉祥光明雲,一直到大讚歎光明雲,說了十句,這十句是表法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第二,四個次第。 《地藏經》主要是跟我們講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就是孝親尊師。在中國,佛教是以四大菩薩做代表,第一位就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佛法,也代表了佛法修學的次第。孝道就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一切圓滿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就是地藏法門。我孝親尊師,將孝敬能夠發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律平等,孝敬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觀音法門,叫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礎上,這就是文殊法門。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能夠統統都用上了,這就是普賢法門。我們學習彿法就要從地藏學起,學地藏的大孝,學觀音的大慈,學文殊的大智,學普賢的大行。
(四)佛法教學的綱領
過去古大德以儒家來代替小乘,特別以孔老夫子的德行做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就是《論語》上講的夫子五德,以溫良恭儉讓做為基礎的基礎,在這上面再建設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樣達到一個真正究竟圓滿,這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
個人修行的基礎:修三福就是修三種淨業。第一種,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種,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善的條件是什麼?就是要具足這三種淨業,十一句統統做到了,才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孝敬是開發自性的工具。因此在這三種淨業裡面,它是根基的根基。受持三皈,時時處處要念著覺正淨,這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準。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之心。覺悟到人生真正苦。
團體共修的戒條:修六和敬。第一條是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在一個團體裡面,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見解,這是團體在一起修學的基礎。第二是戒和同修,學佛必須要守規矩、要守法。這一條的戒,就是大家同住在一起,總要訂一個規矩,如果沒有規矩就亂了,沒有秩序了。第三是身和同住,大家住在一塊共修,許多人看到,許多眼睛盯著,規規矩矩的。第四個是口和無諍,這是說大家住在一起沒有爭論,真正能夠用功向道。第五個是意和同悅,這就是平常講的法喜充滿。我們學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最粗淺的成就就是歡喜。第六條是利和同均,凡是居住在道場的人,不論是什麼樣的身分,不論是什麼樣的地位,在物質享受上決定平等。我們小而家庭、公司、社團,乃至國家,只要做到三條,就天下太平了,沒有不興旺的。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大家同心同力,建立共識。第二個戒和同修,人人守法。第三個是利和同均,我們在生活享受上盡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
(五)佛法的課程標準
修戒定慧三學。佛學經典分成經律論三藏。戒學就是律藏,定學就是經藏,慧學就是論藏。戒學是調身的,對治惡業;定學是調心的,對治散亂;慧學是調行的,對治愚癡。
修菩薩行的六度。這六條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第一種是財布施,錢,用的時候,能用在社會上,能用在大眾上。第二種是法布施,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我們會的,我們能的,肯熱心的去教導他。第三種叫無畏布施,用我們的行為使一切眾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法則,小事有小的方法,大事有大的方法,一定要循著法則,這樣才能夠做得很圓滿,才能夠做得很快速。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耐心。成功永遠是屬於有耐心的人、有毅力的人,這也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精進就是進步,精是純而不雜,無論世出世間法,必須是一門深入,才能夠成就,假如門門都學,這是決定不可能成就的。禪定就是心有主宰,一心不亂,我們這一生當中,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方向、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絕對不會受環境動搖,這就是有定。般若就是對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沒有一樣不明瞭。
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之廣大,就像虛空法界一樣,願願都是究竟圓滿。第一禮敬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對佛的恭敬心,要能夠轉變對一切眾生。第二稱讚如來。讚歎是以性德為標準,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第三廣修供養。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為唯有佛法能夠教人破迷開悟,能夠教人恢復證得圓滿的自性。第四懺悔業障。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念一句佛號,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才能真正消除一切罪障。第五隨喜功德。不但是看到別人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而且還要盡心盡力促成,幫助他。第六請轉法輪。就是請法師、大德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把佛教普遍廣泛介紹給大眾,就是講經說法,要禮請。第七請佛住世。對於接引一般大眾,莊嚴的道場就有必要了。要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盡心盡力來供養,使佛法真正在這個地方生根茁壯、開花結果。第八常隨佛學。我們學佛就是要以佛為我們的榜樣,以佛為我們的典型。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來修行就是常隨佛學。所以學的時候,要取最高的標準。第九恆順眾生。學佛乃是盡大孝、順眾生。在恆順當中觀察機緣,誘導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所以這要智慧、要有善巧、要有方便,這才能夠恆順。第十普皆迴向。就是把我們自己所修、所學的功德,毫髮都不保留,都把它迴向給一切法界眾生,迴向菩提,迴向佛道,把自己的心量整個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到這才是真正究竟的大圓滿。
(六)佛法教學的善巧
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信、解、行、證。信就是緣成熟了,信自己本來成佛,依照佛法理論修行,把染污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到真能夠理解之後,然後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礎上,是有理論的基礎、有真實的方法。行最後的目的是要達到證,把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得著了、用上了,這就是證。
學佛最重要的是親近一個老師。佛門裡面教學,首先是五年學戒,就是培養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可以從念一部經下手,修淨土的選《無量壽經》,修天台的選《法華經》,修華嚴的就選《華嚴經》。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讀經的時候,心裡面不會亂想,當然諸惡就不做;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個更善了,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一天念一個鐘點,就是修一個鐘點,念兩個鐘點就是修兩個鐘點,當然修的時間愈長愈好。
(七)佛法的教學藝術
我們從經典、音樂、雕塑、佛像、建築、供具,以及其它種種,只要稍微留意,都能夠發覺這些都是完善的教學。比如:在佛教的建築方面,供佛的大殿,我們從外面看它是二層,裡面看是一層,這都有意義的。從外面看,真俗二諦;裡面告訴我們,真俗不二,萬法一如。這個意思就是說:外表是有差別,實質是一致的。佛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義。佛前供一杯水,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一樣靜。看到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