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能力不只是技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43:26

晚上,一哥们约我喝茶,那地儿我没去过,也不好找,只能让他充当远程GPS。结果呢,除了把我指向该地点数公里以外作为始发的寻找点以外,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那条马路的名称,要知道那条马路东西跨度达3公里远,何况他提供的座标特征不明,在电话那头就是“往前走、两层楼”之类的概念。最终费了九牛二虎还是到达了,只是地点与他指示的基本是两个概念。
这只是生活中无数案例当中的一个,实际上,无效、低效的沟通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每一个人,不是被他人的沟通问题困扰,就是成为他人的沟通问题。沟通的有效度不仅决定了个人、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同时往往也对事情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沟通的学问,是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然治学是一辈子的事,那么沟通的学问也是如此,尤其沟通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更需不断提升予以适应。外在来看,沟通的形式载体越来越多元,内在来看,随着个人在年龄与职位的不断成长,沟通也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层次。
好了,接下来系统地谈一谈如何沟通,我们过往接触得较多的是沟通技巧,但在技巧之前,还有两个坎需要跨越,一是沟通的心态,二是同理心。
一、沟通的心态
中国人关注心态这东西,也是十年内的事,可以作为人本回归的迹象之一,虽然中国式的人本被推动的原因与功利主义息息相关,包括心态的学习与思考,也是如此。但毕竟心态关乎人方方面面的思考,就像一扇窗被打开,不论是什么作用力下打开,毕竟是打开了。而后在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时,会发现原本以功利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并不能让人走得很深入,继而就到了更深层次的批判与回归。因此总归是个进步。
沟通的心态,源于沟通的目的。站在不同的立场,沟通的心理各不相同。沟通的本质源于合作的需求,包括各种商业合作与非商业合作,甚至包括家庭内部,也是一种社会合作的体现,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而单元内部也以沟通为合作基础。
因此,沟通的心态与合作心态息息相关。合作的含义其实比我们认知的还要广阔,我们通常狭义地认为,合作特指商业范畴的合作,其实不然。合作的行为与意识,贯穿于整个人生,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体现,即社会性(虽然动物界也存在合作的现象,但从意识形态而言,人类的合作要显得更为复杂),任何涉及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不同深度的接触,都可归属合作的范畴。哪怕是夫妻之间,也是各司其职的合作角色。
这时我们会发现,沟通的心态实际上在我们婴儿时期已经在成形,所谓三岁看老,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即是以合作意识为基础的沟通能力的形成。如果家长滥施威严,极有可能阻隔孩子的合作意识,威严代表着不容置疑的单向传递,自然不能培养孩子平等的沟通心态。
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年轻人在面对同龄人时有着极好的表达能力,但在领导面前却三缄其口,因为领导与家长的身份是同一级别。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孩童时代已经种下,因为没有形成合作的沟通心态。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同样存在,也一直在努力克服当中,而因循的路径,如上所述,从自我以及自我的成长环境当中找问题的根源,再一举击破。
实际上,通过解决合作心态的问题来解决沟通的问题,难度最大。上述所言的合作意识,还是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因素,也是个性开放程度的决定因素。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价值观与个性具有先天性,优化可以,颠覆不行。
另外,人们普遍认为80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擅沟通,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上一代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学校教育并不能矫正这个失败,二是价值观念的转变,使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难度系数增大,而上一代擅用权势压人,且经常倚老卖老,让80后表现更为不屑,因为他们对平等精神的认识更为到位。
二、同理心
如果把心态的问题归结于心智因素,那第二部分要谈的问题就是操作因素。沟通不畅,在操作层面来看,往往与我们的同理心不足有关。“同理心”是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汇,但不一定有人深入考究过什么是同理心,我们只是模糊地认为,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能够深入地理解什么叫同理心,也就能够解决一部分沟通的问题。同理心有如下几个特征:
1、同理心同时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双重属性。
先天性是心智的开发,与上述提到的合作意识有关,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对外界万物极其好奇,这是获得同理心的基础,因为了解,所以合作。类似的细节诸如小孩在未被狗咬伤时,他们是不惧怕狗的,甚至会主动接触对方,很容易相互成为玩伴。这与成年后与人共事其实一脉相承。
问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孩完全敞开式的接触,会受到伤害。此时家长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杜绝孩子与一切可能发生危险的东西接触,甚至为避免无人看照下的危险,夸大危险或负面效应,让孩子惧怕;一种是在有效的防护下,不阻隔孩子的认知好奇。大部分家长会采取前一种方式,结果呢?只能是认知受阻。
有没有见过类似小孩对着宠物甚至是布玩具说话的场景?这已经是一种沟通,并且是同时兼具认知与想象的沟通,认知对方的特点,想象对方的人格。要找小孩的榜样,可以搜索一下周国平的孩子,这里不赘述。
但是大部分的中国的小孩,在未进入校园之前,他们的同理心已经被家庭教育阻断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家长的价值观也有问题。
后天性则是个人主观改造与环境客观改造的结果。个人方面,浅层次而言,包括沟通技巧的提升、自我形象的包装等,深层次面言,则涉及生性的修练(比如和而不同的包容观点)、合作意识的提升(比如共赢的理念形成)、知识面的扩宽与思维结构的框架建立(浅则作为谈资,深则用以博弈碰撞)。
2、同理心同时兼具功利与非功利的双重属性。
大概可以形成这样的判断:同理心的先天部分,通常不具功利性(当然不排除少数家庭在小孩幼年即强化诸如财商等观念),可视为上天的礼物(gift)。每个人的同理心先天部分大小不一,这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先天同理心强者,会更易于融入社会,也更易于从人脉资源中获得成功。
而后天部分,会带有部分甚至全部的功利性,主要看提升同理心的动力来源。如果动力更多来自对财富、成功的渴望,则其功利性或为明显,但这里的功利性仍不为贬义,以共赢为基础的功利,是为褒义。如果动力来源于对人生修为高度的追求,则至少不存在直接的功利性(但间接功利性仍可能存在,因为不少人对人生修为的追求,本质是为了事业更成功)。
功利目标对人性提升的驱动力量不可小觑,所谓有大目标者必先得人心,而得人心者必先修为,尤其希望兼得修为与事业者,对出世转入世之法必视之为必过大坎。
3、同理心需至少以对称认知为基础,由上往下的同理心更易实现。
对称认知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对对方本身以及对方的思维及视野宽度与高度有全面认知,并且自身的思维与视野能与之匹配。
比如,管理学上经常倡导员工转化为老板(或领导)思维,原理即在于此,一是在合作当中容易实现自我决策,而不是凭指令办事;二是能够更好理解老板(或领导)的决策,通过对上层的同理心,也更易体谅上层的苦楚。
以上三点是同理心的三个特征,如能够抓住这三个特征,并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将会大大提升沟通的能力,并且是治本式的提升。
三、沟通的技巧
关于沟通技巧方面,外面已有不少相关的书籍,如果能在阅览相关书籍之前,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强化,将会事半功倍。
既然是技巧,理当在不断的实战过程中获得提升,这里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1、需要对大脑语言体系的系统梳理,有几个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1)语体的书面化与口头化:两者需尽量兼得,书面化语言利于准确表达,因为定性词汇较多;口头化语言利于生动表达,因为更形象生动;
(2)感情X色彩的轻重缓急:检视自己表达的时候多用悲观(或消极)还是乐观(或积极)的词汇,多用极端还是适度的词汇。这不仅体现语言表达的艺术,还是心态的反映。过多的悲观或极端的表达,会影响沟通,没有人会乐意与悲观或极端的人长期相处。当然,这方面最终还是依赖于需要心态的调整。
(3)定性词汇与描述性词汇的配比:做研究的人较易精准表达,因为他们对定性词汇特别看重,但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表达枯燥无味。而较多与人打交道的人更多使用描述性词汇,因为易于调动气氛融合关系,但同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他们较难深入内容。
2、需要对大脑的内容进行层次化,以便在跟不同的人沟通时依层取之:
比如在商业环境中,与刚毕业的新人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提升工作当中的操作技巧(技的层面),跟管理者谈得最多的是如何管理如何更好做业务(术的层面),而跟身居高位的老板或高管,谈得最多的则可能是公司战略或者人生修为(道的层面)。
3、在表达时抓住重点并层层深入:
抓住对方注意力,沟通有效度将提高一倍。先把对方最关心的重点拎出来,而后再层层深入。这需要同理心进行协助判断,同时要避免出现一个问题是——把思考或研究的过程当作表达的顺序,尤其对研究型的人最易犯这个毛病,恐怕除了你的下属,没有太多人愿意倾听一个完整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