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丹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24:53
微循环是人体中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占体内血管的90%,是维持新陈代谢的重要部分。医学上把微循环比喻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造成微循环障碍,如吸烟、高脂及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等。生活环境,如气温的急剧变化也能导致微循环障碍。另外,很多疾病和状况也与微循环障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糖尿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及放置支架术后、冠状动脉血管搭桥术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以及休克等。有些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通过冠脉造影并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及侧枝循环阻塞,主要原因是心脏的某些局部发生了微循环障碍。而实际上,大血管的阻塞一般也同时伴有其后的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有肢冷、手脚麻木甚至溃疡、间歇性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
微循环障碍发生的机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因各种因素(如缺氧、缺血再灌注等)受损,产生过氧化物、自由基,这些过氧化物、自由基又进一步损害血管,于是就会产生血管内皮黏附因子、白细胞黏附因子表达增加,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血小板也可产生黏附作用并释放活性物质,诱发血小板的聚集,血栓形成。另外,血液黏度的增加,血液流速减慢,将更容易发生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以及血小板的黏附,也容易造成血栓的形成。血管内皮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白蛋白外漏渗出,发生炎性症状。血管外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肿瘤因子、组织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从血管外攻击血管,出现导致微循环障碍的血栓、炎性反应、甚至出血等,所以微循环障碍是多靶点损伤的过程。
微循环障碍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损伤的复杂病理过程。因此,单一的靶点改善不能从系统上改善微循环障碍。一些化学药对于微循环障碍不一定会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从多个靶点上进行整体考虑,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的问题。
北京大学医学部与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共同完成的关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证实: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丹参素有极强的抗氧化作用;又可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并且对已产生的黏附具有解离作用;抑制血浆白蛋白外漏渗出;另外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丹参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有效降低血黏度。另外,三七中的三七总皂苷也同样有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和解离作用;还可以抑制血管外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血管外保护血管。